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先蚕坛:探寻女性背后的祭祀传统

2024-05-31匡清清

北京档案 2024年5期
关键词:缫丝皇后

匡清清

清代先蚕坛的祭祀礼仪是一项重要的国家祭典。自清朝定都北京后,不仅延续了前朝的制度,还发展了一套隆重的坛庙祭典仪式。这不仅彰显了皇权的神圣性,也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先蚕坛的祭礼在清朝被严格执行,其规范性不仅体现在仪式的各个步骤中,还特别体现在那些担任不同职责的女性角色上。她们以自己的行动和姿态,展现了女性在先蚕祭礼中的重要作用。

一、先蚕坛祭祀的传统与魅力

国家祀典中的先蚕坛祭祀具有时间长、范围广、等级高的特点。中国传统劳作方式是“男耕女织”,男性以农业耕种为主,女性则以缫丝织布为己任。统治者很早就意识到农桑对于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据《周礼》《孟子》《国语》等书的记载,先秦时期便有王后祭祀先蚕,如《天官·内宰》有:“中(仲)春,诏后帅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以为祭服。”[1]根据“中(仲)春”“后”“外内命妇”及“北郊”等可知周代先蚕礼举行的时间、地点及出现人物。

两汉时期,不仅确立了所祭先蚕之神位的名称如“苑窳妇人”“寓氏公主”等,还进一步完善了皇后亲蚕的礼仪配置,设置了管理祭祀先蚕事务的“蚕宫令”及专营蚕事的桑苑蚕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或依据周礼,或效仿两汉,或根据自己理解对先蚕坛进行祭祀,这一时期先蚕坛的祭祀礼仪各具风格。

到了隋代,隋承北周制明确了所祭先蚕之神的身份为西陵氏。《隋书》有:“后周制,皇后乘翠辂,率三妃、三女弋、御嫒、御婉、三公夫人、三孤内子至蚕所,以一太牢亲祭,进奠先蚕西陵氏神。”[2]而据《史记》记载,所谓的“西陵氏”乃是黄帝的妃子,其言“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3]此后,官祀便以西陵氏為祭祀对象。

唐代对先蚕坛祭祀规章有了具体阐释,并确定其等级为国家祭祀体系中的中祀。宋朝有关先蚕坛祭祀,商讨多于实行。整个两宋时期,皇后亲蚕仅在宋徽宗元和元年(1119)和元和六年(1124)举行。元代有关先蚕坛的祭祀情况甚少,《元史》中仅记载有:“武宗至大三年(1310)夏四月,从大司农请,建农、蚕二坛。”[4]到了明代,嘉靖年间时断时续举行祭祀,直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宣布停祀。通过上述历代先蚕之神的祭祀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不少统治者对其给予高度关注,不仅祭祀规模宏大,而且伴随着周密的礼制程序。而宋元明时期,虽然祭祀先蚕的活动相对较少,但从未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所以先蚕坛的祭祀仪式,无疑是古代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礼仪文化的精华。

二、神秘的皇后祭先蚕礼

清初,先蚕坛祭祀未被列入国家祀典。康熙时,曾在中南海西苑设立丰泽园,并在其东侧建起蚕舍数间亲行蚕桑养殖。在雍正朝,有臣子提出实行先蚕之祭,但还没有实行,雍正皇帝就去世了。直到乾隆七年(1742),先蚕坛才在西苑建立起来。与此同时,大学士鄂尔泰上奏建议举行皇后亲蚕礼。清代的先蚕祭礼仍列为中祀,主要由祭先蚕之神、行躬桑礼、献茧缫丝三部分组成。

(一)祭先蚕之神

皇后及诸妃嫔到达祭坛后,由典仪女官唱“迎神”,乐奏《庥平之章》。赞引女官请皇后上香,皇后在香案前站立,从司香女官手中接香并行三跪九叩大礼。其他众妃嫔、命妇随之行礼,礼毕乐止。随后,进入三献礼环节。“初献”时,司帛女官捧帛,奏响《承平之章》;“亚献”时,司爵女官捧爵至神位前,乐奏《均平之章》;“终献”时,司爵女官再次捧爵站立在神位前,此时乐奏《齐平之章》。“三献礼”后典仪女官唱“赐福胙”,捧福酒女官与捧福胙女官引导皇后受福酒、福胙。紧接着,典仪女官唱“彻馔”,乐奏《柔平之章》,祭典仪式进入尾声。典仪女官唱“送神”,乐奏《洽平之章》,皇后行六肃三跪三叩之礼,表达对神明的敬畏。最后是“望瘗还宫”的环节,由司香、司馔等女官捧送香帛馔至瘗所。赞引女官引导皇后至望瘗位观看焚祝帛,结束后皇后乘舆回宫。

