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24-05-31龙国存刘维荣

北京档案 2024年5期
关键词:五四运动

龙国存 刘维荣

摘要:《每周评论》是五四运动前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媒介。面对纷繁复杂的思想环境,《每周评论》逐步认可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宣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广泛报道十月革命和世界各民族解放运动,抨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关注劳农阶级,鼓励工人阶级组织起来进行阶级斗争,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以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做出了基础性贡献。

关键词:《每周评论》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Abstract:Weekly Review was an important medium for spreading Marxism before and after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the face of the complicated ideological environment,Weekly Review gradually accepted Marxism, actively publicized and applied Marxism. It extensively re? ported the October Revolution and the liberation movements around the world and criticized impe? rialism and feudal warlords. It focused on the working class and encouraged them to effective? ly organize and engage in class struggle too. In short,it has made fundamental contributions to promoting the early spread of Marxism in China and its integration with the workers movement.

Keywords:WeeklyReview;MayFourth Movement;Marxism;Spread

1918年12月22日,陳独秀、李大钊等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这是一份小型时事评论周刊,七天一期,以“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为宗旨,报道国内外时政热点,反映现实斗争,宣传马克思主义等新思想。1919年8月31日,《每周评论》被北洋政府查禁停刊,共出刊37期。前25期由陈独秀主编,陈独秀被捕后,从第26期开始由胡适任主编。主要撰稿人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周作人、高一涵等。《每周评论》于五四运动时期应运而生,发行量大,传播面广,是五四运动前后最具影响力的时政性报刊之一,更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媒介。

一、《每周评论》在传播方面的特点与优势

(一)出版周期短,版面灵活,通俗易懂

《每周评论》刊期短,每周出4开一张。每期分4版,版面形式灵活。每期有5类以上专栏,主要有国外大事述评、国内大事述评、国内劳动状况、社论、随感录、新文艺、文艺时评、通信、读者言论、名著等12类栏目,轮流刊出。文章大多篇幅短小,内容精悍,语言通俗易懂,采用白话文。这种版式、栏目设置、文体风格等具有流传便捷、富有战斗性等优势,《湘江评论》《星期评论》等进步刊物效仿了《每周评论》的版式、分栏等特色。

(二)紧跟时事,关注政治

从创刊背景来看,创办《每周评论》就是要更迅速地反映政治形势,专门谈论中国和世界的政治,把政治斗争与思想文化斗争结合起来,以弥补《新青年》因周期长而难以及时反映时事政治的不足。正如《新青年》刊载的《每周评论》出版广告所说:“《新青年》重在阐明学理;《每周评论》是重在批评事实。”[1]它在第25期以前,期期都有国外大事述评、国内大事述评、社论、随感录等栏目,及时报道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并加以分析评论,抨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尖锐生动。

(三)注重互动性,开辟公共空间

《每周评论》开辟了通信、读者言论(后改为“读者论坛”)等专栏,在作者、读者、编辑之间开辟公共空间以建立沟通渠道,方便互动反馈,从而扩大传播广度和深度。如第15期“通信”栏中载录了一个上海工人来信,称它“真为我辈青年之明灯了”[2]。尤其是刊出的文化名人之间的互动引发大量关注,如林纾与大主笔陈独秀的通信、汪长禄与胡适的通信等,在思想文化界引起很大反响。

《每周评论》具有传播媒介的多种传播优势。在发行上,出版周期较短,每周一期,传播时效性好;在编辑上,版面和栏目灵活可变,传播灵活性强;在内容上,既关注时事和政治,新闻性强,又注重互动性,有利于传播速度和传播深度的提升。

二、《每周评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途径和内容

《每周评论》作为时政性报刊,就是要关注现实、启迪民众。伴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国新的社会力量不断壮大,民众不断觉醒,马克思主义日趋吸引着中国的先进分子。《每周评论》不负使命,发挥栏目的特点和优势,采用各种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十月革命、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劳工状况并与非马克思主义者展开论战,深远地提高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民众中的影响力。

