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演进、重大成就与基本经验

2024-05-30郭荣浩

关键词:爱国卫生公共卫生卫生

郭荣浩

(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1]48对于一个现代国家而言,保护并促进民众的健康与福利被认为是其最重要的职能之一。[2]2022年是爱国卫生运动开展70周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创造性地将党的群众路线与卫生防病工作相结合,发起了新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辐射范围最广、成效最为显著的群众性卫生运动。目前,学术界关于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以地方档案和卫生史志为基础,从微观上具体分析新中国初期各地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以及社会动员情况[3-8];其二,以宏观视角切入,从整体上考察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的发生与发展[9-13]。但现有文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演进、重大成就与基本经验的总结尚待进一步加强。鉴于此,本文拟回溯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70多年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中的重大成就与基本经验,这对于新时代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取得新成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演进

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历经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异。就爱国卫生运动70多年发展历程中的重大转向来看,可以从四个阶段回顾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进路。

(一)粉碎细菌战争,消灭病媒虫害,保障人民健康:1952—1966年的爱国卫生运动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系列传染病严重威胁人民健康,民众整体卫生意识薄弱,医疗卫生设施匮乏。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确立为新中国卫生工作的三大方针。1952年初,美国悍然违背《日内瓦公约》,在朝鲜和我国东北地区发动细菌战,妄图损害中朝两国军民健康,削弱中朝两国国力。由此,3月14日,政务院决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确立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领导机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卫生运动正式展开。7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进一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社论,指出“爱国卫生运动是增进人民健康与加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14]。截至1952年底,以粉碎美国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取得突出战果,旧中国传染病流行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人民群众卫生健康水平显著提高。1952年12月,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召开,发出了“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的号召。[15]1953年2月,中央防疫委员会正式更名为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自此,以消灭疾病、保家卫国为核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展开。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爱国卫生运动开始了由保卫国家到改造国家的转变。1956年1月,《人民日报》发表题为《除四害》的社论,指出“老鼠、麻雀、苍蝇和蚊子已经严重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号召全国人民行动起来消灭四害”[16]。同时,中共中央公布《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其中第27条明确对“除四害”提出要求:“力争在5年、7年、12年内,基本消灭老鼠、麻雀、苍蝇和蚊子。”[17]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还有一个除四害、讲卫生。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这四样东西,我是很注意的。”[18]2491957年10月,《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公布,其中第28条进一步明确,要积极开展群众性和经常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消灭疾病,振奋精神,移风易俗,改造国家。[18]331195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19],要求各地按照《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中所提出的要求,广泛动员群众,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自此,“除四害”运动的高潮正式到来。

但是,1959年后,受到“大跃进”浮夸风及自然灾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爱国卫生运动陷入低潮。由于多方面的原因,1961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精减职工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及《各级机关应当坚决精简——中共中央转发习仲勋关于中央机关精简的报告和毛泽东的批示》,提出精简中央各部门在京单位人数。同年7月,国务院发出《关于调整现有十八个临时性工作机构的通知》,其中规定:“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合并到卫生部,日常工作由卫生部管理。”[20]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能划归卫生部卫生防疫司兼管。这意味着爱国卫生运动不再有独立的机构,而是纳入到卫生部的日常工作之中。

(二)现代医疗卫生服务的进一步延伸:1966—1978年的爱国卫生运动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城市爱国卫生运动处于近乎停滞的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一直在城市,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改善。根据1964年的统计,在卫生技术人员分布上,69%具有高级职称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分布在城市,只有31%在城市之外的地区,其中在县以下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仅占10%。从人口比例上看,农村每千人口拥有的医疗卫生人员也要远低于城市。[21]这种城市和农村严重不对等的医疗条件引发了毛泽东的担忧。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在同医务工作人员的谈话中指出:“中国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在农村,不为农村服务,还叫什么为人民服务!”[22]他提出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1965年9月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题为《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社论,指出:“长期以来,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在城市,广大农村一直是整个医疗卫生工作的最薄弱环节,广大农民的疾病医疗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较好解决,要切实地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23]1965年9月21日,中共中央转批了卫生部党委《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24],提出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逐步改变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的落后面貌,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自此,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开始转向农村,农村合作医疗全面铺开,农村巡回医疗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重点也开始向农村倾斜。

