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分层设计,助力减负增效
2024-05-29钟媛
钟媛
摘要:“双减”政策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以减负增效为目的,探索更加科学并且可行的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作业设计,能够有效地改善学生的课后学习状态,让学生在解决有针对性的问题过程中获得成长,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减轻负担,实现减负增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作业作业设计减负增效
引言
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布置作业内容限于教材,作业形式单一,内容重复,喜欢搞题海战术,这种作业设计是低效的,作业负担是繁重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分层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是“双减”政策背景下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前期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1779份),得到如下调查结果:学生对数学作业很感兴趣的占34%,比较感兴趣的占55%,不感兴趣的占11%;学生兴趣不高有多种原因,作业形式单一占36%,机械重复练习占19%,题量较大12%,动手操作及实践性作业较少占28%,其他5%;第三,学生数学作业所花时间较长,花30~60分钟的占32.7%,花15~30分钟的占47.3%;数学作業当堂完成的占18.6%,课后完成的占81.4%;在学生对于数学作业设计的需求和建议中,49.7%的学生希望完成时间总量有所控制,44.5%的学生希望数学作业分层设计,51.9%的学生希望多一些实践性作业,25.7%学生则希望少一些重复的机械练习。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认清当前作业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探索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作业设计策略,提高学生的作业效率,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让学生喜欢做作业、高效完成作业,避免给学生布置统一作业,导致学生无法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不同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教学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为了贯彻落实“双减”要求,教师应当加强对分层作业的探索,借助分层设计来增强作业的针对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适合自己的作业完成过程中获得进步,改变学生低效甚至无效的学习状态。基于此,笔者和课题组其他成员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有效的分层作业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一、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原则
(一)趣味性
据调查,数学作业往往不是课本上的习题,就是练习册上的题目,千篇一律。甚至有些老师还没布置作业,学生们就已经能猜到作业是什么。固定内容的作业解放了老师,但束缚了学生。所以,在设计分层作业时,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设计多种形式的趣味性练习,比如对口令练习、手工制作、讲数学故事、实践小调查等,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二)差异性
许多数学习题是有标准答案的,只需要用“√”“×”判断正误,难以表现个体思考的差异性。而进行分层作业的设计需考虑个体的差异,准确地把握学生们的学习能力。
(三)探究性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以探究性为原则,所以,作业的设计也要讲究探究性。教师应挖掘知识中的潜在教育价值,合理、灵活、巧妙地设计一些探究性作业,引出新的问题和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思维。
(四)选择性
根据内容划分,小学数学作业有基础性的,有拓展性的,而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各不相同,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与弱点。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设置不同难度,让学生选择性地去做,并建立奖励机制,使学生从中有所取舍,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应用发展评价,实现科学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是分层作业设计的基础和保障,而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发展的目光来分析学生的真实情况,思考学生以何种途径来获得进步,而不是只考虑学生当前的成绩,给学生带来发展上的限制。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和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目前的学习水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以更好地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潜力,并使学生有针对性、系统性地接受教育和训练,以实现更好的发展。
如在教学中,笔者发现班上一个学生平常十分勤奋,但是每次作业完成的质量都不够理想,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比较牢固。最终笔者发现,该学生作业完成质量不理想的原因在于其过于强调作业的量,偶尔还会自己找题做,但是却不重视自己学习的质量。因此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笔者将该学生列为中等生,同时向其提出要求,让他每次做完之后都要认真检查,并且只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不可以给自己“加餐”,同时要求他在完成作业之后使用自己给自己(家人)讲题、逆运算等方式来进行验算,发现自己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这样,通过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不是直接降低对学生的要求,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帮助。因此在给学生分层时,教师要真正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进而确保分层的科学性。
(二)优化作业类型,满足学习需求
1.实践类作业设计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关注数学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可以设计实践类作业,让学生运用调查、观察等多种方式来使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锻炼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从而让学生的核心素养获得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调查的作业,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家人过去一周每天玩手机的时间”,根据调查内容来收集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并且结合自己的理解来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实现隐性分层,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2.