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思辨性问题的设计

2024-05-28张凤娥

电脑迷 2024年3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小学语文

张凤娥

【摘  要】 思辨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在学生思维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文章以小学教材中的《草船借箭》一课为例,探讨了如何设计思辨性问题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利用互联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并结合对话内容、故事情节、人物行为、时代背景等方面设计思辨性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 小学语文;思辨性问题;语文阅读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意义

思维是人类认识和思考问题的重要呈现方式,而思辨性思维是在分析、推理和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通过思辨性问题的设计,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进行思考和解答,积极参与思辨性思维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批判思维是指对信息进行逻辑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能够理性地思考、辨别和判断。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设计思辨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意义和内涵,进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思辨性问题的设计流程

(一)借助互联网等教学资料,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深度

《草船借箭》是名著《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桥段,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凭借过人才智巧妙地化解了自身危机,在这一桥段中三方势力均有所登场,通过描述三方势力对诸葛亮行为的反应,体现了诸葛亮超强的驾驭能力。然而,想要激發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深度,必须借助互联网等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从而为思辨性问题的设计奠定基础。

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应当利用互联网等资源来创设与《草船借箭》相关的情境。可以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参观相关场景、听取专家讲解等方式,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了解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利用互联网等资源提供多媒体形式的阅读材料,如图文、音频、视频等。通过多种感官的方式呈现文本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的情节和意义。例如,选取相关动画或视频片段来展示故事情节,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组织学生进行虚拟交流和合作。例如,在线上讨论平台或社交媒体上开设专题讨论小组,让学生就《草船借箭》中的故事情节、角色性格或主题思想等展开讨论和交流。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平台,借助互联网的资源,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可以为深度探究做准备。在学生搜集素材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多关于《草船借箭》的知识和相关背景。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在线上文献库和数字资料库等深入挖掘与故事相关的历史文化、典故引用等,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在阅读之后,可以通过互联网等资源,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例如,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草船借箭》的理解和感受,进行绘画、写作、演讲等创作和表达活动。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图片、音频、视频素材,辅助自己的创作过程,展示对故事的理解和想法,增加阅读的深度和个人参与感。

(二)依据对话内容,设计思辨性问题

在小说或者记叙体裁中,对话是人物思维和性格的集中体现,也是深入分析人物情感需要着重了解的内容。《草船借箭》的对话内容相当丰富,在阅读文本中占据大量篇幅。因此,在设计思辨性问题时,就可以从对话中选取关键信息和情节。以下内容选取了诸葛亮部分对话内容:

“只要三天。”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上述三句话分别是诸葛亮与周瑜和鲁肃的对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上述三句话反映了诸葛亮什么心理。从前两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的自信,甚至有些骄傲。如果不结合上下文的话,可以推测诸葛亮两种性格趋势,一是爱吹牛,并且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如果是这一种性格那么骄兵必败;二是胸有成竹,早已看破周瑜心思,所以有恃无恐。下面的这句话异常重要,事关借箭成功与否,也可以说关乎诸葛亮的身家性命,所以诸葛亮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态度十分诚恳。

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借箭能否成功与鲁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鲁肃又是周瑜的手下,并且是其心腹之人,鲁肃如果不帮忙诸葛亮必然会失败。周瑜想要杀死诸葛亮这是鲁肃知晓的事情,鲁肃与诸葛亮并没有太深的交情,为何诸葛亮能够断定鲁肃必然会帮自己的忙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然后根据已有的互联网资料来分析这一问题。

(三)依据故事情节,设计思辨性问题

《草船借箭》主要讲述了周瑜想要杀死诸葛亮,因此给诸葛亮安排了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但是最终被诸葛亮化解的故事。故事内容紧凑剧情精彩,扣人心弦。在阅读过程中很多读者都会为诸葛亮的处境捏一把汗,也不理解诸葛亮“借箭”的行为,都在思考诸葛亮如何完成这一不可能的任务。教师可以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点,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思辨能力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剧情。“借箭”这一环节是故事中的高潮部分,在第三天的早晨,诸葛亮与鲁肃一起驾着二十条船向大江北岸驶去。

此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如果此时你是鲁肃,你会怎么想呢,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针对这一问题,很多学生会认为,诸葛亮或许想要投降曹操,毕竟无兵无将,这样过去非常得危险,再加上周瑜意在迫害诸葛亮,诸葛亮本人也是知道的。三天时间已到,诸葛亮并没有十万支箭。因此,从鲁肃的视角来看诸葛亮为求生,再加上向周瑜报复,有可能会向曹操投降。

教师可顺势再提出问题:“等到诸葛亮命人擂鼓呐喊时,如果你是鲁肃,你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这个时候基本上可以排除“投降”这一举动,因为想要投降而呐喊,很容易被曹操误杀。此时,学生如果站在鲁肃的视角大概率很会认为诸葛亮要偷袭曹操。但是己方并没有军队,每船只有几十名随从。因此,此时鲁肃的内心肯定是困惑和害怕的。困惑的是鲁肃不知道诸葛亮到底要干嘛,害怕的是曹操突然出兵,危及自己的性命安全。

(四)结合文章内容,设计人物行为思辨性问题

这篇文章主要涉及了四个主要人物,周瑜、鲁肃、诸葛亮、曹操,通过“借箭”这一行为,将几人结合到了一起。通过文章阅读学生可以对故事内容有大致了解,但是在文章深度阅读方面欠佳。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人物的行为和决策,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动机和行为影响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周瑜为何要杀诸葛亮?他们不是同盟吗?”

