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研究①
——以粤西某村为例

2024-05-30

关键词:隔代祖辈社会工作者

陈 敏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 茂名 525000)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所需要的劳动力增多。与农村相比,大城市工资高、就业机会广阔,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环境,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乡村走向都市发展。渐渐地,农村就产生了一个特殊边缘人群——留守儿童。受城市生活成本高、户籍制度等因素影响,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一般无法携带子女同往大城市生活居住,要把子女托付给在农村的长辈或者亲戚照料。农村留守儿童与隔辈一同生活,隔辈承担主要的抚养和教育责任,由此形成“隔代教育”。留守儿童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社会现象,并且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这一群体的教育事关国家、社会发展,社会大众应关注留守儿童群体教育及其他方面的需求。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受伤害事件时常发生,这些伤害事件大多数是由教育源头开始的,尤其是隔代教育的农村留守儿童受到伤害的概率更大。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本研究以粤西某村为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从社会工作角度提出改善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策略。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一)理论基础

生态系统理论代表人物扎斯特罗的观点是,人生来就具有与环境互动的能力,人的心理、行为各方面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他把人的社会生态系统分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1]。微观系统指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看似单个的个体,但个体的生理、心理和外界环境会产生相互作用。中观系统指小规模群体,包括家庭、学校或某一职业群体。宏观系统是比小规模群体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包括文化、社区、机构和组织。系统与系统间会相互作用,如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受到家庭居住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社区环境的影响。扎斯特罗指出在社会生态系统的互动中,社会工作者应学会在不同层面的系统中看待和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还必须了解服务对象所处的每一系统是如何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的[2]。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是指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3]。

本研究依据的资料是笔者通过深入接触、了解粤西某村的日常生活所获取的描述性资料。因此,本研究采取定性研究方法,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进行资料收集。访谈法是指访谈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事先设计好访谈提纲,通过对访谈对象进行提问,收集有关社会事实资料的方法[4]。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景下,在被观察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有目的地留意、观察某些人或事物。这种身临其境的观察方法,能更加直观地获得被观察者的真实信息。

二、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祖辈教育理念未能与时俱进

父母外出打工一般把孩子托付给祖辈照顾教育,祖辈由于年事已高、身体精力有限、教育理念未能与时俱进等原因,一般只重视照料关怀,满足留守儿童基本生活需求,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学习教育。有些祖辈忙于农活,少有时间监管孩子学习和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上祖辈文化知识有限没有能力给留守儿童提供学业辅导,难以满足孩子学习发展的要求。祖辈由于思想观念制约,缺乏对孩子进行家庭和生活教育的深刻认识。虽然拥有丰富的育儿经验,但因教育理念落后和自身文化素质有限等因素影响,他们大多着重满足留守儿童的生理、生活需求,着重对留守儿童的“抚养”而忽视“教育”。祖辈们聚在一起闲聊时,很少谈及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及如何开发孩子智力、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等话题。

(二)祖辈教养方式不科学

不同的教养类型,会对孩子的性格、行为、心理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常见的教养类型有民主型、溺爱型、专制型和放任型四种[5]。民主型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教养方式,家长对孩子提出合理要求,适当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会认真听取孩子的真实想法。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性情较乐观、自信,对自己的行为具有良好的控制能力。溺爱型的家长容易过度保护子女,对子女表现出较多的爱与期待,但较少约束他们的行为,且习惯对子女的要求百依百顺。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大多以自我为中心,较难适应集体生活,行为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专制型的家长管教方式较专制,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的安排、要求,对孩子非常严格。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比较听话,但也时常出现自卑、怯弱等负面情绪和行为。放任型的家长则对孩子的学习、行为漠不关心,平时基本不管教孩子。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独立性较强,但有可能缺乏责任心,行为放纵,道德观念淡薄。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方式趋于两个极端,一种是极其溺爱,一切包办代办;另一种是放任型,不理不睬,漠不关心。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祖辈的教育方式大多简单粗暴。访谈过程中发现当孩子不听话、不按时完成作业、无理取闹时,有些祖辈习惯使用暴力管教孩子。祖辈教养方式不当,有可能是受自身教育程度不高、教育理念未能与时俱进的影响,也有可能是由于祖辈缺乏教育技巧导致的。

(三)祖辈教育内容单一

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渴求父母的关爱,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易导致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情感沟通交流减少。如果长期处于情感得不到满足的状态,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就容易产生不利影响,严重的会造成心理障碍。祖辈由于精力有限、身体机能下降等原因,可能会忽视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加上祖辈缺乏获取相关心理辅导知识的渠道,留守儿童难以获得情绪疏导,难以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祖辈由于年龄大、身体虚弱、忙于农活等,加上自身安全意识淡薄,容易忽视对留守儿童进行安全教育,使得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突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犯罪分子时常利用留守儿童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祖辈对其关注度不足和长期脱离父母监管这一漏洞,对留守儿童实施侵犯。由此导致留守儿童在精神、身体上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使得他们的身心受到极大伤害。另外,祖辈因受自身成长背景、生活经历的影响,在抚养留守儿童过程中多数只着重满足留守儿童的生活生存需求,而没有随着社会的变迁、儿童的成长发展改善家庭教育,如培养孩子情绪管理的能力、处理人际冲突的技巧,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等,这不利于孩子的自我全面发展。

三、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生态系统理论应用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将服务对象和他所处的环境看作一个整体,通过改变其中的系统以实现个人需要的满足。留守儿童身处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环境,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现状,满足留守儿童的个性化需求,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社会工作可从留守儿童个体、家庭、学校、社区四方面入手进行干预。