(一)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并有倾向性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首先,《每周评论》翻译和推荐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准确抓住阶级斗争要旨。第16期名著栏中刊登了成舍我摘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二章,包括十条纲领全文:“劳工革命的第一步,我们所最希望的,就是把无产阶级高举起来,放他们在统治的地位。”[3]这是在中国公开刊物上第一次用白话文对《共产党宣言》进行的较正确的摘译,有关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公有制的十条措施,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最重要部分。译文还加注按语强调:“这个宣言是Marx和Engels最先最重大的意见……其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地劳工的联合。”[4]明确指出《共产党宣言》的要旨是阶级斗争,并以“新时代的文书”有倾向性地向读者推荐。陈独秀还在同一期随感录栏目表示:“欧洲各国社会主义的学说,已经大大流行了。俄德和匈牙利并且成了共产党的世界,这种风气恐怕马上就要来到东方。”[5]陈独秀对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势头已有乐观预见。《每周评论》将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作为名著展示给读者,并抓住阶级斗争要旨,引发了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启发中国先进分子接受、学习并信仰马克思主义。成舍我在第15期摘译了第二国际创始人倍倍尔著作《近代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这是第一个对倍倍尔著作进行中文翻译的节本,分析了乌托邦社会主义的缺陷,并指出“我们人类大进步了,那种乌托邦的主义,便会消灭。”[6]它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不同,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五四运动前后部分知识分子颇为向往空想社会主义,此译稿鲜明指出空想社会主义必将失败的命运,有利于知识分子认清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指引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

其次,《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并号召加以运用。李大钊、陈独秀等在社论、随感录等栏目不断发表文章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李大钊发表《新纪元》,论及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劳工阶级要联合他们全世界的同胞,作一个合理的生产者的结合,去打破国界,打倒全世界资本的阶级。总同盟罢工,就是他们的武器。”[7]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对资产阶级。李大钊还发表《阶级竞争与互助》:“这个阶级竞争说,是Karl Marx倡的,和他那经济的历史观很有关系,他说人类的生产方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阐述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影响,初步介绍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还论述了什么是阶级以及阶级产生的原因:“所谓阶级,就是指经济上利害相反的阶级……到了生产力非常发展的时候,与现存的社会组织不相应,最后的阶级争斗就成了改造社会消泯階级的最后手段”,分析了因生产力发展、剩余劳动导致阶级斗争发生的过程,倡导阶级斗争。[8]李大钊发表的《真正的解放》一文提到:“真正的解放……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抗拒冲决”,鼓舞民众通过自己的力量解放自己,主张无产阶级革命思想。[9]《每周评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广泛宣传,引导思想界正确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二)大力宣传十月革命与世界革命,并逐步肯定其重要地位

《每周评论》广泛报道并逐步肯定十月革命。它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并多次报道其消息,逐步肯定其地位和巨大影响力。李大钊、陈独秀等发表了《俄罗斯之混沌状态》《俄国问题》等,介绍十月革命的消息。还在随感录栏目发表《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俄罗斯》等文章,对十月革命进行评价和赞扬。李大钊在《新纪元》中指出:“一九一七年俄国革命的血”洗出一个新纪元来,“这个新纪元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10]以此阐明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号召中国沿着十月革命道路前进。第18期国外大事述评栏目指出:“自俄国布尔札维克主义战胜后,欧洲劳农两界,忽生最大的觉悟,人人出力和资本家决斗,他们的势力,已经征服了好几国”[11],阐明十月革命对世界革命的巨大影响,并鼓舞中国人民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张慰慈发表多篇文章介绍苏维埃政权各项法规政策,《俄国的新宪法》指出俄国人民的自由权甚广,《俄国的土地法》介绍俄国私有制的废除,《俄国的婚姻制度》反驳俄国妇女国有制度的传言,驳斥对俄国的反动宣传。

《每周评论》还大力宣传俄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并赞扬其革命精神,刊载大量欧亚各国革命运动的报道,反映世界革命的高潮。《每周评论》第7期以头条新闻报道《爱尔兰之独立》,称颂爱尔兰人解决了英国政治上最困难的问题。第13、14期详细报道朝鲜独立运动的消息,并由陈独秀发表社论《朝鲜独立运动之感想》,赞扬朝鲜人民勇敢的革命精神,倡导中国人民学习朝鲜革命。[12]第16、17、18期连续刊载了匈牙利劳农阶级组织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革命消息,赞扬匈牙利新政府政治制度的实行使劳农扬眉吐气,启迪中国劳农阶级进行革命,为五四运动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13]

(三)关注中国劳工问题,并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李大钊、陈独秀等认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是劳工主义的胜利。《每周评论》关注中国劳工问题,用大量篇幅报道中国劳工阶级状况,并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劳工问题。第1期刊载了蔡元培《劳工神圣》一文,喊出“劳工神圣”的口号。《新纪元》提出“劳工阶级要联合他们全世界的同胞……打倒全世界资本家的阶级”,意识到劳工阶级的阶级使命,鼓励劳工阶级联合起来反抗,也启发知识分子关注劳工阶级。[14]

