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汉语语料库统计分析的“正V着”与“在V着”对比研究

2024-05-29温晓芳

关键词:对比

温晓芳

[摘 要] 汉语是一种分析性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同一种语法意义可由多种语法形式来体现。现代汉语中的“正V着”与“在V着”均可表达“进行”或者“持续”的语法意义,而二者在表达“进行—持续”的语法意义的时候,在语义、句法和语用方面均存在差异。文章以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检索到的2 886条“正V着”句子和3 180条“在V着”句子为对象,展开定量的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正V着”与“在V着”的区别作了定性的分析。

[关键词] 进行持续;时体标记;“正V着”;“在V着”;对比

[中图分类号] H0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2991(2024)03-0085-07

现代汉语时体系统中的“体”(aspect)与印欧语言中的“体”,有很多不同之处 。汉语是一种分析性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现代汉语中用在谓词前面的“正”“在”以及用在谓词后面的“着”词性不同,但是它们在单独进入组合或搭配进入组合时表现的语法意义相同,即“进行”或者“持续”。

为此,很多学者对“正”“在”“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郭志良(1991)对“正”“在”“正在”的分布作了研究,分析了这三个时间副词与动词的关系、与动态动词的其他状语的关系以及与动态动词的补语的关系[1]89;龚千炎(1995)认为,“在、正在、正”偏重于表进行,“着”偏重于表持续[2]44;肖奚强(2002)分析了“正(在)”“在”与“着”的异同,指出“正(在)”更强调动作的进行,“在”更强调动作的持续,“着”也有“持续”义,但“在”和“着”在句法功能方面有不一致的地方,三者在语用功能上也互有异同[3];屈承熹(2006)对“在”和“着”这两个标记进行了区别处理,把“在”称为进行体标记,而把“着”称为伴随体标记[4]。此外,潘文娱(1980)、郭凤岚(1998)、陈月明(1999)、杨平(2000)、陈前瑞(2002)、崔希亮(2003)等也从不同的方面对“正”“在”“着”语义、功能的差异作了研究。

总的来看,学界对“正、在、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人们对这几个词有了基本的认识。但针对“正……着”“在……着”等这些框架结构的研究尚显不足,尤其是对于“正”“在”与“着”的组合形成的框架结构在语义、句法及语用方面的差别,少有在专门的大规模语料库内进行详细、系统的研究,因此需要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

“正V着”与“在V着”都是汉语“进行—持续”的时体范畴的标记,而二者在具体表达“进行—持续”的时体范畴的时候有没有区别呢?如果有区别,在语义、句法、语用等方面有什么具体的表现呢?笔者从北京大学语言学语料库CCL中检索到的2886条“正V着”句子和3180条“在V着”句子,本文将对其作定量的统计,并加以定性的分析。

一、“正V着”和“在V着”在语义范畴方面的差异

“正V着”和“在V着”均为“进行—持续”的时体范畴的标记,均可表达“进行—持续”的语法意义,因此二者在语义方面有重合的地方,但在语义范畴方面有其各自的侧重点。接下来我们将从核心语法意义和事件主体的生命度两个方面来比较分析。

(一)核心语法意义方面的差异

下面我们通过比较“正V着”与“在V着”所表示的事件发生在参照点还是一个延展的时间段来对比二者语义的侧重点。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正V着”与“在V着”表示事件之语义侧重点比较

[例句类别 参照时间点 延展的时段 “正V着” 1 085/1500(72.3%) 415/1500(27.7%) “在V着” 562/1500(37.5%) 938/1500(62.5%) ]

表1结果显示,表示事件发生在参照时间点方面,“正V着”比“在V着”高35.8%;而表示事件发生在延展的时段方面,“在V着”比“正V着”高35.8%。

“正V着”时点的意义比较强,突出强调在该时点上主体的动作行为。这一点可以在以下三方面得到验证:

首先,从与之搭配的时间修饰语可以看出,如“这时、现在、此时、当时、这会儿、如今、此刻”等。

其次,如果句中无时间词语,“正V着”小句常常以其前一小句中的事件或者其他成分作为时间参照,表示跟该时間位置有关的动作行为。如:

(1)我抬头一看,文部长[正]在地图上比划[着]。

(2)五角大楼在一项声明中说,两栖攻击舰“黄蜂”号和“纳什维尔”号[正] 载[着]18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驶向北卡罗莱纳州的莫尔黑德城。

最后,如果句中既没有时间词语又没有别的事件作时间参照,就以说话时刻为时间参照点。例如:

(3)赵新先带领他的跨国集团军,[正] 以背水一战的决心瞄[着]世界一流企业攀登。

(4)一个疲倦的老人,[正]在昏灯下默默地喝[着]闷酒。

而“在V着”句表示的事件发生在延展时段的比例(62.5%)远远高于发生在参照点的比例(37.5%),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V着”的语法意义主要是表示事件处于持续或进行的过程中,也就是说“在V着”表示持续的意义非常突出。例如:

(5)这些人表面上打着科学研究的招牌,实际却是以错误的不可靠方式[在]从事[着]他们所谓的研究工作。

(6)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掩盖起来了,好像是商品这个怪物[在]支配[着]人们的命运,于是,一些人便认为商品有一种人无法控制的神秘力量。

例(5)中,“在V 着”强调的是“这些人打着科学招牌以不可靠的方式从事研究工作”这一事件仍处于持续或进行的过程中;例(6)中,“在V着”强调的是“商品支配人们的命运”这一事件的持续性。

因此,“正V 着”和“在V 着”的语法意义有重合的地方,二者在一些例子中可以替换,但在语义上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正V着”侧重于表示事件在某个时点上正在发生或进行,“在V着”侧重于表示事件处于持续或进行的过程中。

(二)事件主体的生命度差异

经考察发现,“正V着”和“在V着”句子事件主体在[±生命度]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且我们发现事件主体生命度的差异会影响“正V着”和“在V着”主观性的差异。其考察结果如下:

1.“正V着”和“在V着”所在的句子均可由高[+生命度]特征的施事成分充当。“正V着”例子如下:

(7)当我正在沉思时,一群美国孩子,[正]欢笑[着]登上密苏里舰的舷梯。

(8)在一块正待开发的洋河新区的高地上,重庆人民[正]以自己的方式纪念[着]过去那段血与火凝铸的历史。

(9)汉灵帝[正] 忙[着]建造他的林园,也没把太平道放在心里。

(10)讲一句实在的话,公司经营者如果[正] 过[着]豪华气派的生活,这就是危险现象的开始。

从例(7)(10)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群美国孩子”“重庆人民”“汉灵帝”“公司经营者”都是具有高[+生命度]特征的施事性成分。通过分析检索例句,“正V着”所在句子的主语为高[+生命度]的约占79%;而“在V着”所在句子的主语为高[+生命度]的约占58%。

2.“正V着”和“在V着”所在的句子均可由[-生命度]特征的主语充当。“正V着”例子如下:

(11)机会[正]在遥远的地方等待[着]他,而他亦渴望把握那个机会。

(12)然而,此间舆论指出,英美的“特殊关系”[正] 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3)俄罗斯境内镍矿等矿藏开发过程中释放出的大量有害气体[正] 严重污染[着]北部地区。

例(11)(13)句中的“机会”“英美的‘特殊关系”“有害气体”都具有[-生命度]的特征。在检索例句中,“正V着”所在句子的主语为[-生命度]的约占15% ;而“在V着”所在句子的主语为[-生命度]的例子约占42%。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有42%的“在V着”的句子的主语为[-生命度]的特征,但其中的20%左右被事件报道者看成具有生命力的特征。如:

(14)想到当年这里一片火海血流成河的惨状,哗啦哗啦的流水声像人们仍[在] 哭诉[着]侵略军的暴行!

