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等声乐教学多元化创新研究
2024-05-29岳田康健
岳田 康健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声乐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然而传统声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目标设定等方面仍存在着单一化发展的缺陷。这与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目标要求的多元化个性培养模式相违背。根据笔者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多元化教学创新培养模式能够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时代精神,造就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声乐表演人才,对声乐教育的现代化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教学实操实训经验出发,提出建立多元化教学体系,培养复合型声乐演唱人才的若干可行性路径,包括注重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与生活积累、开展多元化声乐演唱技巧培训、提高器乐演奏及音乐创作能力、探索声乐课堂与舞台表演的融合教学、复合训练模式促进唱法多元与风格多变等,以期为声乐教学提供参考借鉴,优化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声乐艺术的兴趣与实效。
[关键词]声乐教学;多元化创新;舞台表演;复合训练模式;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J6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4)04-0007-04
[收稿日期]2023-12-1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中央戏剧学院院级青年项目《新时期高等音乐教育声乐教学多元化创新与研究》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YNQN2202)。)
[作者简介](岳田(1987—)女,硕士,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康健(1986—),女,硕士,中央戏剧学院教学秘书。(北京 102209))
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改变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的进步使得多媒体技术在世界文化多元化交流沟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民族、地区以及国家之间的信息鸿沟逐渐缩小。信息交流超越了交流本身的价值,缩小了世界范围内文化差异,且使文化发展更为多元化。多元化的理念早已在人们心中扎根,多元化教育也在各个专业得以应用。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变革。高等院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后备人才的主阵地,高等院校声乐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的变革关系着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多元化,艺术的进步也一样。声乐教育要充分顺应多元化发展潮流,做到在艺术交融中促进自身进步,才能够使我国高等声乐教学具有多元化创新的途径。
多元化声乐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项复杂的教学系统改革,要在声乐教学中强化“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育创新过程中实现自我。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背景下,音乐艺术能够促进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发展。在声乐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创新的当下,声乐表演与戏剧舞台艺术相互融合,通过文学、器乐、心理教育多种模式交叉是声乐多元化特征的具体体现。
一、国家“十四五”期间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战略要义
(一)高等教育声乐教学的战略化思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把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新文科”理念正在形成高度共识。这对高等艺术教育及声乐教学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传统声乐教学模式极难适应时代发展的前瞻性、无法与时俱进等因素都使得声乐教学中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缺失,教学成果较难体现,影响教学效率。各学科的相互交融,成为新时期单一声乐教学的必由之路,笔者依托中央戏剧学院的“大戏剧”概念,探究将戏剧舞台元素与音乐元素结合,辅助声乐教学,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等声乐艺术表演人才。
(二)多元化教育理念概述和多元化理念实践
声乐教育是高等院校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传播。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大计,高等院校是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艺术类高校的声乐教学能够彰显先进艺术文化和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引领时代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进而提升文艺服务能力和经济效益。
