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通识教育的传媒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探微

2024-06-03窦壬缘

成才之路 2024年14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通识教育教育方法

窦壬缘

摘要:开展通识教育可以帮助传媒类大学生拓展知识面,提升文化修养和发展道德品质,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高校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契合性,均有助于学生思想层面的成长。基于通识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满足传媒类大学生广泛摄取知识的需求,有助于培育学生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高校应立足传媒专业特质,创设丰富的通识教育课程;注重以文化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导向;顺应育人規律,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通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传媒类大学生;立德树人;课程建设;文化育人;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4-0049-04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社会对传媒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传媒类大学生的数量近年来大幅提升。高校应高度重视开展传媒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据专业和学生群体的特质运用适切的教育方式。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有开阔眼界、深远见识和博雅精神的人才,可以克服高校育人偏重工具理性的弊病。新时代下高校可以借助通识教育开展传媒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此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践行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一、高校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高校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契合性,有着目标、思想和功能上的共同点。高校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关联的教育活动,二者可以有机整合,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1.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通识教育”由英文“general education”转译而来,也被称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旨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非专业性的知识,具有超功利的性质。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首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大学教育的开展依托不同的专业,存在知识体系割裂的问题。开展通识教育则可以让受教育者接触专业外的丰富知识,获得终身发展与社会适应必需的精神养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基本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资源,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引领性教育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均以培养有道德、有教养、有智慧的人为目标,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发展健全人格[1]。

2.思想政治教育为通识教育提供指导思想

高校通识教育并无固定的教育范畴,课程的创设与实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办学理念,生成有特色的通识课程体系。通识教育有着兼容并包的特质,教育内容具有多元性。因此,高校要明确开展通识教育的指导思想,确保教育活动符合社会价值体系与学生发展需求。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九个坚持”理念,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九个坚持”的理念运用于高校通识教育,意味着要将通识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通识教育提供指导思想,明确通识教育的价值导向。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统整通识教育的多元化内容,在通识课程中渗透思政理念。

3.通识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创新载体

根据社会本位论,个体存在于社会关系中,教育对象应习得社会中具有普遍性的意识形态、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塑造学生的社会人格,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政治素养。基于通识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创新载体,优化教育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结合起来,以隐性的方式传递思政内容。以通识教育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适当补充,能够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切实发挥[2]。

二、基于通识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传媒类大学生发展的价值

基于通识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的育人模式。传媒类大学生群体的特质决定了这一模式的适用性,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可令二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引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满足传媒类大学生广泛摄取知识的需求

传媒类专业包括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表演艺术、摄影等,专业设置以培养文化产业的专业人才为目的。传媒类专业突出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市场需要的文化产品开发与制作能力,使学生掌握与企业岗位相匹配的知识和技能。传媒类大学生往往很早便参加社会实践,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追求精益求精[3]。同时,大学生还有超越具体的专业领域,广泛摄取知识的需求。高等教育可以让大学生走进丰富的知识世界,具备知识底蕴、人文底蕴及科学素养。这些知识和素养可以整合到个体的人格结构中,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然而,一些传媒类大学生更关注专业课学习,忽视“通识”的发展,造成自身知识结构的失衡。基于通识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加通识教育在传媒类专业教育中的比重,为学生提供学习普遍性知识的平台,让学生从多领域的知识中获得滋养。

2.促进传媒类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

传媒类大学生是未来的文化生产者,将在文化产品中输出价值判断与道德原则,进而对受众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文化产品所传递的信息可以在社会中不断衍生和扩散,并嵌入社会组织结构,成为营造社会风气的重要力量。文化生产主体的素质是影响文化产品品质的直接因素。传媒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水平,将影响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面向传媒类大学生开展育人工作时,应当高度重视价值观培育,培育其正确的文化观,引领其厚植文化自信、形成文明自觉意识。而基于通识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依托人文、艺术、科学等教育载体传递积极的价值观。价值观培育的内容既包括理想信念和道德准则,也包括对专业取向的文化意识与政治原则。基于通识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传媒类大学生群体中落实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政策,传续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评判标准。

3.助力传媒类大学生的终身发展

传媒是富有活力的行业,新科技的应用和受众文化品位的更替,令传媒行业的样态不断发生变化。经济水平的日益提升使得文化产业向多样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出现了许多兼顾娱乐价值与教育意义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相应提高。学生只有具备多领域的知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想象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追求进取的生命态度,才能胜任未来文化生产与传播工作。而基于通识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让学生带着全面的知识结构进入社会。以通识教育传递思政内容,可以陶冶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助力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基于通识教育的传媒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

基于通识教育开展传媒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结合传媒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规划与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有效实施育人工作。传媒类高校应注重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并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创新教育方法。

1.立足传媒专业特质,创设丰富的通识教育课程

依托高校通识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高校要结合传媒类大学生的特质创设通识课程,为大学生提供学习普遍性知识的途径。

(1)结合专业发展需求创设课程。传媒类专业包含一些关于文化传媒整体认识的知识,高校可以在传媒类专业的总体类目下创设通识课程,培养学生宽广的专业视野。例如,可以开设“媒体、舆论与传播”课程,让学生对媒介化社会环境形成正确认识,了解传播在舆论引导中的重要作用,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可以开设“跨文化交流与影像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具备跨文化意识。另外,还可以针对传媒类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创设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如“新媒体创业与创新”课程,介绍成功的新媒体创业创新案例,让学生了解新媒体的传播规律。这些课程均围绕“传媒”关键词生成,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想深度。

