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普惠金融及其对于农村用户正规信贷申用的影响

2024-05-29王一博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7期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

王一博

摘   要:数字普惠金融利用数字技术为农村用户提供更广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对于农村用户正规信贷申用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分析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用户正规信贷申用的影响和浙江省农村普惠金融推动共同富裕的经验,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在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和促进农村用户获取正规信贷方面的作用。同时,以浙江省农村普惠金融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为例,进一步说明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现实意义。最后,简述目前农户参与数字普惠金融的意愿,以期为未来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供参考。

關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农村用户;信贷申用;信贷获取

中图分类号:F830.5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7-0095-04

一、数字普惠金融概述

(一)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

数字普惠金融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模式,旨在通过数字化技术将金融服务普及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中,特别是那些传统金融服务难以覆盖的人群。该概念在2016年的G20 杭州峰会被正式界定为:“利用数字技术为小微企业、贫困以及低收入人群等缺乏金融服务的群体提供一系列正规的、合法的金融服务。”这种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移动设备、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使得金融服务能够更便捷、更高效、更安全地提供给消费者。数字普惠金融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字支付、数字信贷、数字保险、数字投资、数字征信等多个方面。

(二)数字普惠金融的特点

1.广泛覆盖性。数字普惠金融借助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能够将金融服务延伸到传统金融服务难以覆盖的地区和人群。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数字普惠金融可以突破地理限制,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为更广泛的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无论是在偏远地区还是在城市中心,只要有网络连接,人们都可以享受到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便利。

2.高效便捷性。数字普惠金融借助互联网、移动设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实现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等方式,快速完成支付、转账、贷款等操作,无需烦琐的手续和时间等待。此外,数字普惠金融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根据用户的需求以及偏好,提供更具便捷性的服务。

3.可持续性和普惠性。数字普惠金融的目标是实现金融服务的普及化和均等化,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享受到金融服务带来的迅捷与便利。通过数字化技术,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和门槛,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和可得性。同时,数字普惠金融还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金融业发展和创新。

二、农村金融市场运行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信贷在促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民收入、推动农村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仍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和改进。

(一)农村金融市场的成就

1.金融服务广度不断提升。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精准聚焦农村重点领域以及薄弱环节,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推进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服务能力,增加涉农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可得性、可持续性。金融服务扎根农村地区,覆盖广度不断扩大。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也进入了农村市场,为农民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2.金融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农村金融机构推陈出新,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以满足不同农户的需求。这些金融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个人贷款、企业贷款、存款、理财等。这些产品的推出,不仅方便了农民的金融交易,也提升了农户财产增值的能力。

3.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进步,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也不断提高。农户可以通过网银、手机银行等渠道进行金融交易,实现交易的便捷和安全性。此外,在金融服务的供给方面,不断加大农户金融知识的普及力度,提升了农户的金融素养及风险意识。

4.农村金融市场逐渐成熟。农村金融市场不断发展且日臻成熟。当前,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竞争推动了农村金融市场进步和成熟。同时,相关部门也加强了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有效监控金融风险的产生,以保障参与方的合法权益。

5.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为农户的生产和生活保驾护航,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在初步形成的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体系中可以更加容易地获得信贷等金融服务支持,为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增加了动能,农户在其中持续增收,提高生活水平。

(二)农村金融市场运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不足。中国农村金融信贷市场资金流动不足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可用于抵押的资产有限,因此农村信贷机构放贷风险较高,资金回流慢,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活力。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不足,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村金融市场信用体系不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信用信息未能有效整合、信用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的征信体系不健全,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在核查借款人信用状况时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导致一些农户存在拖欠贷款的情况,存在道德风险,给农村金融机构造成了损失。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信用评级机构和信息共享机制,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在评估借款人信用状况时存在主观性和盲目性,进一步加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

3.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不健全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由于监管机制和监管标准不健全,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在运营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行为和违规操作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危机处理机制,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在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时反应滞后,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潜在的风险。此外,由于监管手段仍需提升,一些地区的金融风险监管的效果不佳,无法有效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

4.农村金融市场缺乏创新和服务意识。农村金融市场缺乏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也会制约其发展。一方面,受制于惯性思维,一些农村金融机构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没有根据农户及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创新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人才以及技术支持,导致农村金融机构在产品开发、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能力薄弱,难以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进步与发展需求。

三、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农村用户正规信贷申用的影响

(一)填补农村信贷服务的空白

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条件落后以及金融设施不完善等种种原因,农村信贷服务往往与农户需求不匹配,造成农户信贷的获取率不高、满意度低等情况。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覆盖广度不足、服务种类单一,导致农村用户在获取信贷支持时面临诸多困难,影响农业生产和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为解决以上难题拓展了新的思路。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金融等技术加持,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实现金融服务的远程化和智能化,打破传统信贷服务的地域限制,使得农村用户不再因地理位置的限制而无法获取信贷服务,填补了农村信贷市场的空白。

