敦煌曲子词《虞美人》研究
2024-06-05魏蓝轩
【摘要】《虞美人》(“东风吹绽海棠花”“金钗钗上缀芳菲”)两词是敦煌文献中出土的两首无名氏之作。原作应题为“虞美人”,却被写成“鱼美人”,可能是受到了避讳等因素的影响。在对两词进行进一步研究时,可推断出其创作年代大约在唐中期到五代之间,创作者可能是民间文人或下层官吏。这两首词不仅保留了“词”的原始状态,还反映出当时雅俗文化交融、地域文化交流的程度。
【关键词】敦煌曲子词;虞美人;鱼美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8-001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8.004
敦煌曲子词现世以来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它的出现拓展了“词”的系统,反映了唐五代时期俗文学的发展状况。本文将以敦煌曲子词中的《虞美人》(“东风吹绽海棠花”“金钗钗上缀芳菲”)两词为例进行年代、作者等一系列的考察研究,最终挖掘出其时代价值。
一、《虞美人》词概述
《虞美人》这首词原载于敦煌伯3994,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是伯希和所劫走的十七卷文献其中之一。为册页装,是专门记录曲子词的写卷。此卷共计五首词,即为《更漏长》(三十六宫秋夜)、《菩萨蛮》(红炉暖阁佳人睡)、《更漏长》(金鸭香红蜡泪)、《菩萨蛮》(霏霏点点回塘雨)、《虞美人》(东风吹绽海棠开)。“卷中个别文字模糊不清,几难辨认。本卷共27行,每行10至14字不等,楷体书写。” ①其中《更漏长》(三十六宫秋夜)、《菩萨蛮》(红爐暖阁佳人睡)二词,为五代词人欧阳炯所作。而《更漏长》(金鸭香红蜡泪)为晚唐词人温庭筠的作品。《菩萨蛮》(霏霏点点回塘雨)、《虞美人》(“东风吹绽海棠花”“金钗钗上缀芳菲”)均作者不详。不见于唐、五代、宋的刻印本之中,也可解释为此两词以前均无文献记载,是敦煌石室打开之后新发现的文学作品,因此意义重大。从已知的两位词人可知,均为花间词人,其活动足迹未踏入过西北。再观词作内容,多是写春愁秋怨,闺阁闲情且风格相似,与边塞活动相去甚远。因此可以见得词作虽藏于西北敦煌,但写卷应是传自中原。
二、《虞美人》定名问题
《虞美人》原作写为《鱼美人》,但已知作品格式为词,题目应根据词牌名来进行命名。可知词牌名中并未有“鱼美人”一名,而是有与之同音的“虞美人”一名。“虞美人”一名源于项羽的《垓下歌》,他曾困于垓下、穷途末路之时仍发表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表达了他对美人的不舍与惋惜。《乐府诗集》卷五八:“按《琴集》有《力拔山操》,项羽所作也。近世又有《虞美人》曲,亦出于此。” ②至于为何改为《鱼美人》笔者认为应与避讳有关,这一点会在断代时详述,这里不过多赘述。
三、《虞美人》年代考索
关于《虞美人》的断代问题初步可以断定为五代以前,对此原因有三。
第一从敦煌曲子词整体的创作年代来判断,据史料可考敦煌曲子词大致诞生于唐初至五代时期(大约是公元8世纪至10世纪之间)。敦煌曲子词的作者除温庭筠、欧阳炯等名家创作之外,大部分作品作者都不详,统一归纳为无名氏所作。这些作者品流复杂,如游子、征人、思妇、乐工、歌伎、妓女、商人,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正因如此才使得敦煌曲子词呈现出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百花齐放的景象。但也因其作者大多是社会下层人士,所以反映在作品中并未有太多华丽的辞藻、精巧的构思和多变的艺术手法,而是保留了来自民间的新鲜活力和自然拙朴的本色。
《敦煌学大辞典》中“敦煌书仪”一栏的著录“敦煌本最早的是伯3900武则天当政时书仪,最晚的是五代沙州归义军曹氏时期书仪。”可知抄写时代的下限是五代,反推敦煌曲子词的创作时代应该在此期间或者更早于这个时代。
第二,从《虞美人》词体上来分析,任二北曾在其著作《敦煌曲初探》说“鱼美人—敦煌此调,乃单片者。全片叶三平韵,为过去传辞之所未有。在谱书中,应列为虞美人之第一体。” ③《虞美人》两词词体特别,全词只有一片,按字数分类尚可归为小令一类且叶三平韵。已知后世《虞美人》,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蒋捷的《虞美人·梳楼》等均为上下两片。因此可以说敦煌曲子词中的《虞美人》自敦煌石室打开前未有现世,可谓是“为过去传辞之所未有”。之前最早可知的《虞美人》是李煜的作品,分为上下两片且全片叶二仄、二平,之后仍是五代时期的著名词人顾敻所作《虞美人》也分为上下两片,全片叶四平韵。据一般的曲调发展规律可知:词体是由单片发展到双叠,叶韵由叶仄声韵发展到叶平声韵。韵疏者位于韵密者之前。再观敦煌曲子词中的《虞美人》一词兼具单片、叶平声韵、韵疏三者,可见它的诞生年代应位于所有《虞美人》词之前,“当爲此调最早之体”。也就是应早于李煜,是五代或五代以前的作品。