在声乐教育教学中促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提升声乐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不断完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尊重和激发学生个性,突出人才的能力培养。要促进多元化教育理念融入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育全过程,应充分提升师资力量以及加强教材建设,并且要加大保障力度,充分挖掘艺术类高校资源优势,将各学科融入时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开发到声乐教学课程中,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在日常声乐教学过程中,在创作和演唱中创新模式,提升中西合璧能力。在世界文化交融的当前社会中促进多元化声乐教育教学的发展。多元化教育理念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发展全过程,新时期高等院校声乐教育教学也应当以多元化理念为指导,促进声乐教学发展。
二、声乐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较为单一
在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部分教师依旧沿袭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教学流程相对单一固化。声乐教学主要包括乐理知识教学和演唱技巧教学两大部分,其中,乐理知识是对声乐历史沿革、声乐艺术鉴赏、发声技巧解读的学习训练,这一部分涉及较多文化类内容,多以文字记录的形式开展,趣味性不高;演唱技巧的教学则需要发挥学生主动性,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积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课堂就会缺乏活力与创造氛围,教师也难以准确地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进度。
(二)課堂教学特色不足
在口头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十分有限,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学生都处在被动学习的阶段。即使在注重实操实训的声乐技巧教学时,教师也是以领唱演唱的方式,让学生基于一定的要求进行跟唱学唱,没有培养学生主动探讨声乐的能力,忽略了声乐教学的综合性、现代性、多维性与继承性特点,课堂教学缺乏特色,难以满足时代需求。
(三)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
每个声乐艺术专业学生的个体特色都较为鲜明,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忽略了针对性教学,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还是主要停留在教师所教授的领域范围,无法引发对音乐真情实感的共鸣。
三、建立多元化教学体系,培养复合型声乐演唱人才的路径探析)
(一)注重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丰富生活积累
虽然作曲家把创作意图用音符和丰富的功能记号固定在乐谱上,但是演唱者诠释时依然千差万别,故声乐演唱不是单纯的技巧展示,而是表演者自身能力与感知力兼备的艺术;音乐教学也不是单一的技巧教学,需要在教与学中传递经验、反馈感受,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深厚的音乐素养和丰富的生活积累,进而使其充分地认识理解音乐的内在形态,表达出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与灵魂。
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与生活积累,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历史文化研究,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特征特点、曲目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曲目相关的文学作品,并能够将自我认识融入声乐表达,传递出音准以外的情绪内涵。以凯鲁比尼(Cherubini)歌剧的《美狄亚》为例,作品诞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巴黎正处于激烈的斗争中,帝国时期的专政与战争、封建复辟的反动和压抑,都使这一历史时期的作品充满矛盾冲突,因此演唱过程中也充满了情感调动。这种背景分析应开展于曲目练习之前,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沉淀自学习惯,补足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沉淀积累。音乐的内容、情绪、形象、风格等,是由旋律、节奏、和声、织体、主题、曲式结构和速度、力度、音色等因素综合体现出来的,其中某些因素的变化,都会带来艺术形象上的相应改变,生活的不同际遇会造成乐曲理解的细微之差,只有具备丰富的生活积累,才能得心应手地表达音乐中的艺术构思,才能达到扣人心弦、激动人心的演唱效果。
在声乐教学之初,基础乐理、视唱练耳是必修环节。乐理是学习音乐的敲门砖,主要内容为音乐的基本理论和核心知识,是欣赏音乐的基本储备常识。另外,现有的声乐教学模式中,视唱练耳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性基础课程,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音乐中的各项元素,并将这些元素自如地运用到后续的演唱中。这些知识储备对于欣赏音乐、了解音乐美学的概念,从而使学习者具备自主的音乐审美标准都具有基础意义,更是为之后的声乐教学提供保障。