(二)提升农户的信贷可得性

农村用户参与信贷时往往面临一些问题,例如,由于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因而难以获取贷款;由于信息不对称,对信贷申请的流程和要求了解不足,导致申贷和获贷成功率较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实现对用户信用状况的自动化评估,从而降低了信贷门槛,使得更多的农户能够获得正规信贷的支持,解决了他们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数字普惠金融还能通过简化信贷申请流程和提供全天候在线服务等方式,提高了农村用户获取信贷的便利性和成功率。

(三)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结构

除了提供基本的信贷服务外,数字普惠金融还可以根据农村用户的需求特点,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例如,通过互联网平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提供农产品销售、农业保险、理财产品等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在一些地区银行还会根据农户的具体情况,定制适合他们生产情况的金融服务产品。以上业务的开展不仅能够满足农村用户的基本金融需求,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兴起有助于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的结构,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多元化的金融服务还能够增加农村用户的资金来源,拉升其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四)促进农村产业升级与现代化

由于国家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加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为农村用户提供便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有效助力了农业生产,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升级。特别是对于一些特色农业产业而言,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为其提供针对性更强、灵活度更高且更高效的资金扶持。并且,通过大数据分析,金融机构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农业项目的风险和收益,为农业产业提供定制化信贷方案。

(五)提升农村用户的金融素养与意识

数字普惠金融在为农村用户提供便捷金融服务的同时,也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金融知识和信息。通过在线教育、金融知识普及等方式,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帮助农村用户提高自身的金融素养和意识,使得农村用户能够更加理性地对待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选择,减少盲目投资和借贷的风险。同时,提高农村用户的金融素养和意识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财务稳健性,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四、浙江省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共同富裕的经验分析

(一)浙江省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部海岸、长江三角洲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是中国第一个全面实现小康的省份。浙江省近年来积极推动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以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共同富裕的实现。浙江省的农村普惠金融起步较早,主要是基于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转型与发展。随着国家对农村金融的重视和扶持力度的加大,浙江省的农村普惠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现阶段,浙江省的农村普惠金融机构覆盖面广,服务种类多样,服务质量和效率也在不断提高。同时,浙江省还积极推动“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使得更多的农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便捷的金融服务。

早在2017年11月,中国研究团队就对浙江省14个县(市、区)进行了随机抽样调研。调研获取的10 790份农村问卷的具体数据显示,浙江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已走在世界前列,浙江省农村地区从持牌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比例远超非正式渠道,而与此同时,浙江省的网银和手机银行的业务也出现了突破且不仅仅局限于支付业务。移动支付在浙江省的普及率和使用频率都很高,后者的比例可达68.4%,日均使用移动支付的成年人占比为28.7%。

(二)浙江省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共同富裕的经验分析

1.强化政策支持,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浙江省在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22年,《关于金融赋能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全省在支持农村普惠金融建设层面发力,大力支持微小主体创收,进行实践普惠金融。政策的实施有效降低了农村普惠金融机构的运行成本,提高了其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也优化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促进了金融机构的竞争,引导金融机构健康发展。

2.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浙江省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机构在服务模式上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探索。例如,一些机构采取了移动金融服务的模式,将金融服务直接送到农民家中;还有一些机构采取了“金融+电商”的模式,将金融服务与电商服务结合起来,为农户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浙江省农商联合银行已为全省46家省级重点单位提供全方位、成体系数智金融服务,占全省的比例接近60%。以上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服务模式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服务质量,满足了农户的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

3.加强风险防控,保障金融安全。在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过程中,浙江省筑牢风险防范屏障,夯实信用之基。2021年浙江银保监局实行“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融资模式”。该项实践有效激活了农户家庭资产负债信息、消费等行为信息、负面清单信息等资源,为实现农户“金融契约信用、社区信用”的联结和“普惠金融、乡村治理”互融互动提供了可能。浙江省推动创新“数字普惠大脑”项目建设。项目融合多源数据,运用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等现代技术,应用模型算法,形成大脑信息中枢、分析中枢和决策中枢,提供金融授信方案,结合高维特征数据支持精准营销、智能风控、反欺诈等多样化的应用场景,降低人工操作风险,提升了工作效率。项目实现了客户信息“一图概览”,识别客户潜在资金需求,创新推出“无感授信、有感反馈、便捷用信”农户小额普惠贷款模式,解决首贷户资金获取难题,提升授信覆盖广度。

