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钦安殿五龙捧圣旗杆考
2024-05-31林德祺
林德祺
明清时期,紫禁城中有很多室外陈设,如瑞兽、日晷、嘉量等,它们往往用于妆点皇宫,塑造气氛。一些陈设时至今日仍立于故宫博物院接受人们的参观,但也有不少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不为人知,如竖立在地面上的长杆。长杆的种类、用途不一,一些宗教建筑前会竖立旗杆,如与萨满祭祀相关的建筑前会设立索伦杆,年节时期重要宫殿前会立天灯与万寿灯杆,还有很多试风旗杆。本文以紫禁城钦安殿前五龙捧圣旗杆为研究对象,梳理其样式演变过程。
一、旗杆的外形与尺寸
钦安殿坐落于紫禁城御花园内,明初建设,殿内供奉玄天上帝,明仁宗朱高炽驾崩于此。明嘉靖十四年(1535)在建筑四周添建墙垣,清乾隆年间曾在前檐接盖抱厦3间。明清两朝将钦安殿用作道教活动的场所。
钦安殿前有四个石制长杆基座,中间两个为六方形天灯基座,设置于御路两侧,形制相同。东侧四方形石基座体积最小,为斗杆基座。西侧四方形旗杆基座外形硕大,高2.1米,上方由两块青白石拼成,并用铁箍固定,下方则是0.16米厚的石台阶。旗杆基座雕饰精美,四面均为双龙戏珠浮雕,石台阶四角刻有海水漩涡与海兽。插于基座中的旗杆名为五龙捧圣旗杆,高约十丈,是清代紫禁城中最高的旗杆,竖立后远高于紫禁城城墙,成为御花园的重要标志,现在旗杆已经不存,石基座仍完好。
清代《钦安殿陈设档》载,钦安殿旗杆上为青缎白七星大旗,[1]也被称作五龙大旗。该旗是玄天上帝座前令旗,因而被悬挂于钦安殿前。五龙捧圣旗杆装饰华丽,外露部分刷漆,为使其稳固,周围还斜立有三根支撑杆,档案中称之为随戗木,现旗杆周围地面上还能看到安插随戗木的石基座。不同时期档案记载中,旗杆及随戗木高度有些许出入,但整体差别不大。《奏销档》载乾隆十年(1745)钦安殿五龙捧圣旗杆使用九丈五尺五寸长的桅木一根。[2]嘉庆九年(1804)五月维修旗杆时,记五龙捧圣旗杆高十丈零二尺,戗木三根,各长六丈二尺。[3]同治六年(1867)十一月,档案载五龙捧圣旗杆明高九丈五尺八寸,均径二尺,随戗木三根,内二根各长六丈一尺五寸,一根长六丈五尺,均径一尺三寸。[4]晚清民国时期拍摄的御花园照片中,也还能看到这根巨大的旗杆和支撑杆。
二、旗杆的更换与维护
旗杆在露天条件下会因受潮等原因腐坏,因此每过一段时间就需要更换或维护。嘉庆十三年(1808)四月,总管内务府大臣奏报“钦安殿大旗杆俟行取大木到时更换,其小旗杆二支于启銮后随岁修活计更换”[5]。五龙捧圣旗杆表面的重新油饰维护则是更常见的工作,乾隆五十年(1785)六月,钦安殿首领太监武德等称“本处旗杆幡杆等项年久糟烂,报明咨行该处,照旧修理等因,查粘修钦安殿五龙捧圣旗杆一根,连夹杆通高十二丈,油饰彩画搭盖罩棚遮阳,并搭脚手架子,按例需用长二丈至三丈通梢杉槁九百根,长一丈一尺至一丈九尺锯截杉槁五百六十八根”[6]。嘉庆元年(1796)七月,档案载五龙捧圣旗杆油饰爆裂,同时指出七星旗也应修理更换。[7]在旗杆维修养护过程中,也出现过质量不合格的情况,如乾隆三十七年(1772)初,乾隆帝发现钦安殿新修不久的五龙捧圣旗杆已显陈旧,着总管内务府大臣三和前去调查,三和奏明“钦安殿换安旗杆油饰原系五彩云龙罩油成做,甫及年余即曹少旧,殊属不合,应将此项油画活计著落该监督郎中七十一于春暖融和时妥协赔修外,仍请将该监督交内务府查议以示警惕”[8]。最终郎中七十一“照造作不如法者笞四十,罚俸六个月”。[9]
五龙捧圣旗杆正常发挥效用,还需要搭配绒绳、滑车等工具,其中绒绳属于消耗品,需不时将已损耗的更换并按式样制作新工具。内务府档案多见更换绒绳内容,通常换下的旧物会送至清净地焚化。乾隆七年(1742)十一月初三日,总管内务府事务的和硕庄亲王允禄奏请“钦安殿前旗杆升掛五龙捧圣旗杆所需绒绳一条、棕绳四根、七星旗一面,两边旛杆升旛所需绒绳两条……此项物件俱至糟乱断坏,相应交与该处照旧式见新换造修理,仍将旧物照例送至净处焚化可也”[10]。在实际维护过程中,绒绳的尺寸与颜色会发生变化,如光绪十九年(1893)二月,五龙捧圣旗杆更换二条黄绒绳,每条长四十丈见圆四寸。[11]道光二十九年(1849)四月,五龙捧圣旗杆的二条绒绳因为雨激糟朽均需更换,换上的是每条长二十六丈径一寸六分的红绒绳。值得注意的是,需被焚化的旧绒绳并未被送至清净地处理,而是继续留在营造司作为备用,[12]不知这是否为“节俭皇帝”影响下的举措。直至清亡前夕的宣统三年(1911),内务府还为五龙捧圣旗杆换上两条黄绒拉绳。[13]
三、杆顶样式的变化
