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畲族舞蹈诗《千年山哈》的美学意蕴

2017-02-15楼丽娟骆逸

艺术研究 2016年2期

楼丽娟+骆逸

摘要:舞蹈诗《千年山哈》是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金奖剧目。“山哈”是畲家人的自称。《千年哈山》从文化人类学的高度选材立意,用独特的审美视角谋篇布局,以畲族原生态舞蹈为元素,运用当代编舞技法,充分融入畲族音乐和服饰特色,艺术地再现了畲民族的历史沿革、生存状态、族群繁衍与民族习俗。极好地反映畲族人民顽强的生命力量、民族风情,展现了独有的艺术价值。挖掘畲民族的个性与地域性的特征,探讨《千年山哈》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千年山哈》生命力量 畲族风情 美学意蕴

畲族自称“山哈”,一个经历千年风雨洗礼的民族,沉淀了极为丰富的民族情感,《千年山哈》由此命名。畲族祖先主要分布在闽、粤、赣、浙等省的交界地,呈现大分散、小群居格局。大约公元6-7世纪,浙江丽水景宁山区就是畲家人生活的地方,在长期农耕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而十分丰富的畲族文化。

如果把景宁畲家人的民族发展史搬上舞台、全景式地再现给观众?创编人员选择了大型舞蹈诗的艺术形式,因为舞蹈诗比舞蹈更为写意、更为自由、更能发挥舞者的情感宣泄、更可以发挥表演者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力。舞蹈诗具有信息容量大、审美含量足、表现手法自由、现场效果奇特等审美优势。畲民族发展史是历史长卷,舞蹈诗是最好载体。

浙江丽水大型畲族舞蹈作品:舞蹈诗《千年山哈》。集聚畲族最具有影响力和美丽传说、宗教、祭祀、茶织、耕猎、节庆、婚恋等主题内容。荟萃了畲族山歌、工艺、建筑、服饰、茶艺等艺术精华与山水畲乡、遗梦廊桥的美丽意境融为一体,展示了畲族坚韧不拔、热诚忠厚、和谐向上的民族精神。作品集聚了畲族最具影响力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历史传说,是一部具有生命力的舞蹈诗。畲族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民族,民族风情多姿多彩,艺术之美震撼人的心灵。只有从文化人类学的高度深入解读舞蹈诗的丰富内涵,才能品味畲民族文化的美学意蕴。

一、生命之美

生命的本质就是活着。生命力的旺盛、生命质量的完美,这就是生命之美的最高境界。舞蹈诗《千年山哈》是畲家人传达情感的方式,是彰显生命力量的肢体呐喊,是协调族群的步伐,是表达人类对自然的敬畏,是呼吁族人对自然的崇拜与保护。歌日:据“盘古开天地不平,一个山头一个岭,祖宗落担凤凰山,耕猎茶织传子孙……”,文献记载:畲族源自广东潮州凤凰山,经历了历史的坎坷,原部落分成多条支线,长途跋涉,艰难迁徙,逐渐散居于华南、华东如浙江景宁等地。畲族在不断的迁徙、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大山般的坚韧、包容、热诚、乐观的性格。《千年山哈》从《序》中展示出族群迁徙的情景。在动静交替、错落有致的形象变化中,艺术地再现了他们甩开臂膀、奋力前行、顽强挣扎、艰难跋涉,以粗犷的臂膀舞动,彰显了畲家人的坚毅品格。在坚实的畲舞风格“悠荡步”脚步声中崛起萌生、茁壮成长。在群舞中掀起一层层巨浪般的画面,激荡着我们的心灵;那一阵阵族群的脚步声,犹如追问苍天“日月星辰如何在天空中轮回”?“崇山峻岭如何演变沧海桑田”?期盼上苍风调雨顺!保佑畲家繁衍子孙!

舞蹈诗的“凤凰传说”之篇则表达了山哈对美好生活向往、让人心弦。当山哈又踏上了艰辛的寻家之旅,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他们又回到了现实的生活。其中,男子群舞《迁徙》粗犷剽悍,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女子群舞《谷雨浓情》轻盈曼妙的舞姿,散发出阴柔之美,昭示着生命的希望,呈现出生命的美感,让人们对生命充满期待。因而,当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交相辉映之时,《千年山哈》便必然地奏响它特有的美学意蕴主旋律。所以,纵观全剧,从序幕到尾声的每个篇章,人们感受到的是《传师》勾勒生命的轨迹;《耕山》畅想生命的赞歌;《盘歌》跳跃生命的火花;《礼嫁》繁衍生命的狂欢。《千年山哈》就是歌颂生命的交响诗篇,成为山哈人心中永远的歌。

