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话中评价项间的关联及评价者认知状态的协商

2024-05-29任小华

关键词:修饰语评价者谈论

任小华

(陕西科技大学文化与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21)

评价(assessment)是会话参与者在会话中表达他们对所谈及的人、物、事件或情形等所持的态度或情感的一种行为,是人们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行为[1]。会话中的评价通常由一次评价和二次评价构成①如下面会话中,A和B谈论襄阳的年轻人选择到外地发展,02行B的评价是一次评价,03行A对B评价的回应性评价是二次评价。01 A:青壮年在那边干啥呀?02→B:生活节奏太慢。03→A:对,太慢了。。一次评价指的是前面说话者针对某对象所做的评价,而二次评价是会话另一方针对前面评价者的评价所做的评价。

在现有有关会话中评价研究的文献中,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英语或日语会话中的二次评价[2-3],汉语会话中的二次评价近几年才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Luke&Tanaka对粤语会话中评价回应(等同本文的“二次评价”)的考察发现,评价回应者主要通过“独立谓语”和“谓语提前”两种手段来建构二次评价,表达对前面评价的同意[4]。周晓君对汉语会话中的二次评价的句法和韵律特征进行研究,发现评价回应者主要使用非主谓谓语句、主谓谓语句和复杂句来表达他们的同意或不同意。此外,她还发现韵律在回应者表达同意或不同意中的作用也有所不同[5]。鲜丽霞对汉语自然会话中二次评价的发出、句法构成、表达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差异及倾向性进行考察,发现在构成方面,二次评价多采取形容词谓语句、肯定/否定标记词小句或无评价词小句[6]。任小华对汉语会话中表达同意的二次评价进行考察,发现评价回应者多通过对前面评价进行升级或重复来表达同意立场[7]。

对现有文献梳理后发现,目前有关汉语口语(尤其是会话)中二次的研究还不多见,除鲜丽霞和任小华外[6-7],有深度的研究付之阙如。此外,现有研究还未关注到二次评价者回应前面评价时的认识状态。本文研究目的有两个:第一,考察汉语会话中二次评价与一次评价在词汇层面的关联;第二,考察二次评价者对一次评价者的评价回应时自身认知状态的体现。

一、语料、方法与分析框架

本研究所用的语料主要包括电话会话和面对面会话两部分,二者的音频时长约为27.5 小时。电话会话是由美国语料共建会(LDC)开发的Call-Friend 和CallHome,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华人之间或与中国家人之间的电话录音,大约27 小时。面对面的会话来自北京大学高彦梅开发的北京大学汉语口语语料库(PKUC),主要是大学同学、室友或朋友之间的会话,大约0.5小时。电话语料初衷不是服务于会话分析,北京大学汉语口语语料也不是按会话分析规范转写的,故笔者遵循会话分析转写语料的规范,根据录音对原转写的语料进行重新转写或统一格式。

本研究主要方法是会话分析,这是一种质性的方法。该方法主要关注会话中呈现的秩序,对语料的分析不借助已有理论,而是基于无动机观察,分析一般从话轮和序列入手。

此外,在分析会话参与者的认知状态时,我们主要参考Labov&Fanshel早期的框架[8]100。Labov&Fanshel用A事件、B事件和AB事件来说明会话参与者之间的认知状态。A 事件指的是A(言者)知道但B(听者)不知道的事件,因此A对谈论对象的认知高于B;B事件与A事件相反,指的是B知道但A不知道的事件,因此B对谈论对象的认知高于A;AB 事件指的是AB 都知道的事件,此时AB 对谈论对象的认知或大体相似或一高一低。

二、二次评价项的分类

对所收集的46 例语料的分析显示,二次评价与一次评价的评价项在词汇方面的关联主要有非重复型和重复型两种。非重复型,主要是直接-间接表达,换言之,一次评价项采取直接表述,二次评价项采取间接迂回的表述方式,或二者颠倒过来。重复,可大体分为完全重复和部分重复,完全重复是一次和二次评价项相同;部分重复,顾名思义,二次评价项中仅有部分与一次评价项相同,部分重复又分为在一次评价项前添加修饰语、省略一次评价项后的语气词或修饰语和改变一次评价项的修饰语等三种。非重复型与重复型评价及其细类的频次和比例如表1所示。

