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2024-05-29于珂
于珂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具有病程长、预后差等特点, 一经诊断需要立即进行治疗。尽管传统的抗心力衰竭药物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情, 但是总体疗效并不理想[1]。曲美他嗪可通过降低长链线粒体3-酮酰辅酶A 硫代酶活力, 并通过阻断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合成, 降低心肌的氧耗量, 提高氧气的利用率,减轻能源消耗引起的缺血, 降低机体的炎症反应, 改善心脏的损伤[2]。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类药物, 其主要由两个组分组成, 其主要成分为沙库巴曲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沙库巴曲缬沙坦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浆NT-proBNP 浓度, 显著降低LVEF 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心力衰竭风险, 并改善其临床症状。沙库巴曲缬沙坦、曲美他嗪联用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为了进一步评估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曲美他嗪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研究拟选取聊城市人民医院2021 年3 月~2023 年3 月间收治的76 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对其进行不同的治疗, 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3 月~2023 年3 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76 例, 按照抽签法分为甲组和乙组, 每组38 例。甲组中女20 例、男18 例;年龄58~88 岁, 平均年龄(70.34±5.99)岁;病程3~12年, 平均病程(7.20±2.12)年。乙组中女18例、男20 例;年龄55~85 岁, 平均年龄(70.09±5.78)岁;病程3~11 年, 平均病程(7.09±2.03)年。两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满足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3];②病程时间在3 年或以上;③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在Ⅲ~Ⅳ级;④自愿入组研究, 签署知情同意书;⑤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2 排除标准 ①入组前2 个月出现急性心肌梗死者;②癌症患者;③对于研究药物不耐受者;④心力衰竭失代偿期患者。
1.3 方法
1.3.1 甲组 实行依那普利(山东绿因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002, 规格:5 mg×36 片)联合曲美他嗪(瑞阳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6534, 规格:20 mg×15 片×4 板)口服治疗, 依那普利10 mg/次,1 次/d;曲美他嗪3 次/d, 20 mg/次。治疗时间为6 个月。
1.3.2 乙组 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意大利Novartis Farma S.p.A., 国药准字HJ20170364, 规格:200 mg×7 片)联合曲美他嗪口服治疗, 沙库巴曲缬沙坦2 次/d,50 mg/次。曲美他嗪的剂量与甲组相同。治疗时间为6 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判定标准:治疗后患者的NYHA 分级降低≥1 级, LVEF 升高≥30%, 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NYHA 分级降低<1 级, LVEF 升高10%~29%, 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的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2 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 包含: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 水平及6 min 步行试验距离(6 minute walk distance, 6MW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 LVEDD)。
1.4.3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包含:症状性低血压、急性肾损伤、高钾血症。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数据资料。应用率(%)表示计数资料(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 差异应用χ2检验;应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LVEF、NT-proBNP、6MWD、LVEDD、住院时间),差异性应用t 检验。P<0.05 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乙组, 1 例(2.63%)无效, 20 例(52.63%)有效、17 例(44.74%)显效, 总有效率为97.37%。甲组, 7 例(18.42%)无效、21 例(55.26%)有效、10 例(26.32%)显效, 总有效率为81.58%。乙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甲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294, P=0.0249<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
2.2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LVEF、NT-proBNP、6MWD、LVEDD 比 较, 差 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治疗后的LVEF 高于甲组、NT-proBNP 低于甲组、6MWD 长于甲组、LVEDD 小于甲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s)
注:与甲组治疗后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LVEF(%) NT-proBNP (p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乙组 38 38.49±4.54 51.27±5.65a 1456.72±187.87 867.87±66.56a甲组 38 38.47±4.77 47.84±5.25 1455.65±198.98 911.26±76.98 t 0.0187 2.7415 0.0241 2.6283 P 0.9851 0.0077 0.9808 0.0104组别 例数 6MWD (m) LVEDD (m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乙组 38 239.89±68.98 366.73±55.68a 61.37±8.90 53.12±5.23a甲组 38 240.90±67.88 314.54±65.65 61.55±8.78 56.76±5.78 t 0.0643 3.7374 0.0888 2.8786 P 0.9489 0.0004 0.9295 0.0052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 乙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甲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住院时间短于甲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n(%), ±s]
