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提升路径
2024-05-30杨丹阳李景平
杨丹阳,李景平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410049)
一、引 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1]15。群众组织力的强弱反映着党群关系的密切程度,反映着党的领导水平和治国理政能力的高低,并直接决定着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大小,事关党的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际上,早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群众组织力”这一重要命题,并将其与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和社会号召力一并视为增强党的战斗力的重要因素。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群众组织力”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其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目前,学界对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的基本内涵研究。有学者认为,群众组织力就是党依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实现“四个伟大”的能力。[2]还有学者提出,党的群众组织力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党按照一定的目标要求,将一定范围的群众组织起来采取一致行动所展现出来的作用力。[3]二是关于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的历史经验研究。有的学者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和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三个历史阶段梳理党的群众组织力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实践经验,总结并揭示了群众组织力是党不断走向胜利的制胜法宝。[4]还有学者提出,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突出群众组织力的战略地位,在坚持人民群众根本立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并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动员群众,积累了关于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的丰富经验。[5]三是关于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的提升路径研究。有的学者认为,提升群众组织力要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彰显人民的主体地位,凸显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同时,要着力提升群众工作本领,一方面要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宣传、教育群众的能力和运用新媒体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发挥党支部的“桥头堡”作用。[6]
总体来看,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的研究已取得了可喜成果。但当前对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的内涵阐释仍停留在一般认知水平,缺乏更深层次的学理分析和阐释;同时,当前学界对群众这一重要对象的关注有所不足。鉴于此,本文从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这一核心概念入手,从理论基础、历史渊源、实践根基和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分析其生成逻辑,从组织主体、组织客体和组织手段三个方面分析其核心要义并探索性提出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的提升路径,试图从理论及实践层面推动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建设。
二、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的生成逻辑
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历史渊源、实践根基和文化传承,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生成的理论、历史、现实和文化逻辑。
(一)理论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群众观点的赓续传承
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群众观点的赓续传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群众组织力”概念,但其论述中涉及的群众观点,如群众地位、群众作用、群众利益、群众实践等,贯穿着鲜明的“群众主体”价值关怀和“组织群众”的实践品格,是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在思想交锋与革命实践的双向互动中创立了唯物史观,为正确看待群众的地位、作用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基于科学的实践观,将群众看作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将历史看作是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人类活动的展开,从而明确指出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随后,马克思又指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一生致力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而这个革命的主体就是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在指导工人运动和革命实践的过程中,马克思渐渐意识到组织群众的重要性,“只有当工人通过组织而联合起来并获得知识的指导时,人数才能起举足轻重的作用”[7]。因此,只有把革命实践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唤醒、动员、组织、凝聚群众,激发人民群众改变其生存状态的革命意志与激情,才能实现从“理论的解放”到“普遍的解放”。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并在苏维埃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发展。列宁认为劳动群众是国家生活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8],因此共产党应当激发群众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使群众“觉悟”起来。在此基础上,列宁提出“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就无所不能”[9],进一步指出了组织群众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组织、动员群众,历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组织群众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群众观点的赓续传承,具有一脉相承的逻辑关系。
(二)历史逻辑:是对中国共产党组织群众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组织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优势所在,也是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实践品格。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坚持组织群众,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是对党百年来组织群众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认识到组织群众的重要性,1921年党的一大纲领指出“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10]1,随后召开的党的二大再次强调,“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10]162。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11],他把组织起来的群众比喻为“铜墙铁壁”,指出拥护革命的群众构成了任何力量都无法击溃的坚强堡垒。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处于危亡之际,组织群众抵抗侵略是当时的迫切任务。为此,毛泽东明确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12]。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工作重心在于组织群众进行生产建设,毛泽东指出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解决社会建设中遇到的困难。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力军,要团结人民群众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1世纪以来,根据新的社会形势,江泽民提出了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新观点。胡锦涛提出了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思想,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历史和现实表明,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将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是中国共产党人取得胜利的有力武器,只有始终将群众组织起来,才能确保党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获得发展和胜利。
(三)现实逻辑:是对新时代背景下党执政面临问题的积极回应
