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中后期京师“寿欧会”与桐城派之传衍

2024-05-29谢海林

东吴学术 2024年1期
关键词:诗文集用光姚鼐

谢海林 郑 斐

乾隆以后,以翁方纲为首的寿苏会逐渐成为清中后期常见的文人雅集活动,这股寿苏风潮带动了清人为名贤作寿的风气。“寿欧会”即在这种背景下兴起。“召唤古人的生日祭,本身即是一种自我形塑(self-fashioning),它有点像是近来流行的‘角色扮演’(cosplay),人们扮演的对象往往是自己所心仪,或希望成为的角色。故扮演本身即一方面是表露自己的心迹,一方面表示自我的认同,一方面又是一种自我的塑造。”①王汎森:《顾祠——顾炎武与晚清士人政治人格的重塑》序,段志强《顾祠——顾炎武与晚清士人政治人格的重塑》卷首,第1 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从这个角度来观照,清人的寿欧会一方面反映了文士对欧阳修的崇仰和推崇,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切磋的舞台。在专门的纪念时空中,寿欧同人通过祭祀礼仪和诗歌唱和,交流他们对欧阳修生平事功、品行风节和诗文成就的看法,形成一定范围内的群体认同,并在此过程中将欧阳修当作效仿的典范乃至理想的士人榜样。乾嘉以后,桐城派的影响逐渐由南至北扩大至全国。京师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桐城派由地域性发展成全国性文学流派的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欧阳修的古文是桐城派古文的一个重要渊源。桐城三祖之一的姚鼐,其文“和而不刻,精而不浮”①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第158 页,合肥:黄山书社,1989。,与欧阳修“纡徐委婉”的文风极其相近。因此,京师寿欧会作为一种以欧阳修为崇拜对象的文人雅集活动,与桐城古文在京师的传播密切相关,也因此成为考察桐城派由南至北传衍路径的重要窗口。这或许能将我们带回清中后期桐城派传衍的文学现场,从而对桐城派的传扬、发展过程有更立体细致的了解。

一、清代京师寿欧会概况及与桐城派的关系

嘉庆元年(1796),时任两淮盐运使的曾燠在扬州平山堂首倡寿欧会②参见霍东晓:《试论清代“曾燠寿欧会”及其文化意涵》,《中国诗歌研究》2022 年第1 期。。曾燠以地方大员身份提倡风雅,幕中文士云集。寿欧会是曾燠幕府雅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他广泛的交游网络,在南北文人间广泛传播开来,后来七年中就有三次寿欧集会。当时居于京师的名士洪亮吉、法式善均为此次寿欧会作和诗。尤其是京师主持风雅者法式善,素以诗名,又好奖掖后进。寿欧风气由扬州传至京师,他在其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

(一)嘉庆和道光前期

嘉庆十二年(1807),姚鼐高足陈用光向法式善借得其所摹南薰殿本欧阳修像,邀法式善、吴嵩梁等人于自家太乙舟斋中拜像寿欧。这次京师寿欧会,规模盛大,“与会者凡三十二人”③[清]叶名沣:《敦夙好斋诗续编》卷四《六月二十一日宋庐陵欧阳文忠公生辰,王少鹤户部锡振、林颖叔工部寿图招同陶凫香樑、张诗舲祥河两侍郎丈、龙翰臣通政启瑞……分韵得佩字》,《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39 册,第263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南薰殿本像乃内府所藏,常人无由得见。法式善因参修官史,才有幸于嘉庆七年(1802)三月一睹画像风采。据法式善考辨,南薰殿本像中,宋、明帝后和唐宋功臣画像堪称完备。④[清]法式善著,刘青山点校:《存素堂文集》卷四《南薰殿古像记》,《法式善诗文集》,第1146-1147 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欧阳修为北宋名臣,其画像当在此之列。据此推知,法式善摹南薰殿本欧公像乃在嘉庆七年(1802)三月之后。陈用光与法式善始交于嘉庆六年(1801),即在陈用光中进士之后。此年法式善作诗纪陈用光庶母之事,诗中充满感人的生活细节⑤[清]法式善著,刘青山点校:《存素堂诗初集录存》卷十二《纪陈石士太史慈母姚宜人事》,《法式善诗文集》,第324 页。。陈氏向相交不久的法式善细述幼年失恃、赖庶母养育成人的经历,可见二人交谊之笃。嘉庆七年(1802)冬,陈用光授编修后乞假归里,法式善作诗送别,提到“我文师庐陵,我诗祖柴桑”“君于二家学,甘苦胥亲尝”⑥[清]法式善:《存素堂诗初集录存》卷十五《送陈石士编修旋里》,《法式善诗文集》,第379 页。,可知二人为文同宗欧阳修。因此,陈用光主导寿欧会,很可能是因为他在法式善处得见其所摹欧公像,而熟悉曾燠寿欧会的法式善或许为陈用光讲述此寿欧故事,再加上二人相同的古文宗尚,遂使陈氏萌生寿欧之举。