第一,开展两管五改,防止疾病回升。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农村地区传染病流行势头加剧。为有效阻止疾病进一步流行,保护广大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爱国卫生运动结合农业生产要求和农民生活需要,开展了一系列农村卫生环境改良工作,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管五改”,具体包括管理粪便垃圾和饮用水源,改良厕所、畜圈、水井、炉灶和卫生环境。“两管五改”将卫生活动和农民生产生活进一步结合,缩小了城市和农村的卫生环境方面的差距,对改良农村饮用水源和粪便无害化处理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以符合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方法达到覆盖人群广泛的传染病防治目标。

第二,合作医疗与赤脚医生(1)这里的“赤脚医生”主要是指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活跃在中国农村基层的医疗人员、卫生防疫专业人员和爱国卫生运动工作者。这一时期,包括赤脚医生、助产护士在内的农村卫生人员约500万人,为约8亿农村人口提供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1968年9月,《红旗》杂志刊载了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上海市的调查报告》的文章,《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后,毛泽东对此专门做了“赤脚医生就是好”的批示,“赤脚医生”自此走向全国。“赤脚医生”通过指派或选拔产生,他们深入农村,进行科学卫生知识的宣传,帮助农村广大群众治疗常见疾病,努力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铺开,“赤脚医生”逐渐走下了历史舞台。“赤脚医生”产生和繁荣于特殊时期,政治运动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但是“赤脚医生”又并非完全是政治运动的产物。实践证明,在我国农村经济、文化和医疗水平都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伴随合作医疗制度而出现的“赤脚医生”对保护农村地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推动农村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爱国卫生运动的制度化与规范化:1978—2012年的爱国卫生运动

197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重新成立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并提出大力加强爱国卫生运动是促进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2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卫生运动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逐渐向制度化与规范化方向发展,开始更多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一,爱国卫生运动紧跟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81年2月,包括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在内的9个单位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26],提出开展“五讲”、“四美”活动,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工作。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再次提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7]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1条规定:“鼓励和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街道组织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保护人民健康。”自此,确立了爱国卫生运动的法律地位。

第二,20世纪80年代末,爱国卫生运动的重点逐渐转向创建卫生城市,从而提高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1989年3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指出爱国卫生工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卫生工作方式,当前爱国卫生工作的任务是在全国城乡,特别是大中城市,有重点、有步骤地治理内外环境、实施农村改水、发展全民健康教育事业和控制重大疫情。[28]1989年10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的通知》。1989年4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第八次扩大会议决定,建立“爱国卫生月”制度,将每年的4月定为“爱国卫生月”。1990年6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将山东省威海市评为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爱国卫生运动也进入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新阶段。国家卫生城市既是对一个城市卫生水平的综合评价,也是城市卫生面貌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三,随着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爱国卫生运动也进入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阶段。1996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江泽民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指出:“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一个创造。”[29]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就提出:“爱国卫生运动是我国发动群众参与卫生工作的一种好形式,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30]2003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在抗击非典斗争中积极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的通知》,强调要开展以防治非典为中心、以清除卫生死角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2006年,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在《关于加强农村爱国卫生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做好新时期农村爱国卫生工作。2010年,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启动了为期两年的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提出以促进城乡环境卫生改善和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加强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传播,不断提升全社会卫生文明程度。

(四)爱国卫生运动进入全新发展阶段:2012年以来的爱国卫生运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新时代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爱国卫生运动由此进入到全新发展阶段。

第一,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的新要求。2015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指出“促进城乡环境卫生条件明显改善”、“显著提高人民群众文明卫生素质”、“社会卫生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爱国卫生工作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是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任务。2015年2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启动了第二轮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的优良传统,发挥群众工作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31]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将“厕所革命”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2017年5月,在爱国卫生运动开展65周年之际,全国爱国卫生工作座谈会提出了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的42字方针,强调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形成政府主导、跨部门协作、全社会动员的爱国卫生运动治理新格局,倡导以预防为主,突出群防群控,依法科学治理和全民共建共享。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32]

第二,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与新冠疫情防控。2020年伊始,针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其中多次强调要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33]90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就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更多应该从人居环境改善、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健康、公共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33]102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经验,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33]175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这次抗疫斗争有力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34]

第三,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的持续深入开展。2020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意见》中强调,爱国卫生运动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的优良传统,全面提升科学治理水平,推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爱国卫生运动新格局。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不断“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1]492022年12月26日,在爱国卫生运动开展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爱国卫生运动做出重要指示:“要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35]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的重大成就