五、农村用户参与数字普惠金融的意愿分析

截至2021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73.0%,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7.6%。网络支付用户达8.5亿,农村网络支付用户达1.96 亿,占农村人口比重达36.0%。①数字普惠金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渐进入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其产品和服务为农户提供了更为全面、便捷的金融服务。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户对于参与数字普惠金融并获取信贷的意愿正在显著提高。接受度方面,根据课题组对浙江省11市2023年的抽样调查可知,超过70%的农户表示愿意尝试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平台申请贷款。农村用户逐渐认识到数字普惠金融的便利性和灵活性,使得他们更加愿意通过该种新型的金融服务形式申请、获取和运用信贷。此外,数字普惠金融还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还款方式和更加灵活的贷款期限,使得农户能够灵活地管理自己的债务,降低其还款压力。目前,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选择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平台进行申请贷款。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平台还为农村用户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根据其信用状况和需求,提供更加精准的信贷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用户的接受度和满意度。

六、数字普惠金融对于农村用户正规信贷申用的具体实践

(一)建立完善的数字普惠金融体系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数字普惠金融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括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等,以及相应的监管机构和政策支持体系。以上参与方应利用数字技术,为农村用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包括存款、取款、贷款、支付等金融服务。同时,这个体系内应该完善的征信系统,不断为农村用户提供更加公正、公平的信贷环境。

(二)推广数字普惠金融教育

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推广,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金融知识的普及。政府和金融机构可以合作开展数字普惠金融教育,提高农村用户的金融素养和信用意识。可以通过开展金融知识讲座、发放金融知识宣传资料、开展金融知识竞赛等方式,让农村用户更加了解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优化信贷审批流程

针对农村用户正规信贷申用的需求,金融机构应该优化信贷审批流程。这包括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等。同时,金融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数字化信贷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机制,确保农村用户的贷款安全和合规。此外,金融机构还可以通过推广网银、手机银行等数字化服务方式,让农村用户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金融服务。

(四)创新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

针对农村用户正规信贷申用的需求,金融机构应该不断创新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开发适合农户的信贷产品等。同时,金融机构还可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在对农村用户的信用状况进行全面评估的前提下,针对农户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金融服務。如,浙江省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据为核心,综合农户信用分,推出“美丽乡村E贷”金融产品,强化信用成果应用,支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针对产业特点,解决茶商融资难题,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创新推出了生态信贷产品“茶商E贷”,运用区块链技术并融合多维度信息,以松阳茶叶市场特定的茶叶交易场景为授信介入关键点,实现贷款从发起到发放的全流程线上操作,在授信额度内农户无须抵押且贷款秒批秒贷,解决了过去茶产业链主体规模小、缺少抵押物、银农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所导致的融资难题。

(五)加强风险管理和监管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必须建立在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基础上。政府和监管机构应该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确保其业务合规、风险可控。同时,金融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线上实时地对每一笔贷款进行严格的评估和管理,确保贷款的安全性和收回率。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道德风险进行管控,维护良好的信用环境。

(六)建立合作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

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村用户正规信贷申用需求,政府和金融机构可以建立合作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这些平台可以提供政策支持、金融知识普及、信息共享等服务,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该平台了解农村用户的金融需求和融资难题,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此外,平台还可以促成金融机构与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健挺,谢一凡.长江经济带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现代金融,2023(8):3-13.

[2]   曹俊勇,张乐柱.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动态影响:基于系统GMM及门限效应的检验[J].西南金融,2023(1):43-55.

[3]   周南,张龙耀.传统金融基础、数字禀赋与农村数字金融普惠[J].财贸研究,2022,33(12):49-58.

[4]   许月丽,孙昭君,李帅.数字普惠金融与传统农村金融:替代抑或互补?——基于农户融资约束放松视角[J].财经研究,2022,48(6):34-48.

[5]   宋佳琪,白子玉,刘俊杰.数字金融发展背景下农户信贷约束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传统信贷和数字信贷的比较[J].世界农业,2022(3):62-73.

[6]   王小华,张莹,胡大成.数字金融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现实困境及机制创新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20(3):18-32.

[7]   刘俊杰,李超伟,韩思敏,等.农村电商发展与农户数字信贷行为:来自江苏“淘宝村”的微观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20(11):97-112.

[8]   傅秋子,黄益平.数字金融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异质性影响: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8(11):68-84.

[责任编辑   白   雪]

猜你喜欢

数字普惠金融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分析
数字普惠金融消减苏北农村地区贫困脆弱性路径研究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减贫效应实证研究
消费者权益视角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风险及措施
合肥县域村镇银行科技与数字普惠金融应用研究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数字普惠金融下的互联网个人征信业务探索
数字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的创新机制
数字普惠金融的县域测度
数字普惠金融推动脱贫攻坚的优势分析、具体实践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