第三,从文字来分析,《虞美人》敦煌写本中写为“鱼美人”三个字,其中“鱼”字有两种可能,一是因为音同而误写为“鱼”,但是敦煌曲子词是抄写本,在传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因为字形相似而误抄的现象,因为音同而误抄应概率很小。所以此种可能应被排除。二是因为避讳字而选择使用“鱼”字。“民国以前,凡文字上不得直书当代君主或所尊之名;倘遇当代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须用其他方法以避之,是之谓避讳。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其流弊足以淆乱古文书;然反而利用之,则可以解释古文书之疑滞,辨别古文书之真伪及时代,识者便焉。” ④避讳是断代的方法之一,一般来说可以确定文献年代上限。避讳又分为避俗讳和避敬讳,这里主要指的是避敬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⑤都属于避敬讳的范围。“从敬讳的概念可以看出,敬讳包括避开君主的名字和避开尊长的名字,尊长即包括尊贵的人和长辈,天、地、君、亲、师都可以成为避讳的对象。” ⑥按照对象的不同,避敬讳又可以分为国讳、官讳和家讳三类。据《历代避讳词典》中所考“唐穆宗朝给事中杨氏名虞卿。避偏嫌‘鱼” ⑦《新唐书·百官志》曾载:“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掌侍左右,分判省事,察弘文馆写雠校之课。”这里应排除避国讳的情况,大概率应属于避官讳和避家讳。“官讳是指下级官员应避开上级官员及该官员父祖之名讳,适用的范围仅限于所管辖的区域内,多用于官场上官员及其下属之间,家讳是指避开本人父祖或他人父祖之名讳。” ⑧已知唐穆宗在位时间为公元820年至公元824年。而杨虞卿于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去世。由此可推《虞美人》词作的创作年代应不早于公元820年,也就是中唐时期。
综上所述《虞美人》词作的创作年代应该是在中唐到五代之间。
四、《虞美人》作者初探
《虞美人》一词除敦煌文献外,未见于其他文献资料当中,因此对于其作者一事更是无从可考,现将从词作内容出发,希冀从字里行间窥见微光。
现录《虞美人》原文:
鱼美人(伯3994)
东风吹绽海棠开,香榭满楼台。香和红艳一堆堆,又被美人和枝折,坠金钗。
金钗钗上缀芳菲,海棠花一枝。刚被蝴蝶绕人飞,拂下深深红蕊落,污奴衣。
任二北在其著作《敦煌曲校录》中曾说“(《虞美人》)调有单体,兹分作两首,而订为联章。” ⑨因此,此处将《虞美人》分作两首来探讨。第一首,“东风”也指春风,首句便是说春风拂过海棠花开。“香榭满楼台”一句是倒文,正确顺序应是“香满榭楼台”。因为“台榭”和“楼台”皆指建在高台上的建筑。这两句所刻画的是一幅台榭楼宇、花园院落,春风拂过花开满园的美好景象,这也正是民间百姓的美好愿景。“香和红艳”都是被用来形容海棠花,此处也代指海棠。“一堆堆”是民间俗语即为一簇簇之意,形容春意满园。第四、五句由自然转写人物,美人入场使得整个画面鲜活起来,一位身姿曼妙的美人款款步入花园,眼见一片春意,喜不自胜,便伸手连枝折花。却因用力不慎坠下头髻上的金钗。第二首,首两句便写出了美人拾起金钗,而掉落的海棠花正好缀于其上,装饰金钗。“刚被”一词也是民间俗语,即为偏被之意,蝴蝶偏偏被金钗上的海棠花所吸引,绕着美人飞。“红蕊”指的是尚未开放的花苞,蝶绕美人飞,美人扑蝶去,恰巧污奴衣。縱观两首词,第一首写美人折枝,第二首写美人扑蝶,内容简单。所使用文字并无太过华丽,还出现了如“一堆堆”“刚被”这样的民间俗语。所表达的愿景也是下层人士的普通希冀。因此可知《虞美人》应是有一位民间文人或是下层官吏所作,再结合避家讳、官讳这一点,他有可能是杨虞卿的后代或是与杨虞卿有关联的下层官吏所作。
五、《虞美人》在其他方面的价值
(一)呈现出“词”的原始状态
曲子词又可以分为“民间曲子词和诗客曲子词。文人词产生的时间约在初唐晚期,而那时民间曲子词则早已广泛流传了。” ⑩敦煌曲子词作者众多且身份不一,三教九流之人几乎尽纳其中。从内容上来说也多是反映民间之时,如写妓女生活的《抛球乐》,写戍边将士生活的《生查子》,写农民起义的《酒泉子》等。因此可以定论敦煌曲子词应属于民间曲子词的范围。而敦煌曲子词之所以可以在整个词史上拥有一席之位,是因为它独特的文学价值即提供了“词”这种新型文体的初始状态,延长了词学的脉络,丰富了词学的体系,为后世的词学研究提供了可贵的参考文献。郑临川先生就曾在《从乐府诗到曲子词》中谈到:“它的发现,证明了词是起源于隋代的燕乐,萌芽于唐代民间曲子词,成长于五代,盛行于两宋的一种抒情文学体式。” ?
