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祥林嫂、 曹七巧形象之比较

2024-06-05黄树君

今古文创 2024年19期
关键词:曹七巧祥林嫂人权

【摘要】《祝福》《金锁记》塑造了深受封建社会戕害的典型女性形象——祥林嫂、曹七巧,她们不仅是时代的悲剧、封建制度的俘虏,还是无辜的女人。在命运的捉弄下,她们原本安稳的生活变得不堪。她们的悲惨命运源于封建制度的无情,而女性本身散发的母性光辉与“走投无路”式的反抗是与生俱来的。但《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极端心理和故事本身的曲折程度相较于《祝福》来说要更丰富。因此,作为意义承载体的关键性人物——祥林嫂和曹七巧,在文学形象上的比较中可以从他化者、人权、母爱的角度去分析她们性格特征的缺陷、觉醒意识以及属于她们自己的母性光辉。

【关键词】祥林嫂;曹七巧;他化者;人权;母爱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9-003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9.011

祥林嫂、曹七巧是我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在封建制度的摧残下走向灭亡。这两位带有悲剧意识的女性形象,在封建制度的枷锁里头破血流、遍体鳞伤,却得不到一丝丝的怜悯。反抗的结果只是让她们跳进了更深的深渊,最后尸骨无存,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她们的人生经历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不公,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一、他者化的角度:沉沦——精神暴力的吞噬,

躯体的死亡

祥林嫂生活在一个封建思想浓厚的时代,深受封建迷信的压迫。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她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她不仅遭受了社会的歧视和排斥,还经常受到他人的嘲笑和讥讽,使她的精神遭受了极大的伤害。祥林嫂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典型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原本也有过几年的幸福生活,在她的第一任丈夫死后,她为了逃脱婆婆逼嫁的命运,便逃出了原本生活的家,靠着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在鲁四老爷家做帮工。可是好景不长,她的婆婆循声而来,祥林嫂被强抓回去拜堂,她的反抗无效,到最后只能归为平静,日子又重新步上“正轨”。祥林嫂的两次包办婚姻都给她带来不同程度的精神摧毁,而这些并不是她自愿的,是被周围人强加上去的。第一次,她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但是丈夫早逝。第二任丈夫是被自己的婆婆“合计”包办起来,只为了能多得几注钱,给小儿子娶老婆,便把她嫁到里山去,反抗无效后,祥林嫂带着血肉模糊的伤口开始了她的第二次婚姻。虽然第二次婚姻让她感觉到幸福,日子过得也安稳,丈夫也比疼爱她,但是幸福总是短暂的,第二任丈夫因病死去,紧接着,带给她强大精神支撑的儿子阿毛也死了,她的精神在这一刻崩溃了。而在踏进鲁四老爷家时她就被贴上了尤物的标签,一股看不见的力量已经在悄悄地摧残着她。周围的柳妈、吃瓜群众的冷眼相待,以至于死了人也不知道谁是主谋,还安然地继续过着“祝福”的生活。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祥林嫂既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反抗,又有一种对命运的无奈。这种矛盾心理使她在面对周围力量的吞噬时无法有效地应对,最终在“祝福”里死去。

曹七巧是一个把自己锁在黄金枷锁里面的女人。她本是麻油铺老板的女儿,以为自己会嫁给一个普通人,过上普通的幸福生活。她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当过春心萌动的少女,想到自己的未来嘴角也会扬起笑。然而家里人却把她嫁给一个害了骨痨的二少爷,她用埋怨、讽刺、尖酸、刻薄的话语让自己在姜家能存有一席之地,以这种方式来获取存在感,在压抑的性欲下,心理渐渐扭曲,认为只有金钱是最真实的,其他都是假情假意。她生活在一个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社会环境中,她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在她的心灵深处,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她试图通过占有金钱和权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意义。然而,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使她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本性和良知,最终沦为金钱和权力的奴隶。她受周遭的力量迫害,渐渐地开始吞噬自己的灵魂,她所表现出来的不满和愤怒,成为了一切罪恶的化身。残疾的丈夫满足不了她的生理需求,长期的性压抑也更加摧残她的心理,爱情之花在还没有开苞的时候就已经被折断了,于是她便把她的爱情幻想放在了姜云泽的身上,但姜云泽却只是一时的戏弄,这对曹七巧来说,何尝不是一个致命的冲击呢?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上来说,曹七巧和祥林嫂都渴望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平凡的嫁人,平凡的生儿育女,平凡的死去。但她们都受封建婚姻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并让这种毒入侵全身,无药可解,她们的反抗是那么无力,所受到的精神暴力是那么的外显。祥林嫂还是不能安稳的过她的“好日子”,终究还是逃不过第二次包办婚姻,性格上的软弱性使她屈服了。而曹七巧则用她不同寻常的尖酸、刻薄的言语来吸引别人的目光,用她的那一张嘴来发泄她的不满,希望以此来寻求安慰,获得尊重,而不是沉默不语、逆来顺受。可有的时候往往事与愿违,一个人越想向别人诉说自己的不幸,别人就越会觉得这是在博同情,得到的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一个花季少女摊上一个残废的丈夫,她的一生可想而知,她逃不出家族的枷锁,她只能用她微薄的力量来表示她的反抗和愤怒。而她这些尖酸刻薄的话语也成为伤害亲人的利器。这两位女性都在一只脚踏进深渊的时候就开始反抗,但仍然敌不过那万丈深渊的强大力量,她们的反抗是多么的无力,而她们也渐渐地在这种戏弄中跌入万丈深渊,被黑暗吞噬。周围力量强加给她们生活的没有怜爱,只有肆无忌惮地鞭打着她们的身躯,二人被周围的力量逼到绝地,坠入了深渊,无法自拔。

