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机制探索与实践
2024-06-03张兰红阚加荣张春富
张兰红 阚加荣 张春富
摘要: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文章以盐城工学院国家现代产业学院——新能源学院为例,对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与学习评价体制等产教融合机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地方产业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2020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旨在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教育部决定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使高等教育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
以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盐城市重点推进的主导产业,是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在此背景下,盐城工学院(以下简称“该校”)积极对接盐城市新能源产业,与盐城市政府、大丰区政府、国家电投、华能集团、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等联合共建了产业学院——新能源学院。盐城工学院新能源学院于2019年9月挂牌成立,2020年6月成为江苏省首批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2021年12月获批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1-3]。产教融合机制是指整合高校和企业优势资源,打造高质量、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4]。该校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产教融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推进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5-6]。依托国家现代产业学院与省级重点产业学院的建设契机,该校新能源学院克服产教融合的一系列难点,从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与学习评价机制建立等方面入手,构建全新的产教融合机制,培养盐城和江苏地方产业急需的风力与光伏发电应用型人才。
1产教融合的难点分析
高校和企业两者在价值追求、利益诉求和行为逻辑方面有较大差别:学校注重育人价值,企业追求经济价值;学校关注自身及学生利益,企业关注自身和员工利益;学校遵循教学逻辑,企业遵循生产逻辑。因此两者所处的维度完全不一致,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必然存在较多的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高校缺乏面向产业办学的支撑平台。由于产教双方出发点不一样,产教融合的培养方案与专业建设方案、高校与企业有效的合作模式等面向产业办学的支撑平台就难以形成。高校老师大多只能根据课程大纲与教材,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很少有条件将教学内容与产业现状和发展联系起来讲授。企业生产活动与产品研发也很少涉及高校学生的培养,大部分企业更愿意直接引进成熟的技术人员,缺乏培养人才的耐心,因此“产”和“教”常常是分开的。
二是缺乏指向真实场景的教学实训基地。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存在较大差异。以风力发电来说,风电机组是百米高、千吨重、千万元成本的巨无霸产品,生产现场则是高空高压作业现场,学校相关的教学实验和实训只能在小型模拟机组上进行,因此教学过程对应什么样的机组,这个机组的生产过程、工作原理、运维管理等均无法在学校课堂和实验室中得到真实的体现,教学目标自然难以实现。
三是缺乏实现产教融合教学的师资。高校老师大多是从校门到校门的高校毕业生,他们理论知识相对丰富,但缺乏企业工作经历,不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对产品生产过程、使用运维过程的关键问题概念模糊或者不清楚,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这些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有经验的企业工程师由于有生产和研发任务,即使被聘请到学校进行兼职教学,也往往因为其工作时间和学校的教学进程难以同步而大大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师资缺乏使“产”与“教”之间形成难以跨越的鸿沟,无法实现真正的融合。
2产教融合机制的构建
2.1产教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根据盐城地区的产业结构,该校新能源学院定位风力发电与光伏发电相关产业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建立“面向产业,对接企业,校地联合,知行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校新能源学院不仅包括传统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等工科专业,还包括新兴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专业。对传统专业按照“新能源+”专业的建设模式,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在原有课程体系中增加新能源转换与利用、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等课程;对新兴专业则重点面向“装备制造与运维”方向进行培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凝练专业特色,培养面向地方风电和光伏发电产业的人才。
主动对接盐城新能源企业,使日常教学与生产一线紧密融合,对专业课程中涉及企业现场教学的部分请企业导师在生产现场进行讲授,如风机的组成与运维、光伏电站的运维等课程内容,请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与其他相关企业的导师现场讲授。同时,将企业内部培训资料转化为教学参考资料融入教学过程中,确保教学与学生今后所从事工作的有效衔接。
校地联合,按照“3+1”模式,设置“学校+企业”培养方案。学生在学期间,3年时间在校学习,1年时间在产业学院合作企业或新能源产业相关企业进行学习、实习与毕业设计,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现场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企业学习阶段由學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
实施“顶岗+项目”人才培养计划,创新教学形式。该校与相关新能源企业开展了定向人才培养培训项目,要求参加培训项目的学生利用寒暑假完成不少于3个月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按照员工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核并给付相应劳动报酬,以企业实际研发项目内容作为学生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课题,使学生实现“知行耦合”。
2.2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2.2.1校企协同构建课程体系
新能源学院将风力与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制造、施工建设、运营维护方面的知识及能力素质要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双方协同按照“新能源+”专业的模式培养学生。在传统的电气与机械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新能源方向课程;新能源专业则增加机械制造、自动化与智能控制方面的课程,提高学生装备制造与运维的知识与能力;与产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实践环节则在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国家电投海上风电虚拟仿真中心等单位完成。
2.2.2校企联合建设教材
新能源学院教师与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师合作编写了《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技术》《PLC综合实践技术应用》等多部教材,由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独立主编的现场施工与运维教材《海上风电场施工建设》《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调试与维护》《海上风电场开发概述》《海上风电场项目管理》《海上风力发电机设计开发》等5部教材已经在学院运用。
2.2.3校企合作开发创新实践项目
新能源学院将创新产业教育融入产业学院专业教学体系,校企共同收集风力与光伏发电关键部件性能优化、效率提高,电气设备运行维护、故障检修分析与可靠性提高等方面的工程实践问题作为学生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课题。新能源学院还制定了《新能源学院创新创业项目指导目录》,集中汇聚校企双方共同开发的项目,对学生开展项目式教学。
2.3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与企业合作建设,新能源学院提供了多个供学生实习实训的基地,包括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海上风电培训中心、国家电投海上风电虚拟仿真中心、华能-盐城工学院大型直驱永磁海上风电机组检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还在盐城五大风电产业园:盐都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大丰风电产业园、东台市风光电产业园、阜宁光伏产业园和阜宁风电装备产业园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海上风电培训中心是国内首个海上风电专用培训中心,校企双方依托该培训中心,共同开发项目,编写教材,打造精品课程。通过严格实训提高学生从事风电的安全意识和实操技能,为风电产业发展提供合格人才。
