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希夷诗歌的用典情况

2024-06-05韦佳佳

今古文创 2024年19期
关键词:诗歌

韦佳佳

【摘要】初唐诗人刘希夷仅存的三十七首诗中,仅有三首未用典故,其余的三十四首诗每首都或多或少地使用言典或事典,共计使用一百一十个典故,通过统计分析刘希夷诗歌中典故的运用,把握刘希夷直取前人诗文的几个字入诗、化用前人诗句、直用篇名或诗句入诗三种用语典的情况;正用事典和反用事典两种用事典的情况;刘希夷典故的运用促使诗歌具备骨力遒劲、兴象玲珑、神采飘逸、平易自然这四个盛唐之音的内涵。

【关键词】刘希夷;诗歌;用典情况;盛唐之音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4)19-003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9.010

初唐诗人刘希夷以一首《代悲白头翁》而得名,诗歌从写花随着时节变化开了又落,写人也是一样容颜易老,写时光流逝的永恒,写宇宙的无垠与广大,一层一层的拔高,流露出刘希夷关于宇宙的思考,这正是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原因所在,同时也是历来关于刘希夷的单篇诗歌研究重心所在。除此之外,关于刘希夷的诗歌研究还涉及刘希夷的整体诗歌研究、诗歌源流研究、诗体特征、诗歌意境等等,关于刘希夷诗歌典故的整体研究仅白倩的硕士论文《刘希夷诗歌研究》中第三章的第二节提到。关于刘希夷诗歌的用典情况还存在可研究的空间,通过分析刘希夷诗歌典故的运用,把握刘希夷三种用语典的情况、两种用事典的情况及刘希夷典故的运用促使诗歌具备骨力遒劲、兴象玲珑、神采飘逸、平易自然这四个盛唐之音的内涵。[1]86

一、刘希夷及其诗歌用典概述

刘希夷(651—680),字庭芝,一字挺之,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上元二年(675),刘希夷考中进士后就开始漫游,先到汉世祖庙,然后选取途经江南的道路,经过巴蜀,到达家乡汝州附近,最后返回洛阳,不到三十岁就逝世。作为初唐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在初唐时期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到盛唐时期,初唐诗歌选本《正声集》的出版和发行,刘希夷的诗歌才被更多的人注意到[2]1,随着翻阅《正声集》的人越来越多,刘希夷才被盛唐诗人乃至后面其他朝代的人们所接受,他的《代悲白头翁》《独鹤篇》《江南曲八首》等诗流传至今,张若虚、高适等诗人的诗歌创作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刘希夷的影响。

本文以陈文华的《刘希夷诗注》为考察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刘希夷三十七首诗歌中的用典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所统计的数据不包括存疑的《夜集张湮所居》《夏弹琴》《初度岭过韶州灵鹫广果二寺其寺院相接故同诗一首》《江上羁情》《谒诸葛祠》五首,除此之外的诗歌,凡是用到前人的诗文和事迹,都归入用典范围。

刘勰的《文心雕龙·事类》标志着用典理论的开端,他对“事类”的定义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3]376,分为“略举人事,以征义者”[3]376和“全引成辞,以明理者”[3]376两类,由此奠定了后世将“典故”分为“事典”与“语典”的基础。本文在刘勰的用典理论基础上把刘希夷诗歌中所用的典故分为语典和事典两类,语典即直接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内容;事典即用史书记载或赋作所写的故事。据前人白倩的统计,刘希夷在三十七首诗歌中所用典故共计高达一百一十次,其中用语典约有五十处[2]27,用事典有六十处[2]31。刘希夷诗歌用语典经史子集皆有涉及,用事典多选史书兼赋作,尽管刘希夷在诗歌中使用大量的典故,这并没有使得他的诗歌变得板滞或程式化,而是促使诗歌具备骨力遒劲、兴象玲珑、神采飘逸、平易自然这四个盛唐之音的内涵。[1]86

二、三种用语典的情况

刘希夷在诗中所用的语典多来源于经史子集,他在二十二首诗歌中用了五十个语典,每首诗用一个到七个语典不等,刘希夷诗歌中所用的语典一般有直取前人诗文的几个字入诗、化用前人诗句、直用篇名或诗句入诗三种使用语典的情况。