二、风情之美

艺术是一个民族生命轨迹的浓缩再现。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总会留下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记忆,该民族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不断演变;在发展中带着泥土的芳香与民族个性特色,呈现的、区别其它民族的、文化标记。《千年山哈》整台舞蹈诗以民俗民风为主线,从远古走来,脉络清晰、剧情流畅。全剧编排气势恢宏,舞台灯光如梦如幻,道具、服饰民族个性夸张。舞蹈设计古典与现代交替变换,给人全新的审美享受。

1.畲族民族特色之关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畲族是分布最散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浙江等地。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区的《千年山哈》在地域标志选择上突出“廊桥”、“江南翠竹”、“山间云雾缭绕”个性张扬,舞台背景美轮美奂。编导的背景设计,为舞蹈诗的故事情节作出完美烘托,如第四场“礼嫁”:男方“赤郎”同媒人一道到女方家,经对歌、喝茶,双方斗技戏耍,花轿抬过廊桥,帘起帘落,赤郎谦逊、赤娘刁难、斗智逗趣,诙谐幽默。可见“礼嫁”的背景选择“廊桥”此时廊桥暗示鹊桥之喜,确实独具匠心!如第二场“耕山”,一群泼妮崽从竹林间转出挑起“礁樵舞”;畬山茶园绿,茶歌更比茶飘香,景宁畲乡是盛产毛竹与茶叶的山乡,地域标志再次为舞蹈诗的背景出现满目翠绿的养眼风光,可谓画龙点睛。

文艺创作必须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民族风情。畲族人自称山哈,依山而居,直至清朝狩猎仍是重要的谋生手段,为此畲族舞蹈形成独具个性的体态特征与律动特征。这些基本形态与动作特点都会在《迎客舞》、《敬茶舞》、《劳动舞》等中体现。

《千年山哈》的文艺创作,充分展示作品的风情美,在音乐编排上,突出抒情的主旋律,欢快与缠绵起伏交错,独白与歌声交相辉映,器乐人声相互烘托、跌宕起伏,全剧音乐气势恢宏,强化抒情,有明显的民族风情。畲族民歌特点:基本应运无声音阶;较少用宫调式;音域并不宽、多控制在八度内、结构跳跃铺陈,节拍上有2拍、3拍、4拍之外,较多是自由的律动;双数乐句落点主旨;词曲结合较为工整,这些音乐的编排为舞蹈诗增添民族风情之美。畲族是我们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群体之一,为了逃避统治阶级的歧视与压迫,他们长途迁徙到深山老林的浙江景宁县,他们的祖先对自然界有依赖和崇敬的心理,为了寻求精神上的支撑无一例外的推崇本民族的图腾,畲家人视盘瓠为图腾,最终形成本民族的祭祀仪式。舞蹈诗的第一章《传世》,是原始的宗教仪式:“敲响心中的鼓,唱起颂祖的歌”,展示了畲族人独特的历史轨迹与文化信仰。

2.传承之美

(1)世代传承之美

畲族歌舞世代相传,追寻它的发展轨迹,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以下特征:一是世代传承;二是歌舞场传承;三是师徒传承;四是手抄歌本以画图的方式传承。尽管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舞蹈可以言传身教,世代相传。

在漫长的岁月中,畲族有自己民族个性的舞蹈。形式丰富多彩,而传承之美,最主要的代表作就是“学师传世”。是畲族原始的宗教仪式,也是畲家少年传统的成人礼,传承着畲族许多古老的音乐舞蹈的原生态,传承了畲家人独有的人文风情,“龙杖上的红带子哟,是你成人的标记……”。

(2)歌场传承

畲族的“三月三”是民族的传统节日,是畲家人沿袭几千年形成的民族风情,也是青年男女追求恋爱的“甜蜜日子”,“三月三的娘崽心事多”、“就是娘妹对山歌”、“唱起郎害羞羞”,可见畲族擅长以歌代言,青年男女赛歌逐爱,让这个民族沉浸在欢乐与陶醉中,畲族“三月三”以群众性、娱乐性、喜庆性为主要特征,为研究该民族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提供丰富的内涵,为弘扬畲族传统文化,保护民族的文化遗产,构建中华民族和睦相处大家庭意义深远。

