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万庆当铺的历史浮沉

2024-05-31张玉倩

北京档案 2024年5期
关键词:万庆旗人当铺

张玉倩

北京典当业盛于清代,是北京经济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万庆当铺是清末民初北京五大当铺之一,是老北京当铺的典型代表。其所在地聚集了众多八旗达官显贵,他们因生计问题而频繁典当物品,因此当铺生意兴隆。万庆当铺的出现,是清廷面对八旗人口日繁,改变对旗人管理策略,充实国库的历史见证。它曾繁荣一时,但囿于清末民初战乱不断、币制紊乱、苛收杂税等因素,万庆当铺于民国后期倒闭。新中国成立后,对南锣鼓巷进行修缮保护时,万庆当铺重现于人们视野。而今它作为南锣鼓巷的著名景点,备受人们追捧。其兴衰历程反映了京城旗人生计方式变迁与老北京的当铺文化。

一、万庆当铺兴起与旗人生计密不可分

清末民初,北京稱钱、粮、金、当为四大行,这四类行业与国计民生密不可分。钱是钱庄,粮即粮栈,金指金店,当则是当铺。[1]典当业具有金融性质,主营业务为抵押放款。当铺通常需要丰厚资本作支撑,业务往来时当期和利率均有相应规定,且物品存放概由当铺负责,所以其信用可靠。它一面向政府按期纳税,并缓解人们资金急缺之难,一面又从放贷中获益,因而人们对其评价褒贬不一。

老北京当铺真正的发源地是寺庙。我国典当行业起源很早,南北朝时期一些寺庙为了保证日常资金来源用于寺庙维修等,便开展了最初的典当业务。其形式是以物品作抵押,向抵押人放款,然后收取利息。由于是寺庙开办,所以被称为“寺库”,后又有“质肆”“解库”的说法,最后“当铺”成为普遍称呼。[2]在历朝历代的发展及沉淀后,清代典当行业最为繁荣。这在当铺数量上有一定反应,清乾隆年间北京当铺已有六七百家。虽然清末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状况有碍典当业发展,但是北京仍然有当铺200家左右。

北京典当业于清代已有盛况,但是在雍正之前,并无旗人经营。这是因为早在清代以前,政府只允许商人经营当铺,皇家及官宦显贵不可进入典当行业。至清代初,清廷对旗人的要求是不准做工、务农、经商等,所以除了为官、当兵之外,从事工商业、农业是一律禁止的,否则消除旗籍。[3]但是康雍乾时期旗人生计问题逐渐凸显,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这一问题日趋严重。清朝实行以旗统民政策,“八旗子弟,国之世仆”[4],旗官与旗兵均仰仗朝廷补给,按季领取丰厚俸银俸米。八旗人员正常履行差事之外,游手好闲、生活腐化的习气与自视过高的心态日渐养成。康熙时起,满族人口增多,让原本规定的粮饷、俸禄等资源紧缺,旗人生活每况愈下。“一分之产而养数倍之人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5]与此同时,国家财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面对上述情况,清廷转变了对旗人的管理策略,允许他们从事商业、农业等。雍正帝推动了“内府官当”的皇室内府典当业创办,使生活窘迫的旗人可以通过典当救急,而较有实力的旗人也可以通过经营当铺谋生计。这暂时性地解决了八旗“人口日繁”造成的日用短缺、生计艰难等困扰。乾隆初期,京旗所分之地,已典卖大半。[6]到了清末,许多内务府官员和太监间接经商,与汉民合营并由其出面,开设钱庄、票号、当铺等。旗人生活水平由此改善些许。此外,清廷向典当业征缴各类费用以补充国库,财政支出亦更加一层保障。

南锣鼓巷3号万庆当铺的建立就是这一历史变化的结果。万庆当铺东家是曾于内务府任职的旗人,他管理皇家金库,居住在南锣鼓巷西侧的蓑衣胡同8号至14号。由于家中殷实,清末其在南锣鼓巷主街开办当铺,附近居民称其家为“金王家”。[7]老北京的当铺有许多都是内务府官员和有势力的太监出资开办。店主人一般只是负责出资,并不参与经营,当铺的人员构成一般包括朝奉、票台、伙计、学徒等。

