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教育思想,让数学课堂展精彩
2024-06-03陈忠艳
陈忠艳
【摘 要】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致力于提升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在此过程中,乐文化课程作为一种新颖的课程体系被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借助丰富的国家课程,个性化、差异化的校本课程,学生逐步形成学科视角并尝试着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本文将从张謇教育思想出发,深入分析小学数学乐文化课程的搭建方法。
【关键词】张謇教育思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乐文化课程
张謇教育思想不仅影响着诸多学校的办学理念,还影响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张謇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将张謇教育思想融入课程研发和实践,学生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一、以学生为主体,研发校本课程
(一)尊重认知规律,融入张謇故事
受年龄的限制,如果教师直接输出张謇思想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也为了让他们能够与张謇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在研发校本课程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虽然小学生的自然兴趣点呈现出多元且易变的特点,但他们倾向于故事化、情感化的表达。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将张謇的人生经历故事化,借助故事内容与数学知识的结合,学生逐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简易方程”为例。在课程讲解之前,教师发现,学生经常无法用字母表示关系,感悟一般化的推理和表达。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基于学生学情及自然兴趣点设计校本课程,实现知识点的优化。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围绕张謇“提倡种植椿柏桕桐,严禁种植鸦片(罂粟)害民”这一故事设计了一个主题课程。根据课程内容,首先,学生将了解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了解张謇为了实业救国做出的一系列的努力。其次,针对具体的经营数据,教师拟定了一系列的数学题目并将故事内容与简易方程中的内容结合起来。从后续的反馈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可以在循序渐进地引导中明晰专业知识,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校本课程的研发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教师除了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要了解学校的资源,引入丰富的社会资源。借助学校资源、社会资源的结合,学生可以重构学习理念,将知识点放到整体、放到学科中理解、应用、迁移。
(二)借助张謇故事,优化课程设计
校本课的研发讲求体系、步骤化。虽然,校本课不是课程标准的一部分,但它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在日常的课程设计中,教师紧扣地方政策并确保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符合教学体系,符合学生的培养规范。一般来说,校本课均围绕某一个主题展开。所以,教师在构建乐文化课程时可以以张謇思想、张謇故事作为课程的主题。借助具体的教学任务,学生形成学科视角,形成知识框架。
为了熏陶学生的数学思想,提升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设计了为期一个月的张謇故事宣讲。在此过程中,教师围绕张謇的经营故事阐述其人生经历,引导学生扩充数学视野。考虑到后续的授课效果,教师按照“讲张謇故事”“感受张謇思想”“明晰数学的应用场景”的顺序依次展开“张謇故事日”“张謇故事周”“张謇故事月”。其中,在“故事日”中,教师将张謇的经营故事融入故事讲解,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点的应用、迁移。在“故事周”中,教师将故事输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收集张謇故事,引导他们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在“故事月”中,教师拟定实践活动。根据活动要求,学生紧扣“张謇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应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课程设计讲求生动、趣味、真实。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校本课程不仅要贴合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还要围绕地区特色、学校育人理念、学生学情明确授课方向,提升授课质量。
二、围绕张謇思想,丰富数学课程
(一)提升教学经验,实现教师“乐”教
乐文化课程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教师乐教,二为学生乐学。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将自己打造成智慧且有愛心的教师。首先,有智慧的教师并非仅包含“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还包含“如何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通过大量的、多元的教学策略,学生积累专业知识,丰富对数学学科的认知。其次,有爱心的教师就是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致力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通过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逐步形成学习自
信心。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为例。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极容易在数据的查找、折线统计图的制作中产生倦怠感。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教师将张謇办厂的数据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形成数学探索活动。根据活动要求,学生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应用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在不同的年份,张謇办了多少个工厂?”“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在高效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既能知晓具体知识点的使用情况,又能了解张謇的“经世致用”。此外,结合学生的结论、分析,教师就张謇进行介绍,介绍张謇所处的时代及历史
背景。
教师“乐”教的前提是学生能够积极反馈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紧扣教学目标并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授课进度,丰富授课内容。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名学生的实际情况均是不同的,教师也可以借助线上学习平台展开差异化的
引导。
(二)调动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乐”学