陈用光主办寿欧会,或许还受到翁方纲的影响。陈用光为官京师后,至迟从嘉庆十一年(1806)开始与翁方纲过从渐密,后成为苏斋诗弟子。⑦王晓辉:《陈用光研究》,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2。翁方纲亦有寿欧之意。早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翁方纲任江西学政时,就与王昶有于南昌祭祀欧公之约⑧[清]翁方纲:《复初斋集外诗》卷二十《再用去年自建昌抚州还省诗韵示诸生二首》诗中自注,《清代诗文集汇编》第382 册,第566 页。,可惜王昶此年得旨授刑部右侍郎,三月间启程北上⑨严荣:《清王述庵先生昶年谱》,第73-74 页,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故此次寿欧未果。七年后,翁方纲仍于《书罗念庵先生考正刘忠愍公讳日诗后》夹注中提及此事。①[清]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四十九,《清代诗文集汇编》第381 册,第451 页。嘉庆十六年(1811),七十九岁高龄的翁方纲在寿苏时,同悬欧阳修像和《山谷观瀑图》,隐然有寿祀之意。②陈鸿森:《 〈翁方纲年谱〉补正》“嘉庆十六年辛未”条,《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004 年第25 期。翁氏之于寿欧,可谓是念兹在兹。陈用光进入翁方纲的交友圈后,其江西人的身份可能会触发翁氏对寿欧一事的感怀,两人或对此有所交流,从而间接影响到陈氏嘉庆十二年(1807)的寿欧之举。

道光初年(1821)寿欧会的主倡者是陈用光和吴嵩梁。道光三年(1823),二人于吴嵩梁家中举行寿欧会,参与人员有张祥河、朱方增、徐松、黄安涛、谢阶树、潘曾沂和龚自珍。道光六年(1826),吴嵩梁又招陈用光、顾莼、张觉庵、钱仪吉、张祥河、李宗传、姚莹等人寿欧。上述人员与宣南诗社和桐城派这两个文人圈子关系密切:陈用光、吴嵩梁、张祥河、黄安涛、谢阶树、潘曾沂、钱仪吉为宣南诗社成员;属于桐城派的,则有陈用光、徐松、龚自珍、钱仪吉、李宗传和姚莹。③宣南诗社成员参考魏泉:《士林交游与风气变迁:19世纪宣南的文人群体研究》,第74-82 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桐城派文人名单参考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这两次寿欧会可以看作是文人圈之间的一种互动。宣南诗社由嘉道间居于京师宣南地区的汉族士大夫组成。道光三年(1823)宣南诗社成员吴嵩梁、陈用光、谢阶树、董国华、钱仪吉、黄安涛、潘曾沂、张祥河、汤储璠、李彦彬等十人,其中就有六人参与了此年寿欧会。据张祥河回忆:“宣南诗社,京朝士夫朋从之乐,无以逾此。或消寒,或春秋佳日,或为欧、苏二公寿。”④[清]张祥河:《关陇舆中偶忆编》,第6 页,清刻本。可见寿欧也是宣南诗社雅集的常见活动。宣南诗社成员多以风雅之才任职翰林院,对京师诗文风气颇具转移之力。⑤参见魏泉:《士林交游与风气变迁:19 世纪宣南的文人群体研究》,第103 页。

值得注意的是,在两次寿欧会中,既是宣南诗社核心成员、又是姚鼐高足的陈用光是连接宣南诗社和桐城派的焦点人物。在道光十二年(1832)梅曾亮入都之前,陈用光活跃于京师各文人群体之间,这对于桐城古文在京师的传播是相当重要的一环,而举办寿欧会则可视为陈氏传播桐城古文的重要手段。在“寿欧”时空内,桐城派文人与宣南诗社成员的交流必然会以欧阳修为主题,也涉及到以欧文为学习对象的桐城古文。在这个意义上,寿欧会成为桐城古文在京师传播的一个特殊平台。

(二)道光后期和咸同时期

道光二十六年(1846),军机章京宗稷辰于圆明园军机直庐七峰别墅中展拜欧阳修画像,并将直庐的西斋命名为“欧斋”,开启了长达十几年的枢垣寿欧风气。⑥[清]宗稷辰作于咸丰六年(1856)的《欧斋夜宿》云:“仍悬昔图象,复拜醉翁真。扁联尚依然,几榻我所陈。十年一弹指,拂拭留旧痕。”(《躬耻斋诗钞》卷十三,《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77 册,第288 页),而宗氏于道光二十年(1840)入直军机。据此推断,他在军机直庐中设“欧斋”的时间当不晚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宗稷辰的寿欧行为和“欧斋”,在之后枢垣同人的寿欧会上被反复提起,成为咸同间枢垣寿欧的一大源头。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邵懿辰招集朱琦、梅曾亮、曾国藩、周学源、龙启瑞、刘传莹、孙鼎臣七人于家中寿欧,并以“天下文章莫大乎是”分韵赋诗。邵懿辰的《庐陵先生生日䜩客记》曰:“而客尽一时豪俊好古能文之士,使公生存于今,其必所亲与也。”⑦[清]邵懿辰:《半岩庐遗文》,《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35 册,第275 页。可见,邵懿辰乃有意招集京师中“好古能文”之士。这使得此次寿欧会呈现出鲜明的古文家会友论文的色彩。宾客中,除周学源外,其余俱为桐城派人物。这些桐城古文家以梅曾亮为核心,此次集会亦可视为这一文人群体日常“论文”的一部分。邵懿辰十分重视保存寿欧资料,并积极推动寿欧活动的传播。他特地请戴熙画《醉翁亭图》,并附录寿欧诗文。他还屡次向未赴会的同道出示寿欧诗卷并邀请和诗。道光三十年(1850),邵懿辰向王拯出示此卷并索诗一首。据王拯诗题中所云“次宗涤甫丈稷辰诗韵”⑧[清]王拯:《龙壁山房诗草》卷四《位西员外丁未六月廿有一日招同人作欧阳文忠公生日……庚戌岁除,仆还京师,岀示属题,次宗涤甫丈稷辰诗韵》,《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59 册,第365 页。,可推知邵懿辰或许也曾邀请同样未与会的宗稷辰和诗并题于卷上。这些行为都推动了此次寿欧会的经典化,使它成为咸丰年间常被提及的寿欧源头之一。同时,此次集会强烈的“论文”色彩,也促进了古文在京师文人间的传播与接受。