(15)墙头探出一簇簇流网上的三色芒子旗,模仿着炊烟的摇姿[在] 很倦地摆动[着]。

(16)高山[在] 讲述[着]一个巨人的故事;流水[在] 咏唱[着]一代领袖的功勋。

例(14)中的“流水声”本是不具有生命力的特征,但被说话人赋予人所具有的特征,发出“哭诉”的行为;例(15)中用“探”“倦”等词语,将“三色芒旗子”赋予人的情感和特点,人格化的形象跃然纸上;例(16)中 “讲述”“咏唱”的行为只有人可以做,“高山”“流水”是不能发出这样的动作的,但却被叙述者赋予了这样的能力。

二、“正V着”和“在V着”在句法方面的差异

通过上面的统计,我们知道“正V着”主要核心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事件在某个时点上正在发生或进行;而“在V着”主要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事件处于持续或进行的过程中。那么两者在句法形式方面有哪些异同呢?接下来,我们从句法功能、句法結构以及与之搭配的时间词语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二者在句法方面的差异。

(一)句法功能的差异

“正V着”与“在V着”句法功能差异的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正V着”与“在V着”句法功能差异

[ 作谓语 作定语 作主句谓语 作宾语从句谓语 “正V着” 1252/1361(72.7%) 109/1361(8%) 139/1500(9.3%) “在V着” 1353/1498(89.9%) 145/1498(9.7%) 2/1500(0.4%) ]

表2的数据显示,“正V着”与“在V着”在句法功能方面均可作谓语和定语,因此在句法功能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异。在作谓语方面:“在V着”作主句谓语的比例高于“正V着”15.2%,“在V着”作从宾句谓语的比例高于“正V着”1.7%。在作定语方面,“正V着”比“在V着”高8.9%。

需要指出的是,在语料中我们共搜索到“正V着”作定语的用例139条,“在V着”作定语的例子仅有2例。

“正V着”作定语的例子:

(17)小于连发现[正]燃烧[着]的导火线,一时找不到灭火东西,急中生智,赶紧撒下一泡尿。

(18)他说,他[正] 教[着]的学生孔祥东很有前途,他不能离开。

“在V着”作定语的例子:

(19)当旅客摆脱旅途的拥挤平安到家,当节日里阖家欢聚时,让我们对仍[在]奔驰[着]的列车道声:一路平安。

(20)这是一个还[在]继续发生[着]的真实故事。

通过例(19)(20)这两个例子,我们看到“在V着”作定语的例子前面都有时间副词即“仍”“在”,而“正V着”作定语的例子则无此限制。由此,我们可以说,“正V着”用作定语时一般是无标记的;而“在V着”所修饰的动词短语一般不充当定语,如果充当定语的话,“在V着”前一般要带上时间副词,是有标记的形式。

(二)句法结构的异同

经过考察,我们发现“正V着”和“在V着”结构方面最大的不同是“正V着”的结构之间可以出现介词“在”引导的地点状语,也就是[正+“在”地点状语+VP]的结构。在1361条用例中,我们共发现278条这样的语料,约占20.4%。例子如下:

(21)有个血点红的小蜻蜓[正]在她的小辫儿上落[着]。

(22)从中间找出玉梅来,一直望到黄大年的地里,发现他们组里的人都还[正]在地里赶[着]装筐子,中间似乎有女人。

(23)他们[正]在我房子前面等[着]我。

在结构方面除了上面的不同以外,“正V着”和“在V着”结构在形式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具体见下页表3。

表3   “正V着”和“在V着”结构之形式差异

[ Ⅰ型

正/在+V+着 Ⅱ型

正/在+V+着+O Ⅲ型

正/在+V1+着+V2 例句总数 “正V着” 139/1361(10.2%) 883/1361(64.9%) 339/1361(24.9%) 1361 “在V着” 339/1498(22.6%) 1014/1498(67.7%) 145/1498(9.7%) 1498 ]

从表3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正V着”和“在V着”结构都有三种形式(即“正/在+V+着”“正/在+V+着+O”“正/在+V1+着+V2”),但是不同的结构形式所占的比例还是有区别的。

“正V着”所在结构的三种形式由高到低的序列为:Ⅱ型﹥Ⅲ型﹥Ⅰ型

“在V着”所在结构的三种形式由高到低的序列为:Ⅱ型﹥Ⅰ型﹥Ⅲ型

在“正V着”所在的结构中,除了Ⅱ型(“正+V+着+O”)最多以外,其次是Ⅲ型(“正+V1+着+V2”)。“正+V1+着+V2”这样的形式也能说明“正V着”结构所表达的事件的时点意义较为突出。在同一个时点上,同时有两个动作并存,即在第一个动作V1进行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动作V2的发生。