(3)师承

师承又称“传师学师”,是畲族男子成丁礼仪所有舞蹈的总称。表达男子祭祀祖先,崇拜先祖的民族信仰。民间舞蹈“传师学师”,畲民又称它为“做阳”、“做聚头”。包括“八卦舞”、“狩猎”等,“传师学师”舞蹈诗伴随祖先诞生初期,它与畲民族起源同步。成丁礼在全世界许多民族中广泛流行,要探究“传师学师”的深层社会历史意义,就必须了解该民族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畲族人口少,势单力薄,没有大片居身之地,而选择分散多个小区域,深居大山丛林之间,以避战乱。宗教作为信仰,渗透到畲文化的各个层面,“传师学师”作为宗教仪式,强化血缘亲情与族群的凝聚力,精神得到寄托;伦理道德崇尚尊老爱幼、驱恶扬善。“传师学师”代代相传,师承着本民族向上的精神力量。

(4)祭祀

畲民对生命的渴望,渗透到“祭祀”活动的全过程。《木偶娱神》采用提线木偶形式,传递对先祖的孝顺与敬重。人的生命宏观上追求时间的永恒,微观上企盼快乐与长寿。《千年山哈》的第一场《传师》表演中的“铜鼓刀灵”舞蹈表达对祖先的孝顺与敬重。相传畲族始祖盘瓠因平番有功,被畲民敬为始祖,敬祭盘瓠已成为畲民的重要宗教仪式。畲族青年学过师的称为红身,法名可列入宗谱,可见,代代相传的畲族祭祀活动的核心价值:为青年男子传承畲民族的精神动力!

三、艺术之美

1.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千年山哈》,将畲族的民族性格之美与畲族的文化之美,作了诗一般地、内涵饱满全方位地展示。如《序》中表达畲民族的历史沧桑,经岁月的冲洗,留下的唯有挥之不去的民族精神和诗画般的壮美记忆。全剧以一种原生态畲族歌、舞、诗为载体,奉献的是圣洁、美艳、扣人心弦的舞蹈诗。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角度看,特具有畲族风情的“传师学师”、“三月歌会”、“赤郎迎亲”等的展示,极具畲民族个性特征,让观众在美的欣赏中感悟畲民族的个性特征和畲文化的多姿多彩。景宁山水秀美,美丽畲乡令人向往。从地缘上讲,印证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2.构思巧妙、独具匠心

全剧的构思技巧上,整体采用舞蹈诗手法,音乐衬托民族个性、舞蹈追求原生态、舞姿夸张,结构跳跃,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时空跨度大,体现史诗般的艺术特征。音乐创作突出抒情的主旋律,优美与辉煌、欢快与缠绵、人声与足声相伴而行,布景色彩对比强烈、扣人心弦。编导对畲族原生态音乐主题元素作了深度挖掘,精心编排衍展,背景伴唱,男女对歌等。如《对山歌》片段中融入6种畲族原生态山歌曲调。畲族传统的舞蹈元素,“座蹲步”、“樵刀步”、“悠荡步”等,通过融入其它舞蹈元素进行解构、整合、变形、夸张等创新,较好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剧情编排上,设计了明暗二条线,如:相识、相恋、成婚就是明线;而另一条“俗艺线”就是暗线。剧情的跳跃、不连贯,犹如古文学“赋”是剧情的铺垫,使内涵更丰富,剧情跌宕起伏,戏中有戏。

3.艺术表现、多彩多姿

充满乡土气息的原生态舞蹈诗《千年山哈》,强调畲族本土文化,演员选本地演员,绝大多数是畲民,其中还有70多岁国家级畲族山歌“非遗”传承人,84名演员中,除几名专业演员外,绝大多数人没有受过专业舞蹈训练,可能在演技上稚嫩一点,但本色演员肢体语言上更接地气、更质朴自然、更彰显了原生态。剧情的布景设计上,突出了畲族标志性建筑“廊桥”。服饰中的彩带和风笄,生活场景中“刀樵舞”等,体现了时代性与传统性相融合的风格特征。在舞美设计上,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灯光音响、舞台美术、情景变换等发挥了现代科技的优势,唯美风格彰显。服饰设计借鉴瑶、苗等民族服饰优点,结合现代畲族服饰的多样性特征,形成了唯美而不失畲族风格的表演服饰,给人一种精、新、美的视觉享受。总之,全剧音乐气势恢宏,舞蹈个性夸张,结构跳跃变幻,整台戏呈现鲜明的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特征。

《千年山哈》舞蹈诗的创作颇有新意:全剧没有男女主角;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音乐主题元素,以原生态为主线;剧情展开分“明、暗”二条;情节表述是跳跃式;表演形式呈四大特点:A)、强化乡土本色,除了个别专业演员外,启用大批乡土演员;B)、强化地域元素,剧中多次出现“廊桥”背景;C)、舞美服饰突出畲族的凤笄和彩带等;D)、音乐元素:以畲族原生态为主线。

