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主体的多元联动、理念转变与素养提升

2024-06-01支仕泽

昌吉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共同体话语中华民族

支仕泽

(长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2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写入党章,要求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使命,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场域。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时代新人,而爱党、爱国、爱人民,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是对新时代人才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青年要有志气、骨气和底气,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负韶华,努力奋斗。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骨干力量,因此,在高校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新时代社会主义高校教育的应然之责。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以高校教职工为主体,通过适当的载体和教学方法对大学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通过教育引导促使学生形成意识自觉,把中华一体的认知变成自我行动的实践取向,变成每个学生生活中的自觉生命模式和话语意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实践就是要向全体大学生讲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真实与全国各族人民命运与共的客观事实,通过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与理论内涵,理解共担意识、共建意识和共享意识的树立之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意蕴。同时要让学生理解当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站起来,实现富起来,并走向强起来,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取得的伟大胜利。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三个离不开”、牢固树立“四个与共”以及坚定“四个共同”、增强“五个认同”。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中,作为话语主体的教职工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引导者,是影响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效果的首要基本因素。教育部多次发文强调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学校领导必须从顶层设计注重其话语主体队伍的建设,多向度推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主体的发展。

一、加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主体的多元联动

加强话语联动是增进话语主体沟通协调、凝聚育人合力、深化育人目标落实的有利举措。根据新时代“三全育人”的理念要求,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有必要进一步强化话语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合作和话语共享,提升联动效能,以共同促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树立“大思政”理念,引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多元主体格局的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专利责任”,而是所有高校教职员工应负的育人义务,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主体应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其他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等,不同群体应从其各自岗位特点出发,分别通过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形式,以不同的话语形态在多样话语情境通过各种话语平台发挥作用,做好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例如高校党委应履行领导责任,做好顶层设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针与决策部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摆在学校教育重要位置,增强自身参与和统筹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教师做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守护者和引领者,在不断提高自我理论素养基础上,以富有学理性、趣味性、亲和力的话语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引导学生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奋力实现自己的青春梦;其他专业课老师应树立课程思政观,立足自己所在学科,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资源,与思政课一起,为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努力;辅导员、班主任和行政管理人员可以从管理、服务出发,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关照学生个性化需求,用有温度、有人性、有故事、有正义的人文关怀,达至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不能人为地将其进行任务分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核心”主体,是最能引领其话语方向和意识走向的力量,但不是唯一主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凝聚中国力量的爱国情怀教育,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有的思想自觉,身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学的高校教职员工更应提高政治站位,当仁不让,凸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主体的责任与担当。因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多元主体的形成不仅是可能性的构建,更多的是应然性实现。

(二)注重主体间的话语联动,以整体合力提升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效果

马克思认为,各个劳动者作业的集合与集体协同作业的结果有本质的区别,协同合作不仅提高了个体劳动生产效率,而且创造了“新”的生产力[2]。过去,高等教育的高度专业化分工和行政性层级管理,使得各学科各部门间形成了明确的“楚河汉界”,大家限于自身的特定功能各自为营,导致主体间思想和行动的异化,这直接影响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质量。全员育人视域下,突破原话语主体间各行其是的现实壁垒,建立不同话语主体的联动机制,实现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力量的整合,成为当下提升其话语效力的现实考验。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主体间的话语联动何以可能?一是不同话语主体间具有优势互补性,专任教师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为主,辅导员、班主任及行政管理人员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主,各主体之间交互作用,相互补充。比如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传播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核心”话语主体,引领话语政治方向,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和专业课教师是两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育人实践的有益补充,发挥着重要的辅助功能;辅导员、班主任和行政人员则是日常教育的主要力量,课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活动实践需要他们组织、管理、实施和服务,以确保育人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不同话语主体的育人目标具有一致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五观”,进而凝聚人心的重要举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必然要求,立德树人是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落脚点,因此,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必然成为高校所有教职工的共同目标愿景,并为此投入自己的精力和热情。