二、人权的视角:抗争——男权社会下的呐喊,

生命意识的觉醒

祥林嫂的痛苦不仅在于她所遭受的不幸,更在于她对自我价值的不断追问和对命运的无奈。她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妇女,她的一生都在努力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价值,但因为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和压迫,她的追求总是无法实现。她被迫改嫁,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在封建社会的冷漠和歧视中走向了死亡。处在这样一个残忍的社会里,孤立无援,她开始遭受冷眼、排斥,听信了柳妈“死鬼争压,阎王锯身”的说法,花了自己做工的积蓄,去捐门槛,企图遭受“千人踏,万人跨”的惩罚,去赎她一生的罪名,在她自己以為已经结束那些痛苦的时候,鲁四奶奶的一声呵斥,又让她面如死灰,仿佛被什么东西击倒一样。她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无奈和无助,在面对封建迷信的压力时,选择了妥协和屈服,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她没有勇气反抗封建社会的压迫和歧视,只能以无声的方式承受着命运的打击和磨难。

曹七巧敢于挑战封建伦理道德,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她对封建礼教和传统观念持怀疑态度,不愿意接受女人的低下地位和束缚。她在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时,选择了反抗和挑战。她是一个被金钱和权力所腐蚀的女性形象,她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出卖了自己的爱情和亲情。她的一生都在与封建社会做斗争,试图摆脱束缚和限制。她在婚姻中遭受了严重的伤害和背叛,但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和信仰,她在一个充满男权意识的社会环境中努力争取自己的幸福和地位,然而,她的抗争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相反,她被视为一个不守妇道、放荡不羁的女性形象,遭受了社会的歧视和攻击。这种社会压力使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也使她的命运更加悲惨。尽管如此,曹七巧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抗争。她在小说结尾处选择离开家庭,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和自由。她的这一举动展现出了她的勇气和坚定,也反映了她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和不屈。

祥林嫂试图通过不断讲述自己的故事来博得别人的同情和安慰,以减轻自己的痛苦。她的故事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命运的反抗,这些都是她无声的呐喊和对自我价值的探索,但最终却因为封建礼教和社会的歧视而走向了悲惨的结局[1]。而曹七巧的内心呐喊与意识觉醒是她在小说中所表现出的重要一面。她的内心呐喊体现在她对命运的不甘和对自由的渴望,她的意识觉醒则使她逐渐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和自己的处境,并开始采取行动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祥林嫂和曹七巧的自我灵魂救赎虽然都没有成功,但她们的追求和努力却具有深刻的意义,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是无法简单用金钱、权力或者宗教等方式来解决的,只有通过深刻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内心,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灵魂的救赎。她们都代表了特殊时代女性的悲惨命运,犹如悲壮的史诗,让我们反思封建社会和个体命运的关系。在男权社会下,曹七巧和祥林嫂都曾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和歧视,她们的人生经历展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困境和苦难,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不公。她们的呐喊和抗争,同时也反映了女性对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对自由和公正的追求。

