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社会调查
2024-05-31赵祝涛高正礼
赵祝涛 高正礼
摘要: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早在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寻求改造社会和拯国救民道路,已经开始重视并深入开展了大量社会调查。他们坚持问题导向,立足理论检验,通过社会调查揭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劳动和生活状况、各界劳动组织和工人运动情况,揭露了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惨遭剥削和压迫的悲惨情境。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社会调查不仅为深入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条件依据,而且开启了中国共产党注重调查研究的光荣传统。
关键词:五四时期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社会调查
Abstract: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are the basic skills to do all kinds of work well. As early as the May Fourth Period, Chinese advanced in? tellectuals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and carry out a large number of social investigations in or? der to seek the way of reforming society and sav? ing the country as well as the people. They ad? hered to the problem-oriented approach, kept a foothold on theoretical testing, revealed the working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Chinese working class, labor organization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workers move? ment, exposing the tragic situation of the work? ing class who were exploited and oppressed un? der the capitalist system. Social investigation car? ried out by these advanced intellectuals not only provides the basis for in- depth understanding and reform of society, but also opens the glori? ous tradition of the emphasis o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Keywords: The May Fourth Period; Chinese advanced intellectuals;Social investigation
社会调查是认识社会、研究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金钥匙”。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实际上,早在五四时期,开展社会调查已经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認识和改造社会的普遍自觉,他们坚持问题导向,立足理论检验,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大量社会调查,形成了大批言甚详明的调查文章,这些调查成果不仅成为洞见中国社会基本面貌的一扇“窗口”,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而且开启了中国共产党注重调查研究的光荣传统。
一、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展社会调查的历史钩深
根据学界观点,“五四”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指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爱国运动(称为“五四风雷”)。广义上,除了指这场在北京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外,还包括从1915年兴起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时期内不断发展的新文化运动(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或“五四时期”)。严格来说,五四时期是指1915年9月《新青年》(当时称《青年杂志》)创刊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期。本文所探讨的内容,正是基于1915—1921年这一时段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追求救国强国真理、了解中国社会面貌、推动中国社会进步而开展的社会调查活动。
(一)参与人员
陈独秀、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是社会调查的重要组织者和发起人。1915年,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后便游走在北京上海等地,穿梭于农村城市之中,他走访工人群众,遍查民间疾苦,熟习社情民情。作为北大教授的李大钊,经常到工厂等地进行走访调查,并在这一过程中结交了许多工人朋友。1919年7月,李大钊等人发动成立少年中国学会,其会刊《少年世界》明确标示办刊宗旨为“注重:(一)实际调查,(二)叙述事实,(三)应用科学”[1],提倡广大知识青年重视社会调查,在调查中了解和认识社会。毛泽东等人在这一时期也十分关注社会调查,并多次深入社会底层以及前往各地进行农民生产与生活状况等调查。
