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文化载体的构建

2024-06-01何明凤张万秋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载体育人思政

何明凤,张万秋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趁网络信息全球化发展之势通过各种途径输出其意识形态,企图让非马克思主义或者反马克思主义文化乘虚而入,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新的难题和挑战。而在文化的交流和吸收过程中,大学生对于西方国家的文化入侵及意识形态煽动往往缺乏是非判断能力,加之高职学生反思、抗压能力较差,极易受西方外来思潮的影响,可能导至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难度加大。若思政教育主体仍固守对思政教育内容的传统灌输式输出,不仅无益于教育客体的理解和接受,亦可能让高职学生在面对枯燥内容时失去兴趣,进而影响思政教育作为意识形态传播主渠道作用的发挥。思政教育进行意识形态的教化不同于国家机器的威慑,而主要依靠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感化力来获得人们对主流价值观或政治制度的认同,进而引导人们实施预期行为[1]66。因此,思政教育的实践应当加强与文化建设和发展相结合,通过文化载体宣扬思政教育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媒体融合,推动其不断向纵深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2]。在媒体融合的快速发展形势下,融媒体时代已然来临,成为当下思政教育主体不得不适应的客观新环境。因此,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对文化载体进行系统化构建,做好高职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成为当前各大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

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缺陷

思政教育文化载体,指的是承载了思政教育内容,且在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中能够被思政教育者利用起来,以提高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水平的物质实体和文化形式[3]。“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使其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1]65。当下高职院校逐渐重视文化载体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希望利用文化产品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内容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或文化形式更好地达到育人效果。但思政教育文化载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维度构建,多层次发展才有可能成为联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而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文化载体的建设过程中未能与时俱进、常建常新,出现较多问题,导致其功能无法满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要求。

(一)形式扁平、分散

何为扁平?即基本通过语言、文字、书籍、广播、报纸这类传统文化载体形式推进思政教育;何为分散?即思政教育文化载体的构建未进行整体谋划,不同部门各自推动,难以达到叠加整合、优势互补的效果。实践中,多数高职院校虽加大对思政教育文化载体的构建投入,但在形式上依旧存在扁平、分散的缺陷,没有充分利用其多样性特征开展育人工作,没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调整载体形式。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高职院校主要通过课堂并依托文字对历史和英雄人物故事进行输出,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情感。这一形式固然最具底蕴,也最为全面,但相比较下,对建筑场馆、影视作品、节日仪式等形式的利用却更容易唤醒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认同。

(二)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创新性

高职学生具有理论基础较差、思想容易动摇,但社会实践比较丰富,接触网络时间较长的特点。对其而言,过于理论的思政内容难以消化,而网络前沿讯息中具体的人物、事件却往往令其印象深刻并引发思考。结合学生特点,教育主体若能创造性使用思政文化载体,显然能更好发挥文化对高职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培养高尚情操所具备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但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发挥不足。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多数高职院校会通过板报、宣传手册、教育读本传导其相关理论知识。显然这一举措脱离学生的日常爱好,难以引发其兴趣,更难以让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志。若开展“身边的榜样”“向英雄致敬”等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励志故事或感人事迹为内容的活动并辅之网络留言、签名、投票等,显然更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刺激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效果大为提升。

(三)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

思政教育文化载体既可以满足教育者通过其承载的思政信息实现教育目的,又可以使受教育者在日常接触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得到教化,其自身具备双重的育人功能。但实践中,高职院校的文化载体建设融入育人功能不彻底,未能结合时代特色、职业教育特点、职业期待、学生情感需求、发展要求进行选择,功利化倾向明显,浮躁情绪突出,难以发挥高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亦难以实现塑造灵魂、启发智慧、汇聚力量、激发意志的教育目标。

二、融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文化载体构建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政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科技飞速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不足,主要源于高职院校未能充分“因时而进”将思政教育的传统优势借助新媒体发挥到极致,未能搭乘融媒体快车形成文化载体互融、互通的强大合力,未能打开“人人融媒”的新局面。习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融媒体时代下,多元思想的强烈碰撞,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同样,在各媒介融合作用下也带来了新的契机,成为一块肥沃的宣传阵地。各媒介间“互融”,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可全面提高思政教育的质效。融媒体时代构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文化载体具有突出的时代价值。