还要注意加强学生对人体结构、发声器官、腔体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这样就不会局限于“悟性教学”“意识教学”,而是让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多元化演唱能力的形成。
(二)利用“新文科”概念促进多元化声乐教学
“用声练声”的传统培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全方位发展的声乐演员、歌剧人才的舞台需求,声乐教学手段迫切需要不同学科多元化及智能化因素的启发。
例如,朗诵艺术与歌唱艺术同属于“新文科”概念下的不同学科专业,将朗诵艺术运用到声乐训练中,是显著提高声乐技能成效的教学方法。一是朗诵与歌唱语言、歌唱呼吸、歌唱发声共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字正腔圆朗诵歌词、在同一音高位置朗诵歌词、带节奏朗诵歌词等技巧教学,能够精准掌握歌词元音,精准归韵,能够更好地发出清脆、明亮的音色;二是能够恰当地将旋律节奏和歌词节奏契合起来,准确表达歌词情绪与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歌剧当中的宣叙调概念便与之类似。又如,将声乐艺术与文学研究交融探讨对声乐演唱有着理论指导意义。很多声乐演唱作品取材于文学作品。以艺术歌曲为例,一般由诗歌与音乐结合产生。诗歌本身即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在文学性层面分析,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了解歌曲在文本创作时的手法,将更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意图。作曲家在谱曲时会严格承袭诗歌自身的语韵,因此文学性研究也能进一步提高演唱的完整程度。更重要的是,加强文学修养是艺术者增加艺术底蕴,在舞台不会昙花一现,保持艺术常青的重要途径。
建立多元化的声乐教学观念,要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智能场景化教学模式,可以在教学课堂上引入各类天气场景、角色造型与特定的氛围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并激发想象,用自我的方式诠释音乐内容及内在情感,并展开个性化表演,从而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与演唱能力。
(三)突出器乐教学及音乐创作能力的激发带动作用
将器乐教学融入声乐教学实践中,对于转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传统观念以及激发学生音乐潜能有着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器乐演奏的形式将美妙的旋律和动听的歌声搭配起来,不仅会给音乐增添许多色彩,同时还会提升学生个人的音乐素养和能力,有助于学生欣赏音乐。例如,在学习歌曲《黄河颂》时,将激昂跳跃的钢琴演奏引入教学现场,能够将学生沉浸式地带入情境之中,使其对这首曲子有着更深刻的理解把握,从而将音乐的内在含义转化为外在动力,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表达也更为情真意切。另一方面,器乐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视唱练耳以及音乐美学鉴赏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用器乐演奏乐谱,去感受音符的高低、强弱、疏密,再根据演奏中的理解去演唱歌曲,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大脑内形成稳定的调性概念,更重要的是可以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不同作品、不同表现形式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官刺激,大幅提升音乐美学鉴赏力。另外,很多学生对于吉他、尤克里里等乐器的喜爱不亚于自己的声乐专业,此类乐器具有一定的社交化属性,能夠在课外时间带动学生的创作热情。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是发挥学生思维潜能的有效手段,相较于被动地唱别人的作品,学生作为创作、审美主体把内在的心灵和情感体验凝练成歌词或者曲调,再用声乐的表现手法传达给观众,使后者产生情感共鸣,这个完整的艺术创作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全方位的音乐和表演欲望,甚至可以诞生出优秀的原创作品乃至孕育当代出色的唱作人。
以上两门学科教学需要交叉学科的师资进行多方位配合教学,主要体现在器乐及作曲选修课在声乐教学体系中的渗透。
(四)将舞台表演融入声乐课堂
将舞台表演融入声乐课堂,就是通过戏剧化的手段,培养学生塑造人物的能力,继而服务于声乐演唱,使演唱者进一步理解歌曲所要传达的深层次意义。用戏剧动力刺激学生寻找到音乐“潜台词”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实践、摸索、练习的过程。
在规定情境下,代入人物角色进行演唱的训练是培养专业歌剧演员的必经途径。高等声乐教育可以借鉴歌剧演员培养模式,探索声乐课堂与舞台表演的融合教学。首先,教师务必要引导学生做好演唱前的准备工作,即对作品的背景、故事、人物进行深刻分析,对乐曲的曲式、速度、声音力度等进行系统掌握,用心体会琢磨歌词、韵律带来的情感体验和蕴含的丰富含义,把作曲家、剧作家共同编制出的人物代入自身,让三者的节奏同呼吸、共命运,最终利用既丰富又有控制力的声音效果塑造人物。此外,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在舞台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注重双重评估,即教师对学生表演时所采用的声乐和表演技巧进行双重评价,因为声乐技巧是歌者塑造人物的基础,而用声音贴近角色的心灵是演员最终的创作目的。
(五)复合训练模式促进唱法多元、风格多变,培育本民族特色的声乐人才