由学校与国家电投江苏公司共建了国家电投海上风电虚拟仿真实验基地,基地位于该校产教融合大楼,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基地配备海上风电虚拟仿真、百万火电虚拟仿真、燃气机组虚拟仿真等三大中心,拥有先进的仿真设备和专业的管理团队。
另外,学院还依托江苏金风科技的生产现场,挂牌成立了“新能源产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面向该校电气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所有专业的学生开放。
2.4专业建设
新能源学院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拟定了专业建设整体发展规划,做强做大进入新能源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传统专业,积极培育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新专业,大力发展与盐城及周边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专业。
面向江苏与盐城地区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化调整专业建设方案。在传统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与新兴专业建设过程中,充分听取地方政府与新能源骨干企业的意见和建议,考虑企业需求,优化专业配置。
加强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按照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行业最新技术需求,结合企业生产标准,对传统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注重提高企业学习环节的效果,促进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
2.5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了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聘请合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在新能源学院担任企业导师,引进企业高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授从事教学工作;学校教师特别是青年博士,不仅可以申请参与新能源学院的研发工作,还可以申请脱产到新能源企业从事技术研发,工作期间拥有获得相应报酬的权利。
努力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学队伍。学院依托学校的“教师培训与发展中心”,提高合作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开展在合作企业的工程实践,提高专任教师,特别是青年博士的工程实践能力。设置专业教授岗,积极协助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申报“江苏省产业教授”。
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专业化教学团队。新能源学院主要合作方江苏金风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风力发电设备研发与制造的领军企业,其中海上风电方面的技术精英大多集中在盐城大丰风电产业园。因此该企业拥有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团队,可以满足新能源学院企业实践教学要求。
2.6产教融合学习评价体制的建立
建立校内评价体系和校外评价體系。校内评价体系包括专门负责机构及质量监督体系,建立由校内校外导师以及学生团体组成的监督小组,定期对学生的培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建立由学校督导组牵头、第三方参与的外部评价体制,不断收集学生的学习、就业状况以及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网络化的企业实践管理和考核体系,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正确的评价。
3产教融合机制的成效
该校在国家现代产业学院——新能源学院建设过程中,构建了有效的产教融合机制,充分激发与释放了高校、企业与地方政府等多元主体的活力,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提高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主要成效如下。
毕业生质量稳步提升。新能源学院毕业生质量不断提升,社会认可度高。近3年,应届生平均就业率超95.6%,就业专业相关度达92.3%,除20%到国内外各高校进一步深造外,有近70%的学生进入盐城与江苏的新能源企业工作。根据第三方调查结果,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专业能力与素养较好(90.1%),具有较好的沟通合作能力(92.8%)与工作责任心(90.5%)。
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显著。新能源学院坚持立德树人,走与行业企业融合发展之路。近3年,双创实践成果丰硕,累计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27项、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153项,在“互联网+”“挑战杯”等重大赛事斩获大奖。
近3年,新能源学院建设了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个江苏省产教融合品牌专业,1个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2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门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1门江苏省产教融合品牌一流课程,2部江苏省重点教材等一系列优质教学资源。
4结语
该校以国家现代产业学院——新能源学院建设为契机,利用产教融合实现了企业和学校的优势整合,打造出了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形成了一种高层次的全新实践教学模式;完成了基于产教融合机制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培养方案;充分利用校企产教融合平台,通过校企联合指导与培养,加强了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完成了基于产教融合机制的新能源学院各专业相应的考核方法、评价要素,形成了管理制度和体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效率,培养出了满足新工科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实现了人才培养与时代发展的同步。
该校产教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产教之间仍在继续整合、逐渐磨合与全面融合的过程中。目前,重点解决了面向产业办学的支撑平台、实习实训基地与师资问题,在深化面向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方面还有待进一步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高海英.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2022(22):51-54.
[2]张蕾.基于“四位一体”产教融合模式的产业学院建设途径探究[J].科技风,2023(10):91-93.
[3]李健,梁鹏,崔书婉,等.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探索:以广西科技大学智能车辆(制造)与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23(6):4-7.
[4]孙艳红,张晓玉,闫瑞雪,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实践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3(10):36-38.
[5]何坚强,张兰红,张春富,等.新能源学院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科技信息,2020(34):63-65.
[6]徐晓明,周临震.现代产业学院教学管理改革特征与路径探索[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22(2):35-39.
(编辑编辑姚鑫)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aking the New Energy College of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Zhang Lanhong, Kan Jiarong, Zhang Chunfu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224051,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o cultivate talents. The article takes the National Modern Industry College of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New Energy College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cluding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internship and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and learning evalu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achieve deep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 local industry
基金項目: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项目名称:盐城工学院新能源学院;项目编号:教高厅函〔2021〕39号。盐城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名称:以国家现代产业学院——新能源学院建设为背景的产教融合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JYKT2022B016。
作者简介:张兰红(1968—),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新能源发电,电力电子与电能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