《虞美人》中所呈现的就是早期“词”的原始状态,在情感表达方面坦率直露没有隐藏,很直接地表达了美人折花扑蝶的喜悦之情。在表现手法上,通过对具体动作的描写,细腻生动的写出美人折枝的经过,巧妙地以金钗为媒介来转换事件,由美人折枝转为美人扑蝶,语言通俗还引民间俗语入其中,情感真挚,全无后世的做作之态。
正是因为出自下层人士之手,他们所思所想所写皆源于生活,再加上生活所限,学问修养、知识储备受限和比较单纯直接的思维模式。所以当他们想要表达情感之时多是有感而发、缘情而出、直截了当。嬉笑怒骂随性而发、尽性而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创作出来的作品纯美质朴、清新自然、鲜活灵动,富于极强的生命力。
“敦煌曲子词的发现,提供了词体在刚刚产生时所具备的体式状态。也使我们意识到,早期民间词的体式,已经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了。” ?《虞美人》已经可以被看作是完备的词作。足以见得,《虞美人》虽是早期之作,但离词之萌芽相去已久,我们还可以由此词继续向前追溯,研究词之起源。
(二)中唐到五代时期的雅俗文化的交融、地域文化的交流
敦煌曲子词中呈现了早期“词”的形态,“词”也曾被认为是“诗余”即为诗歌剩下的东西。“词”一度被认为是不入流之作,哪怕是名家作词也只敢抒发一些个人之怀。但是“词”作为一种文体应是雅文学的产物,在它诞生之初,俗文学给他提供了大量的养料和土壤。从“词”由俗入雅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条普遍规律。文学起源于民间、起源于劳动,反映的是民间百姓最真挚的情感,抒发的是百姓最真实的声音。而在后世的演变发展过程中逐步规范化、逐步雅致化,成了后世的文学经典。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当一种文学作品雅化到极致时,它也会变得僵化、死板,最终走向衰落。《虞美人》两词,就是唐五代时期雅俗文化交汇的产物,雅的文体、俗的内容,在这一文体的生命初期野蛮生长,从民间五彩斑斓的世界中汲取多样的养料,具有极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唐朝文化包容开放、海纳百川、中西交汇,受西域文化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化包容度极高,民间大众的心里接受能力也很强,无论是传承已久的雅文化,还是来自民间的俗文化,都能被很好地融汇到一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种文体处于原始状态时都是俗大于雅的,因此它会显得更贴近民众,更通俗易懂,更能表达民间大众的呼声。
《虞美人》一词虽是中原士人所作,但却得以保存于西北敦煌这一边塞之地,可能全凭仗当时中原与边塞的文化交流。一条丝绸古道肩负起的不仅有经济的交往,还有文明的交融。这条古道一头连着边塞大漠,一头连着中原宫廷,实现了民族的交汇和文化的繁荣。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时代,胡地气质、长江文明、黄河文明等兼容并蓄、和谐共存,共同熔铸了一个极为开放且包容能力极强的盛世大唐。
总之,《虞美人》的价值一方面呈现出“词”的原始状态的文学价值,另一方面彰显出中唐到五代时期的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度和社会心理。
注释:
①王思远:《敦煌曲子百年研究史》,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②林大椿著,李飞跃整理,叶嘉莹主编,陈斐执行主编:《词式上》,文化艺术出版社2019年版,第216页。
③任二北:《敦煌曲初探》,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03页。
④陈垣:《史諱举例》,《燕京学报》1928年第4期。
⑤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下》,岳麓书社2014年版,第1299页。
⑥⑧杨敏欢:《唐代避讳法制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⑦王彦坤编著:《历代避讳字词典》,中华书局2009版,第352页。
⑨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2页。
⑩黄拔荆:《中国词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58页。
?郑临川:《从乐府诗到曲子词》,《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韩波:《从“敦煌曲子词”看“词”的初始状态》,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参考文献:
[1]王重民辑.敦煌曲子词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50.
[2]高国藩编.敦煌曲子词欣赏[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许建平.敦煌经籍叙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叶嘉莹.论词之起源[J].中国社会科学,1984,(06).
[5]刘尊明.二十世纪敦煌曲子词整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文学评论,1999,(04).
[6]窦怀永,许建平.敦煌写本的避讳特点及其对传统写本抄写时代判定的参考价值[J].敦煌研究,2004,(04).
[7]张秀清.敦煌文献断代方法综述[J].敦煌学辑刊,
2008,(03).
[8]张秀清.敦煌文献整理中断代方法的具体应用[J].昆明学院学报,2012,(05).
[9]姜欢格.文化交流视角下的敦煌曲子词价值探究[J].戏剧之家,2023,(14).
[10]韩波.从“敦煌曲子词”看“词”的初始状态[D].东北师范大学,2005.
作者简介:
魏蓝轩,女,山西太原人,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