直取前人诗中的几个字入诗的情况在《公子行》中比较集中,有“可怜杨柳伤心树,可怜桃李断肠花”“娥娥玉颜红粉妆”“倾国倾城汉武帝,为云为雨楚襄王”[4]34五句。“可怜杨柳伤心树, 可怜桃李断肠花”[4]34直取梁简文帝《春日》中“桃含可怜紫,柳发断肠青”[4]34的桃与柳、可怜、断肠六字,用可怜来形容杨柳树和桃李花的可爱的样子,但却用伤心、断肠来描述看柳树和桃李花的人的心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使触美景而伤春情的悲伤又加深几分。“娥娥玉颜红粉妆”[4]34化用《古诗十九首》中的“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4]35在直取前人诗句的基础上加入“玉颜”二字更显女子轻扫红粉妆后的娇美模样。“倾国倾城汉武帝,为云为雨楚襄王”[4]34两句分别用了班固《汉书·孝武李夫人传》里的“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4]36和宋玉《高唐赋》中的“旦为朝云,暮为行雨”[4]36,直接从语典中取最主要的部分用到自己的诗句中,加上汉武帝和楚襄王点明所用典故,用汉武帝和楚襄王两人的典故来代指诗中的“公子”见到美人想要亲近的心理,使诗句对仗工整之外又添几分文化气息。

化用前人诗句的情况在《江南曲八首》中比较突出,如《江南曲八首·其六》的“月明芳树群鸟飞,风过长林杂花起”[4]29化用了丘迟《与陈伯之书》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4]29更加流畅、有条理且用对偶的方式把暮春三月各种五颜六色的花在树下生长,许多小鸟在花丛中飞舞的景象描述出来,加上“月明”“风过”两个动态的设定词给月亮从树梢升起后群鸟乱飞,清风吹过长长的草和茂密的树林露出了其中五彩斑斓的花这两个场景注入了生命力,给人一种群鸟是因为月明而飞,杂花是因为风过而起的感觉,加强了诗句中各个元素相互之间的联系,描述了一幅生动的暮春景象,好像诗人自己也是群鸟之一,在月明之后只能乱飞而不能归家,流露出诗人的思乡之情。再如《江南曲八首·其七》的“欲赠怀芳怨不逢”[4]30一句直接化用梁武帝《西洲曲》中的“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4]30刘希夷把“置莲怀袖中”化为“怀芳”二字,直接代指整句诗而意思不变,意为采摘收集于怀袖中的荷花;把后两句化为“怨不逢”三字,用更少、更精确的字数表达出女子不逢佳偶之怨。把二十字化为七字,加深了女子踌躇、期盼之后却未与男子相逢的失望、哀怨之情,女子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直用篇名或诗句入诗的情况如《谒汉室祖庙》的“恭闻清庙篇”[4]15用了《诗经》中的《清庙》篇名,用歌颂周文王君臣的诗篇、周天子祭祀祖先的乐歌来借指对汉世祖的歌颂和祭祀;《秋日题汝阳潭壁》的“岁暮归去来”[4]10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篇名中的“归去来”表达自己要归隐的打算;《洛川怀古》的“白手同所归”[4]23直用潘岳《金谷集作诗》的原句,借绿珠和石崇二人共赴黄泉的故事来表达怀念古人旧事而生出对生命消亡的感慨与难以抑制的悲伤。

以上三种用语典的情况或使诗句在情感方面呈现了更深一层的表达或更浅明的表达,或使诗中的元素在形象方面更加生動,不管所用的语典是借指还是代指,都恰到好处地契合诗歌的主题,这是以上三种用语典情况的特点。

三、两种用事典的情况

刘希夷用事典多选史书兼赋作,如范晔的《后汉书》、班超的《汉书》、司马迁的《史记》、宋玉的《高唐赋》等都是刘希夷事典的主要来源。他在二十三首诗歌中用了六十个事典,每首诗用一个到十三个事典不等,刘希夷诗歌中所用的事典一般有正用事典和反用事典两种使用事典的情况,正用事典的情况居多。

