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诗教学培养小学生审美情趣
2024-06-04陈洁
陈洁
【摘 要】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要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感受诗中的语言之美,想象字里行间描绘的美好意境,学习诗中传递的内涵之美。
【关键词】儿童诗 美学意蕴 审美情趣
小学阶段的儿童诗,在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分布较多,主要涉及自然生活、童话寓言、情感抒发等主题,其中以自然生活和情感抒发占比较多。一者,通过对充满趣味性的自然生活的描写,让学生通过儿童诗了解自然生活的基本规律,树立尊重自然、热爱生活的价值观念,例如《四季》《场景歌》等都是写实的儿童诗作品;二者,抒发情感的儿童诗也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题材,例如柯岩的《我的爷爷》、杨唤的《家》等都是抒情儿童诗的佳作。抒情儿童诗通过直抒胸臆的表达,营造了一个感情真挚的奇妙世界,是儿童童年最美的风景之一,对学生心智启蒙、提升审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儿童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探寻乐趣、创造想象、体悟感情,调动学生独特的审美能力,通过刺激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带领学生在学习中提升审美情趣。
一、与文本对话,感受儿童诗语言之美
儿童诗善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来描述情节。语言的渲染是儿童诗的“诗心”所在,也是让学生发自内心喜欢上儿童诗的直接方式。儿童诗和中国古诗词一样,讲究韵律美和节奏美,这是创作中的重要审美元素,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要点。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效把握儿童诗品读的节奏,确保学生准确联想诗中画面、体会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划分节奏、示范朗读等方式,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感受儿童诗语言的精妙。
首先,通过朗读感受儿童诗语言之美。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教学,带领学生从体会节奏之美进阶至体会情绪之美,以朗读水平的提升促进审美情趣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儿童诗朗读的气息、语速、节奏及情绪体验等方面,再结合有效示范,切实提升学生朗读水平,具体可参见下表。
其次,借助韵律感受儿童诗语言之美。朗读可以读出诗歌的节奏和情绪,韵律则可以展现儿童诗文本本身的魅力。修辞手法是语言表达的有益助力,儿童诗凝练的语言中包含了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例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中,从“蒲公英的办法”“苍耳妈妈有办法”“豌豆妈妈更有办法”三个排比句展现了一幅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画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办法”“有办法”“更有辦法”层层递进,在读诗时强调三个句式的和谐美感,让学生通过韵律美感受语言美。再如《月儿弯弯》一文,“月儿弯弯挂蓝天,小溪弯弯出青山,大河弯弯流入海,山路弯弯到校园”短短四句展现了常见的自然现象,全诗韵律整齐、朗朗上口。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音乐的元素,让学生从音乐的旋律中体会儿童诗的韵律美。
二、与诗意相遇,创造儿童诗意境之美
儿童诗一般富有很强的想象力,一首好的儿童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但美妙的意境是抽象的,对于小学生而言,很难从文字中自主体会到意境之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联想,让文字变成彩色的、动态的画面。
一方面,利用多情境创造儿童诗意境美。图片、视频、音乐等可以把抽象的文字描写具象化,因此教师可以视频、图片等形式作为辅助,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多种形式穿插,对学生进行多感官刺激,促使学生体验到儿童诗中的意境之美。另一方面,激发想象力创造儿童诗意境美。教师可结合文字内容,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再结合观察、想象、表达等,用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赋予儿童诗更独特的意境之美。
例如,叶圣陶的《小小的船》就是一篇意境优美的儿童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潜藏的意境美,推动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第一步,创造唯美夜空的绚丽画面。从船行海上的画面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勾画月亮船,展现“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紧接着播放歌曲《小星星》,从星星的形态之美、数量之多逐步引导至满天星河的想象,接入“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所描写的唯美意境。第二步,跳出文本,借助想象力的翅膀,引导学生对美妙的夜空进行丰富联想,从月亮船和漫漫星河开始,联想到繁星点点的唯美景色,联想到嫦娥奔月的浪漫传说,联想到满天星光给人的鼓舞感动。从最初的“小小的船”到绚烂绮丽的夜空,学生被一步步代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当中,在想象的助力下,找到了作者描绘的意境之美。
总体而言,教师需要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将意境美的体验融入其中,渗透美学教育。例如在教学互动中,多用提问、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表达想象力,在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领会作者构建出的优美意境;设计有关任务,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美好,逐步建立起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与情感相拥,延伸儿童诗内涵之美
儿童诗之美不仅在于语言和意境当中,其所传递的情感之美是儿童诗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美,具有更深刻的美学内涵。所以,在美育视野下,儿童诗教学还要引导学生鉴赏其中的情感美和内涵美。
首先,深刻体会儿童诗的情感之美。儿童诗是儿童情感的勃发,是儿童灵感的闪现,也是儿童生命价值的诠释。儿童诗所蕴含的纯真感情与儿童质朴的情感是相通的。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调动学生情绪,让学习过程变成一场心灵之旅。例如,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饱含深情,一句“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表达了澳门人民对祖国母亲的无限眷恋,“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则表现出迫切回归的爱国之心。教学中,教师应对历史进行充分讲解,让学生了解往昔峥嵘岁月,激发学生心中热爱祖国的情感。
其次,扩展延续儿童诗的内涵美。儿童诗的美,不仅仅要停留在鉴赏层面,更要体现在体验层面,让学生真正融入儿童诗当中,增强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在许多儿童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激发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以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分别扮演文中提及的雷锋、迷路的孩子、年迈的大娘等角色,通过学生亲身演绎,展现沿着长长的小溪、弯弯的小路一路寻找雷锋叔叔足迹的动人故事。随着角色的演绎和剧情的推进,学生体会到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雷锋精神。相比于文字而言,这样的体验无疑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情感。通过体验式的教学,儿童诗的美学价值从形式延伸到内涵,从书本延伸到脑海,充分挖掘了儿童诗中的内涵之美,发挥出更加深刻的美育功能。
总而言之,儿童诗的品读开启了小学生认识世界的大门,其活泼灵动的表达、壮阔唯美的意境、丰富深厚的内涵都是他们感知语文、接触世界的桥梁。通过对诗中美学意蕴的挖掘,学生体会到诗情画意的美妙,探寻社会生活的温度,为今后的人生铸就纯真美好的底色。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