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视角分析2022年度网络流行语的意义建构
2024-06-05曾曼玉娄琦
曾曼玉 娄琦
【摘要】《上海语言文字周报》和《咬文嚼字》于2022年12月26日发布了“2022年十大流行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中国式现代化;新赛道;大白;烟火气;天花板;拿捏;XX刺客;精神内耗;沉浸式。这些词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热点话题和流行趋势,流行语的使用不仅反映了人们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征,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本文将从认知视角下的心理空间角度来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旧词新意和一词多义”现象,分析和阐释网络流行语的临时意义建构的认知过程。
【关键词】认知隐喻;流行语;心理空间;概念整合;意义建构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9-012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9.038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中,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是语言发展的新鲜元素,备受青年网友们的青睐,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心理认知过程,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网络流行语从语言学角度来解释,是人们通过网络创造出的一种语言形式,产生新的“能指、所指”,网络流行语简洁生动,在交际过程中可以快速被理解所想表达的含义,寻求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与认同。本文将基于认知视角下的概念整合理论,揭示参与社会认知的建构过程;用做了一定修改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型,以2022年度网络流行语为语料,集中探讨分析四大网络流行语“天花板”“拿捏”“烟火气”以及“XX刺客”的网络新义的衍生和意义构建的认知过程。
二、理论基础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各学者多用隐喻来对网络热词进行分析,文章将用“概念整合”和“涉身心智”等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意义建构,探讨“旧词新义”。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具有一定的补充作用,可以说是对跨心理空间映射语言意义实时构建,对认知过程的细节解读,隐喻是这一过程所产生的结果,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正是弥补了隐喻认知中的缺点。概念合成是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认知活动,对研究很多层面的意义构建都具有认知阐释力。在整合过程中,存在着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1和2,两个输入空间又在类属空间模块中形成以共有的抽象结构为基础的层创性结构;层创结构与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进行跨空间映射的认知过程,通过人们认知视域组合并加以完善逐步建立起新创结构,生成新的认知意义,体现了“概念整合和网络流行语”的动态性和创造性[1]。
从构词方式来看,英语多以派生词汇为主,而汉语多为复合词。沈家煊[2]教授在2006年在西方“概念整合”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糅合性概念整合”,主要被用来阐释汉语词语的搭配意义的认知生成过程,适用于“复合构词分析”,如研究汉语词汇中的名名复合、动名复合、动副组合;此融合过程即是把二种性质相同而不关联的概念加以整合,糅合的前提就是相似性,通过相似性可以把二种性质不关联概念范围内的相似性成员的性质整合到一起以形成的新概念意义,因此本文即以“类推糅合”来阐释“烟火气”的概念含义建构。
1999 年,Lakoff & Johnson[3]在《肉体中的哲学:涉身心智及其对西方思维的挑战》中首次阐释了涉身心智的概念,强化以身体为核心的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运动体验在认知中的基础作用,认为“心智在根本上是涉身的、思维大多是无意识,抽象思维大部分是隐喻性质的。”[4]国内王寅教授的体认语言学与之相同,重视从人的主观感受出发,把对外界的感知与自己的认知结合起来。其中“体”主要强调的是人的身体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和体验,“认”则强调人们大脑中的认知加工过程。流行语“拿捏”也可以从体认角度来进行阐释。
三、语料的语义和实例分析
(一)“天花板”的语义内涵及分析
1.语义内涵