(2)聚焦文化视野拓展创设课程。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性教育,旨在让学生增加知识储备,夯实文化底蕴。高校在开设传媒专业领域通识课程的基础上,应积极向外延伸,聚焦学生文化视野拓展的需求创设课程。大学生正处于精神世界建构的关键时期,通识教育课程应能让大学生熟悉各个知识领域的基本内容,促进大学生广泛涉猎,努力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传媒类大学生通识教育课程的创设,应秉持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覆盖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與西方文明经典课程、自然科学课程与人文社科课程,形成立体化的课程构架[4]。从教育内容上看,专业领域以外的通识课程可以分为“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艺术史导论”“希腊神话与西方艺术”等。其中,传统文化是借助通识教育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支点,传媒类高校要重视创设高质量的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在科学素质课程方面,高校可以使用具备权威性的大学通识教材开展教学,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史,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发展求知好问、乐于探究的精神。从教育形式上看,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如“服饰与电影艺术”主要满足戏剧类学生学习需求,其他专业学生可以选择性学习。聚焦文化视野拓展创设课程,可以让学生接触科学、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提升文化修养和思维能力。大学期间接受的通识教育将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传媒类大学生开展终身学习的基础。

2.注重以文化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导向

通识教育课程要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借助知识教学的途径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媒类高校开展通识教育时要秉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原则,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从而实现铸魂育人目标。

(1)结合课程内容,渗透思政元素。基于通识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隐性教育的模式[5]。渗透在通识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可以帮助传媒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并使其在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显现出来。教师可以选择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结点,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基于课程内容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例如,教学“媒体、舆论与传播”课程时,可以针对抗战时期的新闻宣传工作开展教学。可以结合具体史料,让学生了解抗战时期宣传工作对团结人民群众的作用。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发展学生的专业情感,使学生以史为鉴,对社会生活中传媒的作用产生全面、深入的认识。将思政元素嵌入通识教育课程,能够让学生领悟传媒类专业的社会意义,厚植责任意识,自觉将社会需求内化为自我发展的动力,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梳理提炼知识,引导思想认同。通识教育需要在有限的课时里呈现丰富的内容,因此教师要注重梳理提炼知识,让学生了解历史上重要思想的内涵,以引导学生的思想认同。引导学生思想认同,是体现高校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性的关键要素,可以为学生提供价值取向和遵循准则。学生只有形成思想认同,才能运用相关思想指导认识与实践活动,促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选择重要的思想主题,并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促进学生对思想精髓的领悟。为有效发挥通识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要做到融通古今,呈现文化脉络的连贯性,让学生从文化知识中汲取养分,形成积极正向的思想认同,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

3.顺应育人规律,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习者的特点运用适宜的教育方法,是开展教育实践的基本规律。传媒类大学生除了具有大学生群体的共性之外,更因专业教育的特质而具备自身个性[6]。开展基于通识教育的传媒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要顺应育人规律,针对学生群体的特质,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1)促进思维参与,开展探究式学习。传媒类大学生大多性格外向且表现欲较强,追求自我个性的展示,有表达观点的强烈意愿。如果教师局限于单向输出的教育模式,则难以催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思维,组织探究式学习活动,让学生参与知识生成过程,获得自主交流的机会。可以多创设一些探究任务,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开展主题讨论,在思维碰撞之中提升认知水平。比如,“中西文明十五讲”中包含“思想解放运动与西方的近代社会”一讲,这一讲的教学重点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及其背后的自由平等思想。教师可以创设探究任务:“请结合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重要思想家的观点,说说自由和平等有无边界,并谈谈你的认识。”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了解到并没有绝对的自由和平等,进而增强看待问题的全面性。本次活动要求学生分析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现实生活体验阐述自己的看法,不仅具备价值观培育的作用,而且有较大的思维锻炼价值。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进行深度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高度,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2)融入信息技术,实施混合式教学。传媒类大学生往往存在文化基础薄弱的问题,在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存在短板,尤其是通过艺术高考升入高校的传媒类大学生。通识课程知识点较多,人文、艺术和科学知识内容精深,要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发展思想政治素养,并非易事。传媒类高校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线上教学模块,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此协调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可以将部分知识编制为内容精短的视频,引导学生在课前先行开展学习,了解基本知识。例如,教学“希腊神话与西方艺术”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通过视频呈现希腊神话故事。在实体课堂中,则可以开展艺术赏析活动,引领学生欣赏以希腊神话为素材创作的雕塑、油画等,并探究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使学生获得思想上的启迪。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优化教学结构,使学生在课前有知识上的准备,从而减少实体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信息差,助力学生的有效学习。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通识教育提供指导思想,确保通识教育的实施符合正确的育人理念。开展通识教育则能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通过知识教学培育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而基于通识教育开展传媒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符合育人的基本规律,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传媒类高校要重视通识课程建设,积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优化教育方式,令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共生,为学生提供成长的支架,引领传媒类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叶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融合与实施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4):40-44.

[2]丁北川.论通识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理论观察, 2018(06):49-51.

[3]任杰.加強传媒类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探究———以录音艺术专业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0(07):57-58+62.

[4]夏雅,罗玉正.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价值共同体的研究视角[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6(12):124-127.

[5]王敏,颜永杰.通识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性[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23,30(01):143-147.

[6]邓晓君.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传媒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探析[J].长春大学学报,2020,30(06):118-120.

Explor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Media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General Education

Dou Renyua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Nanjing, Nanjing 211172, China)

Abstract: Carrying out general education can help media college students expand their knowledge, improve their cultural cultivation, and develop moral qualities, and has the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ve a compatibility, both of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growth of students at the ideological level.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general education can meet the needs of media college students to widely acquire knowledge, help cultivate their values, and promote their lifelong development. Universities should establish rich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a majors; pay attention to cultural people and highlight the guid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dhere to the laws of education and us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dia college students;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curriculumconstruction; culturaleducation;educationalmethods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通识教育教育方法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技术文化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基于文化育人视域的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