宗、邵二人开启的枢垣寿欧风气由之后入直军机的林寿图、王拯等人所接替,一直延续至同治初年。林寿图于咸丰二年(1852)入直①[清]梁章钜、朱智撰:《枢垣记略》,第228、229 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次年开始招集同人寿欧。王拯于咸丰四年(1854)入直②,当年就参与了林寿图组织的寿欧会。直至同治元年(1862),林、王二人屡次寿欧,而这一阶段的参与人员也更为广泛。咸同年间的寿欧会以汉军机章京群体为主导,参与人员多有在京的桐城派文人和顾祠祭祀同人。寿欧会成为他们交友论文、议事抒怀的契机与平台。道咸以来,随着统治危机的加剧,清廷逐渐放松对士人的思想言论钳制,士大夫感激时变,兴起一股强大的议政之风与经世思潮。在这样的时代风气中,欧阳修政治家兼文人的多重身份为集会提供了多样化的讨论主题和解读空间,从而吸引了以欧文和宋学为旨归的桐城派文人的积极参与,又吸收了有强烈经世色彩的顾祠祭祀同人。来自不同群体的文人们聚集在“寿欧”空间内,自然会促进彼此间诗文、学术、思想上的交流。这一方面促进了桐城古文在各文人群体间的传播,扩大桐城派的影响力,一方面也有利于桐城古文吸纳新思想,形成新风格。

二、嘉道之际寿欧会与桐城古文在京师的传播

(一)寿欧会与南北古文圈子的交往

嘉庆十二年(1807),陈用光首倡京师寿欧会,法式善深度参与了此次集会。陈、法二人对欧阳修文章的推崇,是促成此次寿欧之举的重要原因。通过此次寿欧会,可以窥见陈用光与法式善古文圈子的交往情形。

法式善对古文创作一向持认真审慎的态度,常以文稿求友人质正,故其文集中每篇文末都附有时人评语。在文集刻版时保留这些评语,更说明了法式善对友人评点和古文创作的重视。参与评点的文人,都是法式善从自己广大的交游圈中精心选出的可与细论文之人,他们构成了一个以法氏为中心的京师古文交流圈。留下评语最多的三人是王芑孙(50 则)、陈用光(46 则)和秦瀛(39 则)③陈健炜:《嘉庆年间京师古文交流与评点研究——以法式善〈存素堂文集〉廿九家评语为中心》,《北京社会科学》2021 年第1 期。,均为桐城派文人。可见法式善和桐城派文人交流之频繁,也可看到陈用光中进士居京师之后,迅速进入了法式善古文交流圈的核心。

法式善不仅对陈用光青眼有加,对其师姚鼐也推崇备至。早在陈氏入都前,法式善便与姚鼐通信往来。④据[清]姚鼐《复法梧门(其一)》的内容和姚氏主讲钟山书院的时间,可推断此信写于嘉庆元年(1796)至嘉庆五年(1800)间。参见卢坡点校:《惜抱轩尺牍》,第8 页,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4。据姚鼐信中所言,法式善乃主动寄书结交,并附寄文集以求指教。姚鼐信中极称许法式善之文,认为其论李东阳文字用意忠厚,考辨精审,文采斐然,符合桐城古文“义理、考据、辞章”的评判标准。王芑孙、秦瀛和陈用光点评法式善《西涯考》⑤[清]法式善:《存素堂文集》卷一《西涯考》附录,《法式善诗文集》,第1028 页。,三家皆认为此文考证精确,文气舒缓,自然有味,与姚鼐所见基本相同,可见姚鼐所称并非虚言。法式善对姚鼐之文也极为钦佩,曾说:“文治盛今日,韩欧称正宗。作者非一家,吾独推姚公。”⑥[清]法式善:《存素堂诗二集》卷二《陈石士见姚伯昂藏其师姚姬传先生手迹,属钱梅溪勾勒上石,以原稿装卷自藏。乞余诗为券,因寄伯昂、梅溪》,《法式善诗文集》,第727 页。法式善对姚鼐师徒推许备至的重要原因在于:二人之文均承自欧阳修一脉,而欧公文章正是法式善的瓣香所在。吴锡麒序法式善文集亦曰:“论时帆之诗而以为摩诘,论时帆之文而以为庐陵……然观其言简而明,信而通,有类乎庐陵之为之者。”⑦[清]吴锡麒:《存素堂文集序》,《存素堂文集》卷首,《法式善诗文集》,第1013 页。认为法式善的文章简洁核实,自然流畅,神似欧阳修之文。他还特别提到,法式善“辟诗龛,供摩诘、庐陵诸贤像,以示瓣香所在”,正与法式善自称“我文师庐陵,我诗祖柴桑”①[清]法式善:《存素堂诗初集录存》卷十五《送陈石士编修旋里》,《法式善诗文集》,第379 页。相印证。法氏之文与以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文风的契合,可视为南北文风交汇的一个表现。法式善主持京师风雅,交游广泛,他对桐城文风的接受,会有力地推动桐城古文在京师的传播。陈用光与法式善的文学交往,则加速了后者对桐城文的接受进程,深化了其接受程度。出于两人同宗欧文这一原因而举办的寿欧会,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他们研讨古文、宣扬桐城古文的平台。陈用光此年作寿欧诗,对欧阳修的文章得失反复论辩,盛赞欧公“文章笔极有诣力”②[清]陈用光:《太乙舟诗集》卷四《六月二十一日邀同人集太乙舟为欧阳文忠公作生日……用光得声字》,《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89 册,第353 页。,并表明此次寿欧会旨在抒发对欧公文章的倾慕。集会发起人陈用光为此次寿欧会定下如此基调,那么,就可以想见与会同人讨论欧公文章乃至当下古文创作的盛况了。