如何推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主体间的话语联动?一是要增强话语主体的联动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就意味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学校全体部门和全体人员的责任,每门课程都要发挥育人功能,每位教职工都负有育人义务。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个人的发展。”[3]这体现的就是共赢的理念,合作才能高效。实现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多元主体的话语联动,首先要实现其话语多元主体的育人共识,进而走向联动自觉。二是要提高多元主体的联动能力。有了联动意识还要懂得怎样进行协同联动,同时具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实践的能力。这一方面要加强全体教职工的理论学习,全面掌握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另一方面要提升教职工将具体业务与育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学会结合的方法,创新结合形式。三是要构建多元主体的联动机制。不同话语主体的合力发挥需要高校从系统视角进行协调和整合,打造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共同体”。这里的“育人共同体”应是基于个体意志形成的群体关系,尊重个体的交互主体性,提倡多元主体间积极对话,经由互相合作、反馈的集体实践达成一致性育人目标。但“育人共同体”的有效运行需要一定的规划引领和制度约束,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制定有效的管理体制、促人自觉的激励机制实现其多元主体间思想价值共引、人文关怀共给以及成才之路共辅的同向同行,朝着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协同努力。

二、转变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主体的思维理念

话语主体的理念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实践具有一定先导作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主体的理念是指话语主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育人实践中形成的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基本问题的厘定和认识,而话语主体思维理念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实现对传统的超越和对现实的反思,是为了努力获得主体实践的现实的合理的依据和支点。当前,话语主体的传统理念和话语对象的主体期盼导致二者间出现话语裂痕,裂痕的消除要求话语主体实现理念的转变,确立关怀人生终极意义与关注个人现实需求相统一的理念。

(一)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主体要确立以生为本理念

坚持以生为本已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备的基本价值理念,也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发展的基本遵循。现代的人本理论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这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主体理念的更新打开了思维视域。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对象是学生,是具有自觉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适应现代的育人要求,话语效果的实现更多地取决于话语对象主动接受话语内容的意愿和程度。因此,新时代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要求话语主体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学生实际需求,把促进民族团结与学生个人发展相结合,把促进学生个人成长作为实现社会价值目标的基础和手段。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就要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尊重学生,把话语创新置于现实的学生和其生活背景下,设置符合学生真实需要和接受规律的话语体系[4],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融合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从而向学生说出可理解、能听懂、愿信服的语言,实现主客体间自由交流的可通约性,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大众接受性。具体而言,一是要充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思想水平与现实需要,认识不同学生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并结合社会发展和变革,由教材文本的静态话语转向教学课堂的动态话语,及时解答学生的疑虑和困惑;二是要深刻把握现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相比于“形而上”的蓝图描绘,他们更加注重“形而下”的现实关切,要提高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内容的兴趣,就必须关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需要,解决学生现实问题;三是要切实尊重学生的客体主体性,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作为独立意识的个体,他们希望被认可、被亲近、被尊重,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主体应该秉持客观、真诚、平等、亲和的态度面对学生,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郑永廷教授指出:只重“备书”,忽视“备人”;只讲抽象理论,忽视人的需要;注重文本阐释,忽视社会实际;强调科技价值,忽视人文精神等等,都是需要研究、转变和发展的实际与理论问题[5]。