五四运动前后出国勤工俭学的青年知识分子是社会调查的重要力量。五四运动前后,一大批中国青年受工读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影响,前往世界各地进行勤工俭学运动。例如,徐特立、蔡和森、王若飞、向警予、蔡畅、郭隆真、刘清扬、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都为远渡重洋的先进代表。“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据统计,1919年至1921年初,约有18个省1600多名学生赴国外勤工俭学。这些有志改造社会的青年,在国外勤奋学习,辛勤劳动,同时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了解社会发展状况,旨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探寻强国之路。
陶孟和等为代表的早期社会学人是社会调查的积极倡导者和重要参与者。20世纪的中国学界涌现出陶孟和、李景汉、吴文藻等众多胸怀利国利民理想的社会学知识分子,他们不仅大力提倡“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提出注重社会事实的调查研究,而且积极参与中国社会多方面的实地调查和社区观察。时任北大哲学教授的陶孟和极力提倡研究社会问题和调查社会实际情况,并指出,“调查社会上各种现象,有何美点,有何弊病”[2],皆需通过全面的社会调查才能得出正确答案。之后,随着社会调查和社区研究的兴盛,促成了中国社会学史上第一波实地调查的高潮,更为深入认识和深度分析中国社会状况提供了科学方法与翔实材料。
(二)社会调查活动及报告
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进行了大量社会调查活动,形成了众多高质量、高价值的调查报告。以1915年9月创刊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为例,其当时在国内集聚了大批优秀知识分子,他们以杂志为“舞台”,在广泛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将中国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图景”呈现于此。据笔者整理统计,从《新青年》1915年9月15日发行的第1卷第1号至1921年7月1日的第9卷第6号,其标题直接以“社会调查”命名的文章就多达10余篇,且内容包罗万象,涵盖婚姻习俗、社会风俗、人民生活等各方面。事实上,这一时期《新青年》上发表的大量文章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社会调查的内容,例如,1920年5月1日出版的第7卷第6号(劳动节纪念号)上发表的关于北京、上海、天津、山西、江苏、唐山、长沙、芜湖、无锡等地工人劳动状况的文章,皆是作者立足“一手”或“二手”社会调查所记录的考察成果。这些文章具有长篇幅、大章节、重细节、讲真实的特点并在社会中广为流传,使广大人民群众对大千社会及芸芸众生有了真切的“面面观”和更进一步的认识。
北京的《晨报》《京报》、上海的《申报》《民国日报》《时事新报》、天津的《益世报》等各地主流权威报纸在这一时期也特设专栏并刊登了大量社会调查的文章。例如,长沙的《大公报》专门设立“调查”、“研究”等栏目,并聘请杨树达、毛泽东等人作为馆外撰述员,对一系列社会事件进行跟踪调查报道。另外,李大钊曾以人力车夫为调查对象,通过与人力车夫亲身交往以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以及思想状况,并在《甲寅》上发表了《可怜之人力车夫》一文。同时,陶孟和也通过问卷、观察、访谈等方法对人力车夫的年龄、婚姻状况、家庭、收入、储蓄、工作时间、入行年数等进行过详细调查,并撰写有《北京人力车夫之生活情形》等文章。再有,瞿秋白、李仲武、俞颂华等青年知识分子在进行社会调查和深入工人群众过程中也相继发表了包括《赤俄見闻记》《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等一系列调查文章和书籍著作。这些文章及著作既描述和展现了社会现实,又带有作者的深入思考,是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展社会调查的重要成果与考证。
二、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展社会调查的动因探赜
社会调查既能实地探寻社会事实,阐明社会现象的构成要素及其因果关系,为社会改革提供参考;也能依据调查所得的材料结论,揭示社会矛盾的症结所在,进而采取适当的方法解决矛盾、促推实践。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展社会调查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认识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寻找中国革命的动力与优势所在,进而改造社会、挽救民族危亡。
(一)认识和洞察中国社会面貌的基本需要
近代中国饱受西方列强欺凌,“国势陵夷,道衰学弊”[3],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图存道路。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运动,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种种尝试均未能挽救中国的危机。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帝国主义列强和军阀相互勾结,不断对国家和人民叫嚣隳突,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和势必改造社会的决心。此时,中国涌现出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他们传承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民为邦本思想,广泛译介传播西方著作,在吸收西方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观念基础上,在国内传播种种“主义”,点燃了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潮。但究竟中国该选择哪种主义以及中国革命该走何种道路,无数知识分子仍在社会调查的实践中进行探索、比较和推求。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点亮了世界新文明的曙光,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精神“像火山一样突然爆发出来了”[4],使得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产生了热切的期望,并开始认真思考既然俄国可以建立一个新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否可以呢?了解社会、了解人民生活,对客观社会进行改造,就需要科学地考察它、研究它的内容、发现它的规律,“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5]这场由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广泛发动并赢得胜利的革命,一方面给予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新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方法的启迪;另一方面更推动他们继续在社会调查中认识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研究俄国革命所遵循的主义能否在中国熠熠生辉。