人们一切思想、理论的形成都来源于实践,都是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反映,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的生成正是对新时代背景下党执政面临问题的积极回应。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进一步加速了局势的变化。世情的变化考验着党组织群众的能力,想要在风云激荡的大变局中站稳脚跟,必须坚持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将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只有这样才能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从而在变局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国情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也已经完成,我国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党组织人民群众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及变革使“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13],但“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1]14。如何应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进一步深化改革、满足新时代的群众需求、引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党的执政能力和组织群众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汇聚最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才能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从党情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成果。党内政治生态得到了改善和净化,党心民心为之一振。但当前“四大考验”的复杂性、“四大风险”的严峻性依然存在,“四风”问题尚未得到全面解决,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为此,必须积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自我革命,加强党的群众组织力,通过系列党性教育坚定党员理想信念,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而提升人民群众对党的支持与信任。
(四)文化逻辑: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传承超越
树高千尺也有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的文化逻辑,为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厚的滋养。“民本”一词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是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简称,民本思想包括重民、为民、从民等基本内涵。重民方面,中国传统思想认为民众在国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统治者必须重视民众的地位与作用。孔子的“仁爱”学说主张“博施于民而能济众”(1)《论语·雍也》。,要求统治者要爱惜民众。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孟子·尽心下》。,告诫统治者只有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3)《荀子·王制》。,进一步明确了民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西汉时期,贾谊提出“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4)《新书·大政上》。,揭示了民众对于国家及统治者的根本性作用。为民方面,中国传统思想认为维护民众的生存权利和物质利益是治国的基本原则。西周初期,周公就采取“崇德,尚礼,利民为本”的治国方略。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民富才能国富,提出“百姓不足,君孰与足”(5)《论语·颜渊》。的观点。孟子强调“制民之产”的重要性,将“养生丧死无憾”视作王道开端。荀子明确指出“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6)《荀子·大略》。。管子提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7)《管子·治国》。。从民方面,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必须尊重民众的意愿和主张。孟子指出:“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8)《孟子·梁惠王下》。,表达了统治者应当充分听取民众意见的观点。北宋理学家程颐强调施政之根本在于顺民心、厚民生、安民愿。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也提出国家之根本在于应民心、听民意的观点。中华传统民本思想闪耀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光辉,中国共产党汲取其中精华,创造性提出了群众路线、以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等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指出要不断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这是新时代背景下,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对民本思想的传承与超越。
三、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的核心要义
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是新时代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理论视角对群众组织力的核心要义做出深刻分析,对于实践层面增强群众组织力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具有重大意义。从理论层面看,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的核心要素包括组织主体、组织客体及组织手段,围绕“谁来组织”“组织谁”“如何组织”这三个基本问题展开,其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共产党是群众组织力的组织主体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正如毛泽东所言,“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4]1004,而“谁能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人民就会选择谁、跟谁干”[15]。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史,从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到成立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进行现代化建设,党始终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感染并进而组织起广大人民,才能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不仅如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能够得到各种政治力量的积极响应,从而能够合理地调动并整合资源,为党的事业提供坚强保障。中国共产党不仅有信仰,更有能力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这决定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负起教育、宣传、发动、组织、服务群众的任务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作为群众组织力的主体力量,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服务于组织群众的全过程,并决定着组织群众的方式方法和具体内容。
在组织群众的过程中,党中央领导集体、各级党组织、党的领导干部起着主导作用。一是党中央领导集体。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和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只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才能有效地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历史表明,只有党中央始终坚强有力,才能够根据时代变化、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需要不断调整方针政策,担负起组织群众、动员群众的责任,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二是各级党组织。中国共产党通过在机关事业单位、军队、国企、基层建立党小组、党组织、党支部和委员会实现组织设置和覆盖,借助这一组织载体在群众之中开展活动,进而能够将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其中,基层党组织是党员群众的“主心骨”,担负着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引导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重任。三是党的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作为党组织的成员,党的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都应当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党的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具有接近人民群众的天然优势,是党的群众组织力的重要主体。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种群团组织,例如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也担负着将党的方针、政策传达到不同的群体中,进而将群众组织起来的任务。通过以上方式,中国共产党基本实现了在各行业、各领域内动员和组织群众的目的。
