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IGC赋能江南非遗沙洲花边色彩创新与发展机制

2024-06-03金奕含

流行色 2024年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人工智能

金奕含

摘 要:苏州常熟的沙洲花边是一种具有丰富历史与文化价值的江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当下却面临衰退乃至枯竭。从沙洲花边的历史出发溯源江南地区中西相融的精湛抽纱技术,通过发展变迁揭示社会内外部因素对其持续演化的影响。分析沙洲花边发展机制,揭示其在传统技艺传承、色彩设计、市场竞争、年轻一代接受度等方面的挑战,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其传承与创新、增加色彩设计程序的可能性,也为江南乃至其他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寻找一种全新可能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抽纱;常熟花边;传承机制;色彩创新;人工智能

Abstract: The Shazhou lace in Changshu, Suzhou is a kind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Jiangnan with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However, it face to decline and even exhaustion. Starting from the history of sandbank lace, we can trace the exquisite drawing technology of the integration of East and West in Jiangnan area, and reveal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n its continuous evolution through development and chan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Shazhou lace, reveal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Shazhou lace in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skills, color design, market competition and acceptance of the young generation,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to promote its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nd increase the color design process, and also finds a new possibility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Jiangnan and other regions.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iangnan drawing;Changshu lace;inheritance mechanism;color innovation;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基金项目:本文受苏州大学2023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人工智能图景下江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创新——以沙洲花边为例”(项目编号:202310285060Z)资助。

0 引言

在我国古代,花边工艺品有多种称谓,如“花瘀”“祭子”“络子”,最早被称为“组细”。追溯至《礼·内则》可以寻得它的原踪:“织红组细。”注:“细,祭也。”疏:“组细俱为祭,薄洞为组,似绳者为细。”在封建社会里,它们主要用于绶带与冠缨等,其花纹和色彩体现了当时的等级制度。

1 “花边”释义

1.1 探古寻根,花边缘起

欧洲的花边是在中古世纪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细纱编结,或者在棉藤织品上“雕绣”和挑补花等,成为一种别具风格的日用品[1]。“花边”一词,一般系指英文的“Lace”,也有使用“Embrolderles”一词,译作刺绣。还有一个外来语“Venice”,即威尼斯。我国相沿使用并逐渐形成一个花边大类,称为“万里斯”,后据汉字字义,又转化为“万缕丝”。

现纵观美术领域,“花边”一词具双重含义。一方面,指作为图案名词的二方连续纹样,即画在纸上的纹样。另一方面,花边也是工艺美术的一个术语,指织绣工艺中的一种产品,是一种用纱线编结成的带状手工艺品,通常被用作衣服、台布、窗帘等日用品的装饰。随着斗转星移,工艺美术中的花边逐渐发展,不再局限于图案学上的二方连续纹样,而逐渐向适应日用需求迈进。

1.2 东情西韵,中西合璧

沙洲花边脱胎于常熟花边,但属于张家港。该工艺品的起源可追溯至欧洲中世纪的民间绣艺,在20世纪初期,这种艺术形式被引进至常熟。通过将欧洲的雕绣手法与本地的绣制与编织技术相融合,常熟的绣制工匠创造出了富含江南水乡特色的常熟花边独特风格。民国初年,沿海地区的广大农村,特别是一些通商口岸城市几乎都有花边的制作。特别是在沙洲等地,花边制作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家庭工业,为当地女性提供了生计手段,同时也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一部分[2]。

2 沙洲花边色彩现状

2.1 色彩表现

由于過去材料限制,沙洲花边总体以白色、米黄色单色为主(图1),偶尔搭配小面积的色绣及色贴绣作点缀,视觉效果舒适沉静、雅致中带有一丝亮色。单色绣、色绣、贴绣是抽纱花边常用的色彩处理手法。单色绣采用单色丝线,在以白色、米黄为主的花边布料上绣花,形成统一的大色调,色彩和谐统一。贴绣是另一种处理色彩的方法,手法有素色贴和多色贴布绣,70年代贴绣方式的革新进一步丰富了色彩表现,使整体效果更加明快雅丽[3]。(图2)

2.2 色彩影响

沙洲花边作为一种装饰性和实用性并存的产品,其色彩不仅直接影响到产品的美观程度,还能在潜意识中影响消费者的情感和购买决策。

2.2.1 色彩与情感的联系

色彩与人的情感和心情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颜色可以激发不同的情绪反应,这是因为人们对色彩有着共同的文化和社会上的理解。在沙洲花边的设计中,添加合理的色彩搭配,可以创造出旨在激发特定情绪反应的产品,从而吸引目标消费群体。