(二)考察和了解中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实际需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对振兴实业有利的政策法令,同时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欧洲战场的比武厮杀,在这一时期短暂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规模与力量也由此得到进一步壮大。据统计,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左右。[6]除产业工人以外,还包括各类依靠出卖劳动力,以及与产业工人所从事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类非产业工人(如手工业工人、运输工人、商业和金融业的普通职工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社会调查中越发感受到工人阶级蕴含的强大革命能量,并且深刻认识到中国工人阶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支能够改造社会的新兴革命力量。但是,如何总结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什么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怎样得出工人阶级是否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以及是否富于革命的彻底性?以上这些问题的回答与结论,需要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以及理论与实践的检验。正如毛泽东在《农村调查》序言中指出:“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调查社会各阶级的生动情况。”[7]全面认识和科学分析中国工人阶级产生的历史与现状,需要从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出发,以调查之科学方法,在接触社会和体察民情之中汇集详确信息、记录真实内容。
(三)探索中国革命究竟该往何处走的必然选择
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西方诸多“主义”和思想在这一时期被纷纷引入华夏大地。尽管马克思主义此前已经传入中国,但作为诸多外来学说的一种,其尚未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到底该选择什么样的主义?中国革命究竟该往何处走?中国的仁人志士尝尽各种办法解救中国,却都以失败告终。社会实践的失败,使他们逐渐认识到: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社会情形复杂……唯有社会调查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基本前提。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被视作指导社会革命实践的“期望理论”。但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还是十月革命的基本经验,亦或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现状,都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初级阶段。因此,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介绍苏联革命的实际经验,尤其在社会调查中进一步认识、了解中国社会实际以及探索中国革命究竟何去何从成为当时的迫切任务。实践出真知,调查得真相,事实证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正是通过持续深入的学习、研究及社会调查等,才从纷繁的“主义”和思想中举起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火炬,确定了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三、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展社会调查的内容铺陈
认清社会面貌和事物性质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进行调查研究。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并非“昂首望天”“唯书唯上”地做书斋里之学问,而是“眼睛向下”“唯真唯实”地在社会调查中对中国社会面貌、工人阶级劳动和生活状况、各界劳动组织和工人运动等情况进行调查了解。
(一)深入考察中国工人阶级的劳动和生活状况
知识分子通过走近工人,走入工厂、码头、车间等地进行实地考察,真实还原了中国工人阶级的生活场景、生存状况和劳动环境。
首先,工作时间较长。1918年,胡适专门到上海对上海出版界、工人工作环境以及学校教育进行调查,他在文章中写道:“上海那些拣茶叶的女工,一天拣到黑,至多不过得二百个钱,少的不过得五六十钱。茶叶店的伙计,一天做十六七点钟的工,一个月平均只拿得两三块钱!”[8]上海纺织厂的童工每天在花絮飞扬、尘埃扑面的厂房里工作12个小时以上,“他们连吃饭时间都没有,可一天只得到20个铜板。”[9]《唐山劳动状况》一文指出,长期且高负荷的工作致使工人寿命缩短,开滦矿工“大都不过五十的”[10]。可见,工人不仅劳动时间不合理,而且“人力那样不值钱”[11]。
