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提问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2024-05-29陈万军

安徽教育科研 2024年13期
关键词:负数长方形图形

陈万军

摘要:提问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分析并确定学习目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把控问题的数量与质量、找准提问时机、设计学生反思环节五个方面入手,提出有针对性的提问策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提问教学思维问题情境

引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有效的提问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日本著名教育家斋滕喜甚至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但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提问仍存在诸多问题:提问偏离教学目标;提出的问题过易或过难,缺乏层次性、深刻性、启发性;提问过密或过散,重难点不够突出,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把握不好提问的时机,导致学生的思维混乱;等等。提问要注意哪些方面?如何有效提问?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分析并确定学习目标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和学习状态,进入新的学习主题时,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知识储备和技能对新主题学习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前,应对所制定的学习目标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基本步骤包括确定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了解学生情况的方法很多,作业、测验、提问和观察学生的反应都可以。学习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课堂提问的起点。

【例一】在“负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自然数和自然数的大小比较,并且学生在生活中认识了诸如温度计、方向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学生要完成学习任务,必须达到以下四个目标:第一,会正确地读、写负数;第二,在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的作用;第三,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第四,能够判断正负数的大小,认识数轴,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因此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负数?负数和正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为什么引入负数?(负数有什么用?)

二、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改变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要选择有效的情境,既要关注现实生活,让情境具有广度,也要关注教学的目标体系,让情境具有深度。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注重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进入“愤悱”的心理状态。

【例二】我在执教“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出示一张本人登山的照片。师:“我在做什么?”生:“登山。”师:“是的,这座名山高两千多米,是五岳之一,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山吗?”随即展示五岳的海拔高度信息:东岳泰山1532米,西岳华山2160米,南岳衡山1290米,北岳恒山2017米,中岳嵩山1440米。学生纷纷猜测照片上是什么山。有人说是华山,有人说可能是恒山,还有人说一定不是泰山、衡山和嵩山。我急忙追问:“为什么?”生:“老师刚才说这座山有两千多米,而这几座山还没有达到两千米呢!”师:“好!我再告诉你们一个条件,它是五座山中最高的。”学生开心地说:“华山。”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成功创设了登山的情境,比较了华山在“五岳”中的高低,进而学习“数的大小比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三】在“角的认识”中,教师提出了这样的几个问题:生活中什么物品上有角?能不能把你头脑中所想的“角”画出来?其中有哪些是真正的角?你所画的角有哪些不同?如何在纸上画一个和黑板上一样大小的角?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教师从数学现实出发,以“什么是数学上的角?什么是数学上的角的大小”创设问题情境,成功调动了学生原有经验和新知识的矛盾,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入、更合理。

三、把控问题的数量与质量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程度、学习时间给学生设计相应的问题坡度。问题不能过于宽泛而使学生找不到思维的切入点,也不能承载太多的内容、太重的任务,导致思维能力很难提高。应该聚焦几个核心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表面上学得少而慢,但思考的方法丰富了,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因此,问题不应太多太细,而应努力做到“少而精”,给学生独立思考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要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提问,即问题的难易要适当,符合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四】在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地认识了长方形,为了更好地探究长方形的特征,教师展示了下面六个图形(如图1所示)。

师:“下列图形哪些是长方形?”生:“图形(1)(2)(4)(5)都是长方形。”师:“那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教师的追问过于宽泛,没有对长方形边和角区别于其他图形的关系作任何说明,而且“什么是图形特征?怎样得到特征?”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如果教师追问“长方形的边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四个角都是什么角?”,又过于具体,思考力度不够,“功利”而且肤浅。我们可以这样设计追问:“图形(3)和(6)为何不是长方形?”通过比较,学生得知图形(3)的四个角不是直角,图形(6)只有三条邊。这能够引发学生对长方形的边和角的思考,进而使其掌握长方形的特征。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根据当前所学知识的生成发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直至得出结论。

四、找准提问时机

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超前的提问,会导致学生思维混乱,失去思考的兴趣;而滞后的提问,会使学生轻易地找到答案,这样的提问因缺乏思维深度而变得没有意义。这就需要教师找准提问时机。