正用事典最集中的情况莫过于刘希夷在中举后漫游汉室祖庙之后所写下的《谒汉世祖庙》,他从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中选取多个事典,叙述了光武帝刘秀建功立业的过程,表现了光武帝有雄才大略,作战勇猛;赞颂光武帝生前圣德垂范天下,死后威仪笼盖地府[4]17,诗歌的最后怀古思今,江山仍在,朝代更迭,唯有明月高悬,仿佛旧日模样。除了《谒汉世祖庙》,还有其他正用典故的情况,如《入塞》的“临轩拜武威”[4]42,临轩,指古代帝王不坐正殿而在殿前平台上接见臣属,这句诗写将军班师回朝,皇帝论功行赏封他为威武将军,表现出将军的意气风发,借以表达诗人想要建功立业的决心。再如《巫山怀古》的“巫山幽阴地,神女艳阳年。襄王伺容色,落日望悠然”[4]18两联,用的是宋玉《高唐赋》中襄王想要一睹神女容颜,可惜等到落日也不见神女的故事,为诗歌奠定了低落的感情基调,襄王的空等正如人生一般来去空空,诗人借怀古伤时光流逝,感慨荣华富贵转眼成空。用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大抵如此。反用事典的情况,如《故园置酒》中的“栖栖鲁孔丘”[4]46反用《论语·宪问》中记载孔子为了国家政事忙忙碌碌的事典,借此来反衬自己及时行乐,不为仕途所困的自适。

关于刘希夷事典的选择,需要额外关注的是这些事典涉及了每一位士人都会面临的仕与隐的问题,他用光武帝宛城起事、班超投笔从戎、陈蕃扫除天下的典故表达自己想要建功立业的决心,实际上也是意气风发、渴望建功立业的盛唐诗人的写照;用许由弃瓢的典故表达自己想要隐居的想法,实际上也表达了和他有相同境遇的士人的心情;用阮籍穷途恸哭的典故表达他对人生中的仕与隐矛盾的迷茫。刘希夷所选用的这些事典所表达的自己关于仕与隐的抉择这个问题,也是千千万万个士人同样面对的问题,读者们能够在他的诗歌里看到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自己;也能看到失意疲惫、绝意仕进的自己;感觉到诗中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没有出路,迷途却无所适从的迷茫和自己的处境如出一辙,千万人同此理,千万人同此心,刘希夷的诗歌引起了读者们的共鸣,这也许是刘希夷诗歌被盛唐诗人所接受的原因之一。

四、用典效果及评价

尽管刘希夷诗歌中所用的典故和诗歌的总数相比相差悬殊,频繁的用典并没有使诗歌内容和诗歌语言程式化,反而促使诗歌具备骨力遒劲、兴象玲珑、神采飘逸、平易自然这四个盛唐之音的内涵。[1]86

《唐才子传》有记载:“(希夷)苦篇咏,特善闺帷之作,词情哀怨,多依古调,体势与时不合,遂不为所重。”[5]97由此可知,刘希夷的诗歌在初唐不受重视是因为他没有延续南朝诗歌琦靡的余绪而是按照古调进行诗歌创作,但《大唐新语》卷八记载:“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由是稍为时人所称。”[6]128通过比较两本书的记载可以得知,初唐时期刘希夷的诗歌因为不合时宜不受重视,到盛唐时被选入《正声集》才被接受,从孙翌把刘希夷的诗歌选在卷首的举动可以认为他认定刘希夷的诗歌是符合盛唐诗歌的审美取向的。《后村诗话》也有“希夷虽则天时人,然格律已有天宝以后之风矣”[7]249这样的评价,可见刘克庄也发现了刘希夷诗歌的格律已经有了盛唐时期的风范。那么,前人吴相洲认为刘希夷是初唐第一个在诗中同时体现这四个内涵的诗人,盛唐之音四点内涵已经同时出现在他的诗中。[1]86这一观点也就有迹可循。用典作为刘希夷诗歌所运用的一种最普遍的修辞手法,这和刘希夷诗歌所形成的骨力遒劲、兴象玲珑、神采飘逸、平易自然四个内涵有密切的关系。除了前人已经举出的例子外,刘希夷的诗句中符合盛唐之音四点内涵的还有:“平生怀仗剑,慷慨即投笔”[4]2描写了一个有建功立业的气势和有弃文从武的魄力的青年,骨力遒劲;“山川各离散,光气乃殊分”[4]28形成了一种山川和光气分散的凄美意境,兴象玲珑;“嵩岳灵泉摇玉羽,蓬丘仙雾下金衣”[4]53描绘了一幅嵩山的神泉有洁白美丽的羽翼升起,仙人穿着金色的衣服腾云驾雾而下的场景,神采飘逸;“岁暮归去来,东山余宿昔”[4]10通俗如口语,直接道出自己想要归隐的心愿,平易自然。刘希夷诗歌典故的运用促使诗歌具备上述四个盛唐之音的内涵。

