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背景下培养学生运动员的困境与纾解

2024-05-29邢聪胡超然孟冬雳

体育风尚 2024年4期
关键词:体教融合学校体育

邢聪 胡超然 孟冬雳

摘要:体教融合是我国培养优秀学生运动员的重要举措,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探究体教融合背景下培养学生运动员的困境与纾解之道。研究表明:培养困境包括政策推行速度与中小学执行速度失衡、学校体育资源供给不足、学生运动员的培养组织协同治理体系欠缺、高校招生规模制约学生升学。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想融合、资源融合、治理融合、培养融合等对策,旨在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理论帮助,促进教育和体育的双重发展。

关键词:体教融合;学生运动员;学校体育

一、引言

体育强则国家强。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深化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体教融合的概念就是指体育也是教育的一部分,而且也能够通过体育锻炼对人的认知水平进行一定的提升。体育和教育并不是一个分离的个体,是融合在一起的。因此体育和文化教育是要一起发展的。该《意见》指出要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体育与智育的全面发展,优化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普通学校、体育培训机构文化教育和体育教学机制。在此背景下,探索体育、教育、卫生等多部门协同治理路径[2],建立起体校、普通学校、体育培训机构等对于学生运动员培养的体系[3]。学生运动员是体教融合这一复杂工程的重要主体[4],是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标志。学生运动员是消除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两个体育体系的壁垒,促进体育流动和多元发展的关键。2023年中国在成都大运会上以103金、40银、35铜的成绩位列世界第一这得益于体教融合政策提出后国家对于学生运动员的培养,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运动员的培养已经成为竞技体育发展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重要分支。

二、培养学生运动员的现实困境

(一)政策推行速度与中小学执行速度失衡

2020年8月以来,国家大力推行发展体教融合,北京、上海、江苏、沈阳等多数地区响应号召进行地方推行。近年来,我国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有关运动员的培养提出诸多政策,但中小学更加关注升学率。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以分数升学为成败的不良现象导致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下滑[5],以至于学校体育职能难以发挥。《意见》第一条就着重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保证中小学开足体育课,但据研究数据表明,江苏省中小学体育周课时数达标比例不到教育部规定周课时的65.1%,初三、高三年级数学、语文周课时数超过教育部规定的学校高达27.2%和76.1%[6]。中小学对政策的执行速度远不及国家政策的推行速度。

(二)学校体育资源供给不足

学校是培训学生运动员的主要阵地,肩负着竞技体育的未来,但在体教结合过程中学校并没有发挥主体作用,资源不足是关键因素[7]。我国历来就存在着体育教师数量不够,教师水平不足等问题[8]。从2009年起,体育教师缺口达30万[9],至2016年体育教师数量缺口问题有所缓解,但仍有15万的缺口[10]。体育教师大多由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担任,但近年来多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重视教育理论培养而忽视了术课地位[11],体育教师的专业训练水平不足。大多数普通学校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训练水平、训练经费、后勤保障等方面并不能达到体校水平,学生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也达不到理想效果。同时在体育赛事方面,我国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处于脱节状态[12],运动员训练、比赛、定级、大多由体育系统负责,教育系统参与度较低,学校无法涉足到体育赛事中去。

(三)学生运动员培养组织协同治理体系欠缺

“三级训练网”是我国培养学生运动员的主要模式,但是由于其内部机制之间错乱复杂,导致国家队与省队、市队及业余体校、学校训练队这三层体系之间相互掣肘,内耗严重[13]。体教融合着重突出“融合”二字,相比于体教结合,体教融合就要求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之间相互融合、渗透,互为一体。目前,这两大系统之间存在着横向壁垒,融合困难等问题,运动员的协调治理体系欠缺。体育系统独立于教育系统,体育系统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优秀的运动员,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教育系统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规范学生的基本行为。在实践中,前者更注重于运动员的体育能力,以运动成绩为导向忽略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不能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求,忽略了人本价值理念[14]。后者更注重学生的文化教育,家长对于学生参与体育竞赛、运动训练意愿较低,多数家长重“文”轻“体”,只关注学生文化成绩,忽视了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才能。二者之间目标不统一[15],对学生运动员的相互协调治理困难。

