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强度对成绩的影响
2024-05-28刘淑艳
刘淑艳
摘 要:通过采用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量表,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3级A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考察了英語学习动机内涵发生的变化和动机类型及自主学习强度对学生成绩变化的影响。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内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微妙变化,学生的兴趣动机和自主学习强度对英语学习成绩变化的积极影响,为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量化观察窗口。
关键词:英语学习;动机;自主学习
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一直是英语学习研究的重要关注点。英语学习动机是指达到学习目标的愿望及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对学习英语所持良好态度的综合[1]。动机通过学习行动、学习愿望和学习态度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高一虹等学者(2003年)采用标准的心理学量表,对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类型进行了梳理,归纳了“内在兴趣、成绩、学习情景、出国、社会责任、个人发展和媒介信息”七种类型[2]。一些学者就动机如何与其他学习者因素综合地影响学习成绩[王?晓?为(2003年)[3];?高?一?虹等?(2004年)[4];马广惠(2005年)[5]]得出了共识性结论:学习动机的类型与学习成绩没有明确的相关关系,但是动机水平与学习行为强度对成绩存在着直接影响。
笔者所在的大学对新生的大学英语进行分层教学,新生在入学时采用标准化试卷统一测试,根据成绩排名在全年级前30%的学生(约1,100名)分在A班,其余分在B班。期末所有班型使用相同试卷进行测试。笔者执教6个A班,约210名学生。在最近的一届学生期末测试中,发现学生成绩存在一定的分化现象:部分学生能保持持续稳定的学习成效,部分能取得显著进步,但有些学生却出现了成绩下滑,甚至于“雪崩式”退步。本文尝试在既有学习动机的研究基础上,引入自主学习强度变量,以学生的成绩变化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来预测不同类型的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强度对学生英语学习成绩变化的影响。
理论框架
根据杜尼(2001年)?的定义,动机是人类行为的心理原动力,?包括??人类的各种本能、需要、意愿、期望、价值取向和??目标等。动机理论的发展演变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行为主义理论,如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弗鲁姆提出了期望理论,认为个体的动机取决于他们对于行为结果的期望值。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认为个体会比较自己的付出和收获与他人的情况,来判断公平与否,从而影响动机。1985年,德奇和莱恩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提出个体对于自主性、能力和人际关系的需求对动机产生影响。成就目标理论由德维克在1989年提出,强调个体在追求目标时所持有的不同动机和策略。
动机包括了态度因素、?目标性、学习效能、动机行?为等因素。高一虹等学者(2003年)(以下简称高文)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动机理论,?经过实证研究提出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动机类型。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能够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式、制定学习目标和评估学习成果。动机类型影响学习行为的选择,学习行为的效能反过来进一步激发动机,从而形成动机与学习效果的良性互动。当前,各种语言类学习App、慕课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选择,ChatGPT等新技术为学习提供了高效率的工具,有助于学生获得及时的学习效能反馈,从而增强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本研究采用高文中关于学习动机的分类量表,来验证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内涵二十年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同时引入可以表征自主学习强度的变量,将学生的不同成绩变化趋势作为因变量,通过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来建立预测学生英语学习成绩变化的驱动模式,为大学英语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择笔者所执教的6个A班学生(非英语专业)为研究对象,根据学生入学时分班考试名次和第一学期期末统考名次变化情况,分为A、B、C、D四个成绩变化类。分别定义:A类(名次稳定保持在年级前10%)、B类(入学名次为前10%但期末成绩名次下降300名以上)、C类(入学名次为A层后30%但期末名次为年级前10%)和D类(入学名次为A层后30%且期末名次下降300名以上),各类选择20名学生共计80人发放问卷(回收问卷79份)。制作学习动机类型量表(30个题项,序号用Q表示)发放问卷,对于自主学习强度,采用“学生课外选择App等形式自主学习及周投入时间”“课外自我诊断英语学习短板并主动弥补的周投入时间”等题项来进行调查,并分别用“新工具学习”“弥补性学习”两个变量来表征。调查在期末考试结束时进行,采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研究假设入学时的分层考试和期末试卷成绩可以作为衡量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标准,学生的成绩变化情况可以反映动机驱动和自主学习的成效,通过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来建立成绩变化类型与动机类型和自主学习强度关系的预测模型。