旗杆多为木制,为保护并装饰旗杆,一般会在杆顶安装顶子。据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四十年(1775)“做成各庙宇旗杆上铜镀金顶即交该员带往交该处安设”[14]。较为高级或复杂的旗杆,杆顶也更加精致,钦安殿五龙捧圣旗杆顶即是如此。从现存档案中发现,乾隆帝对五龙捧圣旗杆顶的设置维护较为重视,乾隆十六年(1751)造办处档案载“初三日太监施良栋来说总管刘玉潘凤传旨着白世秀到钦安殿看旗杆顶”[15]。乾隆三十四年(1769)四月初十日,三和、英廉为遵旨制作五龙捧圣旗杆顶铜胎及镀金四方重檐亭随莲花托一座,将设计好的式样遵照皇帝指示做了更改并估算造價。[16]一年后的乾隆三十五年(1770)四月初十日,三和、英廉奏报,四方重檐亭随莲花托一座已经做成,通高四尺七寸五分。[17]四方亭外部制作完成后,乾隆帝开始关注亭子及内部经箱的装饰,对加工装饰的进度不时过问。六月十一日,乾隆帝在圆明园奉三无私殿查看铜亭和经箱,并下旨“镀金后再呈览,其经箱糊红片金里外面镀金”。七月二十六日,付催长同德将经箱糊得片金里,安讫在铜亭中。七月二十七日,库掌将钦安殿铜亭内经箱糊得红片金里,安在养心殿呈览。皇帝下旨“着另糊好片金里,先将挑选好的片金呈览,准时再糊”。两天后,库掌四德、五德来说太监胡世杰交红片金一块,传旨“钦安殿铜亭内经箱着用此片金糊里”。[18]
乾隆三十五年(1770)十月二十八日,三和、英廉奏报“为遵旨成造钦安殿旗杆上放大八方见圆重檐铜亭一座,通高五尺三寸六分,奴才等随交铸炉处官员照呈准式样按例详加估计,共需行取广储司磁器库水槽红铜条七百八十三斤三两”[19]。可见,这时皇帝改了主意,准备在五龙捧圣旗杆上放置八方见圆重檐亭,此时距离四方重檐亭被放置在杆顶仅过去短短数月。
乾隆三十六年(1771)正月二十八日,三和、英廉将镀金完毕的八方见圆重檐亭放置在养心殿接受乾隆帝的检查,皇帝看后要求为亭子加倍镀金一次,并下旨“俟回銮时呈览后再安,其现安设之四方重檐亭,不必刮金,俟换下时酌量做佛龛用,钦此”[20]。另据《奏销档》载,“钦安殿旗杆上四方重檐铜亭一座,初次做得安设,因亭身窄小,奉旨着收拾好以备供佛应用,另造放大八方圆亭安设”[21]。这说明五龙捧圣旗杆顶上确实放置过四方重檐亭,但因为该亭亭身窄小,于是被撤换,撤下的四方重檐亭未进行刮金处理而是留作佛龛。至于亭身尺寸不合的真实原因则是“人祸”,负责监督四方重檐铜亭制作的郎中金辉初次承办此任务,缺乏经验,办事草率,导致这一结果。万幸乾隆帝并未因此责罚金辉,而就在同年年初,郎中七十一因为油饰五龙捧圣旗杆施工草率,不仅被打还丢了半年工资。事已至此,战战兢兢的金郎中也万不敢将改进不合格亭子的费用报销,而是自掏腰包赔补了工料银三百三十两四钱五分,钱送到了造办处库。[22]四方重檐亭内铜经匣如今仍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中。匣内存经书多部,经书上写有“乾隆三十五年(1770)六月初一日,钦安殿重立幡竿,藏工敬于竿顶尊藏各种宝经,获资福庆”,也可以说明其放置的时间节点。最终,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月十五日,三和、英廉、刘浩上奏,旗杆上换下方亭一座已安在清净地,[23]四方重檐亭此后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八方见圆重檐亭也并未在五龙捧圣旗杆顶存留太久,嘉庆十年(1805)闰六月,钦安殿旗杆铜镀金顶被取下,旗杆被截短并安装木制杆顶,[24]清廷还为此工程搭建了脚手架。取下的铜镀金顶很可能就是现五龙捧圣旗杆基座西侧的铜镀金重檐圆亭,亭高1.73米,与档案中八方见圆重檐铜亭高五尺三寸六分的记载十分接近。亭底座装饰六层莲花瓣,亭子被置于一个上圆下方的石基座上。根据清道光二十年(1840)八月《钦安殿陈设档》记载,钦安殿外陈设“铜镀金重檐元亭一座,内供旗纛神牌一面”[25],档案中应该也指此亭,也可佐证此时这一圆亭已被摘下放置在钦安殿前而不在旗杆顶了。
晚清民国后的照片中,钦安殿五龙捧圣旗杆为葫芦形杆顶。故宫博物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拍摄的照片中,旗杆已经被拆下放倒,也能清晰看到葫芦形旗杆顶,材质应为木质。五龙捧圣旗杆及青白石基座的具体设置年代,以及嘉庆朝为何使用木制杆顶代替八方见圆重檐铜亭,这一系列问题仍有待进一步分析与讨论。
注释及参考文献:
[1][25]钦安殿陈设档,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清宫内务府奏销档31[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424.