秦瀛虽未参加嘉庆十二年(1807)的寿欧会,但他补作的寿欧诗以大段篇幅论述欧阳修的古文成就,认为欧文植根于儒家经义,对宋代文风有扭转之功。③[清]秦瀛:《小岘山人诗集》卷十八《六月二十一日欧阳文忠生日,陈硕士招集同人祀公于太乙山房,余以事不克赴,赋此贻之》,《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07册,第334 页。秦瀛也是京师古文圈中的重要成员。他常与王芑孙、鲁九皋相与论文,后结交姚鼐,论文旨趣甚为契合。陈用光少随舅氏鲁九皋习古文,故中闻知秦瀛之名,最初向秦瀛投书请谒也是通过鲁九皋之子的关系。两人同官京师时,陈用光常向秦瀛请益,秦瀛亦从陈用光处读到不少姚鼐的文章,加深了对姚鼐古文造诣的了解。而对于京师古文圈中的另一重要人物王芑孙,陈用光也多次在信中与姚鼐讨论其文之得失。可以说,陈用光成为连接姚鼐与京师古文圈的一条重要纽带,促进了南北古文家的交流。

陈用光举办寿欧会,亦受到翁方纲的间接影响。翁方纲和苏斋弟子也是陈用光京师交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用光入京应试前,姚鼐就修书翁方纲,向其隆重介绍爱徒。陈用光入都后拜入翁氏门下,在翁、姚二人之间传递消息。如他常在信中与姚鼐讨论翁氏的文章和学术趋向。这无疑加深了南北两大家对彼此学问文章的了解。陈用光与其他苏斋弟子的交往,也有助于桐城古文的推广。同为苏斋弟子的吴嵩梁,因与陈用光为至交,而得到姚鼐亲自指点文章的机会。姚鼐在与陈用光的信中提到:“吴兰雪前岁曾有一文字,鼐为阅过,并有一书与之。……此番所寄来之文,吾因石士与之至好,便同学徒文一例抹阅。”④[清]姚鼐:《与陈硕士》,卢坡点校《惜抱轩尺牍》,第96 页。这既能看出吴嵩梁对于古文的兴趣和他对姚鼐文章的敬仰,也可窥见姚鼐古文创作思想影响京师文人的途径,而这均得益于陈用光与吴嵩梁的交往。陈用光作《吴兰雪游武夷诗序》,取姚鼐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之说为引,认为古文的“格、律、声、色”对应着诗歌的音节,是诗文创作的核心要素,进而说明吴嵩梁之诗的妙处正在于音节之奇。⑤[清]陈用光:《太乙舟文集》卷六,《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89 册,第627-628 页。陈用光为友人诗集作序,尚且不忘阐扬师说,可见他宣扬桐城文论的情形和沟通诗、文的努力。吴嵩梁于道光初年(1821)两度举寿欧会,很难说不是受到陈用光的影响。

陈用光进入苏斋圈子后,顺理成章地加入了以苏斋弟子为主体之一的宣南诗社。道光初年(1821),他与吴嵩梁举办寿欧会,参与者主要是宣南诗社成员和桐城派文人,“为欧公寿”也成为宣南诗社的常见雅集名目。考察此阶段的寿欧诗,我们发现欧阳修的古文成就是雅集时讨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张祥河道光三年(1823)的寿欧诗强调了欧公诗文转移风气、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当时庐陵昌古学,二百年中世少匹。文偕师鲁定宗向,诗约都官振奇逸。”⑥[清]张祥河:《诗舲诗录》卷三《欧阳文忠公生日,硕士、兰雪二丈招同朱虹舫……集九里梅花村舍赋诗即席呈二丈》,《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51 册,第34 页。陈用光作于道光六年(1826)的寿欧诗,不仅表达了对欧公文章的倾慕和学文的甘苦,还认为其师姚鼐能继承欧公遗绪,虽已仙逝,但其“微言”仍对后学产生影响⑦[清]陈用光:《太乙舟诗集》卷一《欧阳公生日诗用居士外集中题滁州醉翁亭诗韵》其二,《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89 册,第314 页。。这就将桐城文的统绪上接至欧阳修,并且将寿欧活动与桐城古文绾合起来,使得寿欧会成为传播桐城古文的特殊平台。

(二)寿欧会与京师的文坛风气

嘉道之际,古文家们对古文的前途忧心忡忡。秦瀛作诗慨叹古文之道的衰颓:“韩欧久不作,文字日以衰。”①[清]秦瀛:《小岘山人诗集》卷八《杂诗八首》其六,《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07 册,第213 页。可见古文之学并非当时之主流。陈用光《与张桐冈先生书》亦言:“方今为古文辞者,几同绝学,鲜得其法者。”②[清]陈用光:《太乙舟文集》卷五,《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89 册,第612、615 页。