“鲁肃为何要帮诸葛亮,而不是站在周瑜一方?”

“曹操为何没有下令出兵,而是选择放箭?”

想要回答以上问题,必须对三方的人物关系进行梳理,从而了解各个人物行为的深层逻辑。首先,周瑜的身份是东吴大都督,这一身份决定了周瑜必须站在东吴立场来考虑问题,目前东吴的敌人是曹操,东吴自身的力量难以抗衡曹操,因此需要联合刘备,但是击退曹操之后刘备将会占据地盘,在诸葛亮的辅助下刘备将会成为东吴的敌人,因此从长远来看,诸葛亮也会是东吴的敌人。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师,想要防止曹操击败刘备就必须借助东吴的军事力量,因此既要与周瑜联合抗击曹操,又要防止被周瑜杀害。于曹操而言,其他三人均是敌人,之所以不出兵,文章中也有交代,即大雾漫天、敌人情况不明,因此乱箭退敌。鲁肃是行为逻辑最为复杂的一人,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鲁肃一方面是东吴周瑜的手下,因此需要配合周瑜,共保东吴;另一方面鲁肃是孙刘联盟的主推手,如果诸葛亮真的被周瑜所杀,那么孙刘联盟必然破裂,到时候双方都会被曹操吞并,因此要力保诸葛亮。

(五)结合时代背景,设计思辨性问题

在讨論如何设计思辨性问题之前,先来了解一下“草船借箭”事件的时代背景。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在这一冷兵器时代,弓箭作为一种具有远程杀伤力的武器,在战争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场战争对弓箭的需求也是巨大的,在缺乏工业化批量化生产的古代,每支箭矢都要经过人工打造,耗时耗力。因此,学生要认识到在当时三天造十万支箭是无法完成的事情。基于这个背景,教师可以设计思辨性问题,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如果你是曹操,突然发现敌船,你会如何做?”

“考虑其他可能性,除了草船借箭,想要快速获得十万支箭,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如果借箭失败,剧情将会如何发展?”

“借助现代化物理知识分析,二十艘小船能否称重十万支箭?”

“在缺乏气象知识的古代,诸葛亮精确预测到三天之后大雾弥江,是否有违科学常识?”

通过以上设计思辨性问题,可以引导回答者思考不同的角度和可能性,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思考,还能促进其知识应用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根据文章所涉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思考背景对故事发展的影响和启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能力。

(六)结合文章内容,设计主旨思辨性问题

通过通读《三国演义》发现,这部小说中并没有明显的主角,小说中的人物只是各为其主,并无好坏之分。抓住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就可以理解周瑜在“草船借箭”中的行为,也在客观上凸显了诸葛亮的大度与从容。通过分析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和解读文章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阅读文章,站在古人“忠君”的立场,如何评价鲁肃的行为?”

虽然故事剧情是围绕周瑜和诸葛亮展开的,但是鲁肃是文章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鲁肃配合诸葛亮完成借箭部署,破坏了周瑜击杀诸葛亮的计策,从这一方面来看,鲁肃的表现不是一名合格的下属。但是鲁肃力保诸葛亮的行为,稳定了“孙刘”联合,从大局来看维护了孙权在东吴的统治地位,也是“忠君”的体现。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鲁肃相较于周瑜而言则显得更加宽容,处理事务也更加老道。随后,教师可向学生提出更多启发性问题:

“诸葛亮的表现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

在阅读完文章后很多学生被诸葛亮的智慧所折服,但是也应认识到诸葛亮想要完成借箭这一过程,还是需要具备很多条件的。首先他需要具备扎实的天文知识,准确预料到江面起雾;其次对鲁肃和曹操的性格了如指掌,一旦判断失误就会导致借箭失败。

通过设计思辨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感受人物魅力,可以为以后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奠定基础。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思维和创新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思辨性问题的注意事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设计思辨性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小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和理解。但是,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知识面、兴趣爱好、思维逻辑等,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多元思考,思辨性问题应该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观点和角度,避免仅要求学生背诵和复述文本内容,而是鼓励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提供自己的理解和解释。思辨性问题应该是开放性的,没有确定的答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促使他们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应提醒学生在思考中要善于辩证地看待问题和权衡不同的观点和证据。例如,在上述思辨性问题设计中就以各个角色的定位为出发点,让学生思考各个角色的行为动机。

思辨性问题的价值体现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而不仅仅关注最终的答案。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辅导他们表达自身观点,这是思辨性问题设计的核心。思辨性问题可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境相结合,让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思考和分析问题。这样可以增加问题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在设计思辨性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和能力差异,确保问题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背景设计不同难度和深度的问题,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思考讨论中。

参考文献:

[1] 郑健民.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有效策略[J]. 天津教育,2023(12):150-152.

[2] 林峰,泥红美. 新课标视域下语文思辨性提问探究[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03):113-116.

[3] 张强. 阅读教学中思辨性问题的设计路径[J]. 语文建设,2022(16):72-74

[4] 向天成. 小学语文审辩式阅读教学研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0.

[5] 倪菊华. 思辨读写:聚焦问题设置:“月是故乡明”专题教学例谈[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07):81-85.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小学语文
通过有效阅读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关于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分析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功利性问题
阅读反思: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视角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