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语中的绿色回响:凸显视域下《心向原野》生态话语分析

2024-06-01曾祥露韦清

长江小说鉴赏 2024年4期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

曾祥露 韦清

[摘  要] 本文在生态语言学凸显视域下,深入探讨理查德·梅比的《心向原野:自然如何治愈了我》(以下简称《心向原野》)是如何通过语言技巧来凸显自然界的。本文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五个语言技巧,即主动化、个性化、感官意象、基层分类和明喻,揭示了自然界在文本中是如何被赋予生命和情感的。它讲述了这样的故事:自然是重要的,是值得人们关注和重视的。

[关键词] 生态语言学  凸显  《心向原野》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04-0124-05

一、梅比《心向原野》

理查德·梅比(Richard Maybe)被譽为英国当代最伟大的自然作家、博物学家之一,毕业于牛津大学,曾任英国自然保护委员会顾问、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他的作品致力于探讨自然和文化的关系,凭借《吉尔伯特·怀特传》 荣获1986年惠特布雷德传记奖,畅销作品《植物大英百科全书》荣获大英图书奖等多项大奖。《心向原野》入围英国三大文学奖。

《心向原野》讲述了梅比在事业巅峰之际,突然患上严重的抑郁症。在朋友的帮助之下,他迁居到东安格利亚的广阔原野中。这片新环境的广袤与活力为他开启了新的视角,唤醒了他长期被疾病压抑的对自然的爱与热情。他选择在一间橡木屋里生活,与猫咪为伴,通过远足、观鸟和探索奇特的动植物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在五十岁时,他遇见了终身伴侣波莉。在她的鼓舞下,梅比重拾写作,重新发现了周围世界的生机。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他最终战胜了抑郁症,重拾对自然的向往。

二、生态语言学的凸显模式

生态语言学是一门结合生态学和语言学的跨学科领域,近几十年来已成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1],其核心在于通过语言使用,增强人们对生态的认识,并提倡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这一学科不仅分析单一文本,如广告或自然文学,还探讨广泛的语言范式,这些范式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生态语言学特别强调“我们信奉和践行的故事”,即那些深藏于当前生态挑战中的思维模式,它们包含深刻的价值观和信念,能塑造个人或民族的身份和行为[2]。其中,“凸显”是生态语言学中故事的一个形式,是指人们脑海中的故事,这些故事认为生活的某一领域是重要的或值得关注的[2]。凸显模式是一种语言或视觉描述形式,通过具体、明确、生动的刻画,把生活中的某个领域描述为值得关注的对象。与生态语言学有关的凸显就是具体、生动地描述自然世界,把它带入人们的脑海,最终成为人们头脑中信奉和践行的故事。

新自然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话语,可以被视为实践生态语言学中凸显的一个方式。新自然文学作家强调去体验和触摸自然, 他们通常聚焦所观察事物的细节和机理, 而不是远观和抽象的论述[3]。正如德博拉·利利所说,这类体裁的作品“着重提取日常隐蔽的细节,照亮被忽略的事物;与此同时,我们可以换个视角来看待人类与非人类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4]。理查德·梅比的《心向原野》是新自然文学派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本文旨在探讨《心向原野》如何通过使用主动化、个性化、感官意象、基层分类和明喻五个语言技巧,来凸显除人类之外的自然界。它讲述了这样的故事:自然是重要的,是值得人们关注和重视的。

三、《心向原野》生态话语分析

1.主动化:赋予自然以主体性和动态力量

范鲁凡描述了人(或其他物种的成员)如何在语言中通过主动化而得到突出:当社会行为者被描述为活动中积极的、动态的力量时,主动化就发生了。主动化可以通过及物性结构来实现,在及物性结构中,主动化的社会行为者被编码为物质过程中的施事者、行为过程中的行为者、心理过程中的感知者、言语过程中的说话者或关系过程中的识别者[5]。一旦主动化发生,话题中的社会行为者就会得到高度凸显。以下是取自《心向原野》中使用主动化语言技巧的其中一个片段:

今天,最大的雏燕从窝里探出头来,胸口抵在窝边,通体已经附上了近乎成鸟的羽翼。蓬乱的幼毛已经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光滑的黑顶和绸缎般雪白的前胸。它像往常一样四处张望,抬头看着自己的影子,低头望向窝底正在织网的蜘蛛,又向外看看路人和汽车,尤其是从窝前翩翩飞过的甘蓝白蝴蝶。它目不转睛地盯着蝴蝶飞过,头几乎转了180度。接着,它突然变回了雏燕的样子,不由自主地张开嘴巴,想必是饿了。[6]

在上述语句中,雏燕首先是物质过程的施事者。它“探出头来”“胸口抵在窝边”“头几乎转了180度”“突然变回了雏燕的样子”“张开嘴巴”。这些描述表明雏燕在物质过程中是施事者,主动进行物理活动或动作。其次,它是心理过程的感知者。它“看着自己的影子”“盯着蝴蝶飞过”,这样的描写将雏燕主动化、前景化了,凸显了雏燕是一种有感觉和情感的生物。

文本中对雏燕的细致描绘,如“蓬乱的”“光滑的”“雪白的”,使其被描述为一个活跃的、动态的和情感丰富的生物。它不仅在物理上活跃,而且在心理上也具有警觉性和好奇心。这种表述使雏燕在读者心中显得更加生动和真实,营造了一个关于雏燕和其环境的丰富、互动的故事。这样的描述语言使雏燕主动化,让雏燕的形象在读者的头脑中凸显,从而表明了雏燕是重要的、值得人们关注的事物。

2.个性化:赋予自然界生物以独特性和个体价值

在新自然文学中,个性化主要表现为给动物个体命名和使用更加拟人化的代词[2]。命名是一种强大的个性化工具。通过给动物赋予名字,使得它们不再是无名的动物,而是具有独特个性和特征的个体。而使用更加拟人化的代词如“他”“她”“他的”和“她的”,这些拟人化的代词增加了动物的主体性,是对动物作为感知、感觉和行动能力主体的肯定。新自然文学通过命名和使用这些更加拟人化的代词,使动物得到了凸显。以下是摘取《心向原野》中使用个性化语言技巧的其中一个片段:

布兰科和莉莉,一只是生着金碧色眼睛的白色卷毛公猫,一只是中年玳瑁母猫,它们俩警惕性很高,总是蜷缩在空房间的床底下,一动不动。只有小黑与众不同。她是一只黑白相间的母猫,长得跟那只小有名气的埃塞克斯猫有些神似。小黑总是在我面前晃悠,抬起头看着我,像是要和我说话,每每看着她的小脸儿,我的心都要融化了。[6]

上述语句中的猫被命名为布兰科、莉莉和小黑,通过命名,梅比使这些动物不再是一群无名的、难以区分的生物,而是赋予了它们人格化的特征。这种描述方式使读者更容易与这些动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感受到它们的个体性。布兰科的金碧色眼睛和白色卷毛,以及莉莉的年龄和玳瑁色毛皮等详细描述,不仅构建了它们各自的形象,也使它们从一群无个性的动物群体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个性的角色。

在这段描述中,猫还被称为“她”或“他”,而不是“它”。这种代词的使用使得猫咪不再是远离人类情感世界的生物,而是有能力与人类建立情感连接的个体。例如,“她是一只黑白相间的母猫”“每每看着她的小脸儿”,这里用“她”来指代小黑,不仅强调了小黑的性别,强化了小黑作为一个有情感的生物的形象,还凸显了其个体性。文本中还提到小黑看着作者的方式使作者的心融化了,这种描述进一步使读者与文本中的猫建立了一种情感上的联系。通过表达小黑在作者心中的位置,梅比进一步强调了小黑作为一个有情感、有个性的生物的形象。

综上所述,这段文本通过命名和拟人化代词的使用,成功地实现了对动物个体的个性化描绘,强化了它们作为独特个体的存在,使每一只猫都不仅仅是一种动物,而是一个有情感、有故事的生物,不仅强化了它们在叙述中的存在感,也促进了读者对动物个体的理解和情感共鸣。

3.感官意象:通过感官体验深化与自然的互动

感官意象,意为描述外部实体对感官的影响,主要涉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的主观体验,而非客观陈述。这种意象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所描述的场景,并突出了所描述事物的细节。