70多年来,爱国卫生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与全国人民的共同参与下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为新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爱国卫生运动的辉煌成就既是当代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缩影,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的重大成就,有助于深刻认识爱国卫生运动的重大意义,推动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向纵深发展。

(一)疾病发生率大幅降低,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第一,疾病发生率大幅降低,传染病防控取得突出战果。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包括天花、鼠疫、霍乱等在内的急性传染病发生率显著降低,1953年鼠疫和天花的发病数相较1950年分别降低了90%和95%。在爱国卫生运动开展30周年之际,天花、鼠疫、黑热病等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已经基本被消灭,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等寄生虫病,其他例如麻疹、白喉、百日咳、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极大降低。[36]进入21世纪以来,爱国卫生运动还在非典和新冠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和处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新冠疫情防控为例,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群众动员优势,在疫情防控最艰难的时候,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开展疫情防控斗争;同时根据新冠疫情防控的新变化、新形势和新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各种形式宣传疫情防控基本常识,引导广大群众主动了解疫情防控知识和疫情最新动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既为构建起群防群控的疫情防控格局发挥重要作用,也为我国新冠疫情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做出重要贡献。

第二,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医疗卫生条件持续改善。新中国成立时,民众整体健康水平低下,卫生医疗设施极度匮乏,重大疾病威胁人民健康。全国人口的死亡率是25‰左右,婴儿死亡率是200‰左右,人口的平均寿命仅为35岁。相应地,全国卫生技术人员仅有约50万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即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的医药人员)仅有不到4万人,而且多数分布于大城市,全国有医院0.26万所,病床8万张。[37]然而,70多年后,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经提高到78.2岁,婴儿死亡率已经下降到5.0‰,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103.09万个,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944.8万张,全国卫生人员总数1398.3万人。(2)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医疗卫生机构包括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其他机构;卫生人员包括卫生技术人员、持乡村医生证的人员和卫生员、其他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技能人员,按在岗职工数统计,包括在编、合同制、返聘和临聘半年以上人员。在这一切辉煌成就的取得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卫生运动发挥了核心作用。此外,爱国卫生运动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方面的成就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世界卫生组织在2017年7月向中国政府颁发“社会健康治理杰出典范奖”,以表彰中国在提升国民卫生健康水平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纪念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开展65周年。[38]

(二)从卫生上实现了对国民的改造和对国家的再造

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从卫生上实现了对国民的改造。早在20世纪初,中国知识精英就认为身体的虚弱是造成中华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因此,一直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强国强民紧密相关。国家的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和政治层面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民众的思想意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中强调:“把卫生工作看作孤立的一项工作是不对的。卫生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利于生产、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学习,有利于改造我国人民低弱的体质。”[39]爱国卫生运动对国民的改造最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对卫生的陈旧认识,推动了卫生知识在群众中的普及,促进了群众卫生观念的转变和卫生习惯的改变。这里对国民的改造有两层含义:其一,中国共产党将卫生作为改造旧中国的重要部分,通过爱国卫生运动中广泛的公共卫生教育和疾病知识宣传,提升民众对卫生的科学认识,促使民众彻底改变旧社会的卫生陋习,以适应新国家、新社会的需要;其二,中国共产党通过爱国卫生运动来建构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这既是思想教育的过程,也是与旧中国彻底分割的过程。

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从卫生上实现了对国家的再造。爱国卫生运动最初是作为反制美国细菌战的手段,随着运动的不断深入,爱国卫生运动成为广大民众保卫国家的实践,抗美援朝也随之转变为全民战争。这场“战争”有两个战场,一个在朝鲜半岛,一个在中国国内。爱国卫生运动中开展的“打扫卫生”、“杀灭害虫”、“普及知识”等日常行为都被视为对抗美援朝的贡献。人体的卫生行为不再是孤立的、私域的,而是热爱国家、保家卫国的象征。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功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实现了新中国在国际政治上的主动地位,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的合法性。爱国卫生运动将民众个体的卫生活动与国家宏大的政治事件联系在一起,强化了民众和国家的关系,有效促进了国家的整合。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动员广大民众的同时,将爱国卫生运动嵌入到基层社会,个体与国家的边界被打破,个体与国家高度统一,民众不再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成为发展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积极力量,而广大民众在爱国卫生运动中的主动性也证明了他们是新中国的主人,民众由此形成对国家的强烈认同感。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改造国家、凝聚人民和整合社会的任务。