(二)人民群众是群众组织力的组织对象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的地位及作用决定了其是群众组织力的重要对象,历史的进步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实践,离开人民群众,党的事业便无从谈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16]。值得注意的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科学理论的指导及合理的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及组织之下,人民群众才能将创造自己生活的主动性转化为创造历史的自觉性,也才能激发出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磅礴伟力。依靠人民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制胜密码,中国共产党在历史长河中能够获得持续不断的动力,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并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参与政治实践。当前我们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此背景下,必须进一步团结人民群众,有效地将其组织动员起来,凝聚人心和智慧力量,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作为群众组织力的组织对象,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范畴。当代中国,人民群众指的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认同和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拥护国家统一的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社会成员。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改革深化和社会利益格局的多样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开始出现,群众的主体结构正在由单一走向多元,人际关系正在由平面变为立体,这些新变化、新特点是新形势下组织群众必须认识和把握的。
(三)思想、制度和技术工具是群众组织力的组织手段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以思想、制度和技术工具将广大人民群众有序、紧密组织起来。一是以思想组织群众。马克思在指导无产阶级运动的过程中认识到思想的重要作用,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7]11。在组织群众的过程中,思想发挥着重要作用,理论掌握群众的过程就是用思想组织群众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用思想理论传播的方式,使广大人民群众认知并认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进而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在此过程中,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路线方针、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党的优良作风都是重要因素,它们集中体现为一种凝聚力、感召力和号召力,能够将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二是以制度组织群众。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8]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将制度建设贯穿组织群众的全过程中,通过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体系保持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再次强调制度的根本性地位,提出通过完善制度防范脱离群众的危险。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以制度组织群众,良好的群众工作作风才能够保持,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才能够持续,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才能够贯彻,也才确保了群众工作能够长期持续下去而不会中断。三是以技术工具组织群众。做群众工作需要不断地把党的方针政策向群众宣讲,因此,宣传工具的运用成为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宣传工具日趋多样化,除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图书之外,新兴的互联网发展迅速。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6.4%。当前,以微博、微信、抖音为代表的自媒体走入群众生活,互联网成为开展网络群众工作的重要平台,现代化技术媒介成为增强群众组织力的重要抓手。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媒介,通过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提升了网络动员效果;通过搭建网络问政平台,扩展了群众在线表达诉求的渠道;通过抖音、微博、朋友圈、QQ群等平台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增强了群众的政治认同感和情感共鸣;通过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整合了基层民意。这些措施密切了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汇聚了中国共产党“线上”与“线下”的群众组织合力。
四、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的提升路径
新时代提升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力,需要在组织建设与成员提升的高度统一中锻造组织主体能力,在群众需求与群众供给的内在耦合中激发组织客体聚力,在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良性互动中提升组织手段效力。
(一)在组织建设与成员提升的高度统一中锻造组织主体能力
中国共产党是群众组织力的组织主体,党的组织以及党的成员是组织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影响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效能的关键因素。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主体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组织建设与成员提升。只有抓好组织建设,党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党的各项任务也才能落到实处;党员作为党组织的细胞,是党内活力的源泉,成员强则组织强,只有提升成员素质,党的力量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组织建设与成员提升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为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主体力量。因此,必须在组织建设与成员提升的高度统一中锻造组织主体能力。
首先,要加强组织建设。一是突出政治功能,强化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组织纪律和组织规矩。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加强正风、肃纪、反腐等治党举措,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始终保持健康的组织肌体;要加强党委领导,遵循制度治党要求,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从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社会动员功能。二是健全党组织的组织体系。要在夯实机关事业单位、军队、国企、农村、社区党组织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组织的覆盖面,尤其是加强“两新”组织的建设工作,确保党组织覆盖社会各领域、各人群,从而形成严密有力的组织体系,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组织以及党的成员,使群众时刻能够找到党的组织及成员。
其次,要提升领导干部和党员的综合素质。一是加强领导干部和党员的学习教育,要通过建章立制实现对干部教育培训的常态化,坚持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坚持主题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的成员,使其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坚定理想信念,激发领导干部和党员服务群众的内生动力,从而激发领导干部和党员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主动性。二是在实践锻炼中提升领导干部和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先进形象引领人民群众,从而凝聚民心,将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二)在群众需求与群众供给的内在耦合中激发组织客体聚力
人民群众作为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的重要客体,其总体情况即组织客体聚力的大小对于群众组织力有着直接影响,组织客体的聚力建立在群众需求的满足以及群众供给的保障基础上。群众需求的满足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群众需求的满足就无法凝聚民心,就不能将群众组织起来。群众供给的保障也同样重要,如果不能提升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觉悟和能力,群众组织客体的聚力也无法达到。因此,在需求侧,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供给侧,要启发群众觉悟,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素质;必须在群众需求与群众供给的内在耦合中激发组织客体聚力。
