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以来海内外李大钊研究综述

2024-05-29李学桃陈一瑶

学理论·下 2024年2期
关键词:文献综述新时代

李学桃 陈一瑶

摘 要:李大钊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问题。进入新时代以来,海内外学者在既有基础上,围绕对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李大钊与其他历史人物关系,以及李大钊思想研究等方面,产生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与新史料整理出版、研究队伍壮大以及运用新研究视角紧密相关。推进李大钊研究深化发展,可以从结合新时代理论创新成果、发掘海外有关李大钊新史料等方面继续努力。

关键词:新时代;李大钊研究;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4)02-0081-04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同时,他在社会科学等许多领域,也为后人留下丰富的理论遗产。因此,李大钊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人物。基于此,学术界一个历久弥新的重要研究工作,就是对李大钊研究进行阶段性学术综述与总结。学者季力较早开始这一工作,在李大钊诞辰95周年之际,对1927—1983年有关李大钊研究的情况进行了系统回顾[2]。新时代以来,有学者分别在李大钊殉难90周年之际梳理了2012—2016年有关李大钊研究的学术进展[3]。2024年恰逢李大钊诞辰135周年,加之学术界在新时代对其的研究又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因此,综合海内外研究现状,对李大钊研究做一系统梳理,以期推进对李大钊的学术研究。

一、围绕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研究

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如何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有学者对其在五四时期宣传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入研究[4]。进入新时代,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又取得新进展,如研究切入点更具体,对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涵、传播实践的研究走向深入。

1.围绕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研究

学术界以往多从宏观层面研究李大钊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进入新时代以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具体到对其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有学者将研究重点聚焦于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唯物史观,指出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传播唯物史观,并将其与中国实际结合,为唯物史观的传播贡献了重要力量[5]。海外学者詹姆斯·麦克亚当斯(James McAdams)则提出,《Bolshevism的胜利》中关于“历史残余”将被国际化的群众运动力量粉碎的论述,与五四运动的爆发相印证,为后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兴趣奠定基础[6]。冯景源认为,李大钊相对完整准确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7],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做出了理论贡献。

在李大钊如何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面,亦进一步具体化。如从译介马克思主义著作、开设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等,来具体探讨其贡献。有学者指出,李大钊依托其较高的英文和日文水平,积极参与、组织对经典著作的译介与传播,是其能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8]。也有学者认为,李大钊作为报刊编辑,为其传播马克思主义提供便利。如他在担任《晨报》副刊编辑时,开辟“马克思研究”专栏,刊发多篇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9]。

2.围绕对李大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

李大钊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进行了最早尝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充分强调李大钊的开创作用,认为其率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并进行初步尝试[10]。新时代以来,学术界对此一问题亦进行了深入研究。

有学者从理论贡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新型社团和政党组织三个方面,具体探讨了李大钊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性、奠基性作用[11]。王娟娟和吴汉全则通过解读《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分析了李大钊如何阐发“阶级竞争”说、“法律”的上层建筑地位,以及“物心两面改造”等问题,并指出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开创意义的经典文本,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准备,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的先河[12]。

二、圍绕李大钊与历史人物关系的研究

作为近代史上有着重大影响力的人物,李大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先进中国人。因此,对李大钊与历史人物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新时代以来,随着史料的深入发掘,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在以下两大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1.与李大钊相关的新的历史人物关系被发掘

新时代以来,学术界此前关注较少的且与李大钊紧密相关的历史人物,得到进一步发掘,如其求学时相交的师友、政治活动中结交的友人以及一同就义的烈士等等。此外,李大钊与陈启修、李子洲、秦墨哂以及著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侯外庐等的关系,也为学术界所注意。总体来看,与李大钊相关历史人物得到进一步发掘,对这些历史人物关系的细致梳理,极大地推动了对李大钊研究的深入。