古文家们所针对的是当时如日中天的汉学。姚鼐曾向好友胡虔表达他对抑宋扬汉之风的不满。③[清]姚鼐撰,卢坡点校:《惜抱轩尺牍》,第40、122、125、126 页。其实,姚鼐并非一味排斥汉学,而是不满当时汉学家偏执一端,舍义理而事琐碎,于经义无所发明。姚鼐甚至认为考据也能有助文境。关于这点,弟子陈用光有一段申说:“夫文有虚有实。虚者,骨脉神气也。实者,名物度数之见于文字间者。非考证之博,则每患其疏。故姬传先生尝以考证诲学者也。”④[清]陈用光:《太乙舟文集》卷五《致鲁宾之书》,《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89 册,第595 页。其意在用考证之博综来弥补文章之空虚,使文章更加切实。但并非所有考据都有益于文章,姚鼐的评判标准是所考之事应当与国家治乱、道德人心密切相关。可见,姚鼐虽然认为写作古文,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缺一不可,但三者之间有主次之分。正如他谆谆告诫陈用光的,学者应以经学为要务,“令胸中有浸润深厚之味”⑤[清]姚鼐撰,卢坡点校:《惜抱轩尺牍》,第40、122、125、126 页。,而后发为文章。陈用光在《与管异之书》中发挥此意,认为义理乃文章根本,义理深湛与否决定了文章是否有价值,修辞则为末事。⑥[清]陈用光:《太乙舟文集》卷五,《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89 册,第612、615 页。这是将“义理”置于“辞章”之上。在姚鼐看来,切于世用乃是“义理”的题中应有之义。他曾表示:“言自贵有益于事耳……近世所重,只考证词章之事,无有精求义理者。”⑦[清]姚鼐撰,卢坡点校:《惜抱轩尺牍》,第40、122、125、126 页。在这段论述中,“有益于事”是“精求义理”的注解。综合来看,在以姚鼐为代表的桐城古文家眼中,文章应本于义理、切于世用,考据、辞章都应排在其后。

桐城派的观点与欧阳修的文学观十分契合。欧阳修在《答吴充秀才书》中表达了文章应以“道”为本的观点。他所说的“道”⑧[宋]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第1177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即儒家之道,也就是桐城派所说的“义理”。从信中对学者“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的批评来看,他也认为关心世事乃学“道”的一方面。欧阳修关心民情世务,对后生多以吏事教导之,认为“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⑨[宋]张舜民:《与石司理书》,[宋]吕祖谦诠次:《宋文鉴》,第1583-1584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桐城派继承了欧阳修的文学思想。在汉学盛行之时,桐城嫡派陈用光以欧阳修为旗帜,在京师举办寿欧会,为京师的古文交流创造条件,试图与盛行的汉学考据之风相抗衡,这是嘉道年间京师寿欧会之于文坛风会的重要意义。

桐城派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古文风格。如王芑孙为文极重视才力,与姚鼐、陈用光所主张的平易自然的文风迥然不同。姚鼐师徒认为,王芑孙之文虽才盛力足,但未能造冲淡自然之境。姚鼐一派主张古文贵在醇厚平正,奇肆险绝之境虽可备一格,但不宜强求。如姚鼐认为陈用光之文虽然“正有馀而奇不足”,但“不必勉为奇,只求益其醇厚,即自贵耳”⑩[清]姚鼐撰,卢坡点校:《惜抱轩尺牍》,第40、122、125、126 页。。陈用光亦以此说教诲梅曾亮,作文宜先求平正,再追险绝。⑪[清]陈用光:《太乙舟文集》卷五《与梅伯言书》,《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89 册,第616 页。 王水照:《北宋三大文人集团》,第248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姚鼐为文重“简质”,他常为陈用光删去芜词累句,认为惟有如此,文章精华才能凸显。但他也并非一味求简,而是要简而有法,意足味长。要之,姚鼐一派推崇醇厚平正、简而有法、平淡自然的文风,这与欧阳修“纡徐平和、温醇典重”⑪[清]陈用光:《太乙舟文集》卷五《与梅伯言书》,《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89 册,第616 页。 王水照:《北宋三大文人集团》,第248 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的古文风格一脉相承。因此,寿欧会也有利于姚鼐一派文风在京师文坛的流播。

三、道咸之际“枢垣寿欧会”及其对桐城派的影响

(一)军机直庐中的“欧斋”

道光后期至咸同年间的寿欧活动中,军机直庐中的“欧斋”颇为特殊。考察“欧斋”由来,可知宗稷辰至迟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在军机直庐设“欧斋”,悬像寿欧。此年虽为宗稷辰独祭,但据诗中自注:“清如使蜀,味樨在城,皆不得与祭。”①[清]宗稷辰:《躬耻斋诗钞》卷十《六月廿一日欧阳公生日,设供欧斋为寿,纪之以诗》,《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77 册,第238 页。同为军机章京的吴嘉洤(字清如)和邵懿辰(字味樨)为此次寿欧的期而未至者。这从侧面透露出,三人平日在直庐欧斋中读书论文,对欧阳修俱有瓣香之意。可见,“欧斋”不仅是寿欧的场所,还为宗稷辰等桐城派文人在军机直务之暇研讨古文提供了空间。在宗稷辰的《躬耻斋诗钞》中,唯独卷九下、卷十上这两卷诗的署名为“会稽宗稷辰欧斋”②[清]宗稷辰:《躬耻斋诗钞》卷九、卷十,《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77 册,第219 页、第226 页。,而这两卷正收录了他自道光二十年(1840)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间入直军机之暇所作诗篇,可见宗氏在这几年间是有意以“欧斋”为号。“欧斋”之名代表了宗稷辰在这段时间内的自我认同,“欧斋”这一实体空间也自此具备可堪流转的精神价值。