开展复合训练模式,要求教师尝试脱离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之间彼此隔离的教学观念,不再按照唱法对学生进行划分,而是使三者之间相互借鉴、相辅相成,在科学的、系统的发声基础上建立起符合中国大众审美需要和当前声乐演唱艺术多元化趋势的教学观念,这对培养具备唱法多元、风格多变演唱能力的学生起着关键作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建议可将较为科学的意大利美声唱法作为基础声乐学科,待到高年级探索出最适合学生的唱法类型再进行纵向研习,这也是很多国际一流音乐院校所选择的模式,例如美国多所音乐艺术大学设立音乐剧专业的基础科目就是美声唱法,学生只有修完美声唱法,才能继续选修其他唱法,这样可以在确保学生基本功到位的前提下,拓展声乐演唱路线,激发自我潜在动能。另外,随着时代文化特征的变迁和发展,人们对声乐的审美需求也有新的变化。当今的声乐演唱方法可谓多样并存,跨界的现象更是车载斗量。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不要过分推崇“主流唱法”,而应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独特的个性与风格,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唱有法,但无定法”的音乐表现理念,鼓励学生走出模仿套路,避免“万人一声”,探索属于自我的、民族的、世界的特色唱腔。
(六)升级教学成果检验模式及标准
考核评价是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在声乐教学多元化创新及提高教学成果个性化的要求下,势必要求教学成果检验也要符合对应要求。以往对于声乐教学的考核普遍以单纯的演唱或独唱、重唱音乐会的形式,这对于教学成果的检验仅有演唱技巧一方面的考核。因此,有必要在检验模式上进行舞台化的呈现,对于教学中所涉及的表演、朗诵、器乐演奏、多唱法多风格训练进行复合型考核,形成一台完整的演出,在保证声乐演唱完整的前提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另外,基于时代发展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标准日趋提高,声乐教学成果的检验平台也需要同现代化教学模式进行搭配。教学成果的体现不应局限于现场或舞台,而是应突破媒介思维,将演唱歌曲进行录制,反向要求学生提高录音棚演唱技巧。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改革,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形成了“互联网+”的成果展现形式。将检验渠道通过网络发布,使学生的考核从单一的专业教师评价扩展为不受局域限制的考核模式,发挥互联网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强大优势,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声乐教学的思路。在促进学生就业方面,也可以使更多行业中的单位具有考核人才的官方渠道。
(七)音乐心理学促进声乐教学
音乐本身是高度凝练的艺术,不同旋律对于演唱人物的塑造和情感心理的体现有着极为相似的动机。大学是心理自我发展的重要时期,学习声乐演唱的同时,大学生的自我心理也在成长。以歌剧演唱为例,不同歌剧作品中的角色有着不同的生命历程和成长轨迹,通过演唱不同人物角色,深入分析角色的心理成长,结合演唱者的自我心理发展,能使演员和角色共通共融。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快速捕捉人物动机,使声乐教学更加有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稳定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自信,成长为一名具有正确价值观、心理健康的声乐从业者。
结语
结合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声乐教育教学发展现状,我国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举措势在必行,即挖掘学生个性化需求,构建声乐教学多元化模式,培养复合型声乐演唱人才,进而促进声乐教育的创新性发展。第一,要创新教育理念,确定多元化教学的培养方向。以人文性和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声乐教學基础思维发展。第二,以多元化创新作为支撑,注重培养学生器乐演奏及音乐创作能力,引导辅助进行声乐教学改革。第三,要培养学生声乐演唱与舞台戏剧化的融合能力,通过戏剧化手段,培养学生塑造人物的能力,继而服务于演唱。第四,高校声乐教学工作者要勇于创造教学改革新模式,突破传统成果检验的局限,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将教学与学生的人格及心理塑造挂钩,培养出真正符合新时期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端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薛霞. 论采茶乐与高校声乐教学的多元结合[J. 福建茶叶,2018,40(9):233.
[2]哈里丹. 新时期高校声乐教学的理论构建与发展趋势——评《高校声乐教学的创新途径与发展趋势研究》[J. 社会科学家,2021(5):167.
[3]陈立兴.声乐教学中多元化演唱能力的探索[J.当代音乐,2016(22):81-83.
[4]周涵.浅谈高校声乐专业中多种风格演唱教学模式的构建[J.戏剧之家,2015,(12):189.
[7]张超. 多元化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评《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新视界》[J. 新闻爱好者,2020(7):101-102.
[8]孙璐璐,任飞.现代化教育技术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设计——评《音乐教育与教学法》[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12):37-49.)
(责任编辑:尤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