2.与李大钊相关重要历史人物的关系研究走向深入

毛泽东同志曾评价李大钊说,其是使自己成为马列主义者的“真正的好老师”。因此,学术界素来重视研究李大钊与毛泽东的思想联系。新时代以来,学术界在李大钊“民彝”思想和革命思想对毛泽东的影响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闾小波指出,毛泽东同志在国家“根本性议程”的基点即“何以安民”的问题上,受到李大钊民彝思想的影响,实现由“民众”到“人民”的跨越,两者的思想间呈递进关系[13]。在革命思想上,杰西·罗登比克(Jesse Rodenbiker)指出,李大钊认为落后是政治变革潜力的先兆,而中国的革命潜力在“农民的政治体”,这一思想也影响到正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毛泽东[14]。

在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史上,素有“南陈北李”之说。因此,学术界很早就注意将两者进行比较研究。新时代以来,在李大钊与陈独秀的比较研究方面,一是拓宽了研究的广度,再是拓展了研究内涵。在广度方面,学术界增加了对两者“十月革命观”“人才思想”“农民思想”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在研究内涵方面,有学者对李大钊和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前,参加社团活动的异同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陈独秀参加社团活动具有显著的革命性,李大钊则游离在改良和革命之间。并认为两者差异的产生,主要是个性与受教育环境不同所致[15]。河上肇作为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以往学术界集中强调其对李大钊的影响,认为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是受河上肇译介的系列马克思主义著作所影响。新时代以来,学术界在反思既有观点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新观点,如强调李大钊接受与传播马克思主义也有其自身的独立思考等。韩国学者Kim Sooyoung结合中日两国不同社会背景和政治因素,对李大钊与河上肇民族主义思想的差异,进行了重点探讨,并且认为这种差异是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日两国传播出现一成一败的原因。河上肇的民族主义思想注重区分对民族和国家的忠诚,同时受到日本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没有突破国家边界。李大钊的民族主义思想则将国家和民族视作一体,致力于扩大民族主义边界,并将中国视为世界的一部分,具有国际主义视野[16]。

三、围绕对李大钊思想方面的研究

在李大钊殉难二十周年之际,学术界即对其进行了整体评价,称其为伟大的“社会主义思想家”。因而,从思想史角度研究李大钊,也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进入新时代以来,对李大钊思想尤其是学术思想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围绕李大钊思想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联系,以及揭示其思想的当代价值等,产生了一批成果。

1.对李大钊哲学思想的研究

学术界对李大钊哲学思想的研究,由对李大钊哲学思想的整体探讨,开始逐步走向具体化。并且,结合当代中国发展需要,其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得到进一步阐发。如有学者就提出,“青春”思想是李大钊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要义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是“青春中华”思想,其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的阐发,其三是号召青年担当使命,其四是青春的人生观[17]。其中,“青春中华”思想成为新时代以来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学者积极阐述“青春中华”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冯留建和张志浩指出,“青春中华”思想包含辩证唯物的宇宙观、兼容并蓄的哲学观和深刻清醒的爱国观,其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有助于培养青年人的责任意识[18]。

2.对李大钊文化思想的研究

对李大钊文化思想的研究,在新时代也越发受学术界重视,研究重点集中在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和文化自信思想。

在对李大钊传统文化观的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关注他对传统文化所持有的态度,以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寻求借鉴。孙泽海分析了李大钊对传统文化态度的三个阶段变化:辛亥革命时期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基本出发点的传统文化观,新文化运动早期主张调和中西文明之精华,十月革命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主张改造传统文化[19]。王宪明指出,李大钊以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来对待孔子及其学说,将孔子学说及儒学思想的精华部分化为己用,同时从政治上反对“尊孔”,且选择马克思主义,彰显李大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20]。学术界对李大钊的文化自信意识也有涉及,着重关注李大钊文化自信思想内涵及时代价值。如有学者研究指出,李大钊强调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平等的,肯定了中国文化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的历史贡献,并认为中国文化要做“第二次之大贡献”,需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境”相结合。李大钊文化自信思想的时代价值在于,启发青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21]。