继宗稷辰之后,邵懿辰成为同人眼中“欧斋”的代言人。咸丰六年(1856)寿欧会上,龙启瑞作诗叙及寿欧故事,视邵懿辰为“欧斋”寿欧的源头:“道光丁未,邵蕙西舍人兄曾辟欧斋,奉公遗像,始集同人为公寿。”③[清]龙启瑞:《浣月山房诗集》卷三《欧阳文忠公生日,林颖叔比部、王少鹤同年招同人集杨椒山先生故宅松筠庵……分韵得扣字》,《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55 册,第410 页。更了解“欧斋”由来的王拯也常在寿欧诗中追溯宗、邵二人的寿欧故事。王拯为“邵懿辰寿欧会”所补和诗提到“欧斋悬像自何年?苑庐宗邵同攀缘”④[清]王拯:《龙壁山房诗草》卷四《位西员外丁未六月廿有一日招同人作欧阳文忠公生日……庚戌岁除,仆还京师,出示属题,次宗涤甫丈稷辰诗韵》,《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59 册,第365 页。。咸丰五年(1855),王拯在寿欧诗题中明言宗稷辰乃“昔直苑庐始颜欧斋,为公生日者也”,其诗亦云:“欧斋自昔有渊源,今日兹堂合称斝。欧公生日成故事,同僚几辈亲风雅。”⑤[清]王拯:《龙壁山房诗草》卷七,《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59 册,第390 页。不仅欧斋渊源历历可见,亦能看出寿欧会已成为几辈枢垣同人的传统雅集活动。

咸丰三年(1853)至同治元年(1862),林寿图和王拯成为枢垣寿欧会的主倡者,而林寿图寿欧尤勤,十年间七度参与寿欧会,其中五次担任发起者。不仅如此,林寿图也自号欧斋。林氏以“欧斋”为号,或许同他咸丰六年(1856)得到欧阳修滁州遗像有关。咸丰五年(1855)林寿图举寿欧会,自题其斋曰“菤葹”,王拯诗中亦以“菤葹”代指林寿图,说明此时林氏尚未以“欧斋”自号。次年林寿图机缘巧合得到欧阳修滁州遗像后⑥据此年王拯寿欧诗题中所述,此像“为直庐欧斋墨拓琅玡山刻原本……盖昔裘文达公(曰修)所请以刻石后奉置滁州官署者。往年州城被贼,流落人间,适颍叔戚氏自皖中来,出以相遗者也。同人既有欧斋故事,颍叔举公生日尤虔,而兹象适归之”。《龙壁山房诗草》卷八,《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59 册,第400 页。,每逢寿欧会便展拜此像。自此,寿欧同人才以“欧斋”指称林寿图。王拯此年的寿欧诗中便有“欧斋获真面,使我益懔恭”⑦[清]王拯:《龙壁山房诗草》卷八,《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59 册,第401 页。之句。“欧斋”之号在宗稷辰和林寿图之间的流转,“欧斋”之名在寿欧诗作中的频繁出现,都表明它已成为寿欧雅集的精神象征。它承载着寿欧的历史记忆,也凝聚着欧阳修和寿欧同人的精神面貌。因此,它既能唤起寿欧同人的集体记忆,又能引发他们的群体认同。

(二)枢垣群体热衷寿欧的原因

汉军机章京群体热衷寿欧,与其身份、自我期许和时代风气有关。军机章京乃军机大臣属员,主要职责为襄助军机大臣处理文件。他们虽品级不高,但经手之事皆为军国要务,故颇受重视。入直之人必须经过所在部衙、军机大臣和皇帝的层层考核。当时,军机章京“于京朝官最名华要”“处士大夫间,往往衣冠笑语望而可识”⑧[清]王芑孙:《小岘山人诗文集序》,[清]秦瀛:《小岘山人诗文集》卷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07 册,第137 页。。可见这一群体颇受时人推重。

道咸之际,清王朝正当多事之秋。恰恰在这段时期,身处枢要的军机章京们频繁举办寿欧会。不难看出,他们此举有激于国事的成分。寿祀对象欧阳修所处的北宋仁宗朝亦是内外交困:国内冗官、冗兵问题严重;境外辽国和西夏虎视眈眈。相似的政治局面,让这批士人与欧阳修生出“异代相知”之感。但他们的境遇却与欧阳修有着天壤之别。欧阳修亲历改革,主文衡,参与主政,而军机章京们只能处理一些文件,无法参与军政的定夺。世事的艰难、时人的推重以及拟撰军情要旨的枢廷日常,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用世之志,但由于缺乏施展抱负的机会,他们内心难免沉郁。这种复杂的心态使他们对欧阳修不仅惺惺相惜,更有崇仰之情。王拯《欧斋夜读欧诗有作》一诗,便是借欧公酒杯,浇自己块垒。此诗开头四句“一诵明妃曲,古音世所稀。纷纷颠倒耳目事,何用万里夷狄为”①[清]梁章钜、朱智撰:《枢垣记略》,第323 页。,承用欧阳修《再和明妃曲》诗意,痛言天子耳目所及之事已黑白颠倒,衰败之象起于朝廷,又何须夷狄万里来袭?联系咸丰朝内忧外患的局面,王拯此言当是有为而发。“再读平戎操,我心更悽恻。当时有事独无用,有策胡为匿不出?”四句,乃化用欧诗《听平戎操》“遭时有事独无用,偷安饱食与汝俱”“当衢理检四面启,有策不献空踟蹰”②[宋]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第1327 页。两联,痛惜以欧公之才却无法献策平戎,哀叹欧公即哀叹自身。此时期的寿欧诗多在称颂欧公事功的同时,抒发寿欧同人内心的悲慨。孙衣言咸丰三年(1853)的寿欧诗列举欧阳修力陈时弊、参与改革等事迹,表达对欧公的钦慕,同时借此反衬如今“二三子”,虽然“并仕年各强”,但却“有言不能发,负此双鬓苍”③[清]孙衣言:《逊学斋诗钞》卷四《六月二十一日欧阳公生日,同人集祀林颖叔工部寿图斋中,分韵得苍字二首》其一,《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62册,第261页。。其胸中愤懑,展露无遗。