(二)行躬桑礼

祭典当日黎明,为承载躬桑与采桑的器具准备龙亭一座、采亭一座。前导乐作《禧平之章》,桑侍班的各位贵族女性都到西苑南门排列等候。皇后身着吉服率领妃嫔乘舆前往西苑。待躬桑礼正式开始,皇后出具服殿。台前内监敲响金鼓,奏起《采桑歌》。皇后、妃嫔、公主、福晋、命妇等采桑各有其位。台下桑畦东西行从第一到第四行依次为皇后躬桑位、妃嫔从采位、公主福晋夫人从采位、命妇从采位。

皇后躬桑时来到东边第一株桑树前,两名蚕母协助其向东采摘一条。接着行至西侧第一株桑树前,向东采摘两条。采摘完毕,皇后将钩筐交给相仪女官,女官跪下接受后起身退至台角。典仪女官奏请皇后御观桑台,皇后就位后观看其余妃嫔、命妇等依次采桑。她们由蚕妇助采,所采数量各不相同。妃嫔、公主、福晋为采桑五条,命妇则需采桑九条。完成采摘后将钩筐交给蚕妇,各人退回原侍立位。女官清点完筐内采摘的成果后依次授予蚕妇。随后众人行六肃三跪三叩礼,典仪女官奏礼毕。

(三)献茧缫丝

依据农业生产中桑蚕的生长周期,从食桑叶到吐丝成茧大概需要旬月的时间。所以常常在三月祭先蚕之神,到四月或者五月才再次前往先蚕坛举行献茧缫丝礼。在条件成熟后,内务府会奏请皇后择吉日行礼。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在得知桑蚕结茧后,皇后令官员选定吉日行献茧缫丝礼。同时要求在先蚕坛设酒果献祭,陈设齐全缫丝所需的器具。随后,皇后乘舆出宫,由女官引导来到织室的缫盆前站立,其余妃嫔在旁站立。蚕母在盆中洗茧再用手捞出,恭敬地跪献给皇后。接着,皇后亲行“缫三盆手礼”,从蚕母手中接过蚕茧,再将其放入盆中,用手淹浸三次。参与采桑的妃嫔纷纷追随,从缫五下。最后礼成,皇后乘舆返回宫中,将精选出的圆洁茧蛹献给皇帝与皇太后,共享收获的喜悦。

三、先蚕祭祀中的女性身影

清代先蚕坛祭祀典礼中不停往来、忙碌着的女性身影引人注意。她们构成了一个严谨的等级体系,形成了一座金字塔般的权力结构。这个体系纵向展开,呈现出清晰的权责划分和等级关系。依次为:皇后、皇贵妃及其他妃嫔、亲王福晋、公主及朝臣命妇、执事女官、具体蚕事劳作者。

皇后作为先蚕坛祭祀的主祭者居于第一层级。她不仅是清帝国礼制中的妇德楷模,更是清室皇权政权正统性的象征。承担先蚕坛祭祀的责任不仅强调了传统男耕女织中女性的重要角色,还通过对前代礼制的追溯,彰显了遵礼继统的精神,从而宣示了清王朝政权的合法传承。而与明代仅在嘉靖一朝举行过先蚕坛祭祀不同,清代自乾隆皇帝正式举行先蚕坛祭祀后,先蚕祭礼常常举行。皇后亲自主持祭祀的情况更是多见。持续的先蚕祭祀活动不仅是对传统仪式的延续,更是对皇后地位的再次肯定和尊重。皇后的参与不仅仅具有象征意义,更体现了她在清朝社会中的实际影响力和地位。

皇后之下即为皇贵妃及其他妃嫔所在的第二层级,一般说来她们是以参礼者的身份出席祭礼。但有时皇后不亲行祭礼时,会出现皇贵妃代祭或者遣妃代祭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在乾隆十四年(1749),恰逢亲蚕礼的前夕,皇帝与朝廷重臣们围绕是否派遣妃嫔恭代皇贵妃行礼的问题展开了一场深入的讨论。结果乾隆皇帝确定了遣官致祭先蚕坛之例:“有皇后则妃可承命行事。皇贵妃未经正位中宫,则亲蚕之礼尚不当举行,何得遣妃恭代?应照皇帝不亲行耕耤,顺天府尹致祭先农之例。于内务府总管,或礼部太常寺堂官,奉宸院卿内,酌派一人致祭。”[5]根据这一规定,如果皇后在位,妃子可以承担代祭之责。如果皇后之位空悬,即使有皇贵妃,亲蚕之礼也不应该举行。这种情况下,恭代行礼的任务由内务府总管或礼部太常寺堂官负责。