其次,工作环境恶劣。上海纺织厂的工人被描述为“彼辈大都面黄身瘦,脚部水肿,状态至為可怜。”[12]“童工们蜷缩着身体蝼蚁般地在地上蠕动,拣选棉花。”[13]1920年前后,天津造币厂工人的工作环境更是腌臜不堪,上海《民国日报》一篇题为《天津的社会》文章如是记载,“各个人浑身上下都是黑漆一般……一副将破的皮肉、一线将断的灵魂,真不如监狱的囚犯啊!”同时,中外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大的利润,完全扣除改善劳动条件的支出,使工人在面积狭小、空气污浊的空间以及无安全设备保障的危险条件下从事劳动,更增加了工人患职业病与伤亡事故的风险。
再次,资本家采取各种手段对工人进行掠夺。工厂主利用伎俩改变丝织品重量,使从事蚕丝业的工人付出不合理的赔偿;矿主和秤手谎报煤矿工拖煤数量,使工人领取的工资与实际应得工资数相差甚远,[14]诸如此类卑劣行径在工人所从事的各行各业屡见不鲜。无独有偶,工头也对工人进行压榨。当时找工作对于劳苦群众是一件难事,手有“特权”的工头便以此进行要挟,凡是工人想进厂,都须向工头上交一笔贿赂金,且此后即便能进厂,仍须定期给工头礼物或者报酬金。1920年《上海劳动状况》一文写道,工头们“所收礼物不下数十百元。以后把送礼物改为送钱。十年工夫,家产竟有十余万。”[15]大小工头豺豹般的爪牙伸向可怜的劳动人民,工人纵不情愿,但为了饭碗生计,也不得不仰其鼻息。
最后,工人遭受严重的封建剥削。各地厂矿企业中实行的包工制和把头制就是封建剥削的典型代表。大小工头和负责人通过手中掌握招工、解雇和发放工资的权力,不仅对工人进行金钱上的掠夺,还兼有人身上的凌辱。更有甚者,这些工头们公开放赌,强迫工人参与赌博,并以高利贷的形式强行借钱给他们,使得原本收入微薄的工人还背负着累累债务。[16]此外,许多厂矿还存在禁闭、名誉侮辱等种种野蛮制度。[17]这种带有封建性质的压迫形式广泛存在于纺织、海员、厂矿等行业,给工人带来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残害。
以上就是五四时期中国工人阶级的普遍工作状况。事实上,劳动状况和生活状况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工人劳动状况一定程度上也是生活状况的集中反映。先进知识分子以生动具体的调查材料展现了工人工作环境之恶劣、生活状况之心酸,调查实践及调查结果既寄托了知识分子对工人及普通民众生存状态的关心和同情,更表达了渴望唤起民众觉醒、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
(二)广泛了解各界劳动组织和工人运动情况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广泛的社会调查,大范围、多角度考察和记录了国内外各界劳动组织和工人运动的开展情况。
首先,先进知识分子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国内外各界劳动组织以及工人运动的社会调查之中。从国内来看,为了解劳动组织和工人运动情况,陈独秀等人亲身走进码头、工厂等地走访考察,并前往中华工业协会、中华工会总会等团体中调研工会的组织结构和工人运动开展状况。另外,李大钊曾派遣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邓中夏、何孟雄、高君宇、张太雷等人到唐山进行社会调查,在京奉铁路唐山制造厂工人邓培、开滦工人董恩的协助下,他们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的学生许元启等人共同考察当地的工厂和矿山。一方面,他们深入工人工作一线,与工人、技术人员等进行访谈交流,了解生产状况;另一方面,他们走进工人住宅区,接触工人及其家属,了解工人生活、思想和工人运动开展情况。无我以及许元启的《唐山劳动状况》等文章皆是在此类实地调查中形成的翔实调查材料。从国外来看,为广泛了解各国劳工运动的真实状况,《时事新报》《晨报》等权威主流刊物积极遴选专员前往国外进行考察。瞿秋白、李仲武、俞颂华等人就以特派员身份被派遣到苏俄,“担任调查通讯事宜”[18],他们以新闻报道和通讯的形式第一时间将社会调查结果发回国内,便于及时了解国外真实状况。
其次,先进知识分子在社会调查中积极宣传国内外各界劳动组织以及工人运动情况。1918年12月,陈独秀和李大钊共同创办《每周评论》,刊物设有国内大事述评、社论、国内劳动状况等12个栏目,刊登了大量国内劳工状况的报道与时评。另外,周刊还采取小型报纸的形式,及时报道各界工人组织和工人运动开展情况。1919年6月创刊的《星期评论》不仅刊登了众多有关国内外劳工组织和工人运动的文章,而且围绕“工厂工人生活状态”、“各处农夫的生活状态”等主题发表了多篇稿件,[19]使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工人生活和思想状况。《新青年》第7卷第6号“劳动节纪念号”专栏,涉及全国各地劳动状况调查的文章约占全部篇幅的百分之七十。与此同时,为介绍苏俄革命、建设的基本经验,《新青年》从第8卷第1号起,特别开辟了“俄罗斯研究”专栏。这些调查文章使广大民众对各界劳动组织和工人运动情况有了深刻认识,真实全面的调查内容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三)深度揭露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行为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中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新的认识,真切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残酷剥削人民、罪恶无情的真相。
首先,先进知识分子在勤工俭学及留学过程中亲身体会资本主义社会之黑暗。一方面,先进知识分子在国外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亲眼所见资本家将工人当作免费的赚钱工具,压迫工人没日没夜地进行超负荷劳动等种种冷血行为。另一方面,随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调查,先进知识分子发现资本主义制度并非表面看到的那般美好,其背后掩藏着的是对工人的残酷剥削、疯狂压榨,以及从工人的劳动中不断索取剩余价值。正如马克思深刻指出,“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20]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人,拿着最微薄的工资,过着最卑微的生活,有时甚至连最基本的物质保障都无法得到满足。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对工人残酷剥削的无情事实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畅想”彻底破灭,并开始倡导工农群众联合起来,依靠自身力量,努力寻求解放。