此外,欧阳修“通经致用”的思想与道咸之际的经世思潮若合符契,他勇于针砭时弊的风骨也赢得了当时士子的景仰。此时期的寿欧人员以汉军机章京为中心,广泛吸纳桐城派文人和顾祠会祭群体,三个圈子间多有重合。宗稷辰、邵懿辰、王拯三位主倡者,都是桐城派文人,均参与过顾祠祭祀。其他寿欧人员如梅曾亮、朱琦、孔宪彝、祁寯藻、冯志沂、刘存仁、孙衣言、孙鼎臣、刘传莹也同时属于桐城派和顾祠会祭群体。林寿图、叶名沣、何绍基、王轩、董文涣、方鼎锐、卞宝第、杨仲愈等人既参与了寿欧活动,也参加了顾祠会祭。④顾祠祭祀人员名单参考段志强《顾祠——顾炎武与晚清士人政治人格的重塑》附录一《顾祠年表》,第250-261 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寿欧会之所以能吸引他们参与,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欧阳修主张为文治学应切于世用,这与其经世致用的思想高度契合。桐城古文历来重视阐发义理、切于实用,与欧公思想之近似自不待言。至于顾祠同人,他们祭祀顾炎武的初衷正是为了发扬顾氏思想中“经世”的一面。⑤段志强:《顾祠——顾炎武与晚清士人政治人格的重塑》,第115-119 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与经世思想相表里的,是士人议政之风的高涨。欧阳修生前多次抗颜直谏,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他的经世思想和勇于言事的士人风骨,使他成为时人心中的士大夫理想人格。寿欧群体更是将欧公当做衰世中的精神寄托。此时期的寿欧诗多着眼于欧公注重政事和敢于言事这两点。宗稷辰首次在军机直庐寿欧时便指出,他对欧公的崇敬不仅由于他的文学成就,还因为他重视吏事,关心民生。⑥[清]宗稷辰:《躬耻斋诗钞》卷十《六月廿一日欧阳公生日,设供欧斋为寿,纪之以诗》,《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77 册,第238 页。“谏垣三直”之一的朱琦也在寿欧诗中赞颂欧阳修议政时的犀利和“倔直”,以及他心系吏事、不发虚言的务实做派。⑦[清]朱琦:《怡志堂诗初编》卷八《欧阳文忠生日以事不与会,分得过字,追作一诗》,《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13 册,第264 页。

(三)寿欧会会友论文的功能

“枢垣寿欧会”与桐城派关系密切。主倡者宗稷辰、邵懿辰、王拯均是桐城派文人。直庐“欧斋”也成为笃奉桐城古文的寿欧同人讨论古文之地。

道光二十七年(1847)的“邵懿辰寿欧会”以桐城古文圈子为中心,以讨论古文为旨向。梅曾亮的寿欧诗俨然一篇宋代古文发展源流论⑧[清]梅曾亮:《柏枧山房诗集》卷八《六月二十一日欧公生日集邵位西寓斋……以“天下文章莫大乎是”分韵得乎字。芝房编修是日抚琴》,《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52 册,第693 页。,肯定了欧阳修在宋代古文运动中的重要作用。曾国藩的寿欧诗还指出梅曾亮古文上承欧公遗绪,肯定了梅氏之于桐城古文的传扬之功。曾诗结构亦借鉴了桐城古文的章法,开篇自言不喜交游,以突出此次赴约的原因——宾客“可人非俗子”①[清]曾国藩:《曾文正公诗集》卷三《丁未六月廿一为欧阳公生日集邵二寓斋,分韵得是字》,《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41 册,第431 页。,之后顺势接入对座上宾梅曾亮的论述。在叙述梅氏的古文宗尚时又自然地切入对欧阳修古文的评价。之后“自叟持此论”一联将焦点转回梅曾亮身上,再连带及主人邵懿辰,然后才正面描写此次雅集。最后再次自抒怀抱,形成对开头的呼应。在抒发怀抱之时,以“常恐道未闻”一联接入对欧阳修的道德文章的崇拜,与此诗前半部分涉及欧阳修古文成就的笔墨形成一种结构上的微妙平衡。这种章法打破了一般寿欧诗平铺直叙的熟套,出人意表而又合情入理。全诗结构回环往复,自然流畅,与深受欧阳修影响的桐城古文神理相近。