万庆当铺的客户基本都是在南锣鼓巷居住的富人,当铺生意兴隆。一般而言,进当铺的大多是穷苦人。这不难理解,日子艰难,或者用钱较急,又无地可借,只好去当铺抵押借贷。而万庆当铺则相反,受地理位置影响,往来于此的人则多为南锣鼓巷东西两侧的达官显贵。晚清之际,这些旗人因钱粮俸禄日减,不得不将祖辈遗留下来的贵重物品送进当铺,以维持日常生活。民国时期,“铁杆庄稼”无存,旗人遗老遗少进出当铺更加频繁。[8]他们没有或少有进项,只能靠典当度日。这也从侧面体现了那一时期旗人生活的艰难处境,除非生活紧迫,否则人们不会进入当铺,一是利息太高,再者就是面子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当铺交易物品的种类十分广泛,但也有一定忌讳。老北京当铺有“四不当”,主要是将冥品及来路不清之物排除在外。“四不当”一是神袍戏服不当,二是旗锣伞扇不当。这些物件或曾用于殡葬事宜,而冥品是当铺大忌。三则皮货无袱不当,其含义是皮货若无包袱皮包裹,怕为偷盗之物。四是低潮首饰不当,非贵重金属与不值钱的首饰往往不能使当铺获利,故而商家不愿交易。

民国时期,商事登记制度化,对这一阶段的万庆当铺有相应记载。辛亥革命以后,北洋政府于民国三年(1914)一月颁布《商人通例》。条例要求,若经营当铺,负责人需要向本地官厅呈报注册,并由官厅随即公告。遇变更或关闭之况,当铺人员应到所在地官厅注销。同时,北洋政府时期规定警察机构也负有商业管理职责。按规定,营业人员需要在一定期限内将当铺地址、营业类型、注册资金、开业时间、经营人员姓名等内容向警察所报备。警察所在核实之后发放经营许可证。满足上述两道手续后当铺才准予营业。由此,万庆当铺在民国时期的相应信息被记载下来,《北京典当业之概况》中提到,万庆当铺于民国二年(1913)一月开始注册营业,经理为郭润田,铺中8名员工,地址位于南锣鼓巷3号,店铺注册资本为14000元。当时,京城当铺以铺掌姓氏著称的有“常、刘、高、董、孟”五号,万庆当铺属于“当铺刘掌管”,是清末民初京城五大当铺之一。[9]

二、万庆当铺随清末民初历史潮流渐衰

北京典当业,是旧式当业之典型,其制度完备,组织严密,远优于其他行业。但是在清末到民国这一阶段,战乱蔓延,举国上下社会经济都呈凋敝之势,典当行业遭受重创。一是八国联军入侵,给北京典当行业以沉重打击。据官员报告称,京城二百多家当铺大多都遭遇了掠夺,仅有个别逃过此难。参与抢劫的人不仅有入侵官兵,还包括盗匪。被抢后的当铺亏空较大,虽实若虚,几乎无法周转。[10]二是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并授意发动北京兵变,纵兵掠夺。北京当铺再次惨遭洗劫。三是清后期由于对外贸易逆转,加上多次战败赔款,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发展经济所需的资金不足。清政府灭亡以后,生息款大部分被收回,银根紧缩,典当融资困难。在这样的形势下,时有当铺倒闭,北京当铺的数量锐减。按光绪庚子年(1900)以前的统计,北京当业共有210余家,民国元年(1912)壬子兵变以后,则一落为170余家,后递减为120余家,而后全市仅存87家。典当业之衰落,几有一落千丈之势。

清政府倒台以后,民国初期北京的当铺和票号、银行等联手,形成新的高利贷网,短暂兴盛余年。但是民国后期连年内战,课税增加,又遇到持续数年、漫延大半个中国的抗日战争,典当业从此一蹶不振。国民政府对典当业征税增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征缴明目增加,二是各明目征缴数额增加。“迨民国三年(1914),财政部以典当为大宗营业,又有厘订当税,加重征收之举,较昔加倍。余外尚负担各种捐款,如铺捐、慈善、冬防、地方借款、御匪、供应等,亦均较前增加。虽此种杂捐不限典当一业,但典当在各业中,一般视为第一等,当业所负担之数额,自较其他营业为多。”[11]财政部向典商征缴的税外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比重,均属典当业被动对国计民生的额外作用。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在日寇统治下的典当业已近途穷。日本宪兵队批准日本人、高丽人开设质屋(日本当铺),因而对本土当铺也形成了一定排挤。20世纪40年代物价上涨严重,满期货少,通货贬值。只要有物可当(抵押),几乎人人都可以从当铺中提款,当业再次受损。[12]