3.对李大钊史学思想的研究

新时代以来,学术界对李大钊史学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其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贡献、中外史学理论对李大钊史学思想的影响以及其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三个方面。在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史学贡献方面,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新时代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更趋学理化。沙健孙提出,李大钊史学思想具有相当完整的体系,对历史和历史学的深入辨析,回答了历史学能否和何以成为科学,唯物史观的重要性,什么是历史的本体等问题,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22]。在中外史学理论对李大钊历史思想的影响方面,学者们探讨了中国传统历史思想和西方文明史观对李大钊史学思想的影响。如“洞察历史时势、辩证古今、明辨是非、以史为鉴以及重民的思想与信念”的传统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李大钊,并且帮助他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洗礼[23]。石川祯浩认为,李大钊参照茅原华山的著作,将起源于近代西方的文明史观即东西文明论,介绍到中国。并且,其所倡导的东西文明论与地理环境决定论,对理解唯物史观和接受马克思主義产生了催化剂的作用[24]。在对李大钊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阐释。张汝伦从史学对于中国现代性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出发,提出李大钊将唯物史观视为“一种社会进化的研究”,研究李大钊史学思想能够为考察史学思想对中国现代性的影响提供范例[25]。

4.对李大钊与新时代创新理论关系的研究

学者们还积极研究李大钊与新时代创新理论之间的关系,如将李大钊的思想与中国梦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等联系起来。张静如和吴汉全介绍了李大钊中国梦思想的深刻内涵,提出这一思想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开启,贡献了理论财富[26]。刘爱章指出,李大钊的“中华文明之问”开启中国共产党在四个历史时期的奋斗篇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先声[27]。

此外,还有学者们围绕李大钊的民族主义思想、社会学思想、群众思想、经济思想、建党思想、宗教思想、妇女解放思想、新闻思想以及图书馆学思想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

四、新时代李大钊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原因及其未来展望

综上来看,新时代海内外学术界围绕李大钊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深入分析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并探索推进李大钊研究走向深入,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1.新时代李大钊研究新发展的原因

首先,新时代李大钊研究走向深入,与新的史料整理出版紧密相关。2013年,重新编辑出版的《李大钊全集》,新增不少新发现文献。并且,新增注释二百余条,计两万余字,为深化李大钊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28]。同时,新版《李大钊年谱》分上、下两卷,对李大钊生平经历等进行了详细整理,并且搜集整理了诸多以前未被公开的资料[29]。

其次,新时代李大钊研究走向深入,还与学术队伍的壮大直接相关。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积极创办刊物,在高校推动建立李大钊研究院和研究中心,扩大李大钊研究的学术影响力,积极吸纳青年研究人才,为深化李大钊研究扩充了研究队伍。正是因为研究队伍壮大,新时代以来以李大钊为研究主题的硕博士学位论文数量获得了迅速增长。

再次,新时代李大钊研究走向深入,还与创新研究视角有关。新的研究视角出现,不仅有助于反思过往研究的不足,还为深化这一研究奠定了基础。如有学者基于对学术研究规范性的关切,主张批判性地看待李大钊研究[30]。也有学者从纪念史视角对李大钊进行研究,关注李大钊纪念活动对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意义[31]。

2.深化推进对李大钊研究的展望

首先,紧密结合新时代理论创新成果,深化推进对李大钊的研究。对李大钊的研究既要结合历史社会背景,又要注意与时俱进。这一方面是因为其作为党史与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对其的研究首先要回归历史;同时,更要将其置于整个党史体系中去考察,将其思想置于党的整体理论创新中考察。将历史与理论有机结合,继续深化推进对李大钊的研究。如从思想史研究视角,揭示李大钊相关论述与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以及伟大精神谱系等的深层联系。