《国语辞典》:天花板即房屋栋梁下面所安装的薄板,用于防尘、隔热、隔音和装饰。
《汉语大词典》对天花板的解释,对屋顶内装修的总称:
(1)悬着的掩蔽物,或很像的帐篷的某种事物。
(2)房间顶部用来支撑、加固和装饰的材料;具有观赏性。
“天”指地面以上的高空。“花”指美丽、具有观赏性的植物。“天花板”原意指室内的天棚,有的上面有雕刻或彩绘[5]。但在现时期的网络热词经过一定程度上的语言变体,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一定社会群体中因为认知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含义。从历时的角度来看,首先“天花”一词起源于清代,早期的天花板是将甘蔗板上面打上小洞。打洞是为了减轻重量和更好的消除噪音;天花板做好之后,外表看起来布满了密密麻麻小洞,像是长天花似的,所以称之为“天花”板。在这个意义构建的过程中是将两个输入空间“疾病天花”和“打了洞的甘蔗板,长得像天花”这两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所产生的类属空间是像天花似的模样。而根据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的翻译叫法去推断的话可以这样理解,“天”代表头顶的一面,在西方建筑中“花”的装饰性更普遍更加精美,可以作画、装饰,根据这个意义构建得到的解释更为“西化”的名称。
2.“天花板”新意建构分析
现如今网络热词“天花板”是饭圈用语,用来表示最高级的意思。比喻“最高限度、上限”,这个用法进一步引申为“望尘莫及、不可逾越的极限、巅峰”。流行语“天花板”的整合机制:概念“天花板”的本意为在封闭的空间内,室内天棚最高的限度,并有一定的精美度,那么在跨空间映射在各个行业、领域这个抽象的空间内,会有各个业界大佬、精英人士,他们是普通人所达不到的高度,无法超越的对象,能力高高在上,我们就产生这个简单而形象的词项来表达“各个领域的最高限度”[5]。
根据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及上述阐释图,得出在概念整合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是房间顶部的天棚(房间的最顶部),另一个则是“各个行业,领域”这个心理空间。与这两个输入空间形成跨空间映射的是“天花板表示最高限度”这个类属空间,因为输入空间之一,房间的天花板是房间的上限,是类属空间的一部分;而另一个输入空间,各个领域的天花板与类属空间中“表示最高限度”有相似点,即两者都表示在一定空间内,所触及不到的高度,正是由于这个相似性,网民通过隐喻映射将两者以及社会联系起来,形成最后的整合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与各个领域结合产生了各个领域中的无法超越的最高点、顶峰。同时也产生了各领域的“天花板”,如长得好看称“颜值天花板”,交際能力强称“社交天花板”,很会发掘各个地区的美食并且很能吃的称为“吃货天花板”,打球打得特别好的夸其为 “球技天花板”等等。
实例:“要想取得进步,必须突破技术天花板。”
“中国的乒乓球技术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的天花板了。”
“他的作品是业界天花板,就凭你是不可能打败他的。”
(二)“拿捏”的意义建构
1.“拿捏”的语义内涵
“拿”指握在手里;掌握,把握。
“捏”指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夹住。
之前通常指用手把着、握着、拿着某个东西,事物;现今流行的拿捏表示对事物和人的一种如指诸掌的掌控感,可以用来描述和形容很多的情况:当描述的情况是人,就代表对一个人的全部了解;拿捏某一个事物,就代表把这个事物的全部搞定;可以拿捏过程,表示对整体活动设计精准,能够实现想要的绝对预期;也可以拿捏结果,表示对最后结果掌控自如。还有拿捏分寸、拿捏时间等。
2.“拿捏”的整合机制
“拿捏”的本意为握在手里,掌握,把握;现如今表示一种胜券在握,事件的走向可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在此概念整合的过程中,有着两种输入空间:一种是拿着、捏着东西,再一个就是可以完全把控、掌握各种(人、事、物)这个心理空间。这两种输入空间中共同连接在一起的是“(事、人)在自己手掌握着,有如指诸掌的把控感”这个类属空间,两个输入空间都有“表示把握、控制”的相似点,我们可以通过跨空间映射将两者联系起来,产生“拿捏”的新含义,使之对象不仅仅可以是物,还可以适用于各种事件、人物和气质等各种抽象表达。从体认角度也很好理解,从自身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来说,拿捏表示拿着、握着某物;将自身的感知运用在对认知加工的过程中,拿捏就表示对某事物有把控感,控制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此认知基础上,使新意义更加容易被理解。
语例:“气质这一块哥还不是拿捏的死死的。”
“自信女人不急不躁,遇事拿捏稳当。”
“角色的那一抹魂被演员拿捏的恰到好处,惟妙惟肖,已是无一能及的了。”
(三)“XX刺客”意义构建
1.语义内涵
刺客的本意:进行暗杀的活动的人。“刺客”一词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意思是用武器对某个人物进行暗杀,通常具有隐藏性,令人出乎意料,往往在瞬间,让刺杀的对象遭受致命打击。
