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黑龙江日报》创刊日
2021-06-11田博文
■ 田博文
“我们进军,向一切需要阳光的地方!”1945 年秋,中央派延安干部团疾赴东北,他们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当路过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时,干部团成员,后来的《黑龙江日报》第一任老领导章子冈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在北安呱呱坠地
1945 年11 月15 日,延安干部团成员侯野烽、章子冈、张向凌,以及女干部马彦等4名共产党人随干部大队中195名干部经2个多月长途跋涉,从延安经沈阳、哈尔滨到达北安(中共黑龙江省工委所在地)。为传播党的声音和扩大宣传、发动群众,11月18日晚省工委分配给他们的工作是:尽快出版省工委机关报。任命侯野烽、章子冈为正副社长。19日,侯野烽等到北安镇北岗,接管日伪《康德新闻》北安支社。此时,这里只留下一座里面摆放几张旧桌椅、空无一人的小二楼。
经过艰苦努力和紧张筹备,12月1日他们出版了第一张报纸《时事新闻》为《黑龙江日报》的试刊。由于当时编采人员不足,出版内容以刊登新华社电讯为主,八开二版,有时5天出一期,有时8 天出一期,印数不多,不订阅,只赠阅(分送)。这一天,《黑龙江日报》的社牌正式挂出:1945 年12 月1 日,即成为《黑龙江日报》的创刊时间。
战火中逐步成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进入解放战争时期。长期遭受日伪统治的黑龙江地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军民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进行艰苦的斗争。当时的黑龙江地区划分为黑龙江、松江、嫩江、合江、牡丹江五省和哈尔滨特别市。
在根据地开辟初期,各中共省(市)工委都着手创办自己的机关报。这批报纸,是我党第一次公开同广大军民见面的报纸。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各省(市)的工委机关报随省建制撤销而先后停刊,除《牡丹江日报》之外,最终都并入《黑龙江日报》,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报纸逐步成长起来。1946 年4 月,正式出版省工委机关报《黑龙江日报》,四开二版,周六刊。
见证新中国曙光
1949 年5 月下旬,《哈尔滨日报》《合江日报》、《庄稼人》报合并于《松江日报》,在哈尔滨市出版;《嫩江新报》、《嫩江农民》报、《齐市新闻》与《新黑龙江报》合并成《黑龙江日报》,在齐齐哈尔市出版。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办公楼已有80多年历史,位于哈尔滨市地段街2号,建成于1938年10月,是哈尔滨市二类保护等级的历史建筑 (图片由田博文提供)
6月,黑龙江地区合为黑龙江、松江两省,黑龙江地区并存着两张省委机关报——《黑龙江日报》和《松江日报》。两报结合实际,围绕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一中心任务进行宣传报道的同时,及时地报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两省各族人民欢庆情景;报道了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等运动进展状况。
走上快速发展路
1949年9月下旬,在北京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亲笔挥毫,为《黑龙江日报》题写了报头。1949 年10 月,《黑龙江日报》与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新中国。1954年8月,随着黑、松两省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黑龙江日报》与原中共松江省委机关报《松江日报》合并、改版为中共黑龙江省委机关报《黑龙江日报》,社址在哈尔滨原松江日报社所在处。
媒体融合的大潮中,《黑龙江日报》在2020年进行组织架构和融媒改革,《黑龙江日报》《生活报》《老年日报》三报客户端合一,统称为“龙头新闻”,形成以自有平台“龙头新闻”客户端为核心,以黑龙江新闻网为根基,以聚拢不同年龄段受众的各大移动平台矩阵号为触角,构建起龙江媒体最广范围的传播网络。
76 年来,在中共黑龙江省委正确领导下,《黑龙江日报》发挥了党报的主导作用,较好地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生动、形象地记录了黑龙江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反映了黑土地人民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奋进步伐。《黑龙江日报》必将为推动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