(一)在学生的疑惑处提问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

【例五】在“年、月、日”的教学中,教师这样导入:今年小明已经10岁了,从出生到今年小明的妈妈却只过了8次生日,请大家想一想,小明的妈妈今年是几岁?学生议论纷纷,顿生疑窦。这时,教师说:“你们想知道小明妈妈是多少岁吗?学了这节课你就明白了。”短短数语,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激活了课堂的气氛,为上好本节课开了个好头。

(二)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问

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原有知识的支撑,原有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起点。提问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经验,把新知识放在原有知识的背景中去思考。铺设好“认知的桥梁”,促进新的知识的渗透和迁移,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

【例六】在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单元的学习中,教材通过对一张照片的两次展示,引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放大前后,照片的长有什么变化?宽呢?”教师希望学生能积极探究,发现规律。但教学中,学生一直忙于计算,缺乏积极的思维活动。

为了给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应先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判断两个图形的形状一致?如果学生觉得难度较大,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在“放大”与“缩小”的情况下,图形中有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又有哪些特征保持不变?

(三)在教学环节的关键处提问

“关键处”指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

【例七】在“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重难点是百分数与分数和小数的区别。百分数与学生之前学习的自然数、小数的意义有着明显的区别,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数。教师需要设计问题,促使学生从“关系”出发认识百分数。

问题1:说一说生活中出现的百分数的意义。

问题2:辨一辨百分数是用什么形式表示的。

问题3:想一想什么是百分数。

问题1让学生知道百分数很特殊,它和两个数量有关。问题2将学生的认识又推进了一步,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比的关系。问题3让学生思考百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知道它只是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比率的关系。通过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

(四)在学生思维的瓶颈处提问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受已有经验的影响,不能深层次地思考,从而出现思维的瓶颈,这时就要老师给予适当的点拨。

【例八】在练习课中,有这样的一道练习题:林美花和林美华是一对孪生小姐妹,谁的名字笔画多,多几画?

看到这道题目,学生们纷纷拿起笔,认真地数林美花和林美华的名字的笔画。过了很长时间,学生们纷纷列式:24-23=1(画)。此时,老师适时提问:“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学生们时而陷入思索,时而相互讨论。一会儿,有学生列出这样的式子:7-6=1(画)。老师适时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说:“因为他们名字的前两个字是相同的,所以只要比较花和华的笔画数就可以了。”这时,又有学生说:“只要比较‘艹和‘十就可以了,所以可以列式:3-2=1(画)。”

五、设计学生反思环节

反思是学习过程的一个再概括环节,是对解题过程的整理,以及基础知识、数学思维方法的归纳总结,也是对不同解题思路的比较和优化。因此,在解决问题之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和方法积极反思,通过回顾解题过程,反思解题方法,感悟数学思想,使思维更有深度。

【例九】在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就组织回顾反思,引导学生深化对转化的数学思想的认识和体验。

在学习了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可以让学生反思以下问题:

(1)在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时,都应用了什么思想?在思路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在推导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时,是否还有别的方法?有的话,比较不同的推导方法,分析其特点。

(3)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是否可以想象成特殊的梯形?它们的面积是否可以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来算?

因为反思是在已有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活动,所以学生对问题所涉及的知识、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会更深刻。亚里士多德说:“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敢于提问并善于提问是探求知识的开始,也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

总之,教师要实现有效提问,就要把握好提问的科学性、广泛性、针对性、层次性和启发性,运用有效的提问策略,做到明确提问目的,创设问题情境,认真准备问题,精心设计提问,把握好提問时机,运用好发问、候答、叫答、反馈、探问等策略,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从而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广文.数学课堂提问研究——一种后现代视角.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惠萍,孙宏伟.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王媛.小学数学教师“三阶段”提问策略对课堂教学效果影响的研究.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20.

猜你喜欢

负数长方形图形
我爱长方形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长方形的困惑
绝对值的作用
学好乘方四注意
历经艰辛的“负数”
非负数|a|、a2帮你轻松解题
分图形
找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