而“在V着”所在的结构中,除Ⅱ型(“在+V+着+O”)最多以外,居第二位的是Ⅰ型(“在+V+着”)。这说明,“在V着”结构单独成句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三)与之搭配的时间词语差异

我们参照郭志良(1992)对时间状语的分析,对与“正V着”和“在V着”搭配的时间词语也作了一些分析。经考查,我们发现能与“正V着”结构搭配的时间词语只有非连续性时点词语。例句如下:

(24)这时,歹徒[正]冲[着]围观的群众狂喊乱叫。

(25)当我们走进齐涛家时,见这位36岁的牧民[正] 和家人品尝[着]节日的美酒佳肴。

而能与“在V着”结构连用的时间词语包括:连续性时点词语,如例(26);表延续或重复的时间词语,如例(27)。

(26)强大巨响传至数十里之外,井口压力达到10兆帕,死神每分每秒都[在] 威胁[着]抢险的人们。

(27)长岛,孤悬海上,那昼夜不息的海浪,似乎总[在] 奏[着]一首哀伤曲……

由上可知,与“正V着”结构搭配的时间词语较少,只有表示非连续性时点的词语可与之连用,这一点可突出反映“正V着”所在句子表示的事件的时点意义非常强。而与之相比,能与“在V着”结构连用的时间词语就比较多。时段词语以及表延续或重复的时间词语可自由地与“在V着”搭配,从侧面反映了“在V着”所在句子表示事件的持续性意义比较强。

三、“正V着”和“在V着”在主观性方面的差异

话语的主观性(subjectivity of utterance),简单来讲,就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使用中的自我表现。泽田启二(1983)指出,“在V着”经常用于“是”字句,并常与语气副词“到底”“究竟”等以及插入语“看起來”“你瞧”等共现,典型地表示“主张或推测某行为存在”[5]231。

下面我们参照泽田启二判断主观性的标准(即出现的句法环境以及与之搭配的前后成分),同时加上诸如说话人的态度等标准来判断“正V着”和“在V着”主观性的高低。

根据对语料的分析,我们认为“在V着”句的主观性高于“正V着”;“在V着”句是主观性的表达,“正V着”是客观性的表达。证据如下:

第一,通过“正V着”和“在V着”结构前面的状语成分来判断。经考察发现,“在V着”结构前面可出现如下词语,即“似乎、好像、确实、仿佛、看起来、好似、的确(的的确确)、究竟”等。不难看出,这些词语带有浓厚的主观判断色彩,由此可以反映出说话人主观的态度、看法。例证如下:

(28)一棵名叫迎客松,还有一棵叫送客松,它们挺立在路边的峭壁上,似乎[在]热情地迎送[着]各方游客。

(29)《白蛇传》《西厢记》四组冰雕,在彩色灯光辉映下扑朔迷离,仿佛[在] 向人们讲述[着]那久远的故事。

(30)而且这个市场的需求选择,的确[在]左右[着]文艺家的劳动……

例(28)中的“似乎”、例(29)中的“仿佛”表达了说话人猜测判断的语气;例(30)中的“的确”表达了说话人充分肯定的语气;而在我们所检索到的“正V着”所在句子的语料中,尚未发现与这样的语气词共现的例子。

第二,通过能否出现在疑问句或感叹句中来判断。我们知道,疑问句或感叹句都是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的句子,可表达出说话人强烈的疑问或者感叹的语气。在所考察的语料中,我们共检索出98条“在V着”用在疑问句或感叹句中的例子。例如:

(31)眼下,哪个企业不[在]忙[着]下海?

(32)几天前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里见到的余秋雨,似乎胖了很多,他是否还[在] 延续[着]他的文化苦旅呢?

(33)从狂人到隐士,这里有一种什么样的魔法[在] 驱使[着]他们呢?

(34)他[在]想[着]应该往左边走呢还是往右边走?

(35)现在还有多少价值无限的“宝贝”在苦等、[在]渴盼[着]“潇洒地走一回”!