(二)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主体要确立平等交往理念

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承载意识形态的符号和思想交流的工具。语言及语言体系本身并不生成意义,语言的意义生成源于现实的话语主体之间交际及其当时的社会历史语境。[6]无独有偶,巴赫金也认为:“对话交流才是语言生命的真正所在之处。”[7]因此,话语意义的产生取决于话语双方之间的交往,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应在尊重学生合理利益需要基础上,努力营设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和谐语境。确立平等交往理念,话语主体应激发话语对象的主动参与性,只有在双方互动中才能使话语对象形成对话语内容的确切理解。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育者局限于主客二分的思想,依据自身在知识和阅历方面的优势,往往会全力占据教育高位,以组织者、控制者、主导者身份掌控整个教育过程,这也使得多数教育者走向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结果不仅不利于话语双方的平等沟通和交流,而且使教育者原本的结构优势反而变成了阻碍自身发展进步的劣势,一味地话语强权只会导致话语受众的排斥或疏远。其实,平等交往理念不仅是话语方式的转变,更是人与人关系的变革。根据人际心理学可知,当一个人越被尊重时其越有可能接纳对方的观点。新时代背景下,信息科技的发展突破了原话语空间的限制,新媒体的开放、便捷为话语的自由输出和实时对话提供了可能,多元观点的交锋碰撞也使话语对象面临更多的信息选择,这在客观上增加了现代育人的挑战性。那么如何才能战胜这个挑战?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师生双方的对话、交流和沟通,以充分互动建构师生之间共同的想象域,缩短双方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解间距,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生成的、动态的、发展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中。当然,在双方对话过程中,作为话语主体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导向正面的主流观点和权威结论,使学生在追寻答案中自觉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创新理论,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并将青春奋斗融付于国家的前途命运。

(三)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主体要确立与时俱进的理念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作为党和国家民族方针政策的传声筒,应在动态社会发展中不断更新,作为其话语主体的教师需要紧密把握民族时代工作主线,确立与时俱进理念,以保证其话语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周期短,人们的视野相较传统社会获得了极大扩展,尤其以“00”后为主体的青年一代,他们作为栖居于虚实两境的网生代代表,热衷探索各种新事物,浏览各类新信息,并且易于接纳新观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主体要想走“进”学生,就必须及时更新话语理念,在尊重规律基础上结合现实进行话语创新,提炼新概念、新表述、新方式,确保其话语体系符合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以推动其话语发展。比如过去我们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等,如果教条般的置于今天的教育场,未必能实现预设教育目标。相反,如果我们讲“尊重个人合理需求”“在爱国主义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在注重社会发展同时体现更多对学生个人发展的关注,则其话语会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另外,在当今时代,用流行的社会语言回应学生的关切、解答学生的疑惑,让学生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与自身成长的密切关系,有助于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再有,推动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生活话语、大众话语的和谐共生,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聚焦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实现其育人实践与社会时事的有机衔接,并以接地气的方式进行话语表达,满足学生话语需求,有助于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张耀灿等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也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紧扣时代脉搏,密切关注受教育群体的活动特点和关注热点,找准切入点”[8]。综上,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话语主体确立与时俱进的理念是其话语创新的题中之义。

三、提升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主体的能力素养

话语主体的能力与素养是影响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传播力的主要因素。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能否产生效果,效果有多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话语主体的能力与素养。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主体能力和素养的提高可以从理论基础、思维方式、话语自信、个人情商与形象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夯实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主体的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主体最基本的能力要求,是其个人魅力及实现高质量育人的源泉所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主体作为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首先应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研读,尤其是熟练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理论,自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以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其次,由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特殊性,要胜任其育人任务还要认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正确把握青年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规律,以广博的知识体系、深厚的理论功底、客观的规律遵循,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主体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才能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才能在多元思潮的激荡中牢牢把握民族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向,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储备,才能精准地表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有效传播,进而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目标。

(二)构筑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主体的系统思维

话语主体的思维能力会推动或制约话语的发展,要实现话语体系的创新,在新形势下保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实效性,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主体有必要树立系统思维,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要素之间、不同话语主体之间的关系,认识个人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主体、话语对象、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载体、话语场域等各要素之间不是简单的堆集,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虽有各自的属性、地位、功能,但却从不同层面发挥着作用,通过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共同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育人实践的整体系统;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在思政育人中要发挥多方合力作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构建全员育人格局,因此,不同话语主体之间不应是孤立的存在,而应通过彼此联合、相互辅助,建立各自优势地位,形成共同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的主体力量;中华民族是由14亿中华儿女共同组成的大家庭,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荣、强盛,有赖于所有中国人民共同的努力奋斗,我们每一个人的付出与发展共同汇聚成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动力保障,另外中华民族大家庭也为我们每个个体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人是社会中的人,一定的社会关系是个人存在的前提和可能,我们只有将自己置身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求索中,将自身发展与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才可能实现自己个人的进步及生命的意义。