由表1 可见,在回应一次者评价时,与非重复型手段相比,二次评价者更偏向重复方式(是非重复型的6倍还多)。通过重复一次评价者的资源回应时,二次评价者偏向部分重复(近乎是完全重复的6倍)。在使用部分重复时,二次评价者更偏向在一次评价项前添加修饰语,或省略一次评价项后面的语气词、起修饰作用的补语(二者合起来是“改变修饰语”的3倍还多)。二次评价者对评价资源的不同选择,可能与突显其对评价对象认知上的独立性,或争夺对评价对象的认知权威有关。我们下面将分析二次和一次评价资源在词汇层面的关联,同时也分析二次评价者为突显其对评价对象认知上的独立,或为争夺对有关评价对象的认知权威,而对一次评价资源策略性利用的特点。

三、非重复型二次评价

前文中提到,非重复型主要是直接-间接表达的交替,即针对一次评价者的直接表述,二次评价者采取间接迂回的表述方式进行回应,并表示对一次评价者评价的同意。二次评价项和一次评价项虽然在形式上没有相同的地方,但二者属于同义表达。与后文“改变的重复”类似①英文为modified repeats(Stivers 2005)。,采取同义不同形也凸显回应者评价时的独立性。这可以通过对(1)和(2)的分析看出。

(1)“飞机达到时间”(CallFriend 4257-006)

01 B:他这个^东方到北京哈,是早上五点钟到北京。

02 A:嗯嗯。

03 B:然后我爸爸妈妈就现在那里买飞武汉的飞机票,你知道吧?

04 A:嗯。

05 B:然后那天,有从早上到晚上有五班飞机飞武汉。

06{lipsmack}然后我爸爸妈妈就想,不在北京住一晚上,不然。

07又咚咚咚跑出去住一晚上,咚咚咚又,北京机场又在郊区,你知道吧?{breath}

在例(1)中,A 和B 谈论飞机早到所带来的麻烦。B 在01、03、05 行中提到她乘坐的飞机早上5点到北京,她父母给她买从北京到武汉的机票,因为机场和住宿不在一处,觉得需要在北京住一晚上,对此,B 自己的评价是“很麻烦”。此后,B 在06-08 行中继续告知A 在北京住一晚上后又要去机场,最后通过“你知道吗”促使A 对其评价进行回应。在08 行中,A 通过三个方面表达同意B 的评价:同意标记“对呀”,语气词“也”,以及评价项“不方便”。“不方便”是“麻烦”的间接表述,二者属于同义,A 通过间接的表述方式回应B 的一次评价,与此同时建构和B 一致的立场。就认知状态而言,B是事件的经历者,而A不是,换言之,谈论对象是Labov&Fanshel 所谓的“ A 事件”,即该事件只有言者B 知晓而听者A 却不知晓[8]62,故B 的认知状态高于A。对前面B 的告知及告知后的敦促,A采用起填充词功能的叹词“嗯”来回应,但未提供更多信息,只有通过B的告知,A获得关于谈论对象的信息,故在B在第5个话轮(05-07行)告知后再次敦促A时,A才做出同意性评价。Pomerantz 对英语会话的研究也表明,当会话中一方对谈论对象有足够的知识时,才会对前面另一方的评价做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回应,如对谈论对象知之甚少,则拒绝对前面的评价做出回应[9-10]。

(2)“婴儿”(CallFriend 4270-001)

