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
2024-06-04辛东玫
辛东玫
【摘要】 目的 分析偏瘫型脑瘫患儿开展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治疗的作用。方法 选取韶关市武江区粤北人民医院2019年
1月—2022年1月收治的58例偏瘫型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29例。常规组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试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3.10%)高于对照组(72.41%)(P<0.05)。治疗4周后,2组腕屈肌、肘屈肌改良Ashworth分级(grassland improvement caodi goiliang,MAS)得分均低于治疗前,试验组患儿腕屈肌、肘屈肌MAS得分较常规组更低(P<0.05)。治疗4周后,2组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2(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s,PDMS-2,PDMS-2FM)得分以及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scale-88,GMFM-88)得分均高于治疗前,试验组患儿PDMS-2FM得分以及GMFM-88得分较常规组更高(P<0.05)。治疗4周后,
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测评法(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得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患儿FMA得分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对偏瘫型脑瘫患儿采用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能够降低患儿肌张力,提升运动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运动功能;偏瘫型脑瘫;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重复经颅磁刺激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10-0079-03 文献标志码:A 中国图书分类号:R742.3
脑瘫属于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通常是由于围生期创伤、感染或者缺氧使得脑部组织出现损伤所致,而引起偏瘫型脑瘫的主要原因则是围生期大脑急性损伤[1]。脑瘫患儿有不同程度智能、体能发育异常以及功能障碍情况。及时开展有效的早期干预,可改善患儿被损伤的功能。重复经颅磁刺激主要是利用物理方式刺激患儿脑部功能区,恢复大脑半球功能平衡并促进肢体功能恢
复[2]。长期应用发现,对偏瘫型脑瘫患儿单纯开展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效果有限,治疗后患儿肢体功能恢复缓慢,因此还需联合其他方式治疗。强制性诱导疗法为一种新型功能训练模式,在治疗偏瘫疾病中具有明显效果[3]。但有关强制性诱导疗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临床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选取韶关市武江区粤北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58例偏瘫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的作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韶关市武江区粤北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58例偏瘫型脑瘫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29例。常规组男性患儿19例,女性患儿10例;月龄10~26个月,平均(16.23±3.11)个月;偏瘫部位,左侧18例,右侧11例。试验组男性患儿18例,女性患儿11例;月龄9~25个月,平均(16.15±3.05)个月;偏瘫部位,左侧19例,右侧1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儿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开展各种临床检查项目后,患儿均被确诊为偏瘫型脑瘫[4];患儿手功能分级系统在Ⅲ级及以下;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为Ⅰ级或Ⅱ级;患儿家长主动要求参加。
排除标准:听觉异常情况者;视觉异常情况者;既往存在癫痫发作病史者[5];依从性较差,不愿意配合研究者。
1.3 研究方法
2組患儿在入院后均开展推拿以及运动疗法等常规康复治疗措施。常规组采用经颅磁刺激仪(浙江纽若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治疗,治疗帽高度为920 mm、宽度450 mm,长度450 mm。设定磁刺激频率49~51 Hz、磁场强度6~9 mT。以健侧皮质运动区作为主要刺激部位,其中线圈与患儿颅骨表面相切。在治疗过程中确保患儿呈舒适坐位,1次/d,单次治疗时间为20 min,5次/周,持续治疗4周。试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其中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方式同常规组。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具体措施为将限制性手托佩戴在患儿健侧手上,于患儿清醒状态下将手部以及前部固定3 h,固定期间患儿呈休息位,患侧手开展强化训练,包括拇指伸展外展训练、肘关节伸展训练、肩关节训练、前臂旋后训练、腕背伸训练、对掌运动和对指运动。严格限制患儿健侧活动,诱导患侧肢体开展大量重复训练,例如伸手、抓握、手口协调、捏取和放置物品等,1次/d,单次训练时间为30 min,5次/周,持续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
治疗过程中主要观察指标如下。(1)对比2组患儿治疗情况。治疗后,显著改善患儿肢体痉挛以及功能异常等,在搀扶状态下可行走一段距离为效果优异;治疗后,患儿肢体痉挛以及功能异常等临床表现有一定好转,可在搀扶状态下行走一段距离为一般;治疗后,未满足上述要求为效果差[6]。总有效率=优异率+一般率。(2)对比2组患儿治疗前以及治疗4周后肌张力。以MAS[7]对患儿腕屈肌肉、肘屈肌肌张力进行判断,其中4级记作
4分,3级记作3分,2级记作2分,1级记作1分,0级记作0分。(3)对比2组患儿治疗前以及治疗4周后精细运动能力以及粗大运动能力。以PDMS-2FM量表[8]评判患儿精细运动能力,分值0~196分,得分越低代表患儿精细运动能力越差。以GMFM-88量表[9]评判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分值0~196分,得分越低代表患儿粗大运动能力越差。(4)对比2组患儿治疗前以及治疗4周后肢体运动功能。以FMA测评法[10]进行评估,分值0~66分,得分越低代表患儿肢体功能越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
