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体育教学论》教材存在的问题及修订建议
2024-06-01马沛军
马沛军
(昌吉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新疆 昌吉 831100)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教学论》(第三版)(ISBN 978-7-04-048041-2)自2005年以来相继修订了两版,目前使用的是2017年修订的第三版。经过第一版至第三版十余年的教学实践,教材对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教材中存在诸多需要探讨、修正的问题和需要补充的内容。对本教材内容的分析探讨,可以更好地明晰概念、梳理思路,提升教学效果;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有效应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实践的能力,达到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现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教材相关问题及修改建议作分类陈述。
一、教材存在的问题分析与修改建议
(一)概念界定与文本表述方面
教材第48页图3-1“导和学的关系”示意中,右下方划分的教师“正确的导”与学生“消极的学”区间涵义表述有误。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消极的情况下不可能产生文中所述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状态,这种表述与此区间表达的概念相矛盾。建议改为“消沉而疲惫的教学”,才能反映出环境创设或教学设计不充分而导致的“教师积极、学生消极”的状态。
第75页表5-1第2行第2列,“教学的科学性以及生活实践和共产主义建设实际相联系”的表述缺乏政策性与时代感,应参照党的教育方针将“共产主义建设”修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妥。
第103 页表6-2“依据教学内容选编的原则”案例第6 行“滑冰”项目中,否定其“社会性”是不恰当的。此处体育教学内容选编原则的案例,是就项目的现实情况和内部特征而言,不涉及地域差异性。事实上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冬季的滑冰运动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此表应将滑冰项目选编原则进行更改。
第104 页图6-1“四类基本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示意图中,四个区间划分的箭头指示仅用“多排”与“少排”两词,区间涵义表达模糊,易产生误解。以教学内容划分的实际来看,横向的箭头应当改为右向“螺旋式”(重复出现),左向为“直线式”(不重复出现),这样一来,教学内容的分类便清晰明了,避免了左上方区间和右下方区间同时出现 “少排”和“多排”的逻辑矛盾,有助于对教材排列的理解。
第121 页标题“(三)师生关系与学生间关系的矛盾”这一表述不恰当,不合乎矛盾的内在逻辑,易使读者产生“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是一种对立”的误解。如将标题中的名词“关系”改为动词“互动”或“交流”,就同本页标题“三、体育课堂教学矛盾的处理方法”中所述的其他矛盾的逻辑描述相一致。
第八章第一节阐述“体育教学设计”与“体育教学计划”概念、涵义及区别时,将“教学计划”界定为研究“过程”,将“教学设计”界定为研究“成果”,两者的指向为“宏观”与“微观”(126 页表8-1),这一观点不准确甚至谬误。从词的释义看,“设计”才是“过程”;从逻辑角度看,教材中谈及的“设计”显然是一个广义、宏观的概念,也是计划的上位概念,在教学设计中“计划”才是最终“成果”[1]146。教学设计宏观、全面,而教学计划往往具体、细致。从狭义和微观角度来看,设计也可以是某一环节的具体操作思路,但这与我们在教学论中分析阐述的概念是不同的。为提升学生对体育教学设计的理解及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教学设计与教学计划的概念必须厘清。第125 页、127 页“重要概念”中对这两个概念的解释,也因界定不同而存在类似问题,建议修改。
第145页第一段与152页第三段关于教学模式的论述中,均谈到体育教学的“三段制”过程,并将其分类为一种独立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学过程的三段式,是依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以及课堂教学的“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规律”确定的一种结构框架和程序过程,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这个基本过程的底层框架是不会改变的。教材中将其定义为一种独立的模式,并将“技能掌握式”界定为“三段制”,有待商榷。
第169页表10-4第2行第4列中,将“教师击掌予以提示”的一种“条件提示法”错列在了“自我暗示法”的案例中,应当修改。
第169页倒数第2行“(2)可按动作技术的结构反序分”用词有误,不符合技术动作的描述和语法逻辑。正与反是空间的两面,顺与倒是程序的方向,这里的“反序”应当改为“倒序”为妥。