刘希夷诗歌用典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果前面说刘希夷诗歌中关于仕与隐的矛盾能够引起士人们的共鸣,那么他诗歌中的宇宙意识则更高一层,能够引起所有读者的共鸣。这正是他的《代悲白头翁》流传千古的原因,他在诗中常常流露出来的关于人生短暂的感慨,时光流逝、沧海桑田的变化,但这不足以令人惊叹,令人惊叹的是他所表达出来的宇宙长存,斗转星移世代如此,不必叹息,不必悲伤的浓烈而壮大的感情。这样的情感表达有别于他人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无所作为而产生的自怨自艾之类的消极情绪,刘希夷所呈现出来的在明知时光流逝是永恒的,却依旧保持着朝气蓬勃、昂扬进取的积极面貌,怎么能不引起读者们的共鸣呢!

关于刘希夷诗歌用典的评价最贴切的恐怕是《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中的“这类越过齐梁,直向汉晋人借贷灵感,在将近百年以来的宫体诗里也很少人干过呢!”[8]17这本来是由刘希夷《公子行》这首诗中所写的来源于《同声诗》和《闲情赋》的痴情话[8]17而发,但不妨把目光放远一些,把刘希夷诗歌的其他内容俯瞰一番,可以发现这句评价不仅指出了刘希夷作为初唐诗人,不承前朝余绪而越过齐梁诗人向更前面的汉晋去学习他们的诗歌风格来进行创作,还指出刘希夷诗中所用的典故源于汉晋时期的诗文,像前文所举的例子中所用到的陶渊明、刘桢、潘岳等人的诗歌以及《晋书》《汉书》《史记》中的故事都是汉晋时期的。也就是说,刘希夷既学习汉晋人的诗歌风格,也吸收了他们的诗文内容为自己所用,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地在诗歌中用典,不妨把这句评价延伸到对刘希诗歌的用典评价中来,毕竟刘希夷诗歌的灵感正来源于汉晋人。从刘希夷所创作的诗歌内容来看,他是紧跟时代潮流创作宫体诗,但他所创作的宫体诗不是以往的那种透露出作者的下流意识、轻视女性和虚伪的宫体诗,而是有意的跨越齐梁的宫体诗风气去学汉晋的魏晋风骨,并且突破了宫体诗的不良风气做到了“回返常态”[8]18,即把正常的、健康的思想注入其中,这些思想很大一部分有赖于典故的运用。如《公子行》中“与君相向转相亲,与君双栖共一身。愿作贞松千岁古,谁论芳槿一朝新。百年同谢西山日,千秋万古北邙尘”[9]104化用了郭璞的“木槿似李树,花朝生夕陨”[4]36,表达了对爱情坚贞不渝的态度。

五、结语

刘希夷在三十七首诗中一共使用了一百一十个典故,数量较多。这些典故来源于汉晋时期的诗文和故事,且都不是僻典,而是流传较广、为世人所知的典故。刘希夷把这些典故精心挑选后用进诗歌里,形成了刘希夷诗歌直取前人诗文的几个字入诗、化用前人诗句而意思不变、直用篇名或诗句入诗三种用语典的情况;正用事典和反用事典两种用事典的情况,使诗歌的语言更为凝练,增加了诗歌的韵味,升华了情感表达。还促使诗歌具备骨力遒劲、兴象玲珑、神采飘逸、平易自然这四个盛唐之音的内涵和引起读者共鸣的用典效果。用典是刘希夷诗歌创作中使用最多的修辞,刘希夷诗歌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率真质朴及其诗歌成就都和恰当的用典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吴相洲.刘希夷历史地位重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8(02).

[2]白倩.刘希夷诗歌研究[D].延安大学,2020.

[3]刘勰著,王运熙,周锋译注.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4]刘希夷著,陈文华注.刘希夷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刘肃.大唐新语(第8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刘克庄.后村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闻一多.唐詩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5.

[9]吴功正.唐诗的“路标”——刘希夷、张若虚的诗歌[J].深交所,2007,(8).

猜你喜欢

诗歌
诗歌不除外
马元诗歌10首
诗歌写作怎样学?
诗歌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每一个“远方”都唱出了自己的诗歌
跟着诗歌畅游道里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