表达类作业设计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没有获得较好的发展,给学生布置表达类作业,能够让学生在语言的应用中整理自己的思路,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知框架,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获得发展。教师要结合对学生认知水平以及学习难点、能力发展需要等方面的了解,设计表达类作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表达习惯,逐渐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例如在教学“倍数与因数”的过程中,通过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还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因此笔者借助微信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要求学生对教师给出的题目进行分析,在家长的帮助下,使用微信语音给出自己的结论。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而且优化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过来的信息,及时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微信上给学生提供的题目包括:①以24为例,说一说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是什么。②对于两个数字而言,是不是某个数字越大,这个数字拥有的因数就会越多?③是不是一个数字的因数一定会比这个数字的倍数要小?在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且通过语音给出了结论之后,笔者尽快对学生的结论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3.阅读类作业设计
阅读能帮助人们获取有效的信息和学习资源,教师在安排作业时,要重视数学背后的文化知识,让学生们读数学家的故事,了解数学发展史,引导学生去看数学绘本,掌握数学方法,从而拓展数学学习的广度。
例如在学完“体积和容积”一课后,筆者布置学生们回去读读《乌鸦喝水》的故事,思考获得了什么启示并在作业本上写下来,第二天在课堂上交流。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们知道了“挤”上去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子的体积,如果瓶子是长方体器皿,就能很快算出“挤”出来水的体积。学生们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在阅读后能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趣味类作业设计
记公式、背口诀、做计算题、解应用题等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没意思。“小孩子生来就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也是生来好奇的。”好玩、好动、好奇、好胜是儿童的特点,设计数学作业时要关注儿童的这些特点,关注儿童的内在需求,才能让他们喜欢完成数学作业。
如在学完“认识方程”一课后,常见的数学作业是判断练习和看图列方程。这样的训练,很难看到学生的“独特”思维。如果布置一项有趣的作业,如用“30+×=90”描述一件生活中的事,让学生们细细地分析说明,慢慢地描述故事,并在作业本上写出来,方程定会绽放不一样的魅力。
这样的作业满足了学生创作的欲望,激活了他们的奇思妙想,依托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具有浓浓的趣味,学生怎能不喜欢?
(三)实施“选餐”作业,挖掘学习潜能
“选餐”是一种隐性分层的手段,通过让学生结合对自我的了解,从教师提供的一组作业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来完成,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并且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在“选餐”作业的设计中,教师要在一开始就考虑到不同学生的需求,确保设计出的作业具有难度上的高低。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包括设置必做题、控制学生选做的数量等等,进而保证学生的课后学习质量,并且确保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时间不会超过十五分钟。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从下面的作业中挑选出至少三道来完成:
(1)一根绳子原本的长度是5米,将这根绳子平均分成9份,那么每一份的长度是多少?每一份是原来绳子的()。
(2)给2/7的分子增加4,如果要让这个分数的大小不发生变化,那么可以怎样去变化这个分数的分母?说出你的思路。
(3)如果给一个分数的分母或者分子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这个分数的大小是不是不会变化?
(4)将下面的分数改写成小数或者将小数改写成分数。
6/80.1255/634/5
(5)现在有一根绳子,长度为5米,一开始截取了1/4,之后又截取了2米,那么还剩下多少米?
(6)观察生活中的分数现象,想一想分数都会用在哪些场景中?小数经常会用在哪些场景中?两种数的应用方式存在哪些不同?
根据对题目的观察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能够让学生学会对自我进行分析,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行为的自主性。
(四)关注作业展示,落实素养培养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重视作业展示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作业展示的方式说出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让教师可以结合对学生的认识来实施有针对性的评价,或者结合学生的需求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辅导。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多元化的作业展示,使学生的学习力进一步释放出来。
例如在学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后,笔者布置了一项当堂作业,让学生们用身边的材料组成一个角,并在班班通上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们辨析是不是角,从而明晰角的特征。又如,在学生完成了计算形式的作业之后,结合学讲计划引导学生展示作业,让学生在小组或者全班同学面前以口述的方式讲解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说一说自己都遇到了哪些挫折、解决困难的方式是什么。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发生思维上的碰撞,营造出活泼的课堂氛围,促进自身的自我反思。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也要注重实施发展性的评价,指出学生的进步和不足,帮助学生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
总之,在“双减”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全面认识作业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加强对作业设计的探索。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学生的真实需求来设计分层作业,满足学生课后学习的客观需求,从而最大限度发挥作业的作用,落实“双减”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善娜.这样的数学作业有意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2.罗晓娟.“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策略.亚太教育,2023(2):146148.
3.夏雪.小学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初探.学苑教育,2022(31):3941.
4.蒋进芳,杨宏.愿参与能参与真参与——小学数学分层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1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