数据收集工作完成后,?先?对?30?个题项采用主成分法进行因子分析,对照高文的研究结论检验英语学习动机内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可能发生的变化。再通过相关性矩阵检验自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以减小变量间的共线性对模型建立的影响。最后,通过多元逻辑回归分类来建立不同分类的预测模型,并结合实际观测值与预测值的差异来对模型质量进行检验。
研究结果与讨论
1.因子分析结果
经检验,样本数据适宜进行因子分析(KMO = 0.738;Bartletts 球型检验结果显著)。为便于对照研究,假定学习动机类型量表对大学生学习英语动机的调查仍具有信度与效度,设定提取7个因子且归纳的变量主题保持不变,总方差解释达到了66.2%。各因子所覆盖的题项及因子负荷与高文的研究结论相比出现了一定差异。一是部分因子覆盖的题项发生了变化。例如:因子1(内在兴趣动机),高文涵盖了6个题项(Q1、Q18、Q19、Q20、Q21、Q23),本研究增加3个题项(Q14、Q17、Q22), “让世界了解中国”(Q22)、“了解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发展情况”(Q17)、“让我获得成就感”(Q14)三个其他类型动机题项已转变为内在兴趣动机所涵盖的题项。二是构成因子的题项负荷发生了变化。例如:因子3(学习情景动机)虽然覆盖的题项没有发生变化(Q9、Q8、Q7、Q5、Q10),但在高文的研究中,因子3的题项负荷顺序为Q8、Q9、Q10、Q7、Q5,反映出相较于课程,学生对教材更加重视(Q9:上大学后,我学英语的劲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用的教材)。三是部分题项的因子负荷不再显著(因子负荷小于0.5)。例如:Q16(学好英语,将来我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上述变化说明,过去被视为社会责任和信息媒介意义的题项,正逐渐被转化为学生的兴趣意义题项。这反映出学生在世界观和价值观层面的微妙变化,也折射出新一代学生的文化自信正日益增强和近年来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成效。还可以发现:新时代大学生特别是笔者所在大学,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普遍较强,学习的情境要素更聚焦在教材上,这为大学英语的教材改革提出了新的需求。
2.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
经检验,研究所设定的各变量间不存在共线性,在对量表数据进行虚拟变量转换后,通过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模型拟合检验的显著性值小于 0.05,说明模型有统计意义。拟合优度皮尔逊卡方的显著性值小于0.05,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伪R方值最高 0.868,说明模型对变量变异的解释程度较好。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中,截距B值是模型分析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表示了自变量每单位变化对于因变量对数概率的影响大小。当B值为正时,表示自变量的增加与因变量的对数概率的增加呈正相关关系;当B值为负时,表示自变量的增加与因变量的对数概率的减少呈负相关关系,弥补性学习、新工具学习、内在兴趣、成绩、学?习情景、出国、社会责任、个人发展和信?息媒介最终进入模型的效应。根据似然比检验显著性P值,除个人发展动机因素(P=0.057)外,其余各变量的P值均小于0.05,说明该变量具有研究价值,变量对模型构成有显著贡献。在模型的参数估算表中,以D类作为模型分析的对照类,新工具学习强度、内在兴趣、出国、信息媒介等成为影响学生成绩变化的显著效应。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差异可以接受(模型预测的正确率为79.7%)。
第一,动机水平变量对学习成绩变化类型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动机变量只是学习行为变量与学习成绩结果的中介,学习行为变量还受到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生改善学习行为和习惯,进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从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内在兴趣、成绩、学习情景、出国、社会责任、媒介信息动机对学生成绩变化类别的影响具有研究价值(P<0.05)。其中,内在兴趣和信息媒介动机对学生成绩变化归类具有正面影响。内在兴趣出于发自内心的单纯的喜爱、欣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时克服疲劳、厌倦、焦虑等消极情绪,持续地保持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这是A类学生学习成绩可以稳定保持的主要积极因素(A类的参数估算B值为2.47),该结果与A类学生的动机水平得分平均值评估结论一致,也与秦晓晴、文秋芳(2002年)[6]??的发?现基本一致。?在所有动机变量?中,?内在兴趣对动机行为的直接影响最大,?而且间?接影响也最大。信息媒介动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浅层动机,但同时又鲜明地表现出内部性特点,即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或惩罚来强制行动趋向目标,行动本身就来源于学习内部动力,题项Q15(为了更好地学习其他专业)很好地体现了该变量与学习者内在兴趣的紧密关联。
