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纤维艺术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2024-05-29李国红
李国红
摘要:
现代纤维艺术以其独特的材质美、形态美,强有力的视觉冲击等特点,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小学课堂进行纤维艺术教学,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小学基础教育的纤维艺术课程,还要重视学生对传统编织艺术的学习,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材料丰富的纤维艺术并创作出表现形式多样的作品。让学生体验到纤维艺术的情感、人文性,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艺术创新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纤维艺术编织艺术基础教育艺术创新
纤维艺术由传统手工编织发展而来,其在时代的进展中不断综合吸收了各个地方的优秀传统文化。纤维艺术不断地融合现代艺术的精髓,逐步从最原始的实用性装置发展为如今具有审美价值的纤维艺术以及“软”雕塑。
在现行的小学美术教材中,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为数不多,传统编织教育更是极少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编织教育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小肌肉群和动手动脑能力,更可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将纤维艺术引入小学美术教学,跨学科融合项目式学习,能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劳技、综合实践学科融入教育教学中。这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吸收现代化思潮,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结合美术新课改,选择、创编、设计适合小学基础教育的纤维艺术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编织不仅仅是一项实用的技术,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历经漫长岁月而沉淀下来的精华,凝聚了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展现了民族独有审美体系。在小学基础教育中发展与应用传统手工编织艺术,不仅使得课程内容丰富,也顺应了美术新课改的趋势。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编织知识与技能,提高动手能力,既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又能有效地将地方资源与传统民间艺术纳入校本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接纳程度。
纤维艺术课程设计要从基础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出发,根据小学生各年龄段的特点、接受能力及兴趣点,分学段有侧重地规划课程设置,构建低中高年级相互衔接的编织课程体系。
(一)6~7岁低年级学生
从材料探索感知、激发编织兴趣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纤维织物的肌理美感的变化,从触摸、感知、欣赏编织物品中感受编织艺术品的独特魅力。教师可以选择柔软舒适的纤维材料如纸条、布条、纸绳、毛线等,充分开发地域课程資源并选择适合学生德育素质发展的传统手工艺作为教学内容。例如,通过学习绕圈、曲线、折线等粘贴法装饰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材质带来的不同艺术魅力。开展系列课程学习经纬编织法,将编织与学生绘画结合。让学生尝试用缠绕法将编织材料装饰在物品或创作造型上,并在制作过程中感知编织艺术独特性,从生活中感受美术乐趣。
(二)8~9岁中年级学生
随着学生学习及动手能力的提高,编织课程应注重丰富的传统编织手法的学习,通过学习中国结、曼陀罗花基础缠绕法、绳艺基础结、钩针编织等传统编织技法,让学生了解中国及西方传统编织艺术的特点和内涵,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设计、制作纤维作品,体验编织的乐趣,对学生的手脑协调发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中国传统艺术中国结最基本的纽扣结、十字结、双钱结等方法后,让学生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来尝试制作手链等日用品,装饰美化生活;尝试将各色毛线自由搭配,用曼陀罗花基础缠绕法,设计曼陀罗花,由简单的二维平面物体向三维立体制作提升;学习绳艺基础结以及北欧挂毯编织结方法进行模块化图案设计,激发学生不断探索学习传统编织技能的兴趣和创作欲望。
(三)10~12岁高年级学生
该阶段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发展迅速,适合采用多元化的纤维艺术教学模式,将现代纤维艺术的设计思维和传统编织工艺结合对学生进行培养,进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探索纤维在平面以及三维空间中的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通过欣赏学习当代艺术家的纤维或雕塑作品,结合创作背景进一步体会艺术家的情感表达,并尝试综合运用编织方法,制作充满个人情感与思考的、个性化的,以及符合时代社会需求的艺术作品。同时让学生集体合作创作一件大型展示作品,加强其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丰富多元的纤维艺术课程内容,可以为孩子们的创作提供丰富的表现空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注重培养与激发学生对传统编织文化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学生感知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学生对编织感兴趣了,他才会认真观察感受,乐于尝试,才会对编织技术感兴趣。因此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要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展调查研究。比如,实地与编织艺人沟通,了解编织制作的方法,记录民间艺人制作编织的过程;网上收集相关视频;收集学生感兴趣的编织艺术品等,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资料来了解纤维艺术,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能够喜欢上纤维艺术。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如一年级开展“编辫子”活动,选择适合低龄学生的柔软的棉绳,用翻花绳游戏导入,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跟做,学习三股编辫子的技巧;继而创设升级挑战赛,先从6毫米较粗棉绳学习编辫子入手,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开始挑战3~4毫米棉线编辫,成功后继续进入1~2毫米棉线极限挑战。棉线变得越来越细,难度也不断加大,不仅需要编织技法娴熟,还要具有耐心和毅力。学生编织热情高涨!他们的手部小肌肉得到锻炼,手部灵活度与精确度变高,动手能力大大提高,也变得更加自信。这些粗细不同的辫子最终经过教师的构想、整合、染色后组成了一幅壮观的《千里江山图》,以完整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完美呈现,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对纤维艺术的兴趣。
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纤维艺术的观察进行思考。在教学中可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对传统编织作品进行精心制作,为学生展现具有较强趣味性、创意性、把玩性的编织作品图片、视频、活动等,从而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多重感官,对传统编织作品的意境进行感官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通过欣赏和多角度地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不同风格、造型和技法,循序渐进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纤维艺术的学习热情,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融合传统编织工艺与现代纤维艺术的设计理念开展教学