表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n(%), ±s]
注:与甲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不良反应 住院时间(d)症状性低血压 急性肾损伤 高钾血症 总计乙组 38 1(2.63) 1(2.63) 0 2(5.26) 8.34±2.17a甲组 38 3(7.89) 2(5.26) 2(5.26) 7(18.42) 12.90±2.89 χ2/t 3.1509 7.7780 P 0.0759 0.0000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 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疗法。但是,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由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4,5]。临床上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干预,除了消除诱因, 缓解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外, 最重要的是延迟心室重塑的进程, 提高心脏功能。传统的心力衰竭治疗方法虽然取得了一些有效的结果, 但是长期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需要联合其他的药物才能提高疗效[6,7]。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为心肌供血或充血量下降, 并伴有肺循环及(或)体循环供血障碍, 是各类心血管病进展至终末期的一种临床症候群[8,9]。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基于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的药物开发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心力衰竭药物主要为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缬沙坦为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 其降压、扩血管、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等多种药理效应均有显著疗效[10,11]。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类药物可有效地控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展, 降低死亡率。目前, 沙库巴曲缬沙坦已被用于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并获得了广泛推广。
依那普利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 具有阻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产生、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提高心肌收缩能力、抑制左心室重塑、提高心排出量、副作用小、持续时间更久等优点。曲美他嗪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的脂肪酸代谢来调节心肌的氧气供应, 减轻心肌缺氧状态, 同时还可以起到保护心肌代谢作用, 减轻心脏负担, 调节心脏新陈代谢, 提高心肌的血液循环, 增强氧自由基清除酶的活力, 从而使心脏血液循环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曲美他嗪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心肌缺血状况;保持线粒体的功能, 抑制中性线粒体侵及心肌。曲美他嗪作为调控机体能量代谢的药物, 可通过激活机体的氧化磷酸化来调控机体的能量响应, 以维护机体三磷酸腺苷(ATP)浓度, 确保钠-钾泵的正常运行, 维持机体内、外稳态, 提高心肌收缩能力[12,13]。沙库巴曲缬沙坦可通过下调脑啡肽酶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通路, 从而达到舒张血管、利尿的目的。二者联合应用可以协同作用, 保持心脏的血液供应, 延迟或预防心肌重塑, 从而提高患者的心脏功能[14-16]。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一种新型的药物, 可以同时影响患者的尿液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是一种公认的有效药物, 也是欧洲心脏病学会等业界权威组织建议使用药物。沙库巴曲缬沙坦具有调节利钠肽系统、扩血管、利尿等多种药理效应,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沙库巴曲缬沙坦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抑制醛固酮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此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还具有改善心室重塑、减轻左心室肥厚、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内皮功能和免疫调节等作用。缬沙坦作为一种新型的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7-19]。缬沙坦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 降低尿蛋白,防止肾小球硬化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对肾脏具有很好的保护效果。缬沙坦可以减轻水钠潴留, 促进肾小球出球小动脉的扩张, 同时还能抑制体内的血管紧张素, 从而改善肾小球高滤过状态, 达到控制蛋白尿的目的。此外, 缬沙坦还具有抗炎、抗肾小球硬化及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SNS)-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信号通路为核心的心力衰竭治疗方法效果欠佳, 沙库巴曲缬沙坦能够逆转心力衰竭, 打破心力衰竭治疗模式, 发挥其独特的“双调控”作用。PARADIGM-HF 的两项主要积极终点均表明, 与依那普利比较, 沙库巴曲缬沙坦使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降低,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10]。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 乙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甲组, 乙组治疗后的LVEF 高于甲组、NT-proBNP 低于甲组、6MWD长于甲组、LVEDD 小于甲组, 乙组住院时间短于甲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曲美他嗪联用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且能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疗法。
综上所述, 沙库巴曲缬沙坦+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好, 值得予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