第212 页倒数第3 行“从体育学习评价的方式来看,体育学习评价有对过程的评价和对结果的评价”所表述的是程序的时间节点概念,在体育教学评价中,“方式”一词常用于评价的操作形态,此处“方式”一词应改为“环节”更恰当。第213 页第5 行“从体育教学评价的方法来看”,将评价分为“书面测验、运动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表现”,其中的逻辑分类不统一。书面测验是评价方式的概念,运动技能等是评价内容的概念,而书中的表述主旨却是体育教学的“领域目标”内容。此处应将“评价的方法”改为“评价的内容”,并将其后评价内容的陈述类别重新界定梳理。
(二)内容主题的逻辑内涵方面
本教材章节体例中,将“体育教学方法”一章编写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之后,不符合从局部到整体的编辑逻辑和体例顺序。在学时教学计划的分析讲解中,必定涉及到教学方法的安排和操作细节,如让学生先掌握教学方法,将有助于对单元及课时计划设计的深入理解。
第118 页第3 行陈述的“体育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四项基本内容”,同归纳列举的“人际关系、教学反馈、教学纪律、教学环境”四个方面的逻辑内涵不一致,文本与表格互不印证与延伸,对内容的理解、记忆起不到有效帮助。后文中展开阐述的内容也只有三个方面,与前文的分类逻辑不一致、不呼应。
第128 页图8-1“教学设计的各种工作和流程图”中,缺失了“教学评价的设计”这一重要环节[1]149,应当补充在图中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之后。
第168 页“④多种媒介途径配合”中描述“讲解(听的媒介)、学生思维(想的媒介)”,这种表述不准确。媒介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或平台,多指人与人主体双方之外的客体。事实上,“听”与“想”常被称作“途径”或“手段”,而非“媒介”,此处的“学生思维”不应归入媒介中。
第186 页第2 段阐述“体育教学环境构成因素”时,根据“本质属性”和“具体形态”对教学环境列举出两种分类,而表11-1所表述的仅为第一种分类的结构和属性,并非文本所指的“两种分类的关系”,此处的缺失应当补充。
教材第七章阐述体育课堂教学时,分析了体育课堂教学的结构及实施,但此章节及全书中均未对体育与健康课的常见类型进行列举、陈述(如新授课、复习课等)[1]228,虽在学校体育学课程中有所阐述,但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书,本教材也应有所提及。
(三)学术观点与知识的更新方面
教材第二章第二节“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第三节“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均围绕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展开阐述、分析案例。但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已明确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方向,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2]5。新的学科课程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凝练与升华,是课程目标的主要指向,也是统领课程层面的核心价值体现。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从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从学科本位到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充分体现了课程育人的大课程观,它是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延伸和细化,也是确立课程目标的依据[3]。《体育教学论》教材应当在体育课程教学“三维目标”阐述之外,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作补充阐述。教学目标是核心素养落实的基础与关键,教材中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也应当围绕“核心素养”来重新设计、构建。
第80页图5-1 “教学意义不强、趣味性差”的教学内容案例及第169 页表10-4“限制练习法”案例中,均将2000年前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逐步移出教材的“铅球”项目列举在教学案例中,使得教材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需要将内容修改、替换。
第92 页第9 行陈述“体育教学内容的教育性”体现的四个方面中,应将“(2)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排在“(1)教育学生学会做事”之前,更符合“育人第一”的教育目标。
第93—95 页表6-1“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方法”中,应当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需要,参照《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2]10的类别进行补充。
(四)内容阐述与知识的延伸方面
第103 页“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方法”阐述中,用“螺旋式”和“直线式”对四类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排列思路分别进行了补充标注,但未对这两个重要概念进行阐释。为便于学生对后述“教学内容选择”的理解以及设计思路的构建,应当在教材中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补充解读。
