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24-05-29陈秀云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7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普惠

陈秀云

摘   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民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上也是在加强民生建设。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践行党的使命宗旨的政治责任,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把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民生发展的基本理念,让人民群众主动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贡献者,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好美丽中国。

关键词:生态环境;普惠;民生福祉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7-0075-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他反复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就是让我们重视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好美丽中国。

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时代背景

(一)全球生态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强

近几年,全球暴发了新冠肺炎疫情。新冠病毒对人类生命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气候变化是更严重的全球问题,极端天气导致粮食减产、重大山火、生物多样性减少;与新冠病毒相比,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造成发生灾难性洪灾。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其实真正能摧毁人类的,不仅是疫情,也有可能是狂妄自大的人类自己。实际上,对地球来说,人类的破坏性才更强。疫情让人类停下脚步,地球却以惊人的速度恢复生机。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充满了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这种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迫使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共处。

(二)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一方面,从人民需要看,要深刻认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种美好生活需要非常广泛,在环境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们对青山碧水、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越来越迫切,谁都不想“屋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在过去,老百姓期盼的是温饱和生存,现在期盼的是环保和生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追求高品质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生态保护,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另一方面,要深刻认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总体幸福指数也得到大幅提升,但同时我们也面临不少生态环境问题,其中很多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到群众健康甚至生命。比如:人们明显感到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增强,但是,一些地方生态环境事件依然时有发生,生态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还有很大差距。二是碳中和碳达峰任务重、压力大。现在我国碳排放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3],未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用水量、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排放也将随人口增长持续增加。所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任务非常艰巨。三是生态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还有差距。在我国有近四成的城市空气质量没有达标,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节很多时候都是重污染雾霾天气,夏季又会有臭氧超标问题。我国农村的环境卫生问题更加突出,存在生活垃圾不能及时清运,家禽家畜散养为主,这都是我国农村环境卫生治理面临的一大难题。所以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论意蕴

(一)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

很长时间以来,人类一直认为地球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无穷无尽的资源,还可以无限容纳人类排放的废弃物垃圾。然而,当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极端天气变化无穷,自然灾害频频发生(飓风、洪水、热浪、干旱、火灾),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平均每一个小时一个物种就灭绝,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人类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造成不可持续发展等等。这些问题叠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福祉的时候,我们才认识到地球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才认识到人类排放的垃圾废弃物也需要控制在地球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吸收的限度内;才认识到了厄尔尼诺现象会给地球的气候带来灾难性影响;才认识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掠夺,任意大面积砍伐、烧毁森林会破坏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才认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生态环境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内在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呵护就是对人自身的呵护,对自然的保护就是对人自身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自身。同样的,人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由于过度砍伐森林,焚烧农业秸秆、石油、煤炭等等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地球出现了温室效应,导致了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这不仅危害自然,还威胁人类的生存。中国有句古话,叫“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现实社会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就是鱼和熊掌,很多人认为二者只能有你没我,也常常是“舍鱼而取熊掌”。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无异于杀鸡取卵。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发展经济,造成了许多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坚决避免。其实,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環境改善可以有助于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也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所以,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完全可以共同进步,鱼和熊掌当然可以兼得。中国要发展,也要青山蓝天,更要老百姓幸福生活。

(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最突出的特点是公共性,就是说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提供的,任何人都可以共同受益和共同消费。而且,任何人在享用或者使用公共物品时,不会妨碍、也不会排斥其他人同时享用或者使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外在整体优美的景观、广博丰富的物产、清洁清新的空气、安全可靠的的食品、干净甘甜的水源等等,这些都展现了公共产品的典型的公共属性,所以生态环境具有公共性这一明显特点。良好生态环境的另一个属性是它的公平性,是最为公平的公共产品。无论男女老幼、民族宗教、贫富贵贱、教育程度,人人都可以平等、公平地消费、享用、使用。反过来,如果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的破坏,那么良好生态环境的生态服务功能就会丧失,人的正常生产生活就会受到影响,就会实现另一种“公平”。比如澳大利亚的大火、巴西热带雨林的减少,已经给全人类带来了另外一种“公平”。在地球成为一个地球村的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是全人类全球性的问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自置身事外。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要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在自然物品的基础上形成公共产品,保证全人类永续存在和持续发展。