从第3期开始,《每周评论》开辟专门关注劳动民众的劳工专栏“国内劳动状况”,发表了《北京男女佣工》《修武煤厂之工头制》《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山东东平县的佃户》等文章,将视角对准最底层的佣工、车夫、矿工、佃户等,报道工人、农民悲惨的劳动和生活状况。据《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报道,骡马生活费一日五角,死一匹骡马价值百元上下;工人工银一日二角,死了的抚恤费只有三四十元,真实反映了工人连骡马都不如的悲惨境况。[15]并且开始用剩余价值论分析资本家和工人的问题,《修武煤厂之工头制》写道:“工人的工资,多半被工头刮去。”[16]文章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鼓舞工人阶级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反抗,引发全社会对劳工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为思想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打下基础。

《每周评论》是中国较早关注劳工问题、开辟劳工专栏的出版物,大量报道劳动者受剥削的状况,引发了社会对工农群众的同情和关注,并且提出要依靠劳工阶级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指出工人应组织起来并建立工农联盟,启发了民众的政治觉悟。另外,李大钊在《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中还揭示工人阶级尚处于自在阶级的状态,倡导工人向自为阶级发展。《每周评论》对中国劳工问题的报道和评价,有力促进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四)展开“问题与主义”之争,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

《每周评论》是“问题与主义”之争的首战场和主战场。最先是胡适在第31期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谈“主义”,认为中国的社会问题难以根本解决,主张社会改良、一个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由此引发了“问题与主义”之争。第33期转载了蓝公武的《问题与主义》,从哲学的角度论述“主义”的重要性。李大钊则在第35期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依据,否定胡适的观点。李大钊认为问题与主义不可分割,社会问题的解决要有一个主义作为准则,并旗帜鲜明地表态:“我是喜欢谈谈布尔札维克主义的”,“我们应该研究他,介绍他”。[17]李大钊运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法律、政治、伦理等精神的构造只是表面的构造,经济的构造则是他们的基础,经济问题的解决,则是根本解决。[18]他还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阶级竞争说……丝毫不去用这个学理作工具,为工人联合的实际运动,那经济的革命,恐怕永远不能实现”,认为要应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竞争说,让工人联合起来进行阶级斗争,遇到时机就采取根本解决方法。[19]他旗帜鲜明地主张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根本解决。“问题与主义”之争中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认识,李大钊明确维护马克思主义,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反驳胡适的观点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通过论争,李大钊进一步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引发越来越多人对马克思主义这种新学说的关注与思考,不但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范围,也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三、《每周评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复杂性与曲折性

五四运动前后面临错综复杂的传播环境,《每周评论》实行学术探讨自由的原则、主张多元化的编辑思想,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他理论都得以刊载。创刊伊始,《每周评论》的主要撰稿人陈独秀、李大钊等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不够完整和深刻,但立场上逐步倾向于马克思主义。因此,《每周评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有过犹疑和偏差,但依然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主旨,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态度从犹疑到肯定

《每周评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传播态度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即从怀有疑虑到认可肯定、从客观介绍到赞扬宣传的转变。以陈独秀在《每周评论》所发文章对十月革命的认识和评价为例。创刊初期陈独秀对十月革命有疑虑,1918年12月29日,他在国外大事述评栏目评述德国内政时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根据:“马克司的社会主义今日已经没有根据了,所以他的势力在国会也渐减少。”[20]1919年1月5日,《俄罗斯之混沌状态》评价俄国政治局面,则既有赞扬又有否定,既认为工人农夫听了过激派的福音是高兴的,又批评过激派“要求世人承认他的胜利,应该做出一种公平的政治组织,把国内混沌状态肃清才是。”[21]2月9日,陈独秀在《公理何在》的立场倾向于过激派一方,认为过激派行为虽有不足,但协约国把他们破坏俄德两大专制的功绩否定掉也是没有公理的。到五四运动前夕,陈独秀开始明确肯定十月革命,在4月20日《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中高度赞扬十月革命,认为将来的历史家要把俄罗斯的革命当作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每周评论》对十月革命从犹疑到肯定的转变,说明陈独秀、李大钊等对马克思主义不是随意跟风、盲目信仰,而是结合世界与中国形势不断推敲、反复思考,才有了五四运动前后对马克思主义的逐步推崇、信仰,这个曲折过程一步步夯实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思想基础。