01 A1:{laugh} 真的,那个就是肚子大小和那个大小不是特别一样。

03→A1,对。

04他是七磅((多)),就是正常吧。

在例(2)开始之前,B 认为母亲肚子大可能只是一肚子水而已,在(2)中,A1和B 讨论母亲肚子大小和婴儿体重之间的关系。A1在01 行中首先通过“真的”予以确认,随后她认为母亲肚子大小和婴儿大小不一致。B在02行中首先通过同意标记“对”认可A1的观点,随后对A1的孩子生下来外形做出评价“蛮小的”,因为A1和B是朋友,“蛮小”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B 的面子,故B 随即将前面的评价修复为“挺(小)”,“蛮小”和“挺(小)”都是直接表达,虽然程度相似,但是B在“挺(小)”前附有模棱语“相对来讲”,弱化了对新生儿的负面评价。需要指出的是,A1在B 的评价还没完成就提早发话②括号里面的话语表示非会话者实际发出而由转写者补出来的话语。,在03 行中用“不算,不算大”予以回应。“不算大”,相对“蛮小”或“挺(小)”属于间接迂回表达,把对“新生儿”的小通过另一角度来描述,至于“小”的程度则留给听者去判断。随后,A1通过同意标记“对”认可前面B 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在04行中提供孩子当时的体重来说明B所谓的“小”其实并不小,属于正常。在(2)中B和A1谈论的是A1的孩子,似乎属于Labov&Fanshel 所谓的“ A事件”[8]62,其实不然,B和A1对孩子都有所了解,但孩子是A1的,因此相对而言,A1具有更高的认知状态,这在他们的评价表述中可以看出,A1的评价比较绝对,而B的评价有修复,而且伴有模棱语。

四、重复型二次评价

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在日常交际中,会话参与者一方经常重复其前面另一方的话语来构建自己的话语[11]。在我们的语料中,也发现了二次评价者多重复一次评价者评价项的部分或全部。这些重复又可细分为完全重复、在评价项前加修饰语、省略评价项后的语气词或修饰语以及改变评价项的修饰语四种。

(一)完全重复

针对一次评价者前面的评价,二次评价者有时会通过完全重复一次评价者的评价项,即复制的方式,来回应一次评价者的评价,进而表达自己同意或不同意的立场。Pomerantz认为英语中同级评级(等同本文的“完全重复”)更多出现于表示不同意的序列中[9-10];Hayano发现日语中同级评价却更多地表达同意[12],通过对汉语语料的考察发现,汉语的情况和日语类似,即重复型评价多表达二次评价者同意前面一次评价者的评价,如(3)所示。

(3)“昂贵的衣服”(CallFriend 4972-09)

01 B:就你们厂的好。^毛^明^华就喜欢你们厂的。我说你又买不起。

在例(3)中,A 和B 谈论A 工作的服装厂生产的衣服,B在01行中告诉A因为衣服质量好,她丈夫就喜欢A厂衣服,但B觉得自己丈夫买不起,并在02行中对服装做出评价:“那个太贵了。”作为对买不起的解释。在回应B的评价时,A采取了重复B 的评价项来构建自己的评价。因为AB 二人对A 厂衣服的贵已经达成共识,故A 在03 行中通过重复B 的评价项表达她对B 评价的同意。就AB认知状态而言,A 是服装厂职工,B 虽然只是一个顾客,但有购买A厂衣服的亲身经历,故二人对衣服都有一定的了解,看似属于Labov&Fanshel 所谓的AB 事件[8]63,然而相比之下,B 购买服装的经历使其对服装价格的认识更多,因此,B对评价对象(衣服的价格)在认知状态上要强于A①对于同一对象,最近认识它的人比较早认识它的人具有较高的认识地位,前者也因此具有较高的认识权威(Paul Drew 2019,个人交流)。。在回应一个比自己认知状态高的言者话语,回应者往往重复前面评价者的话语,在例(3)中,A 在回应时就重复B的评价,一方面表达她同意的立场,另一方面也体现其所处的认知状态较弱。

(二)添加修饰语

二次评价者有时不仅重复前面一次评价者的评价项,也在一次评价者的评价项前添加修饰语,以区别自己与前面的一次评价者,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突显自己对评价对象在认知上的独立性。如(4)和(5)的分析所示。

(4)“岁月流逝”(CallFriend 5824-08)