总结而言,战争扰乱、币制紊乱、苛捐杂税、满货亏损、开支增大等均是导致北京当业衰落的因素。北京当铺在各种压力下陆续倒闭,万庆当铺作为其中之一,在民国后期衰败关闭。随后在店前盖小房遮住“万庆”二字,并将店铺出租。[13]

三、万庆当铺的保护与历史意义

从1990年开始,南锣鼓巷修护团队秉承继承与发展的理念,对胡同、四合院等进行改造。在南锣鼓巷历年的逐步更新过程中,作业人员重新发掘和保护了不少历史文物构件,万庆当铺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1997—2006年间,政府进一步对南锣鼓巷进行整修。[14]主要任务是整理街面兼院落修缮等工程。其中万庆当铺西墙和水准点石碑得到了较好的还原。2006年整治修缮过程中,工作人员新发现了万庆当铺的夹杆石。修缮改造的原则是坚持老物件“能用尽用”。故而作业团队将原本发现的石材等修复还原,尤其是保存完好的石材门楼和院落,砖材小院门和小商铺。万庆当铺西墙的墙面以打点为主,尽量保持原状,对南侧墙面碱化严重部分进行了挖补处理。原南门清水脊的蝎子尾按原状恢复,同时亦复原了其门前“夹杆石”。

對于万庆当铺的保护,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万庆当铺是清末旗人生计的缩影。当铺,上裕国富,富时取物因时典。下济民急,急处当衣缓处赎。典当业自产生时起,就与社会生活有着基本联系,即调剂经济缓急。对清末南锣鼓巷附近旗人而言,每到告贷无门的窘境,就不得不把家中贵物送进当铺以解决经济问题,带来了很大便利。对清廷而言,也大大缓解了其财政支出的压力,补充政府经费支度。无疑,随着八旗人口愈增,当铺起到了重要作用。万庆当铺的出现与繁荣是清末民初八旗人生计问题的现实呈现。另一方面,万庆当铺位于南锣鼓巷主街,一定程度上承载着深厚的清代官府文化。历史上居住在南锣鼓巷的人多是八旗达官显贵,隶属镶黄旗管辖。镶黄旗作为“上三旗”又直接由皇帝统帅,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清前中期限制旗人房屋转让,所以官员居住位置变动不大,因而该区域积淀了浓厚的官府文化气息。

至今,万庆当铺作为南锣鼓巷文化街区的经典景点之一,受到人们喜爱。现在青砖砌封的墙面上可以看到三处门洞,是万庆当铺的店门,墙内密封着当铺铁门。[15]在店门前右侧,便是被复原了的“夹杆石”,人们用铁链环绕,中间石洞上放了一颗石球。同时,关于万庆当铺简要历史介绍的石牌设于“夹杆石”旁,是旅游者拍照的一大热点。妥善的整护及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使万庆当铺在经年岁月中未被遗忘。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刘秋根.中国典当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560.

[2]李延寿.南史·卷二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5:756.

[3][5][6]鄂尔泰,等.八旗通志[M].李洵,赵德贵,点校.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9.

[4]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下):第74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7770-7771.

[7]曲彦斌.典当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191.

[8]滕绍箴.清代八旗子弟[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282.

[9]中国联合准备银行调查室.北京典当业之概况[M].北京:中国联合准备银行调查室,1940:71-72.

[10]马平安.民国初年袁世凯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处理[M]//陈乐人,等.北京档案史料.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208.

[11]许小.典当[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196.

[12] [13]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史》编写组.北京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247.

[14]郗志群.南锣鼓巷史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161.

[15]果孝鸿.北京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5.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万庆旗人当铺
记忆、口述与文献中的驻防旗人社会——评《清代八旗驻防族群的社会变迁》
当铺里的年轻人
满族八旗被革命
浅谈清代京旗与票友文化
为什么把受欺骗叫“上当”
古灵精怪包小黑
晚清东北旗人的婚姻与死亡风险关系探析
糖果阿伯和他的当铺
这回是真的
这回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