(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需求

良好生态环境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人民安全感和幸福感、满意度,所以外在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重要的民生福祉。新时代人们在满足生存温饱之后,生态需求是老百姓最基本的民生需求。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们生活中所需要的吃的、喝的、穿的、住的、用的等将无以获取;没有生态安全,我们吃的、喝的、穿的、住的、用的就不安全,会危及生命安全。为什么说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呢?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像普照的阳光而温暖天下,人人都能从中受益,也是人人都能享受到的民生福祉,具有普惠性的特点。这种“最普惠性”不仅存在于代内之间,也存在于代际之间,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的方式搞发展。良好的生态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长白山地区,长白山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惠及吉林省,同时也惠及东北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是这些地区的生态屏障,对这些地区的生态安全将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我们把长白山生态环境保护好,就是对全国、全世界生态环境作出的重大贡献,必将惠及全人类,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践行要求

(一)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践行党的使命宗旨的政治责任

生态环境是关系我们党的宗旨和使命的重大政治问题,是新时代党的重大政治任务。生态环境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环境问题,它已经成为关乎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问题,成为关系国家安全的大问题。环境问题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有数据显示,1996年以来,我国的群体性环境事件一直保持着年均29%的增速。2021年,生态环境部共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147起,有27起重特大及敏感突发环境事件[4]。环境事件成为继征地、拆迁矛盾之后又一容易引起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的新因素。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心怀“国之大者”,守住生态环境保护底线,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算好政治账、长远账。要深刻吸取秦岭违建别墅问题这个大教训,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

(二)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重点领域

生态环境与民生是紧密相连的,生态环境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我们要坚持生态惠民、利民,坚持环境整治,重点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5]以美而富的美丽经济造福于民,以美而文的美丽文化造福于民,以美而舒的美丽生活造福于民,以美而久的美丽永续造福于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推出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5 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6 年)三项专项行动计划,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在治理突出生态问题上的决心。

(三)把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民生发展的基本理念

从生态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来看,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执政理念上,要把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民生发展的基本理念。让环境滋养民生,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相得益彰,找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契合点,严格规范开发建设程序,重新规划设计生态惠民、利民、为民的生态旅游和冰雪运动项目,把整改工作转化为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建设山清水秀的美丽家园。只有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民生发展的基本理念,才能提升人民群众的环境福祉,才能建成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中国。

(四)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美丽中国,人人共享,你我共建。吉林长白县很多乡镇都有“爱心超市”,在2020年的时候就达到了77个。“爱心超市”采取的是积分制,只要村民去清理、去宣传、去制止向河道倾倒垃圾,就能得到2分积分卡。1个积分相当于一元人民币,可以在超市兑换生活必需品和日用品等奖品。特别是一些年龄偏大或有身体残疾的贫困户,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参与一些劳动就能赚得积分,比如帮村里清扫路面、收拾垃圾、维护好自家庭院环境等。据长白县扶贫办统计,仅2019年,全县积分就达565 263分[6]。推行“爱心超市”活动,提升了“爱河、护河、管河”的全民意识。现如今,沿河企业、居民向河道扔垃圾现象明显减少,不仅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也实现了村民由“旁观者”到“守护者”的角色转变。域内水环境质量获得明显好转,城鄉面貌发生明显变化,人文和谐生态宜居城市逐步彰显。我们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在点滴之间汇聚起生态环境保护的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外文出版社:第1版,2018:397.

[3]   丁斐,装贵阳,刘东.环境规制、工业集聚与城市碳排放强度:基于全国28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97.

[4]   都仲秋.论环境群体事件的政策网络治理[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0(6):25.

[5]   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8〕22号)[EB/OL].(2018-07-13)[2023-07-14].https://www.gov.ch/zhengce/zhengceku/2018-07/03/content_5303158.htm?ivk_sa=1023197a.

[6]   长白县爱心超市让生活更美好[N].长白山日报,2020-05-28.

[责任编辑   立   夏]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普惠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职工普惠服务的实践与思考——以内江市总工会的探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