“XX刺客”是指平平无奇、名不副实,价格与品质不相符的物品,结账时却用超乎想象的高价刺痛你的钱包,就像刺客一样具有隐藏性,给消费者钱包和心理都带来一定的伤害,多用来表达消费者被刺痛后的尴尬以及愤慨的心情。如“雪糕刺客”蔚然成风,指的是那些在看似非常普通低价的冰棍,在你结账的时候,他们会用价格给你“致命一击”,同时还有“零食刺客、水果刺客、医药刺客、旅行刺客”等等。
2.整合机制阐释
“XX刺客”的概念整合机理与意义构建的过程:在这种概念整合的过程中,同样有着两种输入空间:一种是刺客(进行暗杀活动的人),而另一种则是平凡无奇却又能够给你造成巨大打击、产生无形影响的人事物;这两种输入空间中共同连接在一起的是“消费者钱包和心理”这个类属空间,因为输入空间之一是进行的暗杀活动,是类属空间的一部分;而另一个输入空间指“XX带来的巨大攻击性和伤害性”,这二种输入空间之间存在的相似处,即两者都表示伤害巨大,遭受打击等含义,正是由于这个相似性,经过跨空间映射将两者联系起来,最后产生的整合空间“XX刺客”来表示各种平平无奇却很高价具有攻击性的事物。
(四)“烟火气”的糅合整合意义建构
1.本意及新意
在中国古代的重大节庆或者用来庆贺的时刻,人们都会用柴火的方法制作一些食品来表示美好祝愿等,“烟火气”原指:1.烧柴和烹煮食品的气氛。2.则泛指尘俗或文化风尚。现在人们所形容的“烟火气”则是指可以令人快乐,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生活气息。例如:
(1)“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的第一个春节让中华大地恢复了久违的‘烟火气,也让世人看到了中国经济复苏的强劲势头。” ——中国网
(2)“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烟火气中看到一个热气腾腾的中国。” ——央视
(3)“逐渐升腾的‘烟火气,彰显着经济社会日渐涌动的活力,折射出更好统筹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效。” ——新华社
2.“糅合性概念整合”过程阐释
本文将用沈家煊的“糅合性概念整合”来分析新时代烟火气的意义建构。
a.孩子 b.具有小孩子的某种特性,精神气色(孩子气)
a.书香 b.具有文人的内涵素养(书香气)
x.烟火 y.具有流水人家,袅袅炊烟的美好氛围
x:b(烟火气)人生百态,寻常且安抚人心的生活气息
这种词汇新意的建构过程,可以被称作为“类推糅合”,“烟火气”与已经存在的词汇“孩子气,书香气”在形式和意义方面有高度的相似性[6]。在这个意义构建的过程中,在a中“孩子,书香”和x“烟火”都是名词形式(表示事物),b则代表某种氛围、a事物所具有的某种特性。在此基础上y仿照b的形式构建出“烟火气”。这种类推融和之间既具有意义上的相关性,又具有形式上的相似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创造性,使汉语词汇糅合得以成立。随着社会不断向好发展,人们不禁感叹烟火气又回来了,烟火气就是一家人围在一起,点亮灯火,温馨而亲密;烟火气是祖国安泰祥和,人民生活安定健康;是社会中大家的暖意、是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烟火气就是最简单的幸福。
四、结语
通过从认知视域下的概念整合理论及改良后的整合网络模型,把需要阐释的网络流行语分为两大类:概念整合网络模型和沈家煊教授的“糅合性整合”,充分的阐释和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临时意义构建的认知过程。各种语言千变万化的创新总来源于一定的认知动因,同样网络流行语也是当今社会的见证者,反映着社会的热点、重大事件、人民需求,当今社会存在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今网络流行语也被各大新闻媒体接受并使用,说明现如今網络流行语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发挥着重要舆论导向作用。从认知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在使用中的意义建构过程,有助于发展动态的、新鲜的语言文化,对语言学的发展历程进行实时更新,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74-179.
[2]沈家煊.“糅合”和“截搭” [J].世界汉语教学,2006,
(04):5-12.
[3]Lakoff G.&Joho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束定芳,田臻.认知语言学新发展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
[5]姜楠,孙宁与关英明.网络热词“天花板”的词义演变探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03):73-76.
[6]徐奋奋.认知社会语言学视域下对网络流行语的概念整合分析[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9,27(04):111-116.
作者简介:
曾曼玉,女,河南洛阳人,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2022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娄琦,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