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哈尔滨外国音乐团体演出研究
2024-06-03王婧轩陈艳秋
王婧轩 陈艳秋
[摘 要] 1954—1965年期间,共有来自苏联、民主德国等11个国家的19个音乐团体到哈尔滨进行访问演出。在《黑龙江日报》和《哈尔滨日报》中,以演出预告、演出报道和观后评论的形式记录了外国音乐团体在哈尔滨期间所进行的一系列演艺活动,从中能够清晰地看到各团体的演出形式、表演节目以及其他社会活动。通过研究分析相关史料,可以清楚了解到新中国初期哈尔滨外国音乐团体演出的基本特征和城市音乐活动。
[关键词] 《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外国音乐团体;交流演出
[中图分类号] J6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05-0162-03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成因,新中国成立初期哈尔滨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镇,众多外国音乐团体来哈尔滨进行交流演出。以《黑龙江日报》和《哈尔滨日报》为代表的地方报纸,对演出相关情况进行了详尽的报道。两报对外国音乐团体到哈尔滨演出的报道虽内容丰富,但也存在部分史料丢失、遗漏以及报道不全的情况。因此,对两报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梳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此时期外国音乐团体的演出活动。
一、外国音乐团体演出的报道类型
1954—1965年期间,共有来自苏联、民主德国、波兰等11个国家的19个音乐团体到哈尔滨进行访问演出。两报刊登的相关报道共245则,图片203张,从报道类型划分,可分为演出预告、演出报道和观后评论三类。
(一)演出预告
两报中有关外国音乐团体的演出预告会在行程报道和广告中体现,行程报道会被刊在报纸的第一版面,而广告则常被刊印于报纸的第二版或第四版中。
演出开始前,两报会追踪外国音乐团体的行程进行报道,并冠以标题如:《民主德国艺术歌舞团抵哈》《柏林人民警察乐团到达哈尔滨》《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抵哈》《保加利亚表演艺术家小组到达哈尔滨》等。在这类报道开头,会简要介绍各团体的基本信息以及在哈尔滨的演出安排,如:泰国艺术团是应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邀请,首次来我国演出的,艺术团由剧作家、音乐家、舞蹈家、戏剧家、武术家等四十九人组成。泰国艺术团在我市期间,除分别于二十六、二十七日做两次访问演出外,还将参观市容、工厂,并与省市文艺界人士举行座谈,交流经验。[1]
两报会在外国音乐团体演出前,陆续刊载多期广告直到正式演出当日。与行程预告相比,广告的在报周期更长,更容易受到市民关注,除此之外,广告中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涵盖了外国音乐团体的演出时间、地点、节目、购票方式以及联系电话等信息。
(二)演出报道
两报对外国音乐团体的演出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这类报道标题醒目,常被刊载于报纸的第一版面。在各国音乐团体演出当日,省市的各级领导干部、文艺工作者代表和广大市民观众出席并观看表演,会场往往座无虚席,参加人数最多可达三千余人,演出报道中有刊载,如:捷克斯洛伐克国家歌舞团于六月二十七日在东北农学院礼堂举行在哈尔滨首次演出会。出席演出会的有:……以及各机关、团体、学校、部队、文学艺术界代表两千七百余人。[2]
此外,演出报道中尤为详细地记载了各团体的演出流程及表演的节目,其中还包括现场观众的反馈,从中可以反映出當时哈尔滨市民对于外国音乐团体表演节目的接受情况和喜好程度,如:《从柏林来到北京,红旗迎风飘扬》歌曲,是这次来中国访问演出中所创制谱成的,而且这是第一次演唱,哈尔滨人民作为第一名听了这首歌唱德中友好的歌,在观众以经久不息的掌声要求后,又重唱这支新歌。[3]
演出结束后,报纸上还会刊载诸如《匈牙利人民军文工团昨日离哈》《苏联国家交响乐团结束在我国演出》等类型的报道。这类报道还原了送别各团体时的情形,部分也提及了各国团体在哈尔滨演出期间所进行的其他社会活动。
(三)观后评论
除广告和演出报道外,观后评论也是演出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最能直观地反映观众对于演出的看法和评价。
两报中关于外国音乐团体演出的观后评论共计52篇,通常被刊发在报纸第三版中。发表评论的通常有省市文艺工作者、各歌舞剧团演员以及观看演出的现场记者,其所写评论往往围绕着演出节目展开,侧重于描写自己对表演的感受和体会,文字较为通俗感性。以下是黑龙江省歌舞团演员郭颂所写的一则评论:根据民歌改编的《啊,看我一眼吧》和《你啊,我的美人》听起来乡土风味那么浓,而美妙的歌喉又唱得那么委婉动听。女中音歌唱家鲁巴巴·木拉多娃演唱的《祖国之歌》,以她健美的音色和满腔热忱倾诉着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赞颂着自由幸福的生活。[4]