三、母愛的视角:异化——母性意识的展现,

母爱的消解

在《祝福》这部作品中,鲁迅虽然没有用直接的笔触去描述祥林嫂对待儿子的态度,但是从祥林嫂向周围人诉说阿毛的不幸,懊恼地自责,她身上的母性光辉一览无余,这来源于女性内心深处最执着、最真挚的母爱。她的身上散发着最原始的母爱,她对孩子尽心尽力,爱护他、保护他,在她的生活里,阿毛就是她的全部,是她的生存下去的全部动力。直到阿毛死了,她唯一的希望破灭了,变成了一个值得同情和怜悯的弱者。可在鲁镇人的眼里,她就是一个“再婚丧夫”的不祥之物,现在连儿子都因她而死。祥林嫂承受了所有的“过错”,她感受到的是众人冰冷异样的目光,处于被孤立的状态而无所依凭。而死去的阿毛成为了祥林嫂精神中唯一可以维持她求生意志的灵丹妙药,她的嘴里不断叨絮着阿毛被狼叼走的故事,逢人就诉说这一段伤心的往事,希望能用阿毛的死,用自己的不幸来获得众人的一丝同情。但这种骨肉分离的痛苦终没能在众人的面前得到一丝丝的安慰,反而一次次地刺痛祥林嫂沉重的内心。作为一个失去丈夫和儿子的寡妇,祥林嫂被视为社会上的弱者,她的母爱意识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支持。相反,她所遭受的歧视和排斥,让她逐渐失去了对自己价值和权利的认识,也让她的母爱意识逐渐被消解。

曹七巧的两个孩子长白和长安,一直在她母亲的利用下生活着。曹七巧沦为金钱的奴隶,为了获取更多的钱财,不惜将自己的孩子作为获得金钱的筹码。为了分到更多的家产,一点情意也不讲,甚至把还没成年的孩子也卷进来,说到底孩子只是她获得金钱的工具。压抑的变态心理使她的母爱意识灰飞烟灭,思想极端让她不放过任何人。她对孩子具有强烈的占有欲,她的心理已经扭曲到用摧毁孩子的幸福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在她的身上“母爱”的痕迹是疼痛的,她用鸦片控制子女不离开她,破坏子女的幸福,为钱绝情地割断一切亲情,弃子女的婚姻幸福于不顾。于她而言,儿子是她的一个精神上的性爱情人,女儿是她心理上的一个假想敌人[2]。子女的幸福与她无关,别人的幸福与她无关,她用枷锁套住所有人,杀死所有人。曹七巧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更确切来讲,她是一个病态式的母亲,是一个“恶母”的典型代表。

祥林嫂是一个让人深切同情的劳动女性,她贫穷、她无知、她软弱,却拥有最真挚、最深情的母爱关怀。她的母爱意识是深沉、无私、期望、担忧、坚韧和抗争的集合体。这份母爱意识不仅体现了她作为一个母亲的伟大,也展现了她在苦难中坚守希望和生命的勇气。而曹七巧在一个大家庭里,并没有选择逆来顺受,而是不让自己吃亏。

尽管这个人物具有毁灭性,拥有较为扭曲的心理,但这种心理上的变态显示出一个时代的特征,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父权与母权的重合,是一个近似疯子的审慎和机智。祥林嫂和曹七巧的母爱都表现出了对子女的关心和爱护,但是她们的方式和手段却截然不同。前者是一种朴实的、真挚的情感,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为子女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而后者则是一种扭曲的情感,她将子女的幸福和婚姻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一个是在绝望中失去,一个是在失去后绝望,呈现出了两种迥异的母性品质,从爱子到虐子,可以看到一个女性意识的转变[3]。母性意识因社会的压迫和自身的性格特点而逐渐被消解,母爱被视为一种负担和累赘,而母亲的身份下,自我牺牲和付出则被视为理所当然。这两种不同的母爱方式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母爱。

四、结语

祥林嫂和曹七巧的深刻意义在于她们既是包办婚姻的牺牲品,也是受封建社会残害的无辜者。二人相比而言,曹七巧更具有人格上的独立性,作品在表现她性格极端性时,花费了很多笔墨,细腻的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等等。而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国民的这种冷漠态度才是真正摧毁一个人的根源,人性的漠然才是最锋利的凶器。《祝福》《金锁记》两篇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没有一个好的结局,这是在给国民敲警钟,在呼唤人性的真善美,时刻地记住人性最原始的纯真,保持那份真善美。

参考文献:

[1]李剑.深挖文本: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J].课外语文,2023,(1).

[2]苗露露.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人物形象[J].牡丹,2022,(24).

[3]张衡.《祝福》与《金锁记》叙述视角变迁——祥林嫂与曹七巧母性叙述视角之比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31,(03).

作者简介:

黄树君,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曹七巧祥林嫂人权
深挖文本
冰山之下的困厄——《金锁记》曹七巧形象浅析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半辈子抱金如命,空荡荡饮恨而终
解读《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论社会组织的人权价值
论人权的三个化身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