《千年山哈》的美学意蕴主要体现在:A)、全剧以大场面群舞为主;B)、剧情展开时間跨度大,以畲族起源、迁徙、发展为主线;C)、用画外音独白串联剧情延展;D)、整个剧本分明、暗二条线,给观众留出大范围的想象空间,内涵特别丰富,人的审美情趣各不相同,所以《千年山哈》的美学意蕴极为丰富,使每一位观众享受到舞蹈诗的美。

我们全神贯注地观赏《千年山哈》部舞蹈诗之后,掩卷静思、不由自主地想到作为一部大型舞台艺术作品,竟没有一个中心事件,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更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甚至缺少中心人物及贯串人物。而作为表现畲民族发展历史、展示民族风情的舞蹈诗,依托什么使整个作品能够感染着观众?并向人们传递出如此丰厚的美学蕴涵呢?这就不能不让人深思它的成因。原来,舞蹈诗《千年山哈》的成功全然来自作品主创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首先,我们看到主创人员的构成,既有热心于畲民族历史与现状研究的长者和学者,又有一群艺术视野开阔、实践经验丰富、创作理念新颖的艺术家,更有一大批土生土长畲家小伙和姑娘组成主体团队,满怀对畲族文化的敬畏和热爱,大伙同心同德、边学边改、奉献了最美的舞蹈诗《千年山哈》!理论上讲,《千年山哈》从文化人类学的高度着眼,一方面深入了解畲民族的历史演变、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社会生活、生态环境和内心憧憬等。另一方面深入挖掘畲民族的艺术传统,畲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造型等。全剧精心谋篇布局,整合各类要素,形成看点、亮点。编导者熟练的当代编舞技法、特色鲜明的音乐、多媒体技术等高科技的充分发挥与有效烘托,终于将这部畲族舞蹈诗整合为充满艺术观赏效果的史诗般的舞台艺术作品。

从前瞻性的角度看,以畲族原生态舞蹈为元素的《千年山哈》,为当代观众奉献了浙江景宁的山水风情,畲家的人文风情,让观众陶醉在自然美、朦胧美、超越美的艺术享受之中。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时代在发展,各民族的舞蹈也在发展,当下舞蹈界已经进入现代舞和当代舞的高峰期。舞蹈诗《千年山哈》在创编过程中,确实融入许多现代元素,如灯光、布景、配乐等多处呈现。但是,对少数民族的原生态舞蹈的保护与传承,必须体现不断的创新精神,才能保护和发展畲族原生态舞蹈艺术,才能不断丰富畲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原生态舞蹈与现代创作思维,存在个性与共性的差异,《千年山哈》是以畲族千年发展脉络为题材的舞蹈诗,是一种反映族群生息繁衍的组舞型结构,表现的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的一般形态,或者说本民族的共性;而现代艺术的创作倾向则往往是主张个性张扬,表现人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与冲突。舞蹈诗可以做到气势恢宏;现代创作思维主题不那么清晰,立意不那么明确,不易让观众通过联想产生共鸣。其二,舞蹈诗讲究大场面、大制作,在感官上给观众以较强的震撼力;而现代的创作思维强调舞者的思想引导肢体,一切从内在感受出发。内心感受引导舞步,是一种思维方式,让观众充分想象,读懂肢体语言,渐渐入戏。(参考)其三,原生态舞蹈的优势,从本质上讲,乃是存在于本民族的个性之中。如维吾尔族的奔放、蒙古族舞的彪悍、朝鲜族舞的内敛、藏族舞的松弛等等。畲族舞蹈个性是什么?《千年山哈》没有明确回答。可能的原因是畲族人口少,又多地分散集聚,相关方面对畲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与发展起步較晚……因而,畲族舞的“座蹲步”、“樵刀步”、“悠荡步”基本上还处于初始状态,至今未整合成本民族有代表性的舞蹈语言:而如果作为表现手段,它的语素就很难以约定的关系联结,也不易构成具有整体意义的视觉形态。因此,真正理解传统艺术精神的实质,不断发展畲民族文化与艺术表现的新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在唱山歌的编排上要便于观众理解与听懂,真正让观众“入戏”。服饰、布景也要尽可能地体现民族特色。同时,也要让少数民族舞蹈兼容一些现代舞的创作思路,以便能更广泛的吸引青年人的眼球,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

总括而言,舞蹈诗《千年山哈》,从生命之美、民族之美、艺术之美三个维度,全景式地展示了畲族沧桑巨变。畲山的人呦有着那山水的性格;畲山的歌呦,带着岁月的痕迹;畲山的情呦,渗透着千年的爱恋;畲山的景呦,如诗如画……。全景的美学意蕴,蕴藏在如诗如画的山水之间,蕴藏在如火如荼的畲家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