由于评论者对西方音乐以及各国传统歌舞艺术了解尚浅,其所写评论不会对外国艺术家的演奏技法、细节和具体表演内容作过多评价,因此评论较为通俗片面,不具备很强的专业性。
二、外国音乐团体演出的主要形式
两报对外国音乐团体的演出节目进行了详细的报道,从演出形式划分,可分为歌舞表演及器乐演奏。
(一)歌舞表演
在音乐团体演出中,歌舞表演是重要的演出形式之一,此时期各国音乐团体均以演唱本国歌曲、著名歌剧选段和表演当地民间舞蹈为主,有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人民艺术歌舞团、苏联莫斯科“小白桦树”舞蹈团、泰国艺术团、苏联阿塞拜疆国家歌舞团、日本松山芭蕾舞团等16个艺术团体进行了歌舞表演。
演唱的歌曲有《歌颂威廉·皮克总统》《清津浦船歌》《莫斯科——北京》《田野静悄悄》《森林永远在歌唱》《1950年波兰革命之歌》《每当我想起德国的时候》《美丽的多瑙河》《害羞的姑娘》《巴甫林石油工人之歌》等;民间舞蹈包括《织布舞》《迎春舞》《农乐舞》《圆圈舞》《俄罗斯竞赛舞》《苏维埃青年舞》《俄罗斯少女环舞》《波洛乃兹序舞》《士兵舞》《吉普赛舞》《青年快步舞》《水兵舞》《祗园祭》《鼓舞》等。
为了促进国家间的友好往来和推动文化交流,各国音乐团体也进行了中国歌曲和舞蹈的表演。演唱歌曲以民歌、社会主义歌曲、爱国歌曲以及著名歌剧选段居多,其中包括《东方红》《草原情歌》《英雄司机》《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咱们工人有力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歌唱祖国》《社会主义好》《半个月亮爬上来》《对花》《大生产》《黄水谣》,歌剧《白毛女》选段——《北风吹》等;舞蹈则多为双人舞、群舞,以表演少数民族舞蹈为主,包括《红绸舞》《西藏舞》《采茶舞》《采茶捕蝶舞》《荷花舞》《藏民骑兵舞》《白毛女》选段——《北风舞》《葵花向太阳》、中国傣族舞蹈《花环舞》等。
(二)器乐演奏
对两报进行搜集整理,共有来自7个国家的9个音乐团体进行了器乐演奏。其中包括独奏音乐会、交响乐、室内乐和器乐重奏,以西洋乐器演奏外国名曲为主,也兼有中国名曲的演奏。表演团体有朝鲜青年艺术团、苏联艺术家代表团、波兰军队歌舞团、柏林人民警察乐团、匈牙利人民军文工团、苏联国家交响乐团、玻利维亚“芳达西亚”歌舞团、苏联三位音乐家以及保加利亚表演艺术家小组。
演出外国名曲有《谐谑圆舞曲》《前奏曲》《纽伦堡的歌手》前奏曲、《战士舞曲》《梯尔·奥伦斯皮尔格的恶作剧》《募兵曲》《恰尔达舞曲》《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歌剧《依万·苏萨宁》中的圆舞曲、《玫瑰姑娘舞曲》《马刀舞曲》《意大利随想曲》《第二钢琴协奏曲》《赛波利达小姐》《G大调恰空舞曲》《热情奏鸣曲》《匈牙利狂想曲》《萨拉班德舞曲》《E大调协奏曲》等。演出中国名曲有《采茶捕蝶》《秧歌舞曲》《森吉德玛》《晚会》《牧羊姑娘》《古老的旋律》以及《塞外舞曲》。
报纸中对各国音乐家演奏传统乐器的报道数量较少,仅有四个音乐团体进行了传统乐器的演奏,包括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艺术团演奏的伽倻琴,苏联哈萨克斯坦民间乐队演奏的冬不拉、科比兹琴,泰国艺术团演奏的竹琴和安卡伦以及玻利维亚“芳达西亚”歌舞团演奏的排箫和恰郎戈。
三、外国音乐团体演出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报纸中的音乐资料加以分析,可看出此时期外国音乐团体在哈尔滨演出期间的基本特征。
(一)苏联团体的演出频繁
1954—1965年期间,共有来自11个国家的19个音乐团体到哈尔滨进行访问演出,其中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人民艺术歌舞团(1954年2月,演出2场)、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艺术团(1954年6月,演出1场)、捷克斯洛伐克国家歌舞团(1955年6月,演出1场)、朝鲜青年艺术团(1955年10月,演出2场)、苏联艺术家代表团(1955年10月,演出3场)、苏联莫斯科“小白桦树”舞蹈团(1955年12月,演出4场)、波兰军队歌舞团(1955年12月,演出3场)、柏林人民警察乐团(1956年10月,演出2场)、匈牙利人民军文工团(1956年12月,演出2场)、泰国艺术团(1957年5月,演出2场)、苏联哈萨克斯坦民间乐队(1957年6月,演出4场)、苏联国家交响乐团(1958年6月,演出3场)、苏联阿塞拜疆国家歌舞团(1958年11月,演出5场)、玻利维亚“芳达西亚”歌舞团(1959年9月,演出1场)、苏联三位音乐家(1960年7月,演出1场)、苏联鞑靼国家歌舞团(1960年10月,演出3场)、日本松山芭蕾舞团(1964年11月,演出2场)、保加利亚表演艺术家小组(1965年9月,演出1场)以及柬埔寨王家芭蕾舞团(1965年10月,演出2场)。以上到哈尔滨作访问演出的团体中,苏联团体占据7个,演出场次相较于其他团体更多。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于1950年2月14日,该条约的签订确定了中苏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中苏两国正式进入了建交关系。从两报中整理的资料来看,50年代初期是哈尔滨中苏音乐交流的初始期,两国的音乐交流主要体现在庆典活动以及各种纪念活动当中的演出事项,相关报道通常出现在节日报道的文末,演出照片也相对较少。