(四)高校招生规模制约学生升学

中小学学生运动员参与体育训练和竞赛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顺利升学。通过体育进行升学的方式有三种,即各省市体育統招考试、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考试、体育单招考试。其中体育统招是对体育要求最低但文化要求最高的考试,大部分学生运动员升学主要采取后二者考试。我国高校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具有明确规定,要求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规模不多于当年本科生规模的1%[16],这个虽然有利于教育公平但却大大限制了学生运动员的升学率。以校园足球为例,截止2019年受教育部认证的中小学足球特色学校有2933所[17],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规模得到提升,但由于大学招生原因,使足球人才升学数量不足,难以形成“大中小一体化”培养模式,到2020年国内能招生足球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达到188所,但能成功升学进入大学的校园足球运动员则不足2000人[18]。同时以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单招为例,该专业的单招院校数量从2005年的34个增长至2018年的51个,从院校数量而言增长将近一半,但实际招生人数并没有增加,每年保持2600人左右[19]。相比于随年增加人数的文化高考统招,单招和高水平招生的规模变化不大,大部分学生不愿意以此作为升学的主要途径。国内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和单招考生的招生规模制约着学生运动员的升学发展。

三、学生运动员发展纾解之路

(一)思想融合:深化“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意见》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求学校将学生的健康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义。

第一,将学生运动员的培养从“政府独办”变为“政府督办”,拉进学校体育与政府部门的关系,教育部门将学校体育课程开展状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学校体育赛事开展状况、学生运动员训练水平纳入到学校评定工作中。科学的建立学校体育工作评价体系和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20],做好政府部门的监督工作。政策推行必然要进行验收,政府部门推行政策后规定落实时间,按照规定时间对中小学进行抽查验收,检验落实效果,并对中小学落实结果进行公开,提高中小学对政策的重视程度。

第二,教育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体育的育人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小学将体育作为主学科,保障体育课程的基本数量,招聘足量的体育教师保证体育课的正常开展。

(二)资源融合:提高学校的资源供给

通过前文论述可知,中小学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体育设施缺乏、教师训练水平不足等问题。提高中小学的体育资源是培养优秀学生运动员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一,学校应当扩充自身的体育资源,提高体育设施在学校教育经费中的比重,提高体育教师的薪资待遇,保障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物质条件。校内开展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业余体育竞赛等,营造学校体育训练与比赛氛围,针对学生的特长爱好,开展体育校本课程如“x+y”课程结构。前不久落幕的第一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上,健美操、毽球、轮滑阻拦等项目的比赛引人关注。不少参赛选手表示,接触并爱上这些项目,是因为学校开设了相关体育课程。可见,学校体育工作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还有利于学生形成长久的兴趣。

第二,吸纳体育部门与体育特色学校资源,安排体育教师前往体育特色学校交流学习,发挥教师的流动性功能,与体育特色学校之间进行教师互调交流。聘请名师到校指导工作,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训练与带队能力。聘请退役运动员进校担任专职教练员,充实教师队伍。

第三,为青少年运动员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可以打消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提高青少年运动员文化素养,是保障他们健康成长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各地加快推进体教融合,在“学训相长”上进行了积极探索。甘肃选派中小学校优秀文化课教师到体校执教,将体校适龄学生和其他学生混编在一个班级,开展一体教学。江苏常州定期组织体校教练员与文化课教师互相观摩听课,以便更好地把握文化课与训练课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文化教育、体育训练“两手抓、两手硬”,才能形成协同育人的新机制。

第三,政府部门对于资源较为落后的学校提供经济上支持,加快补齐师资短板,要把体育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畅通专业体育人才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奥运冠军丁宁,在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担任讲师;蝉联三届艺术体操亚锦赛冠军的鲍语晴退役后入职中国美术学院,成为一名体育老师;前皮划艇运动员许亚萍,如今是浙江大学皮划艇课的教师。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体育教师具有多方面优势,能为做好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除了想办法扩充教师来源,还要拿出务实举措,让体育教师愿意来、留得住。提高体育教师待遇、明确教练员职称评定、拓宽职业发展空间等,才能让体育人才资源充分涌流,更好助力体教融合发展。

第四,学校吸纳社区资源,建立“家校社”动态治理体系,将社区与学校体育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12]。

(三)治理融合:建立多元化管理体系

体教融合除了将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也强调各单位协调配合。

第一,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学校建立三位一体的协调管理体制,完善顶层设计,打破各个部门互不干预的壁垒。严格划分两个部门在体育领域的职责,两个部门对于学校体育的發展、对于学生运动员的培养都有直接责任,政府作为核心领导,调节制定考核体系对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的工作进行考核与监督。如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将学生的体质健康纳入到当地政府、体育部门、学校的考核工作之中。

