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中的科学探究内涵

2024-06-03蔡新英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5期
关键词:科学精神科学探究内涵

蔡新英

摘 要 中国古代对宇宙结构模式有一条精彩的科学探究道路,《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比较清晰地回顾了这一探究历程。古代中国对宇宙结构模式的科学探究有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既有科学精神的萌芽,又有历史延续的支撑,更有科学思想的体现。

关键词 科学探究  内涵  科学精神  历史延续  科学思想

关增建的《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回顾了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模式的论争,指出中国古代天文学有重视校验的传统——这里所说的“校验”,体现为对天文预判结果的精确化追求,其中已经萌芽了科学思想。教学中,沿着古代中国科学探究这一思路去探究本文,可以超越文学而实现文学与科学共存、超越语文而实现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同步提升。

一、古代中国“科学探究”中有科学精神的萌芽

研究并确认古代中国科学探究具有科学精神,对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文化的认同有重要的意义。确认古代中国科学探究具有科学精神,要坚持实证思想。在语文教学视角下,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的科学发展史进行探究,这既符合当下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跨学科综合实践的要求,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视角下建构科学与人文知识。

对《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这篇课文,有人认为其传达了古人求真辨伪、求实慎取的精神。这样的判断与课本中给出的提示有相通之处。教材编者给出了一个说法,即古代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多经验、少研究,多技术、少理论;很多人认为古代中国的科学研究常常受到非学术因素的影响。课文对学生提出“阅读本文,会对上述问题得出自己的判断”期待时,实际上是期待学生借助本文阅读对古代中国科学精神有所感知,对社会上流传的观点加以判断和审视。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一文讨论的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文中认为“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旷日持久的争论,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最终促成了近代科学的建立”;同时指出“东方的中国,在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上,也存在着类似的旷世之争,这就是中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浑盖之争”。这说明中国古代对隶属于科学领域的宇宙结构的争论,实际上与西方的相关争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文中提到的“天圆地方”实际上是符合人们的直接认知经验的,而这也是科学探究最初产生时的样态,亚里士多德从生活中的现象得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结论,实际上与中国古人所提出的“天圆地方”有着一样的逻辑,因此当古希腊被称之为科学最初的起源时,不能忽视中国人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最基本的科学精神。

二、古代中国“科学探究”有历史延续的支撑

正如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从未中断一样,中国古代科学探究的历史其实也并未中断。这其中既有诸多社会要素的原因,也有科学探究本身的原因。发现科学探究的历史得以延续,很大程度上需要研究者的科学视角。有研究表明,传统的中国科学思想同中国历史的特征和进程有着重要的联系,而在这其中又有极其重要的辩证关系,研究这些关系乃是汉学研究的关键问题。研究认为,进入氏族社会,原始的宗教观点由于恐惧、依赖和感激,而对自然现象作出了虚幻和神灵的解释。这在本质上其实是在人类的生产活动和再生产的低级阶段上发展的,因此这一阶段的社会意识,必然充满图腾的和物活论性质等观点。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占卜、算命的工具是实际生产工具虚构的延伸。但这并不是中国古代社会所独有的,每一种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实际上都存在这样的现象。今人需要做的是要能够从这些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象得出科学的元素,然后从科学发展的角度,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古代科学探究的历史延续。

比如文中提到了“天圆地方”说,在其后出现的学说是“宣夜说”。这一学说出自于《晋书·天文志》,其中的“辰极”明确指的是北极星,而“七曜”指的则是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中国古人已经能通过天文观察而获知辰极和七曜的运行规律。尽管这很大程度上有着宗教、政治的参与,但就这些规律发现本身而言,有着科学精神的存在。首先,作为一种学说,其与西方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学说没有本质的区别,客观上都是科学研究者在发现相关现象之后提出的假设性的解释。因为这些解释的存在,所以科学得以继续延续。在中国天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宣夜说”是承上启下的,后面还有相关的学说来继续完善人们对天文现象的认识。其次,从“宣夜说”本身来看,可以看到科学精神的体現,人们在观察到相应的天文现象之后,不同的人会作出不同的选择,绝大多数人可能是对天文现象的崇拜,于是形成了很多具有迷信色彩的说法与习俗。科学研究者则与众人不同,他们会尝试寻找解释,寻找天文运行的规律。这个时候的研究者尽管还没有冠以科学家的名称,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认识、观点、具体行为以及最终提出来的假说,实际上与科学探究得出的结论是高度相关的,因此这个过程中有着科学精神的存在。再次,宇宙结构模式学说发展到一定层次之后表现出一定的影响。在“宣夜说”之后,文中阐述的是“盖天说”,并认为这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此时作者明确用“科学理论”来描述该学说,足以说明该学说的科学含量。这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盖天说有其经典流布于世,那就是《周髀算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判定依据,其遵循着现代科学的判定传统,即实证主义。且对“盖天说”的肯定依据并不是孤立的,《周髀算经》与《晋书》《隋书》的《天文志》是可以相互印证的,且“盖天说”的内容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天文认识也是高度吻合的。

因此在《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一文中,可以读到相对清晰的中国古代科学精神的产生与延续,这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并确认了中国古代科学精神的应有地位。这样的认识应当成为当下高中生的基础性认识。

三、古代中国“科学探究”有科学思想的体现

当学生津津乐道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时,似乎很少有提及科学的情形。这一方面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非科学的元素思想含量很高有关,也与当代中国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科学的批判有关。由于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结果对社会发展的推动比较显著,而中国科学在近代社会发展中没有明显贡献,因此中国科学的价值就被淡化了。但实际上,《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一文能让读者认识到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实际上是有着其独特的体现方式与价值的。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源于古希腊的理性思维和近代西方的系统实验方法。因此在科学思想发展史上,一直以探究古希腊的理性思维为主。其实,与古希腊几乎同期的古代中国同样产生了非常丰富的科学思想。比如本文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观点:“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这是对中国古代科学探究中表现出来的品质的高度准确的概括,“符合实际”成为支撑中国古代科学发展最重要的思想。也正是因为这一思想的存在,中国古代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才是可信的。这应当成为当下高中生文化认知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本文有着体现这一价值的不可替代性意义。

[作者通联:福建武平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科学精神科学探究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例谈小学阅读文本解读的角度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高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