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统整策略 彰显单元整体
2024-06-04赖婉秋
赖婉秋
【摘 要】要克服传统课时教学内容碎片化而导致学生无法实现核心素养进阶发展的弊端,單元整体教学是一个关键切入点,统整是一个有效策略。
【关键词】素养导向 结构化 单元整体 统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要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素养导向下的数学课堂要以“统整”为策略,突出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整体化。以下以人教版四上“角的度量”的单元教学为例,分析如何聚焦统整策略,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角的度量”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质是度量角的单位个数的累加。在二年级上册时,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线段、角,并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钝角,以及画直角。与之前的直观认识相比,本单元更加注重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通过对不同版本教材的横向比较发现“角的度量”这一知识的引入方式各有侧重,难点突破强调辨析。基于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本着《课程标准》要求的“让课堂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阵地,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以统整为策略,采取化繁为简、化零为整、化旧为新、化窄为宽的方法,对“角的度量”进行单元整体教学。
一、化繁为简,明晰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是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的前提。为了解学生的真实困惑和学习起点,更精准地确定教学目标,笔者设计四个问题在50个学生中进行学情调研:(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2)角有大小吗?(3)你有办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吗?(4)你文具盒中哪些工具能量出角的度数呢?
前测结果:90%的学生说不出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本质区别,98%的学生认为角有大小,85%的学生会用重叠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能正确选择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的学生只有8%。因此,笔者发现学生对于比较直观的知识点的探索能够顺利迁移,但对于知识点的认识不够系统。由于学生缺乏辨析能力,在生活中没接触过量角器,因此,从本质上区分直线、射线和线段,及认识量角器并掌握其使用方法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基于统整观念,通过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将本单元大观念确定为在迁移、度量和类比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大观念发挥自上而下的引领作用,促其产生迁移和应用。优化本单元教学目标: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并了解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深化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平角和周角,并了解这几个角的大小关系,理解角的本质内涵;体会度量角的计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在实践操作中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知道量角器的运用原理,能正确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探索活动中掌握度量角的方法。促使学生在教学目标习得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化零为整,重构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强调: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在单元大观念的统领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单元中各课时的内容进行分析、重组和开发,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整合前,教材具体编排为:线段、直线、射线的认识(1课时),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1课时),角的分类(1课时),画指定度数的角(1课时)。为了跨越知识模块,捋清知识与思想方法的联系,笔者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第一课时完成“线段、射线、直线”的教学后迁移到“角的进一步认识”;第二课时把“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合并教学;第三课时教学“画角”;第四课时“玩转三角尺”。统整后单元结构、学习路径更清晰,具体表现:在“度量”时顺便认识直角、锐角与钝角,更利于学生建立关联思维,强化空间表象;在“玩转三角尺”的课时中,笔者引导学生以三角尺为联结点,统整画角、拼角,沟通了锐角、钝角、直角之间的联系。通过多种学习活动,学生丰富了感性认识,在逐步“数学化”的过程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建立较为充分而深刻的表象,从而促进对数学知识的整体建构。
三、化旧为新,优化教学方法
重构了教学内容,就要优化教学方法,把教学设计变成教学现实。《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发挥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对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能够引发学生对数学的思考和探索,也是助推教学进程的关键要素。前测结果显示,学生已经知道角是有大小的,且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还会用重叠法、折一折的方法进行比较,还有少数学生会使用量角器进行比较。在核心课时“角的度量”的教学中,笔者设计探究任务单,引领学生主动探究。出示任务一:(1)自学教科书第40页,了解度量角的单位是什么,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2)仔细观察量角器,找找量角器中的1°角,并数一数量角器中一共有多少个这样的1°角。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归纳,并在班级内反馈探究结果。出示任务二:(1)观看视频,了解量角器量角的原理;(2)小组合作学会量角的方法。最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组的探究结果。通过任务驱动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与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化窄为宽,拓展教学评价
评价是促进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与教学目标、教学实施一脉相承。运用合理的评价手段,既能检验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能让学生感悟到知识与技能背后蕴含的思想和方法,其中,习题作为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有效促进教学与评价的融合。
本单元可设计习题如下:(1)丽丽用不同的方法量角,量出的角不是50°的是( )。A.开口向左的50°角,B.开口向右的50°角,C.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30°~80°的角,D.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不重合的50°的角。(2)丽丽学习了角的度量,她量了一个角,其中的一条边对准80°,她度量的这个角可能是多少度?请说说你的理由。(3)强强说:“我们学习的测量长度、面积和角,它们的道理都一样。”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度量的核心要素是度量单位的个数。在解决习题(1)时,学生能从中深刻体会量角器只有一圈刻度也可以测量,只是比较麻烦,从而深刻认识量角器设计两圈刻度的必要性。习题(2)以“这个角可能是多少度?”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如果另一条边与0°刻度线重合,这个角是80°或100°。如果另一条边不与0°刻度线重合就无法确定角的度数,从而,有效地突破了量角的难点。习题(3)则让学生通过联系已有关于度量长度、面积的方法,知道它们都是指被度量的物体里含有多少个基本度量单位,本质是相同的。通过这3个问题的解答,发展了学生融通的思维能力,加强对度量本质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内容结构化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核心素养导向,要敢于打破教材的编排体例,根据学生的真实学情,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和再创造,结构化整合教学内容。通过“单元”这一基本教学单位,教师聚焦统整策略,帮助学生在单元整体学习中形成“四基”、发展“四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尚思小学)
信息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与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ZX23-28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