纤维艺术教育以中国传统手工艺术为基础,其本质是让学生通过动手编织,实践和体验从构思、设计、生产到最终产品的每一个劳动过程,获得灵感并体会手工劳动的快乐。纤维艺术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创新独特的技术手法。在其丰富的表现手法中,以历史悠久、艺术表现力强的编织手法最为常用,这也是纤维艺术的一种基本手法。所以在纤维艺术的教学中,需要注重对传统手工编织工艺的学习。
学习传统手工编织技术,实践练习是唯一的方法。课堂上,教师可通过视频课件、实物投影和示范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将编织步骤和方法展示清楚,给学生提供有效的直观示范,为学生能顺利编织奠定基础。同时根据不同编织技术的特点和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设置手绘图谱、操作步骤的照片、连续式的动图以及详尽的视频等,供学生在实践操作时参照学习。容易出错的重难点可通过对比和小组探究的方式解决,让学生边学边做、学做一体,争做编织小能手,以小组比赛形式激励学生保持编织的兴趣。使学生时时处于主动思考、自觉动手操作的状态,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又不失教师的主导引领作用。
在实践编织过程中,由于学生接受能力和编织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困难学生需要教师个别辅导。针对这种情况可采用“小助教”“小老师”的学生互助形式,一对一地解决教学难点。例如,在授课前教师培训几位学生,让这些学生提前熟练掌握本节课的编织技巧,在课堂上当老师的“小助教”。或在课堂中选拔一些理解和动手能力强并掌握了编织技术的学生,委任他们当“小老师”。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也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教师针对全班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困难学生的个别辅导由组内“小助教”“小老师”协助完成。同伴互学的形式既能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和沟通,共同探索解决问题,达到以强带弱的活动效果,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将学习内化为一种主动的愿望,让更多学生掌握编织技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亲手编织的过程中,逐步熟练地掌握了基本的编织技法,从而获得灵感和手工劳动的乐趣,感受编织艺术带来的结构美感、肌理美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在纤维艺术教学中融入现代纤维艺术的设计理念,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精美的具有代表性的现代纤维艺术作品,让学生近距离地赏析感受不同形式、风格、创新技法的编织艺术品。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说出对作品的看法,通过直观纤维艺术的案例讲解,及对其进行细致深刻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感受各種编织技法在不同材料的使用过程中创造出的肌理以及视觉效果,体会编织艺术在现代艺术的影响下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力。
四、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创意思维
纤维艺术课程充满了手工艺创作的乐趣,也是表现手法最多样、选材最广泛的课程之一。纤维艺术有多种材料,不同属性的材料在表达过程中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如温暖的毛线、质朴的麻线、手感柔滑光亮的丝线、冰冷硬质的铁丝等金属材料、有机化学纤维、光纤等,它们具有柔韧的特性,又有各自不同的美感。通过将这些不同弹性、光滑度、自然形态的编织材料结合在一起,能够产生刚与柔、直与曲、明与暗的对比效果。
纤维艺术的学习是一项基于智力和技能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现代的纤维艺术从材质、形式到观念多元化的发展,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表现空间,也激发了学生无限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材料进行思考,并且使用具有不同特征的纤维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教师可通过经典作品的图片或实物来教学,让学生多观察、多欣赏、多感悟,引导学生观察作品材料创造出的实物效果,分析不同的编织技艺,指导学生运用材料的方法。比如柔软、有质感的丝、棉麻、线、棉绒、布面等可编织挂毯;有硬度支撑性的柳条、藤条、金属等与柔软的毛线、麻、丝、化纤织物综合,运用编、织、缠、捆等方法,形成富有力度的艺术形象。通过鉴赏不同的纤维艺术帮助学生建立高水平的审美标准。
构建“创新思想为引领,因材施教存差异,心灵手巧做工匠”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共性问题驱动、个性问题个别指导、小组探究等多种方法,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动脑动手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编织能力、个性喜好,将学生组成小组,优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关系,引导学生用心观察,探索和发现纤维艺术的材料美、工艺美、功能美和装饰美。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综合运用编织方法,结合各种材质的材料进行作品的综合表现,将自己的审美意识融入编织实践活动中,制作充满个人情感与思考的个性化艺术作品,培养学生艺术创新的能力。如创作花卉挂毯作品,教师根据学生个性喜好组成合作伙伴,将学生分为挂毯编织小组和花卉编织小组。遇到编织技术难点,小组组员通过协作相互探究,尝试自主解决难点和问题。传帮带互助学习模式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对增强团队合作的集体意识大有裨益。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将编结变化组合,编织出不同样式的挂毯,运用美学知识,在挂毯上巧妙构思、布局、配色,用自己的手法大胆地表现对美的追求。
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要肯定每个学生的纤维艺术作品,发现其独特创新之处,并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创设学生作品展示平台,如将学生的手工编织作品以实物的形式或视频、照片等形式,在班级、美术功能教室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展览,或在学校的宣传平台中展示学生制作的纤维艺术作品,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让学生能在自我欣赏与欣赏其他学生作品中构建审美心理,获得美的感受。此外,教师要从发现美与探寻美的视角来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在学习交流中相互观察,相互评价作品,提出自身的见解,并从他人的作品中找到自身创作中的缺点,如“你最欣赏哪个同学的作品?为什么?你对自己的作品满意吗?你觉得自己的作品有待改进的地方是什么?你打算如何改进呢?”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在相互鉴赏的过程中共同进步,不断提升审美判断能力、创新意识和美术表现力。
参考文献:
1.谭海平.纤维艺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6(2):4.
2.焦曼.纤维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探析.包装世界,2017(3):2.
3.张静.基于审美价值的《纤维艺术》课程教学研究.艺术时尚:理论版,2014(6):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