1955年开始,中苏两国举办的庆典活动数量明显增加,音乐活动也更加丰富,开始有苏联音乐团体到哈尔滨进行访问演出。1956年7月,随着《中苏文化合作协定》的签订,条约制定了中苏两国未来文化交流的方向以及计划,其中包括:互派教授、文学家、艺术家、文艺团体、教育、保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工作者互相访问和考察、参加会议、进行学术讲演和艺术表演;交换文化资料,协助和举办对方的戏剧、音乐作品的上演;互相协助翻译和出版對方著名的政治、科学、文学、艺术著作等一系列举措。正是此条约的签订,进一步促使两国关系的推进,开始有更多的苏联音乐团体到哈尔滨进行演出。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两国的政治立场开始出现分歧,使得双方面临着诸多矛盾。伴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双方其他方面的交流也逐渐出现萎缩,两国的音乐活动数量呈下降趋势,苏联音乐团体的访问演出也开始减少。
(二)音乐活动及社会活动的多样化
在各国团体演出后,省市文艺界会以座谈的形式邀请外国音乐团体的艺术家们与省市音乐工作者进行教学交流,以此增进双方友谊,促进文化交流。1955年10月,苏联艺术家代表团部分团员与黑龙江省市文艺工作者举行座谈。会中,省市文艺工作者进行了歌唱、舞蹈、提琴独奏和钢琴伴奏等表演,苏联艺术家们对这些表演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并做了具体指导。1958年11月,苏联阿塞拜疆国家歌舞团帮助哈尔滨市歌舞团演员学会了阿塞拜疆民间舞蹈《三朵小花》《三个朋友》、民歌《我洒遍全街》;1956年10月,柏林人民警察乐团在哈尔滨期间,对省、市歌舞团、哈尔滨市吹奏乐队、哈尔滨驻军乐团以及长春电影制片厂乐团等单位50余人进行了教学活动;1958年6月21日,苏联交响乐团与哈尔滨市音乐工作者交流了经验并进行指导;1965年10月,省市歌舞团的演员们在柬埔寨王家芭蕾舞团表演的中国舞蹈《葵花向太阳》和《花环舞》中进行了伴奏伴唱,芭蕾舞团还向黑龙江省歌舞团教授了柬埔寨民间舞蹈《鼓舞》。
除此之外,外国音乐团体在哈尔滨期间也参观了哈市的工厂、展馆、著名景点以及文化艺术单位,包括松花江、儿童公园、东北烈士纪念馆、省市歌舞剧团、哈尔滨轴承厂、锅炉厂等。其中,苏联艺术家代表团、苏联国家交响乐团、苏联阿塞拜疆歌舞团和苏联鞑靼歌舞团在参观工厂时,还为职工们进行了歌舞表演。
结 语
新中国成立初期,哈尔滨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文化底蕴,成为对外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城市。哈尔滨外国音乐团体的演出形式较为丰富,各团体以歌舞音乐表演为主,展现其本国音乐文化特色,同时也选演中国音乐作品,来表达国家间的友谊之情并拉近文化间的距离,这也是跨国交流演出的主要目的。从报刊的报道中,可以清晰还原各团体演出时的过程、特色、细节、观众的反馈等,这些都为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哈尔滨的城市音乐生活面貌提供了翔实的依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泰国艺术团于昨日来到我市 省市文艺界代表前往车站欢迎[N].哈尔滨日报,1957-5-25(01).
[2] 捷国家歌舞团部分团员在哈首次演出[N].黑龙江日报,1955-6-28(01).
[3]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人民艺术歌舞团 在哈临别演出并隆重举行闭幕式[N].哈尔滨日报,1954-2-27(01).
[4] 鲜明的民族风格 高度的表演技巧——看阿塞拜疆国家歌舞团演出[N].黑龙江日报,1958-11-22(03).
(责任编辑:韩莹莹)
[收稿日期] 2023-11-14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1YJA760009)。
[作者简介] 王婧轩(2000— ),女,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陈艳秋(1979— ),女,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哈尔滨 15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