(二)在介绍其他新思想时,也大力宣传和推崇马克思主义理论

《每周评论》既批判侵略思想和封建思想,也宣传新思想。《每周评论》既发表了一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也有一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的文章。例如,名著栏目翻译了9篇著作,其中2篇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章,其他7篇则连载了罗素讲演《我们所能作的》,介绍罗素资本主义哲学思想。总体来看,由陈独秀任主编的前25期《每周评论》更多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报道国内劳工状况、其他各国革命状况,更多批评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黑暗统治。从第26期由胡适任主编后,《每周评论》在内容、形式等方面有所变化,减少了对时事政治的报道评论和反帝反封建的尖锐文章,更多宣传实用主义思想。第26、27期就用4个整版版面登载杜威讲演录,宣扬实用主义理论。不过,第26期及之后的《每周评论》围绕“问题与主义”之争,李大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胡适等进行激烈论争,仍然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每周评论》表达了多元化思想,在各种思潮流行的纷繁复杂的思想环境中,仍给马克思主义留出较大空间。有比较才有鉴别,正是通过与其他理论的比较,中国的先进分子才更清晰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每周评论》提供的多元化思想环境,让中国思想界有机会认识和鉴别多种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

(三)对马克思主义的评述虽有不足,但正确地抓住了主旨

从基本原则和大的理论方向上看,《每周评论》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正确地把握了阶级斗争主旨、革命主体等重要理论问题,并开启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趋势,只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如李大钊的《阶级竞争与互助》从主旨上较正确地阐述了阶级斗争理论,认识到阶级斗争是推翻旧社会的手段,倡导阶级斗争。但还没完全否定互助论,提出阶级竞争和互助分别是改造社会组织和人类精神的手段,主张两方面改造一起进行,说明他此时还未完全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思潮区分开。另外,《每周评论》上的文章虽还不能完整运用阶级论来全面分析中国的阶级压迫,但李大钊、陈独秀等已经十分关注劳农阶级,发表大量文章反映劳农阶级受剥削的现实,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等揭示资本家压榨工人的现实,鼓励劳农阶级要团结起来反抗。这表明他们已开始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去思考和解决中国问题,其初步思路基本正确。例如,一湖发表的《中国士大夫阶级的罪恶》一文,虽未将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但已正确认识到要起来革命的是劳农阶级,而不是资产阶级。[22]这说明,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早期阶段,《每周评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虽不够完整,但大的理论方向是正确的,而且已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每周评论》是五四运动前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媒介,虽有过认识和评价上的某些犹疑与偏差,但总体来看,它大力反对封建思想和专制统治,逐步认可马克思主义,并且在纷繁复杂的思想环境中选择宣传、赞扬并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扩展和加深了中国思想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做出了开拓性工作。它还积极宣传十月革命和世界革命,关注劳农阶级,鼓励工人阶级进行反抗斗争,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注释及参考文献:

[1]《每周评论》出版广告[J].新青年,1918(5).

[2]通信[J].每周评论,1919(15).

[3][4]成舍我,摘译.共产党宣言[J].每周评论,1919(16).

[5]陈独秀.纲常名教[J].每周评论,1919(16).

[6]成舍我,摘译.近代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J].每周评论,1919(15).

[7][10][14]李大钊.新纪元[J].每周评论,1919(3).

[8]李大钊.阶级竞争与互助[J].每周评论,1919(29).

[9]李大钊.真正的解放[J].每周评论,1919(30).

[11]各国劳农界的势力[J].每周评论,1919(18).

[12]陈独秀.朝鲜独立运动之感想[J].每周评论,1919(14)

[13]匈牙利新政府的消息[J].每周评论,1919(17).

[15]李大钊.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J].每周评论,1919(12).

[16]善根.修武煤厂之工头制[J].每周评论,1919(4).

[17][18][19]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J].每周评论,1919(35).

[20]德国内战之纷扰[J].每周评论,1918(2).

[21]俄罗斯之混沌状态[J].每周評论,1919(3).

[22]一湖.中国士大夫阶级的罪恶[J].每周评论,1919(20).

作者单位:1.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江苏省档案馆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
百年党史(二)五四运动举大旗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名称的发端问题考释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改革开放以来五四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每周评论》与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学院举行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暨”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特别主题团日活动
95年前的“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