(一)丰富思政教育文化载体形式

思政教育文化载体的具体形式根据不同的标准做不同分类,根据文化载体构建领域的不同可以分为“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军营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等”[4];根据文化产品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符号体系、组织体系及仪式体系[5];根据文化载体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物质文化载体、精神文化载体、制度文化载体[6]。以上传统的思政教育文化载体分类细致,但未能充分发挥融媒体的作用,对高职学生的影响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对此,我们可以应用融媒体对现有思政教育文化载体进行整合,拓展思政教育的新空间、新领地。首先,无论以何种标准界分思政教育文化载体,均可采用融媒体进行重新组合,根据大数据分析的思政教育效果对文化载体进行调整,避免出现资源的浪费。如:9月18日,可以通过直播形式开展“九·一八事变”纪念活动,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讲述日军惨绝人寰的暴行及无数烈士的感人事迹,并对烈士进行哀悼,与学生展开互动。借助融媒体将图像、文字、解说甚至影像整合在一起,不仅扩大了思政教育的影响范围,而且直击受众心灵。其次,线上线下同步应用,让各种形式的思政文化载体功能得到有效发挥。融媒体时代下,线下资讯具体、全面,线上信息简短、丰富、有创意,线下浓缩于线上,线上拓展于线下,线上线下高度融合,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随意切换,让各种形式的思政文化载体被调动起来,有效发挥其功能。

(二)打造思政教育文化载体亮点

思政教育文化载体功能发挥最大化,关键在于能否适应受教育者特点与性格偏好。传统思政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环境单一,内容枯燥,方法生硬的问题,难以获得高职学生青睐,教育效果不佳,容易浇灭其对思政信息汲取的热情,对理论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而言,更难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而图文并茂的思政教育内容,声情融汇的传播方法,人人参与互动的教育环境,却易于激发高职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升华思想,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自觉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而这一效果的呈现则需要融媒体参与。首先,社交平台的应用增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及时了解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便于把思政教育与当代高职学生的特点相结合;其次,官媒的宣传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着重把握思政教育内容的严谨性;最后,自媒体的强化使思政教育信息深入人心。社交平台、官媒、自媒体共同构筑成一个“大平台”即形成一个个性化思政教育文化载体。

(三)优化思政教育文化载体的功能

在当前研究成果中,关于思政教育文化载体功能的主要包括信息承载功能、传导教化功能、审美娱乐功能、熏陶功能、调节功能、规范功能等。借助思政教育文化载体的功能,教育主体可突破传统的纯粹灌输模式,多方面、多层次完成思政教育内容的传递,实现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联结,达到育人于无形的目的。但随融媒体大环境的逐步形成,思政教育文化载体的形式可愈加丰富,其不仅能够发挥传统功能,亦可产生更多更积极的新功能。融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将新、旧媒体融合形成一个强大舆论磁场,确保正确信息得以传播,引领主流价值观发展。以疫情时代环境为例,抗疫的感人故事在融媒体运营下被全面宣扬,对青年大学生起到极大的激励效果,当各地防疫工作需要志愿者时,青年大学生不畏艰难,踊跃投入抗疫一线,由此,形成一股巨大带动力量,使思政教育文化载体拥有更强烈的激励功能。融媒体的融合,与当下年轻群体追求个性实现自我的新型生活方式不谋而合,促推青年大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乐于创新,激发青年人的创造力。

三、融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文化载体的构建

思政教育文化载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具有一定特点:其一,由不同领域、不同门类的子系统构成;其二,系统要素间有着耦合作用;其三,系统内的要素根据环境和现实需要进行调整。高职院校可借助融媒体及“互联网+”,构建要素全面、灵活,系统间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立体化思政教育文化载体。

(一)纵向:构建思政教育文化载体的群文化

群文化是一定范围内的群体成员在共同生活或者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共有价值、信仰、习惯等,以及在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而成的其他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而言,群文化会集中体现在精神风貌、行为选择、语言文字、生活作风、思想规范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在群文化中独具特点:成员间交流密切、热衷使用网络、参与活动积极性高、对群文化的认同度高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文化载体的群文化一旦形成,群体成员受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容易形成舆论场,产生约束力[7]。

第一,构建多位一体的校园群文化。高职院校内大学生根据不同的标准会形成不同的群体,当以全校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时,思政教育文化载体的群体文化体现为校园文化,即主群文化,当以二级学院或者部门为单位则形成学院或系部文化,以此类推亦存在专业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社团文化等等,即子群文化。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各类群体文化建设之中便形成全方位育人阵势。此举恰恰契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