亲王福晋原本是先蚕坛祭祀中的参礼者。当后宫妃嫔因守孝而无法参祀时,亲王福晋便成为具备恭代资格的第三层级。事实上,早在乾隆年间就已经存在亲王福晋代祭的先例。乾隆四十二年(1777),原本计划请旨派妃致祭先蚕坛,但因为遇到了“大行皇太后丧仪”的情况,最终决定“祭先蚕之神,遣怡亲王福晉行礼。”[6]怡亲王胤祥是康熙的第十三皇子,他的福晋按辈分应该是乾隆帝的叔母。看来即使是代行祭礼,也要考虑代祭者是否具备一定的身份和资历,以确保祭典仪式的庄重和适宜性。

不同于亲王福晋,第四层级的公主和朝臣命妇不具备恭代资格,只具有陪祀身份。尽管如此,在先蚕祭祀中她们作为祭祀典礼的主要参与者仍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关于陪祀命妇的挑选,清代史料记载为:“文三品、武二品官以上命妇四人,由各旗开列送府。”[7]这与明代的规定“命妇,文官自四品以上,武官自三品以上”[8]相比,参与先蚕坛祭祀的命妇品级有了明显提高,充分体现了清代统治者对先蚕坛祭祀的高度重视。

位于第五层级的是一群负责维持祭祀正常举行的内廷执事女官。嘉庆元年(1796)礼部挑选女官,对女官的身世,尤其对文化程度提出要求:“派陪祀随行采桑缫丝再(在)八旗文武官员之妻内详细普查有识清字、能清语者,多行咨送,以便挑取女官。”[9]从“识清字、能清语”看出对挑选的女官有识、读满文的要求。先蚕坛女官身份不一,职能不一,但为整个祭祀活动的顺利进行承担主要责任。以光绪三十一年(1905)皇后亲诣先蚕祭典为例:“本年三月初八日致祭先蚕坛,皇后亲诣行礼,所有执事女官四十六人,恭备赞引、对引、典仪、唱乐、供献帛爵差务。”[10]由此可知,执事女官共有四十六人,主要承担的工作是“赞引、对引、典仪、唱乐、供献帛爵”等差务,从职能范围看,基本涵盖整个祭礼流程。

执事女官以下的第六层级是负责协调管理并参与蚕事具体事宜的劳作者,如蚕母、蚕妇、养蚕蛮子等。作为底层服务者,这类人员从事工作需要一定的劳动技巧,一般会从内三旗中的低级官员妻室中挑选。蚕母是主管饲蚕的妇女,在先蚕祭礼中负责具体蚕事的管理。蚕母管理着蚕妇,蚕妇的任务是确保蚕能够顺利生长、按时结茧。尽管蚕母、蚕妇是以养蚕缫丝为主要工作内容,但并不代表她们具备娴熟的养蚕缫丝技巧。为了确保先蚕祭典的顺利进行,宫廷内务府官员会特意从圆明园中精心挑选五位擅长养蚕缫丝的妇女,负责指导其他蚕妇。她们将在指定的日子里,传授自己的经验与技术,带领蚕妇们实地操练,以便蚕妇们尽快掌握养蚕的全部流程。

随着历史的变迁,先蚕坛祭祀仪式已逐渐消失,建筑也逐渐受到了时间的侵蚀。直到1948年才开始注重对先蚕坛这座古建筑的修缮与维护。此次修缮较为简略,仅对殿堂顶部做了简单的清理和修补,以防雨水渗漏。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座古建筑重新焕发生机,经历了全面翻新和改造。先蚕坛的修缮工作意义非凡,不仅仅是对建筑本身的修复,更是对历史文化的珍视和保护。如今,先蚕坛作为北京北海公园的景点之一,占地17000平方米。虽然先蚕坛体、浴蚕河、观桑台和蚕坛祠祭署已经不复存在,但亲蚕殿、后殿、先蚕神殿、游廊等主建筑都相对保存完好。院内种植的每一棵桑树,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昔日的皇家气势。先蚕坛见证了历史变迁,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如今,它依旧屹立在那里,像是在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和荣耀。

注释及参考文献:

[1]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685.

[2]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145.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10.

[4]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1891.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朝上谕档第2册[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286.

[6]中华书局校对.清实录第21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8:22288.

[7]允祹,等.大清会典(乾隆朝)卷八十九[M].影印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23b.

[8]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实录[M].台北: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5:2587.

[9]为知照致祭先蚕坛行采桑缫丝礼挑取女官事致内务府,档号:05-13-002-000074-002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10]为领取致祭先蚕坛皇后亲诣行礼执事女官等制买朝帽等项所需银两事等,档号:05- 08- 030-000491-002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猜你喜欢

缫丝皇后
家蚕种质资源单粒缫丝成绩评价
在皇后山的茶庄园
家蚕单粒缫丝质评价体系初报
绚丽多彩的宝石皇后
遇皇后
为什么皇后镇被称为“冒险之都”?
缫丝生产污水深度净化循环利用技术的应用
嫘祖缫丝
被放逐的皇后
桐乡市蚕桑生产与缫丝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