(三)人民群众卫生健康意识显著增强,城乡卫生健康环境明显改善

第一,人民群众卫生健康意识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卫生健康意识的形成发展与各种卫生宣传教育是紧密联系的。毛泽东就曾指出:“全国非常讲卫生。这是文化,要把这个文化大为提高。”[40]中国共产党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作为国家卫生宣传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爱国卫生运动开展过程中,各式各样的宣传教育手段被开发和运用,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健康报》在内的各级报刊始终关注爱国卫生运动,在传达政策、介绍经验和卫生科普上发挥重要作用,卫生健康知识得到了极大的传播。此外,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种防疫除害宣传、爱国卫生教育,以及各种报刊、标语、广播、画报、卫生活动、卫生讲座和集体学习也在提升人民群众卫生健康意识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正是在此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卫生习惯、卫生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群众从被动接受到有意识地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到爱国卫生运动中来,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意识也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此外,随着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的持续深入开展,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意识有了新的变化。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卫生健康意识的内涵不断丰富。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意识不再局限于讲卫生和预防疾病,而是更加突出社会整体健康建设,强调公民对自身健康的责任,更符合健康中国的理念。

第二,城乡卫生健康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在城乡卫生环境整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城乡在垃圾、粪便、污水、污物的清理和无害化处理方面取得重要进步,打造了干净、宜居、健康的城乡人居环境;二是将健康治理融入城市建设和规划之中,加强了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相关体制机制,卫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三是围绕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提升个人卫生健康素养等方面开展广泛的疾病预防和健康科普活动,卫生科学知识的进一步普及助力人民群众卫生习惯的持续转变。此外,农村的“两管五改”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卫生环境,有效管理了粪便垃圾,降低了农村的疾病发生率,进一步增强了农村群众的卫生意识。据统计,爱国卫生运动开展70多年来,“厕所革命”取得显著成效,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城镇生活垃圾已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农村集中供水率与自来水普及率均超过80%。此外,各项环境卫生指标显著提升,全国有87%的地级以上城市年平均空气质量达到优良等级,环境卫生治理取得突出成效。[41]

(四)维护了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推动了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

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推动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既是爱国卫生运动70多年来的重大成就之一,又是新时代更加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重大意义所在。事实上,无论是新中国刚成立时,还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缘于薄弱的经济基础和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新中国的现代化之路都走得异常艰险。国家制度的重构以及复杂的国际环境意味着新中国的公共卫生现代化道路必须和西方国家有着明显区别。[42]新中国公共卫生现代化道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紧密交织在一起,公共卫生运动成为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和实现党对国家全面领导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共产党动员广大民众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的同时,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渗透和动员能力也随之加强,国家公共卫生安全也由此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卫生运动有力维护了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爱国卫生运动不仅是人民健康问题,而且是社会公共卫生秩序问题,更是国家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就是因为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美国的细菌战成为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的催化剂。爱国卫生运动既是一场健康运动也是一场政治运动,爱国卫生运动保护了人民身体健康,赢得了反细菌战的胜利,支援了抗美援朝战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有效维护了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此外,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结合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开展“除四害”运动,将“除害灭病”列为基本目标,通过卫生运动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卫生技术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经常性与突击性相结合等方式,在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再次维护了国家公共卫生安全。

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卫生运动有力推动了国家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从新中国成立至今,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我国构建起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卫生体系,建立起有效的、现代化的社会动员机制,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也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新时代党领导的爱国卫生运动融入国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新格局,从公共卫生信息报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等方面,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并且向一体化、智能化、多元化的方向转变。爱国卫生运动助力了国家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构建,促进了国家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创新,推动了我国公共卫生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公共卫生治理效能。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70多年的辉煌历程,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总结和归纳中国共产党领导爱国卫生运动的基本经验,有利于新时代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持续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推动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取得新的更大成就提供历史镜鉴。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既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基本前提,也是爱国卫生运动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保证,更是爱国卫生运动70多年伟大实践的首要经验。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在《必须重视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的批语中强调:“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43]爱国卫生运动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并在其领导下持续开展,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穿于爱国卫生运动的全过程和各方面。首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号召,这既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权威声音,也是引导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向纵深发展的政治命令;其次,各级党委对爱国卫生运动进行规划、布置和落实,各级党组织的第一书记亲自动手,抓规划、抓宣传、抓检查、抓评比,进而推动爱国卫生运动的顺利进行;最后,不同部门机构之间协同配合,共同推进爱国卫生运动,打通党委联系群众的道路,实现了多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优势互补。