01 A:well 很快,这种三年这种,跟你说一晃就过去了。

02 B:一晃就过去了,是,是。

03 A:一晃-

04 B:她已经这么多年都晃过来了&=laugh。

05原来那时候我跟她讲就是一年为限,

06结果一做就是做了四年,真是要命了。

09而且一个不留神你没抓住呢就晃过去了。

在例(4)中,A 和B 谈论他们朋友在做博士后时所花的时间。A通过01行和03行讲述做博士后的3年过得快,B在02行中重复了A的“一晃就过去了”,并且用了两个“是”予以强化。在05-06行中,B又告知A本来博士后是1年,但她朋友做了4年。对B 的告知,A 在07 行中通过评价(“这种,快”)予以回应,在08 行中B 重复A 的评价项(“快”)的同时增加修饰语“太”和语气词“了”,此外,B 在09 行中认为晃过去还很容易的:一不留神。通过添加程度副词“太”对前面的评价进行升级,表达完全同意A 的评价,这和Pomerantz 对英语考察的结论一致[9-10]。语气词“了”的添加,主要是出于表达需要。程度副词和语气词的添加体现B的评价虽然基于A的评价,但具有自己对评价对象在认知上的独立性,即“快”的程度更高。就认知状态而言,A和B都是这位博士后的朋友,故他们对评价对象有一定的认识,所以一方发出评价时,另一方不但及时回应,而且还通过升级一方的评价突显自己回应时对评价对象在认识上的独立性。

(5)“眼睫毛”(PKUC-020)

01 A:这个眼睫毛有点像-

04就是跟拼上去的。

05 B:对。

在例(5)中,A 和B 谈论杂志封面一名明星的眼睫毛。在01 行中,A 觉得这位明星的眼睫毛不自然,她完成整个话轮前,B 已提早进入自己话轮,不但通过同意标记“对啊”认同A的看法,而且认为假。在03行中,A重复B评价项的同时,添加程度副词“太”,对B 的评价进行升级,而且也和(4)中B一样,添加语气词“了”,A认为明星眼睫毛假得跟拼上去似的,这也得到B的认可(体现在05行的同意标记“对”)。B对A评价的升级,不但表示其同意A 的评价,而且突显自己对评价对象在认知上的独立性,即B认定眼睫毛为假的程度比A还要高。语气词“了”的添加,主要是为了表达需要,但在某种程度上表明A对自己评价的自信心。因为A 和B 一起浏览杂志,她们二人对评价对象具有相似的可及性,因而对评价对象的认知状态大体相似,这相当于Labov & Fanshel 所谓的AB事件[8]63,因此,对一方B 的评价,A 不但即刻予以回应,而且还对B的评价进行升级,突显其评价在认知上的独立性。

(三)省略语气词或修饰语

有时候,二次评价者为突显自己的评价与一次评价的不同,还会省略一次评价项后面的语气词或对一次评价起修饰作用的补语,如(6)和(7)的分析所示。

(6)“岁月流逝”(CallFriend 5949-04)

01 B:他说他经常回国,然后大概十二月会回来。

02我们去年去了两次,去年秋天去了两次纽约都见到他了。

03还是一个人呐。

04 A:是不是啊?

05 B:嗯。

在例(6)中,A 和B 谈论孟华(一名导游)。B在01-03 行中告诉A,孟华经常回国,比较巧的是B 去纽约时还碰到孟华两次,此外,B 还告诉A 孟华还是单身。A 在04 行中寻求B 确认后,避开孟华单身这个尴尬的话题,在06 行中投射评价并对所投射的评价进行修复(程度副词由“真”变为“蛮”)①投射(projection)通过某些线索预示下面的内容,例(6)06行中“真”往往后面会出现形容词,如“好”“坏”“不错”等,它们一起表示评价。,叹词“啊”抒发A对时光流逝所发的感慨。B 在07 行中回应时省略A 评价项后面的叹词“啊”,此处的二次评价和一次评价虽然程度相同,但是A 的一次评价含有个人情感,而B 省略叹词的回应性评价相对比较客观。通过重复A 的评价,B表示她和A立场一致。就认知状态而言,已经过去的时间虽然对A 和B 都可及,属于Labov&Fanshel所谓的AB事件[8]63,但是B对这段时间的感知基于孟华的告知,而A 的感知只经过B 的再次转述,相比而言,B的认知状态高于A,对时间的评价也更客观,也确信些。