第116 页在“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中,对课堂时间的管理进行了相关阐述,但与时间管理密切相关的“一般密度”“运动密度”“练习密度”等概念均未提及。另外,如将课程改革学术研讨中有关“课的密度”讨论热点,作为“背景知识”展示在教材中,会有助于学生及教师对体育课密度概念的深入理解与思考。此外,书中所引用的我国台湾学者陈景星“教学时间分配”的观点比较模糊、缺乏代表性,应当结合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的研究实际举出相关学者观点以供参考。
第140页对于“学时体育教学计划”的陈述过于简略,也未列举学时计划(教案)的参考格式及代表性案例。此外,在课时教学计划设计之前,应当插入“教学流程设计”构成教学设计的一部分[1]155,成为教案设计的先导,便于教师在设计前期理清思路、不断修正。
第165 页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应当再补充常用的、代表性的教学方法,如“口令与提示法”等。第168 页的演示法阐述中,也应当补充新的“多媒体演示法”,同时充实相关案例,增强教学指导性。
教材第十二章“体育教学评价”的第一节“教学评价类型”、第二节“教学评价结构”中,重点均指向学生的学习评价,只将教师教学评价间杂其中,未单独分类阐述,仅在本章第三节“评价的技术与方法”中列举了教学评价的具体操作方式与案例。如在本章的前段就将教师教学评价进行单独阐述,会有助于学生教学评价知识体系的有效构建。
(五)文本表述与文字勘误方面
第31页表2-9表题“体育课时教学目标基本编写的框架”,应该将“基本”一词移至“框架”之前。表中第4 行“提高学生学习是动机与运动习惯”一句中“是”字错用,应改为“的”字。
第35页第8行“适切性原则”中存在错字,应把“切”字改为“应”字。
第36 页表2-13 表题“初中体育快速课教学目标正误比较”中遗漏“跑”字,应为“快速跑课教学”。
第102 页第4 行“给教学生以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一句,应去掉“教”字。
第117 页第5 行“从偏向教师的教为既注重教师的教也注重学生的学的方向转移”一句中介词错用,应将句中的“为”字改为“向”。第5行“二是更要加强调师生合作”词序错误,应改为“要更加强调师生合作”。
第171 页案例“不应进行分解的错误范例与分析”中,第12行“反尔画蛇添足”出现别字,应将“尔”字改为“而”。
第172 页案例“领会教学法范例”中,将高中篮球领会教学案例的“年级”误写为“小学六年级”。在下页的“课时范例”中上课总时间为“50分钟”,而第2 项“球类游戏”活动时间却误写为“55—60分钟”。如除去结束部分时间,应将球类游戏活动的时间改为“35—40分钟”为宜。
第176 页正文第4 行“只有客观评定游戏的结果。”句末的句号应当改为逗号。
第186 页表11-3 第2 行第2 列“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动力”中,断句错误,兴趣后加逗号。续表第3 行第2 列中“都会使产生仪表美”缺失了宾语“人”,应改为“都会使人产生仪表美”。
第219 页表12-1 第2 行第3 列“反映教学效果的结果”存在语法问题,应改为“反映教学效果的优劣”。第3行第3列“查明学生学习的存在的问题”中,第1个“的”字应改为“中”字。
第221 页表12-2 第3 行第3 列“体育运动项目知识、体育锻炼知识积极”语法错误,应去掉“积极”一词。表12-3第2行第3列“技能面、体育锻炼知识”中的“技能面”漏字,应改为“技能方面”。
第225 页正文第6 行,“在进行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注意以下几点”中,应将句首的“在”字去掉,同时在“评价”后加上“时”字。另外,句中的“自我评价”为笔误,此处陈述的实际内容是学生的“相互评价”,应一并同时修正。
第228 页正文第4 行“学生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教学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中,应去掉句中的“是”字。
第242 页正文第1 行标题 “有关体育目标的研究”中,遗漏了“教学”一词,应补充为“体育教学目标”。
二、结语
本文参考目前高校体育专业通行的《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等相关教材,同时借鉴教学论中相关概念与教材编写体例,针对高教版《体育教学论》(第三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商榷,主要围绕部分概念界定、逻辑框架、知识更新、文本勘误展开陈述,其中个别观点在学界亦有争论(如教学“设计”与“计划”的界定)。毋庸置疑,本教材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与引领作用,并且在两次再版过程中不断改进,提供了大量的案例以备学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参考,其应用性、实效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但鉴于教材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为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新时代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建议编者对本教材相关内容进行修改补充,重新修订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