(一)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促进能力发展

受祖辈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不当、教育内容匮乏的影响,与非留守儿童相比,隔代教育背景下的留守儿童更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社会工作可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解决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满足留守儿童的需求。

在个案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服务对象面对面地接触与交谈,运用关于人和社会的专业知识帮助留守儿童消除心理困扰、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针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社会工作者可运用个案工作方法,通过专业方法和技巧,例如倾听、同理心、接纳、非批判等技巧,首先与留守儿童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然后通过开展不同主题的个案会谈一步步协助留守儿童消解心理困扰,恢复其正常的心理健康水平。

针对有共同需求的群体,为促进群体成员能力的发展和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团体问题,社会工作服务介入最常用的专业方法是小组工作。在小组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通过设计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利用组员间的互动,促使组员发生思想观念、行为的改变,以及能力的发展。因此,社会工作者可通过开展能力成长小组、人际交往小组、安全教育小组帮助留守儿童疏导不良情绪,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通过小组成员经验的分享,一方面可以丰富留守儿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他们应对危机情景、生活学习压力的能力,另一方面可通过小组互动协助组员构建朋辈支持系统,促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二)提升家长教育意识,改善教养方式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高素质、责任心强、思想开明的家长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启蒙教育和自由成长的家庭环境,促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且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个人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农村社会工作的直接服务中,建议全程贯穿以家庭为本的理念[6]。

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绝大部分的祖辈教育理念难以与时俱进、教育方式非理性、教育内容不科学。社会工作在介入的过程中,通过小组社会工作的形式,教会祖辈科学育儿技巧,促使祖辈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和方式,通过布置课后作业、代币奖励等形式促使祖辈运用在小组中所学到的技巧,改变非理性的教育方式。小组活动过程可以影响祖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还可给小组成员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增强他们面对日常困难的信心和能力。

迫于生计或大城市发展机会多,很多父母主动或被动离开家乡谋生,长时间分离有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疏离。访谈中发现,很多父母都只有在农闲时节、过年才回家一趟。家庭是教育留守儿童保护自己免于侵害的基本环境[7]。因而,社会工作者应抓住农闲时节、春节、中秋等时节组织举办工作坊,通过开展一系列专业的社会工作活动,改变父母的教育理念,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以提升父母的教育水平。

(三)提升学校教育理念,建立家校联动机制

当学龄儿童开始上学后,学校逐渐就成了他们活动时间最长、最主要的场所。农村基础教育与城市相比较为薄弱,教育资源匮乏,注重应试教育而忽略素质教育,不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此,社会工作者介入可通过培训和讲座,改变校方和教师非理性的教育理念,督促学校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社会工作者还可通过让班主任组成学习小组,教导教师学习与留守儿童、家长的交谈技巧,提高其面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能力。在校方的协助下,社会工作者可为学校留守儿童创立“留守档案”,里面可以记录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家庭和紧急联系人的联系方式、家长工作状况等内容,有利于随时监测到留守儿童成长的动态过程。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时,可通过与校方沟通成立“留守儿童家园”,这样当留守儿童需要帮助时可以主动去“留守家园”求助专业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可在“留守家园”里开展各种活动,如危险事件情景模拟,通过还原真实的危险事件,如家里突然起火该如何逃生、遭遇溺水该怎么办,通过真实的环境模拟锻炼孩子们面对困难的能力,提升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

社会工作者可作为关系协调者、资源链接者,促使学校与家长建立联动机制。如校方通过短信形式告知家长孩子在校情况,班主任通过微信群、QQ群向家长发布孩子平时上课、课余活动照片。这样,有助于加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增进家长对孩子在校情况的了解。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可以针对隔代教育留守儿童的需求,协助学校设计开设特别的课程。可扮演校园法治老师,向在校学生宣传防拐卖防骗、自我保护的办法,提升他们的安全和法律意识。另外,可邀请专门的心理教育专家到校为孩子们开展心理讲座,加强对其心理健康的建设。

(四)丰富社区生活,强化社区监督

社区是农村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场所,社区的文化氛围、娱乐设施都是影响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因素。社区社会工作者可作为资源筹措者,联络社会组织、村内企业老板,向他们筹措完善村内文化娱乐设施所需要的资源。第一,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走访的形式给村民发放安全知识手册,安全知识手册的内容应包括孩子触电防范措施、在火灾中如何逃生、如何防骗等事项,增强家长与孩子的安全意识。第二,社会工作者可利用农闲时节,组织一些教育专家为村民开展“科学育儿”“亲子如何科学沟通”等讲座或放一些教育电影,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培训引导,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不断改进教育方式和内容。

在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中,祖辈们教育方式大多简单粗暴,打骂孩子普遍存在,过于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但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不利于留守儿童的性格发展。在社工介入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扮演倡导者的角色,倡导村委会、学校和家庭等联合起来建立监督机制,这一体系是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力屏障。社区监督机制人员可由村委干部、退休教师、较高文化知识水平的村民等组成,向村民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监督村民的教育方式,同时也为留守儿童创设一个求助平台,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设条件。

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事关国家的未来,加大对农村社会工作的投入,调动留守儿童、家庭、学校、社区多方力量,充分挖掘留守儿童的潜能,建构本土化的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实践,在农村建立稳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机制,促使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服务效果更有深度和广度,进而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隔代祖辈社会工作者
祖辈-父辈共同养育冲突对祖辈抑郁的影响:祖辈个人掌控感的中介作用与长辈价值感的调节效应
“隔代亲”与文化传承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助教带动“夕阳”之爱
你把孩子的教育失败归咎于“隔代教育”,爷爷奶奶不背这个锅!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