2.2.2 色彩与品牌识别

一致的色彩搭配使用能增强品牌形象,让消费者更容易记住并识别品牌。对于打造沙洲花边品牌进程来说,使用一种或几种代表色,可以帮助建立品牌的独特性和辨识度,进而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2.2.3 色彩与购买决策

根据消费者心理学,某些颜色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激发购买欲望。例如,使用明亮和吸引眼球的色彩可以促进当代年轻消费者对沙洲花边产品的兴趣,而柔和的色彩则更能传达出优雅和高贵的感觉,吸引追求低调品质的消费者。

2.2.4 色彩与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对色彩的理解和偏好不同,这一点在设计沙洲花边时也亟需考虑。例如,在西域文化中,白色是纯洁或喜庆的象征,而在周代礼数中,用白牲之礼祭祖,则被当作丧色。因此,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和色彩偏好,根据不同用户群体选择不同色彩搭配吸引法则,对于沙洲花边的色彩选择来说至关重要。

3 沙洲花边色彩发展机制困境

3.1 色彩程序缺失

沙洲花边的传统工作程序不仅是按时间先后或依次安排的工作步骤,还是遵循时序展开各环节的细致艺术,但片面地把这个过程看作只是一个严格的逻辑判断的过程也是不正确的,亦需赋予设计者直觉与创想以空间。然而,后之所趋多着眼于批量生产过程,而忽略赋予其多变的色彩因素。

由于抽纱产品是商品,其每一新图新样必须顺应市场之需。经过设计和生产,再回到市场消费中去,尔后又从市场消费中寻觅新的市场需求,再开启新的设计,按这个过程开展抽纱设计工作,才是完整的抽纱设计工序。在全球化大趋势下,青年审美浪尖推涌,人力被机械替代、灵感的枯竭终究使沙洲花边成为镶嵌在过往手工艺时代的一道金边。

3.2 色彩劣势境况

在沙洲花边的设计和销售中,尽管色彩常常被用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增强产品的吸引力,但其宁静而单一的色彩选择也可能成为其在市场上的劣势之一。在消费者心理学和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色彩的单一性可能导致产品在视觉上缺乏足够的变化和吸引力,从而减弱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品牌识别度。沙洲花边采用的宁静单一的色彩可能无法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在设计沙洲花边时,需要考虑采用更多元化和丰富化的色彩组合,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

4 赋能创新色彩力

4.1 AIGC技术赋能传统行业

2017年7月,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发布,标志着人工智能将引领技术革命新浪潮。AI营销模式以“精准、效率、生态构建”为目标,在数字营销应用场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4]。企业充分利用AI技术实现市场趋势预测、数据分析和挖掘、客户画像、社交媒体营销、个性化精准推荐、智能客服和智能广告投放等,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选择和关键路径[5]。

过往的传统非遗保护行为多以口口相传、纸笔记载、著作传授、师徒私教等形式进行,进程缓慢且传播速率小,因此慢性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在宏观层面上存在“人在艺在,人亡艺亡;艺在人身,艺随人走”的范囿。在此大背景下,非遗技术的转型成为时代要求,探索非遗技术结构的未来变化趋势及优化策略成为必要。[6]。

4.2 AIGC技术激活新机制

通过前期收集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和花边图谱制作,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等平台广泛传播,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模型进行了初步测试。新型沙州花边的程式在试验中可转化为以下步骤。

4.2.1 数据收集

收集关于沙洲花边的历史资料、现有样式、流行趋势及消费者偏好等大量数据。这一阶段大数据技术是关键,它使系统能够分析过去和现在的设计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受欢迎的元素。

4.2.2 图像预处理

收集到的图像在被输入到GPT-4之前,需要经过一系列预处理步骤,以优化分析效果,例如统一图像的分辨率和大小,确保图像输入的一致性;调整图像的色彩平衡和对比度,使其更接近原始艺术品的真实颜色。之后对每张图像进行详细的标注,包括编织技巧、图案类型、文化背景等。最后筛选出质量低下或与项目目标不符的图像,确保数据集的高质量和相关性。