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试验组(P<0.05),见表1。
2.2 2组患儿肌张力水平对比
治疗4周后,2组腕屈肌、肘屈肌MAS得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腕屈肌、肘屈肌MA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2.3 2组患儿精细运动能力以及粗大运动能力对比
治疗4周后,2组PDMS-2FM评分和GMFM-88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PDMS-2FM评分和GMFM-88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3。
2.4 2组患儿肢体运动功能对比
治疗4周后,2组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FMA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4。
3 讨论
中枢性运动障碍、姿势异常成为当前脑瘫患儿临床常见表现,部分患儿甚至会伴有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语言障碍、感知觉障碍等。脑瘫是当前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在人体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患侧肢体一旦长时间不使用会增加偏瘫严重程度[11]。对偏瘫型脑瘫患儿而言,健侧半球与患侧半球之间能明显产生交互性抑制作用,影响患儿肢体运动功能,以单侧肢体运动功能异常为表现,临床致残率高。及时开展康复治疗对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异常具有积极意义,而作业疗法以及步态训练等常规康复措施尽管能够改善肢体功能,但多为被动手法,整体效果不佳。
影响患儿功能预后的关键因素为肌肉痉挛。对偏瘫型脑瘫患儿而言,以肌张力上升为明显表现,而提高运动功能的基础治疗为降低肌张力。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是脑卒中后人群康复策略之一,由塑性、转化行为及限制非偏瘫技术组成。有研究指出,限制健侧上肢功能促使患儿主动使用患侧肢体,再通过重复训练可提高患儿患侧功能水平[12]。分析原因为,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能促进患儿感觉运动系统重组,进而促进脑内灰质神经元新生,帮助患侧肢体功能恢复,同时可以兴奋大脑皮质区域达到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目的。强制性诱导运动可以促进脑白质结构逐渐恢复,利于患肢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指出,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患儿腕屈肌、肘屈肌MAS评分低于常规组,PDMS-2FM评分和GMFM-88评分高于常规组,FMA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分析原因为,经强直性诱导运动疗法治疗后,偏瘫型脑瘫患儿的双手协调运动、上肢功能有所改善,提高了其抓握、对指的精细功能,恢复局部肢体功能,利于患侧上肢功能发育,降低肌张力。重复经颅磁刺激能够对离子通道以及膜电位进行调控,调节γ-氨基丁酸等颅内神经递质,发挥调节肌张力效果,进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运动功能。两者整体协同作用,成效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对偏瘫型脑瘫患儿采用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能够改善其精细以及粗大运动能力,降低肢体肌张力,提升肢体运动能力,强化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魏松涛,马丙祥.PNF联合针对的健身动作训练对偏瘫型脑瘫儿童站立与步行功能的影响[J].临床研究,2020,28(8):113-114.
[2] 宋钰娟,朱敏杰.探讨高频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9,27(4):54-55.
[3] 梁冠军,顾琴,李明娣,等.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强制性诱导疗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0,42(6):515-518.
[4] 李瑞豪,贠國俊,谭朱江,等.低频rTM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偏瘫型脑瘫的疗效及对患儿神经、运动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2020,31(23):3025-3028.
[5] 邓艳媚,李鑫,蓝建洪,等.低频经颅磁刺激联合动作观察训练在偏瘫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1,2(11):130-132.
[6] 尚培民,高春丽.Rood技术结合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20,12(3):221-224.
[7] 刘华,郭春光,段雅琴,等.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改良强制性诱导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21,36(6):339-343.
[8] 任素伟,朱玲玲,林春,等.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2干预方案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偏瘫的脑性瘫痪患儿上肢功能及运动功能独立性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33(7):817-821.
[9] 娄元俊,单海军,史华,等.针刺联合双手一臂强化训练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步行能力、平衡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11):2770-2773.
[10] 顾小元,贠国俊,曹建国,等.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偏瘫型脑瘫上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1):185-186.
[11] 刘红星,牛国辉,李林琛,等.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强制性诱导疗法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15):66-67.
[12] 刘会杰,张贵春,陈小松.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强制性诱导疗法在偏瘫型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刊,2021,48(15):97-100.
(编辑:郭晓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