(三)建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主体的话语自信

话语自信是话语主体内心对话语内容的自我认同,是影响话语力的重要因素,越自信的人,才越有吸引力,也越有话语权[9]。话语自信是话语自觉的先决条件,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告诉我们,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方面我们完全有自信的理由和基础。首先,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世界上唯一未曾断流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给予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崇高的历史自豪感。近代以来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更是经过历史检验指引我们不断实现超越发展的先进文化成果[10]。面对祖先、前辈留下的厚重的文化遗产,我们没有理由妄自菲薄。其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推翻了西方所谓的“历史终结论”,形成了举世公认的“风景这边独好”的发展奇迹,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道路模式、理论样式用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国的崛起加速了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的恶意攻击,包括思想入侵,在没有硝烟的意识形态战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主体必须对中国的道路、制度、理论、文化保持清醒认识,主动树立话语自信,增强话语底气。

(四)培养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主体的话语情商

情商是指人的情绪商数,是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11]情商高的人总是能得到众多人的拥护和支持。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其话语主体通过一定的话语方式与其话语对象进行沟通,传播意识,进而努力实现其育人目标的活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双方之间沟通交往的有效度对其育人目标的达成有着重要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其话语主体的情商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着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成功转换。因此,培养话语主体的话语情商是提高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育人实效的有效途径。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主要由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这五种特征组成[12]。根据丹尼尔·戈尔曼的情商理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主体情商的培养一是要提高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时刻保持内省,正确判断自我情绪状态,理解负面情绪的危害及可能导致的话语冲突,这是情商的基础;二是提高管理情绪的能力,学会调节控制负面情绪,利用积极情绪;三是提高自我激励的能力,掌握自我激励的方法,如学会延迟满足、利用预期焦虑、保持专注状态等,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育人目标的达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其话语主体对自身进行不断的激励;四是提高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培养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增强镜像感知能力;五是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在认识自我情绪、调节自我情绪、识别学生情绪基础上,结合当时语境,实现跨语境思维的灵活转换,以最恰当的话语促进双方的信任与交流。

(五)重塑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主体的话语形象

话语主体的话语形象是其学识才能、道德品质以及人格特质的集中呈现,是其维护自身存在的外在彰显。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效果的实现,除了其话语内容的本真之外,更受到话语主体人格力量的影响,良好的话语形象有助于增强其话语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主体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播“中华民族一家亲”和“中华儿女共命运”的主流价值意识,其话语主体应通过话语展现出高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责任担当以及良好的德行示范,以身作则,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的有效传播与科学践行。具体而言,一是要学懂、弄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扎实自我的知识结构体系,以自身的学识魅力赢得学生之可信;二是要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言说者”身份,作意识形态的“引领者”,实现知识与价值的有机整合,以自身的品格魅力赢得学生之能信;三是要关照学生的成长境遇和生命意蕴,尊重学生,实现自身与学生的真诚交往,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以自身人格魅力赢得学生之愿信。实际上,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主体存在着社会角色和个人角色的双重角色,如何实现其双重角色的自我融合,使话语主体既能阐释好、表达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又能完美体现自身修养,是其自我建构应重点思考的问题。

总之,话语主体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话语主体建设是进行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创新的重点和首要之举。只有注重话语主体建设,才能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创新提供不竭动力,推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主体的多元联动、理念转变与素养提升既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高质量全面发展的现实之需,也是对新时代贯彻好“立德树人”任务的实践回应。

猜你喜欢

共同体话语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