据张金镛咸丰五年(1855)的寿欧诗透露②[清]张金镛:《躬厚堂诗录》卷七《欧公生日仍集颖叔斋中……酒间诸君子极论散体文宗派,故诗中及之》,《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18 册,第46 页。,在寿欧会的酒席间,参会诸人畅谈散文宗派,张氏更将自己对古文源流的看法写入诗中。这说明寿欧会已成为文人们谈论古文的文艺沙龙。由于寿欧同人中多有桐城派文人,故屡屡言及桐城派的渊源发展和桐城诸子的创作,而众人的看法又体现在他们的寿欧诗中,张金镛的寿欧诗即详细论述了桐城派的发展脉络和在座同人的创作特点。桐城派文人以寿欧会为契机,在与同道论文衡艺的过程中,对桐城派的源流发展、代表作家及其创作特点反复言说,这亦可视作桐城谱系经典化的一部分。寿欧人员来源的多样化,也为桐城派之外的文人参与“论文”提供了契机,促进了桐城古文创作思想与风格在京师不同文人圈子间的传播。

在动荡的道咸之际,寿欧会不仅是谈论古文的阵地,也成为士大夫关怀世务的平台,寿欧诗中许多关涉时事的内容即是明证。寿欧同人讨论古文、议论时事,以学行相砥砺,于潜移默化间为偏于阴柔的桐城文风注入一股雄直之气。钱基博论晚清散文时,即指出曾国藩力倡韩愈“雄奇瑰伟”的境界,欲以此“矫桐城缓懦之失”③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153、156 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可见桐城派当时的“缓懦”文风,已无法满足抑郁愤慨的经世之士们的需要,与梗概多气的时代精神也不太合拍。受时风所染,桐城诸子之文亦不免带有一些奇肆之气。宗稷辰自言其文自桐城入手,后“求其源于汉唐”④[清]宗稷辰:《躬耻斋文钞自序》,《清代诗文集汇编》第576 册,第184 页。,不规规于桐城蹊径。王拯、黄心泉等友人认为宗文博大精深,文气浩然,多有为之言。“岭西五家”之一的朱琦,其文亦偏于雄奇豪宕。谭献认为,朱琦之文承自桐城方、姚,后大而广之,乃至“挥斥万有,晖丽媕雅”⑤[清]谭献:《怡志堂文初编叙》,[清]朱琦:《怡志堂文初编》卷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13 册,第268-269 页。。晚清散文家王树枏言作文之法,主张以桐城义法入手,之后依据各人性情,或偏于雄直,或取纡和一路,或刚柔相济,最终实现对桐城文法的超越。⑥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153、156 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这代表了晚清部分文家对桐城派的看法和学文路径,而当时的有志高才之士激于时势,多偏于雄直一路,晚清的桐城古文也因此呈现出新的面貌。寿欧会以祭祀古文大家欧阳修的名义,汇集京师各文人群体,创造了一个切磋古文、畅论时事的空间,有助于酝酿桐城古文的新面貌。

结语

王汎森认为,人们会为了呼应现实或改造现实而召唤一个历史记忆。⑦王汎森:《历史记忆与历史:中国近世史事为例》,台北《当代》1993 年第91 期。生日祭即借助寿祀的仪式,唤起人们对祭祀对象的历史记忆。回到清中后期的文学现场,既可以体察到主倡者们利用寿欧会来改变文坛风会的意图,也能看到这一活动确实参与了当时文风转变的历程。

嘉道之际,古文衰颓。桐城弟子陈用光于嘉庆初年入京后,有意弘扬桐城古文。于是,以桐城派尊奉的古文大家欧阳修为祭祀对象的寿欧会便成为他传播桐城古文、与京师汉学考据风气相抗衡的特殊手段。寿欧会能召唤与欧阳修相关的历史记忆,再凭借这份记忆在寿欧同人心中唤起的情感与认同,以及同人们的相关讨论,创造出一个古文交流空间,由此为桐城古文在汉学盛行的嘉道文坛上争得一席之地推波助澜。主持京师风雅的法式善深度参与寿欧会,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汇,加速并扩大了桐城古文在京师文坛上的影响。桐城文的主流风格也近于欧阳修“纡徐委婉”的文风。

道咸之际,国运日衰。寿欧会呼应了一批有志之士起衰革弊的现实需求。以汉军机章京为核心、吸纳了桐城派文人和顾祠会祭同人的寿欧群体怀着拯救国家的强烈愿望,充分发掘欧阳修的精神价值。这一时期的寿欧会不仅是谈论古文的文学沙龙,还成为士人关怀世务的舆论阵地。桐城派文人在寿欧会上梳理派系源流,有助于桐城谱系的经典化;寿欧成员来源的多样化推动了桐城古文在京师文人间的传衍。同时,古文与时事在寿欧雅集中的碰撞交汇,也刺激了桐城文风转向雄奇豪宕。

名贤生日祭为文士们的日常生活创造出一种仪式感,丰富了他们研讨诗文的方式。相较于书院、朝堂等正式场合,生日祭更贴近日常生活;而与其他流连诗酒的雅集相比,生日祭又主题极为明确。因此,寿欧会为文人们在日常闲暇集中讨论桐城古文创造了条件,而这种深入日常的传播方式使得文人们对桐城古文的接受更加广泛持久。

猜你喜欢

诗文集用光姚鼐
作为礼物的书籍:姚鼐赠书与桐城派的流传
乾嘉诗坛“混江龙”姚鼐
史蒂文·霍尔:用光重新定义建筑
流量用光了
对光
佛禅老庄思想与姚鼐文学创作
草根诗文集第三卷征稿启事
疏逸文气 清雅超然
邵懿辰诗文集版本考述
曹学佺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