其次,在继续深耕史料的基础上,解决李大钊研究中尚未得到很好厘清的一些问题。结合李大钊研究的全部学术史可以发现,对李大钊“民彝”思想的整体把握、对其经济学以及社会学思想的研究以及李大钊与西湖会议和北伐战争的关系等,还有待学术界进一步努力。

再次,继续挖掘新史料,并创新研究视角。在史料方面,国内相关史料随着档案、书信等的公开出版,逐渐趋于完善。但是,海外有关李大钊的资料发掘还须不懈努力,如散佚在日本和苏俄的相关历史资料等。在研究视角上,可以在新文化史、新革命史等方面发力,探索推进对李大钊的研究。

继续探索推进对李大钊学术研究的同时,更要深刻铭记与怀念他作为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作为老一辈革命家,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勋。当然,继承先烈遗志,努力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逐步变为现实,就是对李大钊的最好纪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10-29.

[2]季力.李大钊研究综述[J].河北学刊,1984(5).

[3]李亚男,王久高.五年来(2012-2016)李大钊研究综述[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7(5).

[4]李龙牧.李大钊同志和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宣传[J].历史研究,1957(5).

[5]王宪明,杨琥.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贡献[J].学术交流,2016(7).

[6]James McAdams,Vanguard of the Revolution:The GlobalIdea of the Communist Party[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7.

[7]冯景源.李大钊: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上的重要贡献[J].观察与思考,2021(12).

[8]张甲秀.从“播火”到“点种”:李大钊在译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特色及重要贡献[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3).

[9]Xiaoqun,Xu,Cosmopolitanism,Nationalism and Individualism in Modern China:The Chenbao Fukan and the New Culture Era,1918-1928[M].Lanham,MD:Lexington Books,2014.

[10]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纪念李大钊诞辰120周年学术论文选集[C].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

[11]徐行.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肇始[J].唐山学院学报,2020(2).

[12]王娟娟,吴汉全.传播、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以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文本解读为中心[J].河北学刊,2022(6).

[13]闾小波.何以安民:现代国家“根本性议程”的赓续与创制——以王韬、李大钊和毛泽东为中心的讨论[J].文史哲,2020(2).

[14]Jesse Rodenbiker,Ecological States:Politics of Science and Nature in Urbanizing China[M].Cornell: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23.

[15]朱文通,丁钰津.新文化运动前陈独秀与李大钊社团活动异同及其原因初探[J].河北学刊,2019(6).

[16]Kim Sooyoung.Marxism in China and Japan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Li Dazhao and Kawakami Hajime[J].kookmin Social Science Review,2022,35(1).

[17]耿立春.李大钊青春思想的当代价值[J].当代青年研究,2020(3).

[18]冯留建,张志浩.李大钊“青春中华”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毛泽东研究,2023(4).

[19]孙泽海.李大钊传统文化观的发展与当代启示[J].唐山学院学报,2017(5).

[20]王宪明.李大钊的“反孔”与“尊孔”[J].理论学刊,2020(1).

[21]高乐乐.李大钊的文化自信思想及其时代价值[J].北京党史,2017(1).

[22]沙健孙.李大钊史学思想述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9).

[23]廉敏.李大钊历史观的三个阶段——兼论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对李大钊历史观近代化的意义[J].河北学刊,2019(6).

[24]石川祯浩,『中国近代における文明史の受容と展:兼ねて「四大文明」の由来をず』,『史林第102号』,2019.

[25]张汝伦.史学与中国现代性——以李大钊的史学思想为例[J].学术月刊,2015(9).

[26]张静如,吴汉全.中国将“第二次大贡献于世界之进步”——李大钊与中国梦[J].唐山学院学报,2016(4).

[27]刘爱章.从李大钊的“中华文明之问”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百年求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7).

[28]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共5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9]楊琥.李大钊年谱(上下)[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20.

[30]侯且岸.李大钊研究的学术史思考[J].北京党史,2023(1).

[31]吴兴德.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念、研究李大钊的历史及价值[J].贵州社会科学,2022(4).

猜你喜欢

文献综述新时代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