第二,整合群文化的育人形式。不同形式的文化载体能够满足不同的价值传导需求,高职院校应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将一定内容的思政教育寓于文化建设中,再由文化载体向学生输送思政养分。多维度构建思政教育文化载体,集中力量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并进一步塑造大学生人格。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文化载体具体表现多种多样,如承载思政教育内容的主题晚会、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学术讲座、名称口号、横幅板报、视频影像、雕像建筑等等,群文化的建设往往亦采用上述形式开展,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如何创新借助群体文化建设的各种形式打造思政教育文化载体,进而发挥融媒体优势达到育人效果是当下较为紧迫的课题。群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群文化和子群文化相互配合充分融入思政元素,才能不断发挥思政文化载体的功能,构建“大思政”格局。其中主群文化建设是主导,在整体构建过程中应加强顶层设计,在制度设置、经费投入、人员安排、思政元素融入等方面充分谋划,指导子群文化建设的思政育人效果。

第三,打造群文化思政品牌。思政品牌建设并非将各种育人形式简单地堆砌,而是深入挖掘、利用各种资源优势,形成彰显高职院校特色,集文学、艺术、实践等形式于一体,内含逻辑、富有层次、组合优化、主题明确的常态化育人模式,让思政教育“活”起来,使其更具感染力和渗透力。不同群文化对思政内容各有侧重,各群文化的思政品牌效应发挥愈充分,思政教育对学生影响愈深刻。天津市“一校一品”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建设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取得新成果;桂林理工大学开展“一院一品”网络思政建设促进“易+”融媒体成为思政育人新阵地;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一系一品”思政特色品牌建设推进该校思政工作质量稳步提升,此类思政品牌的有效建设给高职院校积极示范效果。高职院校在群文化思政品牌的打造上要紧扣学校亮点及时代特点进行全面部署,整体谋划,形成思政品牌建设工作体系;设置评价机制,激发不同群体的创造活力;构建品牌谱系,实现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明确宣传目标,扩大传播范围,增加受众面,将思政品牌植入人心。

(二)横向:强化思政教育文化载体对融媒体的应用

面对融媒体时代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深度影响,高职院校借“融媒”之力发挥思政教育文化载体的功能是当务之急,这既需要更新理念,统筹规划,又需要技术支撑,人才融合。在传承自身特色文化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实现思政教育的创新性发展。

第一,理念更新。融媒体的目标是实现资源融通、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使原有单一媒体的影响力发挥至最大。而扩大思政教育的影响力亦是教育主体的目标,借助融媒体发挥思政教育影响力乃顺势而为。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发布《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8]因此,一方面,高职院校结合学生特点,在思政教育工作上必须进行自上而下的理念更新[9],要主动顺应时代之变、情势之变、需求之变,以创新的理念做好制度的顶层设计、构筑创新型平台。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时代发展主体的地位不可忽略,融媒体应用的群体亦要聚焦于学生自身。高职院校要引导学生形成善用、巧用融媒体的理念,共同构筑师生、生生、校生间的对话教育空间,增强思政文化载体对学生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技术优化。融媒体的发展离不开对技术的依托,同样,思政教育也在不断强调对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尤其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发展,思政教育文化载体的立体化构建要充分强化对5G、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新技术的应用[10],推动思政文化载体的创新,形成自媒体、互联网、校媒、院媒多级联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传播体系,打造思政元素常态融合的宣传大平台,实现思政教育方式多样性、创新性。如,运用AR技术对红色文化进行云展览,让学生实现沉浸式体验;设计主题APP并利用大数据技术,根据学生的喜好和需求为其提供思政智慧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优化慕课弥补传统思政课堂教学的不足;创建公众号传输思政新消息,加深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等。

第三,人才融合。高校院校要充分发挥融媒体时代思政文化载体的功能,思政教育主体必须把握好时代内容、学校网络技术部门应给予充分的技术支撑、同时还需要更多融媒体人才的加入。因此,高职院校可以与融媒体相关部门进行协同育人,聘请媒体人参与到学校的思政教育文化载体构建过程中,也可以创造课程思政新模式,在校内开展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融合思政与计算机、新闻等具备丰富技术的人才资源,互融互通,促进不同专业领域的人才能力提升。多方人才的融合使思政文化载体的构建能够突破传统的束缚,形成各种创新模式,让思政教育主体更好地把握时代麦克风,传播正能量,增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语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只有不断拓宽思政教育文化载体的应用范围,创建“大思政”环境,对高职学生进行全方面、多层次潜移默化地影响,育人质效才能不断优化。而在构建思政文化载体的进程中,必须与时俱进,善用时代新利器——融媒体,拓宽思政教育影响力。因此,在新的时代下,高职院校对思政文化载体的构建应克服以往缺陷,重视融媒体对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充分借用新时代融媒体,打造立体化思政教育文化载体。

猜你喜欢

载体育人思政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