在新自然文学中,感官意象不仅提供对自然世界的直观描述,而且创造了一种亲密的连接,让读者能通过作者的感官体验来直接感受和理解自然。感官意象使自然转变为一种可触、可听、可见、可闻、甚至可尝的具体事物。以下是取自《心向原野》中使用感官意象语言技巧的一个典型例子,这段文字通过详细的视觉和听觉描述,把读者带入一个生动的自然场景中:

看,鸢出现了!灰色天空中,远远望去,每一只滑翔的大鸟都像是鸢。瞧,它们向高空飞去,盘旋着,翱翔着,犹如两把弯弓,射向山上的树林。它们朝我这边飞来,徐徐地,乘着风,滑过气流的漩涡。距离越来越近,我能清楚地看到,它们的躯干和尾部掀起的赤褐色羽毛。它们啼鸣着,啸叫着,声音在风中飘散,离我越来越远。[6]

首先是视觉感官。文本开始于“看,鸢出现了!”和“灰色天空中”,立即吸引读者的视觉注意力。对鸢的描述,如“每一只滑翔的大鸟都像是鸢”“犹如两把弯弓,射向山上的树林”,以及“我能清楚地看到,它们的躯干和尾部掀起的赤褐色羽毛”,都强化了视觉的生动性。这些具体的视觉细节使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

然后是听觉感官。听觉描绘同样显著,尤其是在“它们啼鸣着,啸叫着,声音在风中飘散,离我越来越远”这一部分,不仅为读者提供了鸟类活动的听觉信息,还增强了整个场景的动态感和空间感。通过这样的感官意象,作者成功地将读者置于场景之中,使他们仿佛正置身于这个充满活力的自然环境中。这种写作方式不仅凸显了自然界的美丽和鲜活,也加强了读者与自然界的情感联系。

4.基层分类:通过具体生物的生动描绘连接自然

莱考夫和韦林认为当词汇属于基层的时候,它们对人们的头脑影响最大,能激活大脑中的运动程序,使之成为人言语理解的一部分,基层描述因此最为凸显[7]。

在大多数情况下,新自然文学作家笔下的动植物处于基层,即能够传出最生动的图像的那一层。新自然文学所描述的动物和植物往往是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常见种类。通过凸显这些动物和植物,新自然文学作家塑造了一种密切关注自然世界的方式,读者可以在与自然的日常接触中采用这种方式[2]。梅比的《心向原野》中的鸟类品种繁多,有雏燕、雨燕、 燕子 、凤头麦鸡、云雀、琵鹭、鱼鹰、鹤、夜莺等。

上述关于鸟类的描写呈现了莱考夫和韦林所述的基层词汇的显著特征。基层词汇作为词汇体系中最基本、最具体的部分,具有在读者脑海中激活生动图像和感知的独特能力,同时与日常生活经验紧密相连。首先,这些鸟类的名称,如雨燕、云雀、琵鹭,直接触发了读者的感知系统,唤起了读者关于这些鸟类的具体视觉形象。例如,当读者读到“雏燕”时,他们会想象到幼小而柔软的小燕子在巢穴中的画面。这种直观的图像激活增强了文本的生动性,使读者更容易地将自己置身于文中所描绘的自然场景之中。

其次,许多提及的鸟类,如乌鸦、斑鸠、燕子、凤头麦鸡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种。这些基层词汇连接了读者的日常经验,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通过与读者自身的观察和亲身经历相联系,作品的描述不仅是一种文本上的交流,更是一种情感和情感上的共鸣。

此外,鸟类的行为和特征的描写,如飞翔、鸣叫、羽毛颜色等,激活了读者大脑中的运动程序和感觉印象。例如,当提到鹤时,读者可能会想象到它们高挺的身姿和展翅的姿态。这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激活,还涉及听觉、触觉和运动感知,使读者更深入地体验到文本中所呈现的自然景象。总体而言,梅比通过运用基层词汇中的鸟类名称和详细描述,成功地凸显了一个充满生动、具体和情感的自然世界。

5.明喻:用日常生活画面描绘自然世界

最后一种在新自然文学中广泛应用的语言技巧是明喻。这些明喻运用了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可想象的画面,并把这些画面借用到自然的场景中,在观看者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很难用其他方式创造的详细而精确的图像[2]。通过这种方法,新自然文學作家们凸显了自然界的美。梅比的《心向原野》广泛使用了这类明喻,例如:

(1)那(雨燕)身形仿佛一帮摩托车手,侧着身扎进新建的码头公寓。

(2)主路边上的一排排树木想必是赤杨,高矮相近,身子都向外倾斜,远看像是扎得松散的麦捆,近看中间是稀疏的、空心的。

(3)几乎每条小溪都驻守着白鹭哨兵,它们白得耀眼,像是用雪花石膏雕刻而成。

(4)每棵兰花的植株都会开10朵到20朵兰花,花茎像天鹅脖子一样弯曲着,三枚上唇花瓣形状尖尖的,下唇为纯白色,边缘有褶边,像花花公子的手帕。

(5)丘鹬从左边登场,像根结实的木头,开始在自己领地的舞台上卖力地表演。

(6)我又看见了那只小鹭,飞得像一条轻飘飘的丝巾。[6]

上述比喻句中,梅比将自然界的元素与人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相比,不仅使自然现象更加生动和具象化,还加深了读者对自然界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理解,以此来凸显其对自然界的关注和赏识。

在上述句中,“雨燕身形仿佛一帮摩托车手” 这个比喻将雨燕的飞翔动作与摩托车手相比较,赋予了鸟类一种动感和活力,从而在读者心中激发对生态多样性的好奇和敬畏。这种生动的描述方式使得雨燕在读者心中显得更加生动和鲜明。“赤杨,远看像是扎得松散的麦捆。”这一比喻通过将赤杨树与麦捆相比,不仅揭示了树木的形态特征,还传递了一种自然与农耕文化的联系。“白鹭哨兵,它们白得耀眼,像是用雪花石膏雕刻而成。”这里通过将白鹭比作雕刻品,突出了自然界中动物的精致和唯美。“兰花的花莖像天鹅脖子一样弯曲。”作者将兰花的花茎与天鹅的脖子相比,不仅描绘了兰花的柔美和优雅,也反映了自然界中不同生物间的相似性和和谐。“丘鹬从左边登场,像根结实的木头。”通过将丘鹬的行为比作戏剧中的登场动作,作者赋予了动物以戏剧性和主动性。同时,“结实的木头”的形象强调了自然生物的坚韧和生命力,从而在读者心中激发对自然界生物行为的好奇和敬畏。“那只小鹭,飞得像一条轻飘飘的丝巾。”最后这个比喻通过将小鹭的飞行与轻盈、优雅的丝巾相比较,不仅描绘了鸟类飞翔的美丽姿态,还使这一自然现象变得更加生动和亲切。

总体而言,这些明喻的运用有效地增强了读者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和尊重。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熟悉的比喻,梅比不仅成功地实现了对自然世界的凸显,而且也描绘了自然界的美丽和复杂,展现了新自然文学作品在实践生态语言学凸显方面的力量和影响。

四、结语

本文基于生态语言学的凸显视角,深入分析了梅比的《心向原野》如何通过语言技巧来凸显自然世界,详细分析了五种语言技巧:主动化、个性化、感官意象、基层分类和明喻,这些技巧凸显了自然界之美,讲述了一个关于自然重要性和价值的故事,以改变读者对自然的感知和认识。通过这些语言技巧,梅比塑造了一个鲜活的、独立的、有情感的自然界,从而传达出自然是值得人们深入关注和重视的重要观点。

参考文献

[1] 黄国文.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J].中国外语,2016(1).

[2] 斯提比.生态语言学:语言、生态与我们信奉和践行的故事[M].陈旸,黄国文,吴学进,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

[3] 崔丽芳.英国自然文学发展——从自然书写到新自然文学[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1).

[4] Lilley D.Kathleen Jamie:Rethinking the externality and idealisation of nature[J]. Green Letters,2013(1).

[5] Van Leeuwen T.Discourse and practice:New tools fo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6] 梅比.心向原野:自然如何治愈了我[M].张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

[7] Lakoff G,Wehling E.The little blue book:The essential guide to thinking and talking democratic[M]. 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2012.

(责任编辑 陆晓璇)

猜你喜欢

生态语言学
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分布式语言观
生态语言学视域:语言与生物生态的必然统一
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分析
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污染分析及治理举措
关于生态语言学下高校英美文学教学开展思考
生态学视角下的英语习语研究
菲尔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
论语言的社会文化生态与认知生态
张力之拱:语言和生态
从生态语言学角度探索大学英语微观生态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