[3]为呈请修理更换钦安殿五龙捧圣大旗杆等项事,档号:05-08-004-000031-003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4]为请领承修钦安殿五龙旗杆等工所需工料银两及物料事,档号:05-08-001-000107-000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5]总管内务府奏为粘补钦安殿旗杆事,档号:05-0534-00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6]工部为修理钦安殿旗杆等项需用杉槁数目事,转引自故宫博物院编《钦安殿原状》,北京:故宫出版社,2021:994-995。
[7]为呈请换造钦安殿五龙捧圣旗杆等项事,档号: 05-08-004-000004-000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8]奏为钦安殿旗杆油饬不合着监督七十一赔修查议事,档号:05-0295-00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9]奏为查议钦安殿新换旗杆油饬不合将承办之郎中七十一罚俸赔修事,档号:05-0295-04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10]奏为换造钦安殿升掛旗旛等项事,档号:05-0052-01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11]为领取更换钦安殿五龙大旗杆应用黄绒绳所需黄绒事,档号:05-08-006-000822-002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12]为支领打造钦安殿五龙捧圣大旗杆应用红绒绳斤事,档号: 05-08-006-000749-004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13]为支领成做钦安殿大旗杆黄绒拉绳等所需银两事,档号: 05-08-030-000607-003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1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3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6.
[1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1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82.
[16]奏为遵旨成造钦安殿旗杆顶铜胎钑金工料银两事,档号:05-0276-01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1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清宫内务府奏销档87[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226.
[1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3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70-471.
[19]總管内务府大臣三和等奏报成造钦安殿旗杆上见圆铜亭需用工料数目事,档号:05-0282-00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2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清宫内务府奏销档90[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235.
[21][2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清宫内务府奏销档98[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111,110.
[23]奏为查核成造钦安殿清净旗杆上铜亭用过物料相符事,档号:05-0301-03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24]钦安殿前旗杆换安木顶搭架子销算清册,档号: 05-08-006-000142-007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