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习惯性地跟随教师的思路理解具体知识点。然而,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致力于通过自由且宽松的沟通氛围及高效的师生互动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般来说,小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及理解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引导:一是提供丰富的探索机会、探索空间;二是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入适当的小组合作。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球的反弹高度》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根据活动内容,学生将自主提出猜想、验证猜想、推翻或总结猜想。“球的反弹高度与球的质量有关还是与下落的高度有关?”结合上述两个方面的猜想,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选择相应的猜想并自主并入相应的小组。接下来,教师带领各小组到操场上并进行印证。值得一提的是,在印证之前,各小组均形成了完整的实验计划。因此,选择“球的反弹高度与球的质量有关”的小组要确保下落高度的一致性。选择“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有关”的小组要确保球的质量的一致性。通过前期的、大量的实践、互动,学生既能增加知识积累,又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小学生的能力有限,但高效的生生互动往往能让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并产生成就感。在此过程中,教师紧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重视小组划分及各小组的探索进度。
三、围绕张謇思想,创新课程内容
(一)基于跨学科思想,深化课程内涵
张謇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强调爱国、爱乡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搭建乐文化课程的过程中要优化教学目标、课程讲解等诸多环节。其中,在教学目标的优化中,教师基于育人理念将具体的知识点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通过丰富且科学的教学目标,学生可以实现数学学习的深化。在教学内容的优化中,教师坚持“生本”理念并尽可能地将理论输入与实践输出相结合。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小数加法和减法》《小数乘法和除法》为例。由于上述两节课的内容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在复习课设计中,教师习惯性地将两者联系起来,考虑到习题的趣味性,可以将语文与数学相结合。一方面,通过文言文式的习题内容,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并更认真地理解题目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相互进行讲解。从后续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小组可以借助生生互动指出对方的问题并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这时,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总结、分析学生的问题和进步。比如,教师可以随机选择一名学生上前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基于过程式的展示,教师及时指出其中的瑕疵。
课程内涵的深化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在日常的课程设计和实践中,教师寻找多个学科相融合的契机,引导学生借助多个学科的视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借助地域文化,提升课程质量
为了搭建乐文化课程,教师不仅要重视课程标准、重视教材内容,还要意识到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一般来说,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地域文化既能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又能提升其综合素养。在日常的课程设计中,教师紧扣地域文化的特点并丰富国家课程,设计校本课程。其中,在设计校本课程时,教师可以秉承多维度的思想将多个空间场景,多个时间点结合起来。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学生既能在地域文化背景下学习诸多专业知识点,又能在实践中输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为例。在复习课程的设计中,教师围绕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拟定课程内容。根据课程内容,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寻找身边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并借助拍摄的手段记录下来。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学生不仅能充分了解地区特色,还能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与此同时,在后续的復习中,教师策划主题为“利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创作艺术作品”的活动。凭借美术、数学的结合,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输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课程的最后,教师以生生互动为基础总结课程内容,复盘学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是提升课程质量,搭建乐文化课程。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明晰数学的学科特点及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通过高效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自主实现抽象知识的直观化及直观感受抽象化。
总之,乐文化课程的搭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最终目的。在日常的课程设计中,教师紧扣张謇的教育思想、人生经历丰富国家课程,设计校本课程。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内容及生动、有趣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学生加深对具体知识点的理解,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张謇思想的渗透还是乐文化课程的搭建都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所以,教师要重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通过个性化、差异化的引导,学生逐步乐学、能学。
【参考文献】
[1]吴守杰.解构与重组: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建设的挑战与突破[J].家长,2022(24):19-21.
[2]陈亚琼.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建设思考[J].新课程,2021(40):124.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张謇教育思想引领下的小学‘乐文化课程研发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C-c/202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