其次,先进知识分子在对劳工阶级和社会状况考察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资本家和无产阶级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例如,郑振铎经过社会调查,在《什么是劳动问题?》一文中详细阐明了劳动问题的关键所在,指出当今世界的劳动问题实际上源于雇佣制度,工人在雇佣制度下无法充分发挥独立意识,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他们都是被动的劳动者,始终受到资本家的束缚。[21]瞿秋白在《中国的劳动问题?世界的劳动问题?》一文中也提出,中国劳动问题源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国的劳动问题不仅涉及劳动界本身,而且涉及整个国家,解决中国的劳动问题是解决世界劳动问题的必要条件。[22]因此,若要真正改变这种现状,就需完全推翻现有的经济组织制度和工作秩序规范。“社会之各人皆与社会有休戚相关之情状,且深知此社会之性质,而各尽其一责任”[23]。先进知识分子在深入的社会调查中揭穿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的丑恶面貌和资本家压榨劳苦大众的残忍事实,在他们的影响下,广大工人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逐渐提高,并开始为维护自身利益、反抗压迫、抵制剥削而团结斗争。
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与劳工为伍,“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24],在广泛的社会调查中“促成了中国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提升”[25],造就了“所以农是种植的工,商是转运的工,学校职员、著述家、发明家是教育的工”“此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呵!”[26]的良好局面,为认识社会基本面貌、寻求科学理论提供了条件和依据。无论从这一时期社会调查的人员数量、主题内容、规模范围,还是资料成果、社会效果等而言,对于提升民众思想觉悟、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认识和改造社会等均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在推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及开启中国共产党注重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总之,探寻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思想的起源,自然要追溯到五四时期的社会调查工作,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五四时期所进行的社会调查,产生了丰硕的调查成果和积极影响,为中国共产党重视与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树立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典范。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坚持理论创新经验研究”(项目编号:22ZDA010)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
[1]黄道炫.李大钊早期的“社会调查”[N].北京日报,2021-12-06(015).
[2][8][11]新青年:第四卷[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177,18,18.
[3]新青年:第十一卷[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 2011:617.
[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470.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633.
[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25.
[7]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789.
[9][12][13]刘明逵,唐玉良.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一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2:282,280-281,282.
[10][15]新青年:第七卷(下)[M].北京:中國书店出版社,2011:325,407.
[14][17]刘明逵.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1840—1949):第一卷第一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5:367.
[16]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简史(1919—192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80.
[18]田子渝,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史(1918—1922)[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77-78.[19]欢迎投稿[J].星期评论(第1号),1919-06-08.[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3.
[21]郑振铎.什么是劳动问题?[J].新社会,1920-04-11(2).
[22]瞿秋白.中国的劳动问题?世界的劳动问题?[J].新社会,1919-12-01(1).
[23]校役夜班开学详情[J].北京大学日刊(第112号),1918-04-16(2).
[24]李大钊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304.
[25]吴汉全,马莎莎.调查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3):24-30.
[26]新青年:第五卷[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 2011:363.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