(7)“太晚了”(CallFriend 5824-05)②%xxx%表示xxx在会话中是英语。

01 B:=让他们给分析一下说这个能不能赚。

02 A:嗯哼。

03 B:但是呢,那%consultant%呢说这根本不赚钱的。

04 A:嗯哼。

05 B:=好嘞,一听说算了那我们不搞了,

06 A:结果现在一下,hehehe

07 B:<<等一看%Motorola%现在猛发,你知道。

08后来急了又搞>>,那你--

在例(7)中,A 和B 谈论B 所在公司听从专家建议放弃本可以一开始就赚钱的项目,后来看到摩托罗拉通过这个项目赚钱,就决定重新启动这个项目。因为摩托罗拉已经通过项目赚钱了(07行),而B 公司才准备开始,A 在09 行中对B 公司做法的评价是“太晚了点”,因为A和B是朋友,他对朋友公司的评价是负面的,为减少对朋友面子的负面影响,A使用了模棱语“点”,“点”同时也是修饰“太晚了”的补语。然而,在10行中,对于A的负面评价,B没有否定,而是重复A的评价,但是省略了模棱语。此处模棱语的省略从一定程度上对A的评价进行升级,表明他不仅认同A的评价,而且认为晚得不是一点,表达其对公司误听专家建议而错失赚钱机会感到惋惜。就认知状态而言,评价对象是B 的公司,B 拥有绝对的发言权,A 对该公司的认知是基于B的告知,因此,A对评价对象的认知远低于B。鉴于此,针对A 的评价,B 通过升级的手段来体现其所处的较高认知状态。

(四)改变修饰语

有时,为突显自己对评价对象在认知上的独立性或权威性,二次者在通过重复前面一次评价表达自己同意时还改变一次评价者所使用的修饰语。通过对语料的观察显示,二次评价者所改变的修饰语和一次评价的修饰语程度基本相当,如(8)和(9)的分析所示。

(8)“大车”(CallFriend 5982-06)

01 B:他们家-他们家有个那么大的

02 A:嗯嗯。

03 B:像那个公共汽车一样的

04→A:哦,好大哦。

05→B:很大。

在例(8)中,A 和B在谈论B朋友家的面包车。B 在01 行中告诉A 他们朋友家有辆车,但多大B没有交代清楚,因此A无法对车进行评价,在02行中回应时,只是通过类似填充词的“嗯嗯”,表明她在听,也促使B 提供有关车的更多信息。而当B在03 行中告知A 面包车有公交汽车那么大时,A在04 行中首先通过“哦”表明其认知状态的转变[13],即B 朋友家的车比她想象的要大。此外,A还对车进行评价:“好大。”①在讲述(telling)中,一方对某对象进行描述后,往往会促使另一方对该对象进行评价,以表明另一方也参与到会话中。格式上是[程度副词]+[评价项],后面的“哦”意在寻求B对自己的评价进行确认。在05 行中,B 通过重复A 的评价项表达同意,然而,她却把A评价中的程度副词“好”改成了“很”。虽然“好”和“很”程度相当,但B 使用一个形式上不同于A的修饰语表明自己对评价对象在认知上的独立性。就认知状态而言,B 对她朋友家的车了解较多,而A对车的认识比较有限(体现在02 行的“嗯嗯”和04 行的两个“哦”),主要来自B的告知,是通过在线方式获得,相比之下,A的认知状态就比B 低。因此,虽然A 对车进行了评价,但是面对评价对象在认知上高于自己的B,A还是通过选择寻求向权威方确认的方式来体现自己较弱的认知地位。