首先,要满足群众需求。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满足,是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实现对群众的吸引与感召,进而实现将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的目的。马克思曾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7]286。新征程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立场作为根本价值取向,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当前群众的主体结构正在由单一走向多元,人际关系正在由平面变为立体,因此需要着眼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关注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提高服务群众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其次,要加强群众供给。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在于“促进群众的组织和主动性”[19],从这个角度而言,加强群众供给需要启发群众觉悟,提升群众素质。一是启发人民群众的觉悟。“善于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提高群众的觉悟,激励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20]基于此,要使人民群众真正地“觉悟”起来,就必须引发人民群众的内在需要,重视群众从“自在”向“自为”的内化过程。要依靠说服教育和思想引导等方法让人民群众认识到自己的根本利益和自身所承担的历史使命,进而为实现其利益和完成历史使命而奋斗,自发地、有组织有计划地参与基层治理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人民群众真正地“觉悟”起来。二是提升人民群众的素质。应当通过公司、学校、社区等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开展关于法制观念和民主观念普及的相关活动以及基层自治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以提升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充分发挥共青团、工会和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媒体的积极作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有序地参与基层自治,行使政治权利,从而在实践中提高政治素养。
(三)在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良性互动中提升组织手段效力
组织手段是连接组织主体和客体的中介,既是组织主体选择的现实路径,又是组织客体反作用于主体的中间环节,对群众组织力的实际情况有着重要影响。提升组织手段效力要注意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良性互动。从顶层设计角度,要给予基层实践充分的探索空间;从基层实践角度,也要坚持顶层设计的政策体系。只有在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良性互动中,才能够充分发挥组织手段效力。
1.加强顶层设计
首先,思想引领是加强顶层设计的重要方面。“没有思想上的统一,组织上的统一是没有意义的”[21]。毛泽东曾经指出,党在执政过程中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12]。因此,对人民群众的思想引领要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上。新时代,党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推行惠及民生、保障人民群众权益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政策,保障人民群众对于提升生活质量、扩大政治参与等期待的满足。
其次,严密的制度体系是群众组织力的制度保障,新时代提升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手段效力需要在完善制度方面持续发力。第一,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同时也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根本保障。要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监督制度,深化和拓展代表工作,进一步发挥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不断实现和保障人民当家做主。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要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协商,政府在制定政策和方案时,应在合法授权的前提下,与利益相关的群众进行广泛、深入的协商,以推动政府和社会的改革。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具体制度安排,扩大各族群众有序政治参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持依靠和团结各族群众,促进群众多层次、多方式、多形式走动互动,不断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通过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提高民主素养,畅通利益表达渠道,拓展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第二,完善密切联系群众制度。保持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是一项长期的课题,要在完善调查研究制度、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制度、与群众谈心制度、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政务公开公示制度等方面持续发力,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要拓展群众意见和建议的表达渠道,保障热线电话、民意收集信箱、邮箱及网络留言平台的畅通有效,对群众的监督、举报和意见给予及时的反馈。
2.重视基层实践
首先,加强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毛泽东指出,“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14]1094。因此,中国共产党应当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宣传和掌握群众,使其成为群众深刻认同和自觉遵循的思想,并在社会实践中有效引领群众行为。值得注意的是,要注重转变话语表达形式,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生动语言阐释党的思想和理论,将晦涩难懂的理论话语转变为生动活泼的实践话语,将枯燥古板的政治话语转变为鲜活生动的生活话语,使话语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群众。
其次,在基层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现代化技术媒介的优势,通过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网络党群沟通和培育理性健康的网络文化提升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手段效力。第一,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一方面要强化网络的阵地意识,通过微博、微信、QQ、抖音等平台,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讲述弘扬主旋律和传播正能量的故事,更加清晰地展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从而增强群众的政治认同感和情感共鸣;另一方面要通过网络技术及时掌握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做好舆情预判和前期处置。同时要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回应群众关心的问题,实现权威信息的及时发布,对于网络中出现的错误观点要及时批驳,树立正确的舆论引导。第二,要加强网络党群沟通。一方面,利用现代化技术媒介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联系,倾听群众心声,汲取群众智慧。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及时获取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整合基层民意,进而提升政策的精准性和科学性,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利益和要求,从而获得群众的支持与认可,汇聚中国共产党“线上”与“线下”的群众组织合力。另一方面,通过搭建智能化治理平台,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通过网上论坛、电子信箱、留言板等渠道对党和政府工作做出评价,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第三,要培育理性健康的网络文化。要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重点群体,例如青少年和老年网民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通过构建群防群控体系、完善激励奖惩机制等鼓励人民群众对网络犯罪团伙和造谣传谣人员进行举报,从而维护网民的合法权益。
五、结 语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群众组织力是中国共产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的基础性能力,是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定力量。当前,我们正处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进一步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是我们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基于此,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组织建设与成员提升的高度统一中锻造组织主体能力;必须注重党对人民群众的文化引领和心理疏导,在群众需求与群众供给的内在耦合中激发组织客体聚力;必须注重人、财、物等资源和手段的持续投入,在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良性互动中提升组织手段效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的重大作用,把全国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