“在V着”分别用在例(31)反问句、例(32)是非问句、例(33)特殊疑问句、例(34)选择问句及例(35)感叹句中。这些疑问句或感叹句所表达的语气意义比一般的陈述句所表达的语气意义要强得多。

但是在“正V著”结构所在的语料中,我们尚未发现出现在疑问句或感叹句中的例子。

第三,通过能否出现在“是”字句或类似于“是”字句等主观判断的句法环境(如“认为、以为、相信”句中)来判断。“是”字句具有情态的作用,也是泽田启二判断主观性的标准之一。“是”字句中没有发现“正V着”结构,而“在V着”则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是”字句或类似于“是”字句的环境中。例如:

(36)炼金家是[在]培育[着]永久的希望,事情不成时,总是归咎于自己的某种错误。

(37)这位妇女的泪水,似乎是[在] 向人们讲述[着]一个朝鲜族母亲,用无私无悔的爱养育和拯救……

(38)于是古人就认为有一位神灵[在] 控制[着]降雨。

“是”字句(如“认为、以为、相信”句等)是说话人对一件事情的主观判断或对他人能力的主观评价,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在V着”结构用在此类句子中,自然也就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在进行言语活动时须将“自我”投射到语句中去,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带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这就是“主观性”在语言中的反映[6]。我们在上文用四个证据证明了“在V着”所在句子的主观性高于“正V着”;“在V着”结构的主观性比较强,所在句子更多的是一种主观的描述,主观色彩非常浓厚;与之相比,“正V着”所在句子则侧重于客观表述,是事件报道者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对所发生的事件的一种叙述,主观感情色彩相对较少。

四、结 语

“正V着”与“在V着”都是汉语“进行—持续”的时体范畴的标记,而二者在表达“进行—持续”的语法意义的时候,在语义、句法和语用方面存在一些差异。根据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检索到的2886条“正V着”句子和3180条“在V着”句子作定量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语义方面:“正V着”的时点意义比较突出 ;“在V着”的持续意义比较突出。语法形式方面:二者句法功能、句法形式的差异不显著,“正V着”倾向于和表示时点意义的时间词语搭配,“在V着”可与时点、时段及表延续或重复的多种时间词语搭配。主观性方面:“在V着”所在句子的主观性高于“正V着”;“在V着”结构的主观性比较强,所在句子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描述,主观色彩非常浓厚;与之相比,“正V着”所在句子则侧重于客观表述,是事件报道者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对所发生的事件的一种叙述,主观的感情色彩相对少了很多。

[参考文献]

[1]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屈承熹.汉语篇章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3]郭志良.时间副词“正”“正在”“在”的分布情况[J].世界汉语教学,1991(3):167-172.

[4]肖奚强.“正在”“在”与“着”功能比较研究[J].语言研究,2002(4):27-34.

[5]泽田启二.“在”:从其相关成分谈起[A]//大河内康宪.主编,靳卫卫.译,日本近、现代汉语研究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6]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4):268-275.

【特约编辑 莫   华】

A Comparative Study of “Zheng V Zhe” and “Zai V Zhe” Based on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Modern Chinese Corpus

WEN Xiaofang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Jilin 136000,China)

[Abstract] Chinese is an analytical language that lacks strict morphological changes. The grammatical form and meaning are not one-to-one correspondences,and the same grammatical meaning can be reflected by multiple grammatical forms. In modern Chinese, “zheng V zhe” and “"zai V zhe” reflect a common grammatical meaning: “ongoing” or “continuous”.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semantics, syntax and pragmatics between them when expressing the grammatical meaning of “ongoing and continuous”. The article conducts a quantita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based on 2886 “zheng V zhe” sentences and 3180 “zai V zhe” sentences retrieved from the modern Chinese corpus of Peking University. Based on this, a qualitative analysis is conducted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zheng V zhe” and “zai V zhe”.

[Key words] ongoing and continuous; tense-aspect marks; zheng V zhe; zai V zhe; comparison

猜你喜欢

对比
关于杨德豫与黄杲忻版本的露西组诗译文对比分析
“鱼”不如“渔” “渔”不如“欲”
语法衔接在英汉法律翻译中的应用
装配式建筑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
小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监测与分析(下)
俄汉语名词的对比分析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影响脚斗士与跆拳道运动项目发展因素的对比分析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