第二,体校与普通学校融合,协同发展体育工作。体教结合初期,提出了“市队校办”的理念,当地训练队与学校结合,让运动员去学校上学,在体校训练。这只是表面进行的一种结合,并没有在治理上融合。体校应与中小学融合形成综合学校,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体校的体育资源构建开发、融合、共享的青少年训练中心,利用体校资源将体育教师培养成专业教练员。如河北省被省跳水训练基地与保定政府共建青少年训练中心。

(四)培养融合:畅通人才发展通道

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带来的问题就是学生运动员的升学困难,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与体育单招考试的招生数量不能满足学生运动员的升学要求。

第一,高校扩大学生运动员的招生规模,畅通人才成长通道。高校将招收的学生运动员按照学生志愿分布至各个学院各个专业,在无训练计划时按照学院的要求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并且严格按照该学院标准进行考核。在训练周则安排以训练为主,文化为辅的培养模式。

第二,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培养融合,共同建设学生运动员升学模式。在小学阶段,注重文化课程学习和基础技能培养,构建文化成绩占比高体育成绩占比低的考核体系,发掘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将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推免至特色学校进行训练,此阶段加大训练时间和训练成绩在学生综合成绩中的占比。在大学阶段,严格按照《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意见》政策进行招生,解决学生运动员升学问题。

四、结语

体教融合是国家对于教育领域和体育领域做出的战略性的调整,是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培养优秀学生运动员的关键。体教融合政策并不成熟,在学生运动员培养方面存在着政策、资源、体系、升学等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贯彻体教融合政策,深化学校体育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新使命,探索一条赋有中国特色的体教融合的道路,最终为推动我国体育和教育的双重发展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黃河,杜长亮,刘东升,程传银. 学生运动员的成长——兼论体教融合的路径创新[J]. 体育科学,2022,42(10):87-9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总局 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A/OL].( 2020-08-31)[2023-05 - 07]. http: / /www. moe. gov. cn/jyb_xxgk/moe_1777 /moe_1779 /202009 / t20200922_489794. html.

[3]季浏. 新版义教课标:构建以核心素养为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06):1-9.

[4]柳鸣毅,但艳芳,张毅恒. 中国体育运动学校嬗变历程、现实问题与治理策略研究[J]. 体育学研究,2020,34(03):64-77.

[5]周凰,邓伲姣,马卉君,刘昕. 体教融合理念下学校体育内涵式发展实践困境与推进策略[J]. 体育文化导刊,2021,(12):91-97.

[6]江苏省教育厅. 充分发挥体教融合整体优势助力推动体育强省建设高质量发展[Z]. 2020.

[7]季彦霞,马国义,吕万刚,史东林. 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多元共治及实现路径[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39(02):232-239.

[8]季浏,马德浩.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回顾与前瞻[J]. 体育学研究,2018,1(05):1-11.

[9]包莺,刘海元. 我国体育教师队伍现状及加强建设对策[J].体育学刊,2009,16(05):41-44.

[10]赵军辉,胡小清. 体教融合背景下优秀退役运动员从教的现实困境及纾解路径探究[J]. 体育学刊,2023,30(02):74-80.

[11]唐炎. 现行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 体育学刊,2014,21(02):61-64.

[12]李乐虎,王健,高奎亭,李可兴. 深化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治理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1,36(05):520-527.

[13]陈作松,吴瑛,缪律. 深化体教融合背景下我国运动员选材和培养的发展机遇与创新策略[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09):74-78+87.

[14]卢文云. 迈向体育强国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02):75-81+107.

[15]朱岩,李国红,张景峰,杨庆宇.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培养困境与对策[J]. 体育文化导刊,2022,(03):52-57+64.

[16]刘波,郭振,王松,陈怡莹,张贝尔. 体教融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诉求、困境与探索[J]. 体育学刊,2020,27(06):12-19.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9 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名单[EB/OL].[2020-07-31]. http://www.moe. gov.cn/jyb_xxgk/s5743/s5744/201910/t20191022_404834.html.

[18]刘波,郭振,王松,陈怡莹,张贝尔. 体教融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诉求、困境与探索[J]. 体育学刊,2020,27(06):12-19.

[19]刘国瑞,高树仁. 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选择[J]. 高等教育研究,2015,36(10):1-7.

[20]孔琳,汪晓赞,徐勤萍,杨文强,吴彩访,周博,朱杨明.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J]. 中国体育科技,2020,56(10):29-35.

猜你喜欢

体教融合学校体育
新形势下体教融合对南宁市滨湖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要求
体教融合模式下体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探究
体教融合的当下价值及可行性分析
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难点分析
探析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如何上好一节乡镇体育课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