此外,中国共产党是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的核心力量。具体而言,首先,做好群众的卫生思想工作,在爱国卫生运动中开展思想教育课堂活动,发挥党支部在群众卫生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其次,通过基层党组织,加强对人民群众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相关技能的训练与指导,并在训练方式、师资和经费上给予支持;最后,找准群众动员的对象,青年与学生是最年轻和最具活力的群体,要发挥党的群团组织在动员青年与学生群体方面的独特作用。70多年来,正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爱国卫生运动才有了主心骨,也由此确立了其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对爱国卫生运动的集中统一领导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中国悠久历史与复杂社会使然。当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爱国卫生运动集中统一领导的同时,应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要继续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作为爱国卫生运动的核心理念,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健康发展道路,坚持立足实际和顶层设计有机结合,以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国家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二,要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的优良传统,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的组织优势和群众动员优势,继续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处置中的重要作用;其三,要深刻认识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是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保障,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在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作用,筑牢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屏障,以国家公共卫生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二)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既是爱国卫生运动70多年风雨历程中一以贯之的根本原则,也是极为重要的历史经验。爱国卫生运动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的医疗卫生形势,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不卫生的习惯尚未摆脱,特殊的地缘政治环境使得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受到来自外界的威胁,人民卫生健康水平同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相比是不相称的。基于此,首先,中国共产党发起爱国卫生运动预防控制疾病,整治改善环境,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强有力的政治动员、群众动员和宣传动员,极大改善了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维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了社会整体卫生健康水平;其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卫生运动将现代医疗卫生服务扩展到广大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各级医疗保障组织机构,完善国家医疗卫生政策体系,实现了现代医疗卫生服务向农村的进一步延伸;最后,中国共产党立足新时代保障人民健康的新变化、新要求和新机遇,在系统思考和科学谋划的基础上,更加具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为持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健康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在福建省三明市考察时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44]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既是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深刻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具体体现。人民健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更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指标。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既是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经验,也是其力量源泉,更是其鲜亮底色。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必须深刻认识到:一方面,人民健康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要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明确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目的是人民健康;另一方面,人民健康绝不容忽视,爱国卫生运动需要有新的实践和被赋予新的内涵。人民健康是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爱国卫生运动必须继续探寻更具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的人民卫生健康发展道路。

(三)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健康发展道路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健康发展道路是爱国卫生运动开展70多年来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当前,面对更加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包括公共卫生在内的多重风险挑战,面对不断出现的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爱国卫生运动作为卫生健康领域的“中国创举”,必须把握好一些重大问题。

第一,坚持全面、深刻、辩证地认识爱国卫生运动70多年实践。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爱国卫生运动70多年来,通过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群众动员优势,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健康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辩证看待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中存在的问题,将其置于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既要认识到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受到了“大跃进”特殊历史时期社会风气的影响,也要认识到“除四害”运动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防疫道路。重点在于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去苛责过去的人们,要秉持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观点,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第二,坚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自信。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人独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健康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区别于其他国家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道路的根本标志就是党的领导与人民健康的有机结合。因此,必须坚持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自信,牢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初心和使命,继续把党的领导优势和群众动员优势有机结合,不断丰富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的科学内涵。要推动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加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推动形成卫生健康治理的强大合力,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现代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第三,坚持以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卫生健康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爱国卫生运动纳入到保障人民健康、维护国家安全和支持经济建设之中,推动爱国卫生运动成为新中国公共卫生与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推动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与健康中国建设有机结合,必须始终立足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基本国情,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不断创新爱国卫生运动的群众动员机制和健康治理机制,将爱国卫生运动作为持续提升国家卫生健康综合水平的长久之计。

四、结 语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讲卫生、爱清洁的优秀传统。近代以来,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国家转型的过程中,人民卫生健康事业被认为是建设强大共和国的关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卫生运动虽然产生于新中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时期,但却创造了新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奇迹。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卫生运动作为一场为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社会发展而持续进行的群众性卫生运动,破解了后发国家没有高投入与先进技术支持就无法实现卫生健康事业现代化的难题,探索出一条后发国家根据自身国情而确立的卫生健康发展道路,展示了当代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现代化的图景,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国家现代化,是一场真正的“国家卫生行动”。

猜你喜欢

爱国卫生公共卫生卫生
新世纪关于20世纪50年代爱国卫生运动研究综述
爱国卫生运动的中国经验:生成与新进展
卫生与健康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卫生歌
爱国卫生健康陕西
教育部下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