成绩动机对学习成绩变化归类具有负面影响。所有分类的B值为负值(A类:-0.94;B类:-0.13;C类:-0.21),该结果与A、B、C、D四类学生动机水平均值得分趋势也比较一致(A类:2.66;B类:3.17;C类:3.09;D类:3.44),即学生在成绩动机水平得分越高,就有更高的概率导致学习效果变差。由于成绩动机来源于学习者对外部奖励、惩罚或社会认可的追求,属于浅层动机,这类动机可能会导致学习行为的短期效果。王晓为(2003年)的研究也表明,成绩动机不是促进学习行?為的动机,?而是一种消极的动机,具有这种动机?的学习者可能会更多地实施一种短期行为。
学习情景动机对分类具有负面影响。在模型的参数估算中,各分类的B值均为负值。这可以用样本学生的成绩表现来予以解释(笔者所执教的A班学生整体名次上升率约占43%)。课程、教材、教师、班级等学习情境激发的动机一般属于深层动机,学习情境提供学习任务、目标和资源,以满足学生的自主性、能力感和人际关系的需求。根据耶克森—多德森定律,当学习情境能够支持学习者的自主选择、提升能力感和促进社会关系时,学习者的动机水平会得到提升。但学习效率与学习动机水平并不是严格的线性关系,学习动机往往存在一个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会随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大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佳水平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率,之后会随学习动机的强度进一步增大而下降。本研究虽然假设学生所处的学习情境相同,但不同个体的最佳动机水平还是有差异的。这个结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
出国动机、社会责任动机对归类不具备明确的影响。在参数估算表中,不同类别的B值的正负性不同。这可能与出国动机的双重性相关。学生的出国动机,既有“出国寻找教育和工作机会”的浅层特性,也存在“体验外国文化”的深层特性。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出国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其深层动机的某些特性可以激发学生产生较高的动机水平,或者使学生的最佳动机水平维持较长时间,从而取得显著的学习成效。这与马广惠(2005年)的结论具有相似之处。对于社会责任动机,该变量覆盖的题项由高文的3项(Q24、Q25、Q22)变化为2项(Q25、Q24),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对学生学习动机的稳定性影响。(Q24:学好英语,我才能为中国富强尽力;Q25:学好英语,我才能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第二,自主学习强度对学习成绩变化类型的影响。弥补性学习强度对归类具有负面影响。各分类的B值均为负。本研究将学生的课外学习视为自主学习行为,使用每周花费的小时数来衡量行为的强度。本研究的弥补性学习是指学习者定期检视课堂知识的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对缺失的知识进行弥补性学习,以达到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从参数估算中可以发现:将A类作为对照,D类和B类的B值为负,且具有显著性(P<0.05),即相对于A类,在弥补性学习上花费的时间越多,则有更大的概率导致学习成效变差。新工具学习强度对分类影响不明确。本研究的新工具学习是指学生在课外使用App、慕课等新型学习工具进行学习,但并未指明学习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学生使用新工具的行为即视为一种自主学习行为,采用周使用时长来表征其学习强度。学生学习的内容可能与课堂目标相关,也可能超越课堂甚至学科学习目标。该变量虽然可以较好地衡量学习行为的积极性,但对学习效果的分类预测,不具备显著的趋势性。同时,实际观察各类学生的动机水平得分均值的评估结果与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的分类预测模型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研究结论与不足
本研究发现:?学习兴趣的动机水平对外语学习结果有显著影响。内在兴趣的动机水平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强度对学习成绩起作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投入越大,?外语学习成效越显著。新学习工具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更多的灵活性,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越强,自我决定、自我成就的意识越强,越有可能高效地完成高中与大学英语学习模式的转换?,更好地适应新阶段的英语学习。
由于本研究仅基于本校A层学生英语学习成绩变化的观测与分析,样本的特异性、样本数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但从模型的质量及分析结果上看,仍具有趋势性意义,在定量层面为大学一年级英语教学关于教材、教学法、教学过程与评估等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参考。
参考文献:
[1]金海云.外语学习动机理论的发展与演变[J]. 外语学刊, 2013 (6): 127-131.
[2]高一虹,赵媛,程英,等.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2003(1):28-38.
[3]王晓为.学习者可控因素的定量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2):16-18,54.
[4]高一虹,等.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96-98.
[5]马广惠. 学习动机和努力程度对外语学习成绩的影响[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4):37-41.
[6]秦晓晴,文秋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51-58.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