(9)“老杨”(CallFriend-4233)②02和03行[]的话语表示交叠,即B和A同时讲话;.h,.hh,.hhh表示吸气;::表示拖音。

01 A:哇,老杨折腾的时间是够长的了。

02 B:.h,.hh,.hhh[他那运气--]

03 A:[这我-我也给他]帮忙了,这也没办法呀。

06不知道怎么回事儿。

07 B:嗯,.h,.hh,.hhh 嗯。因为他现在我觉得实力还是不行。

08你再考,清华那帮小孩儿现在考特别高。他考得也不高。

09而且他又::没考那个口语呀什么的这种。

10就是说了,没有优势。

在例(9)前,会话中提到的老杨想出国,但好几次在英语水平考试中都失败了。在(9)中,A和B讨论出国考试运气不佳的老杨。因为和老杨同期求学的A 和B 早已到国外,故A 在01 行中认为老杨外语水平考试够折腾的,随之在02行中,B正准备对老杨的运气进行评价,A 同时也发话(03行),形成交叠,A 没有停下来的迹象,B 就及时中断自己的评价。当A在03行中告知B他也帮了老杨的忙,但无济于事。对此,B在04行中完成自己的评价:“运气特差。”(格式为[评价对象]+[程度副词]+[评价项]),A在05行中回应时,先通过三个同意标记“对”认可B 对老杨运气的评价,随后在重复B的评价项时对评价对象和评价项的修饰语均进行调整,即通过添加人称代词“他”明示运气差的是老杨,重复评价项“运气差”,并将B高程度副词“特”改为属于同级的“太”。通过人称代词对评价对象的明示以及程度副词的改变表明,虽然A的评价是在B基础上做出的,但是和B评价不同,即突显A评价在认知上的独立性。就认知状态而言,会话发生时,A和B均在国外,老杨还在国内,故他们二人对老杨的了解都是间接的,即Labov&Fanshel所谓的AB事件[8]63③Labov&Fanshel(1977)虽没有明确指出,但我们认为他们所谓的“ AB事件”只为AB同时知晓,但是通过直接渠道还是间接渠道,却是次要的。。此外,从他们使用的弱化类话语标记“我觉得”和“我感觉”,可见他们对老杨的了解程度是大体相当的,尽管B 不知道原因而A知道(07-10行:老杨实力不够强,也没考口语,因此就竞争不过清华大学毕业生)。

五、结 语

采用会话分析的方法,考察汉语会话中二次评价者和一次评价者的评价项在词汇方面的关联,结果表明二次评价者极少重复一次评价者的评价项。为在表达同意一次评价者的评价时突显他们对评价对象认知上的独立性或权威性,二次评价者会使用间接表述、在一次评价项前增加修饰语、省略一次评价项后面的语气词或修饰语、改变一次评价项修饰语等方式来回应一次评价者的评价。此外,一次评价者和二次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认知程度会影响他们对评价资源的选择。语料分析显示,如果二次评价者对评价对象认知程度低于一次评价者,他们往往会重复一次评价者的评价项,或者在二次评价项中带上模棱语或起弱化作用的话语标记。如果二次评价者和一次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认知程度基本相似,那么二次评价者在回应一次评价者的评价时多凸显他们对评价对象在认知上的独立性。如果二次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认知程度高于一次评价者,他们往往在回应一次评价者的评价时争夺其对评价对象在认知上的权威。

本研究有三个方面的局限性:第一,因为汉语会话中的评价表达比较复杂,本文对一次和二次评价的考察着眼于词汇层面,其他层面的关联,如句法,还没考虑进来,此外,评价话语中的句末语气词和助词也没有考虑进来;第二,受技术所限,本研究没有考虑韵律因素,已有研究表明,有时韵律对评价这样的主观性表达有一定的影响;第三,本研究主要基于两人之间的电话会话,没有考虑多人会话中评价表达(一次评价)及回应(二次评价)。后续研究将超越词汇层,将韵律、句法因素、句末语气词和助词在评价中的作用考虑进来。此外,也将收集有关多人会话中的评价语料,考察此情景中二次评价者在回应前面评价者评价时在评价资源选择和认知协商方面的特点。

猜你喜欢

修饰语评价者谈论
类型学视野下英汉名词的修饰语功能研究反思
汉英名词前置修饰语顺序对比与汉语习得偏误研究*
当我们谈论周杰伦时
当我们在谈论“数字新闻”及其研究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考虑评价信息满意度的群体信息集结方法研究
谈论
基于评价信息满意度的群体信息集结方法
当我们谈论VR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浩浩荡荡个什么
学习者为评价者的国际汉语教材评价标准预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