4.2.3 模式识别与学习

通过大量分析输入的素材,AIGC系统能识别沙洲花边设计中的关键元素,如图案、纹理、颜色搭配等,并学习这些元素如何与当前的设计趋势相结合。基于对文本描述的分析,系统能够生成设计提示和负面提示。设计提示可能包括对特定图案的推荐、色彩设计、搭配组合建议等,而负面提示则指出应避免的元素或风格。其自我迭代和优化能力能基于反馈和新数据不断优化其分析和生成的准确性。

4.2.4 Stable Diffusion WebUI集成与设计生成

结合文本提示和图像参考的信息,Stable Diffusion WebUI利用深度學习算法协同图像生成。通过这种方式,GPT-4将传统的视觉艺术与现代人工智能技术结合起来,为花边设计提供了创新且高效的解决方案。此方案不仅融合了传统元素和现代审美,还能根据特定的市场需求进行定制化设计。不仅提高了设计的多样性与创造性,而且还缩短了设计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将非遗技艺智能化,转化为数字资源,在此之后得以实现智能化非遗手艺辅助教学。

4.2.5 迭代优化与个性定制

设计师与消费者可以对AIGC生成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和选择,AIGC系统根据消费者或设计师的特定需求,调整设计参数,这些反馈会被系统用于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形成一个动态的、迭代的设计优化过程。此方式极大提高了设计的适应性和多样性。随后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流程中,实现从设计到生产的无缝对接。

4.3 AIGC技术赋能色彩力

对沙洲花边进行色彩创新可以融合传统与现代色彩,引入全新色彩元素。保留传统的米黄、白色等经典色彩,但在设计中加入一些现代感强烈的色彩,尝试一些新颖的色彩组合,如冷暖色彩搭配、对比色彩冲突等,以打破传统的色彩局限,赋予沙洲花边更多的活力和表现力,使沙洲花边更具有时代感和现代气息。结合艺术史上的经典配色,尝试引入一些适当的色彩元素,如莫兰迪灰色系配色、文艺复兴时期宗教画作或宫廷装饰配色等,以使传统的沙洲花边更加具有叙事性。同时可以通过结合网络流行色彩趋势,使传统的沙洲花边更加年轻化和时尚化,打开受众群体范围。沙洲花边与敦煌传统配色结合的设计图(图3)。

AIGC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偏好、行为习惯以及特定的应用场景生成个性化的色彩方案。在中华多元文化背景下,能够根据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色彩偏好,提供定制化色彩设计解决方案,满足不同用户和场景的需求。通过深度学习和数据分析,AIGC能够在庞大的色彩库中快速匹配和推荐色彩搭配方案。这对于设计师来说,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尤其是在需要处理大量色彩搭配和方案迭代的项目中(图4)。

设计师输入自己对沙洲花边文化和色彩设计的理解和创意,系统则基于这些输入和数据分析,生成具有创新性和个性化的色彩设计方案。此创意与算法的结合能够根据市场反馈快速迭代优化色彩设计方案,支持个性化定制,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通过AIGC技术赋能,沙洲花边的色彩设计可以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不仅提升了其作为传统手工艺的市场竞争力,也为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AIGC技术在色彩设计中的应用,开辟了一条利用高科技手段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新路径,展示了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潜力。总之,对沙洲花边进行色彩创新需要保持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同时不断吸收和融合现代时尚的元素,以创造出更具时代感和个性化的产品,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5 结语

沙洲花边活化措施旨在为江南抽纱乃至更广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新动力和方向。AIGC为色彩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其应用不仅能提升色彩设计个性化和效率,还能推动色彩表达创新和跨学科深入研究。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应用范围的扩大,它将为设计师、研究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更多可能性和灵感。本研究对沙洲花边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新视角,通過融合传统与现代技术,在保持文化原貌的同时实现其活态传承的重要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6 参考文献

[1]刘丽娴,许鸣迪,徐颖洁.杭州萧山花边的技艺特点与传承发展[J].丝绸,2019,56(09):91-96.

[2]赵澄,李轶南,陆皓东.江南常熟花边雕绣手工艺的百年历史与变迁[J].工业工程设计,2022,4(03):10-18.

[3][4]韩国颖,张科.AIGC营销:人机共生式营销模式推动数字营销向数智化跨越[J].企业经济,2024,43(02):111-124.

[5]孙育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特征、本质及路径探析[J].企业经济,2021(12):35-42.

[6]郭馨梅,陈欢.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J].企业经济,2023(10):129-141.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