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视域下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价值意蕴

2024-05-28崔素文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4年5期

崔素文

摘 要: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现代化延续。礼仪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的成果体现。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直接关系着未来中国的精神面貌。在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视野下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始终要把握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与高校思政工作同向并行、在社会实践中检验成效的几个实践维度。大学生礼仪教育最终见实效,则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方的合力推动。

关键词: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大学生礼仪教育;实践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崭新形态,立足世界文明的历史演进,彰显了胸怀天下、立己达人的中国智慧。精神文明新形态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新时代精神力量和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

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具有独立的文化品格和思想指向,是对人的主体意识及主体地位的充分体认与尊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和立场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文明素质提升的不懈追求。礼仪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是修己、待人、接物的根本原则,还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稳定发展的调节器和加速器。礼仪在新时代培养中国公民文明、平等、法治、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涵养公民道德素养及家国情怀,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者和践行者,其道德修养、文明程度直接影响着未来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作为将大学生个体引入文明轨道的有效途径,礼仪教育在新时代无疑起着赓续“礼仪之邦”美誉、展现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成果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下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有利于厚植人文情怀、提升道德修养、扩充国际视野并夯实当下及未来中国的文明根基。

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下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

从当前社会背景看,大学生礼仪教育是根据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礼仪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大学生传授礼仪知识,以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增强大学生文明素质,最终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活动。简言之,大学生礼仪教育就是以礼仪文化为核心对大学生开展教育的思想和教育体系。在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下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既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当今中国青年力量,最终夯实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的必由之路。

第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提升未来中国公民集体形象。充分挖掘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中丰富的德育内涵,是避免大学生礼仪教育流于表面化与形式化、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保证。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形象,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公民个体形象汇聚而成的民族图像,每一位公民展示出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形象都在塑造着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影响着国家的国际声誉。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位中国公民都是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態的展示者和代言人。大学生是当代中国青年的形象代表,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有利于优化大学生行为、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提升其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彰显和强化当代中国公民正直善良、文明谦和、积极乐观的国际形象。

第二,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气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多元文化交织中保持“我之为我”的独特表征,也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凝聚民族向心力的强大底气。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其坚守中华民族精神气节与品格的信心与决心。大学生礼仪教育不仅是青年群体提高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帮助青年群体积蓄干劲、凝心聚力,为未来中国发展筑牢精神之基的可行方案。

第三,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大历史观和国际视野,厚植为世界谋大同的理想信念。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不忘本来、吸取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憧憬并致力于创造物质生活充裕、道德境界高尚的大同世界。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带领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当今中国人民 “天下观”的体现。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除了坚持以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为根,还应积极借鉴和学习他国文化之精华,为大学生构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礼仪教育体系,开发有利于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现代礼仪教育内容,以帮助大学生开拓国际视野,更加从容自信地融入世界发展新格局。

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下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实践维度

第一,大学生礼仪教育始终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多元文化交织中保持“我之为我”的独特表征,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凝聚民族向心力的强大底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既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所在,也是不断补充中华民族精神气节之“钙”的有效途径。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始终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让大学生意识到礼仪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中华礼仪文化理应在人类礼仪文化的百花园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不是把西方礼仪当作唯一的普世礼仪规范,盲目崇拜甚至奉为圭臬。礼仪教育让大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学会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外来文化,进而达成民族文化认同与情感共识。清华大学彭林教授讲课时强调,中华礼仪文化源远流长,道德内涵深厚,民族特色鲜明,对于维系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祖国的安定与和谐,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事实已经证明:没有礼仪的国家,是不文明的国家;事实将继续证明,中华礼仪是非常成熟而优秀的礼仪,能够为提高国民素质作出贡献。

第二,大学生礼仪教育与高校思政工作同向并行。礼仪是根据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出来的制度和规范。在中国传统社会,礼仪向来是道德教化的重要载体,对民众道德修养的提升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现状来看,重灌输说教、轻实践体验的传统教育模式仍然是主流,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接受度低、思政工作实效较差等问题。礼仪教育把抽象的道德指令具体化、格式化,从简单的日常行为举止入手,其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实施方式生动灵活,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有效弥补了传统思政工作模式的不足。

当前,国内多所高校开设了礼仪文化相关课程,在改善校风学风、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及人文素质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例如:清华大学于2001年开设了“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全校公共选修课,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们不但感受到了人文精神的滋养,还改变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有认知,增进了对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又如:中华女子学院自2007年起开设了“礼仪与修养”全校公共必修课程,该课程结合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四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公益意识、国际视野和知性高雅的应用型女性人才的培养目标统筹设计,成为中华女子学院的特色课程,得到了学生们的高度评价。近年来,课程团队还陆续将教学成果应用和服务于国家大型政治活动、社会志愿服务等公益事业中,在回馈社会的同时也创新了社会实践育人新模式。再如:北京舞蹈学院于2014年开设了“大学生礼仪”全校公共选修课,于2019年成立了北京舞蹈学院“博文约礼”大学生礼仪教育工作室。在近十年的工作实践中,该校大学生礼仪教育工作坚持与思想政治工作同向并行,共同发力,以提升艺术类大学生道德修养及文化素养为目的,有力推动了该校“文舞相融、德艺双馨”舞蹈艺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三,大学生礼仪教育在社会实践检验中成效显著。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是丰富和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内容,也是大学生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过程中提升自身道德素养、实现自我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例如:在西部支教、三下乡、社会调研等活动启动之际,也会加强礼仪教育,提醒学生要了解当地礼仪文化、尊重文化差异,为更好融入社會,顺利开展相关活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又如:近年来,中国承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世博会、世园会、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等诸多大型国际国内活动,很多青年学子通过包括仪态、队列行进等礼仪专业知识的培训,有效提高了形象礼仪、举止礼仪、谈吐礼仪和接待礼仪水平,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展现了中国青年自尊自信、温暖友爱、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与文明形象,用灿烂笑容和文明礼仪展现了有厚度的文化中国,起到了文化交流和文明代言的积极作用,得到与会各方的高度赞扬。

结语

大学生礼仪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在努力协同推进。国家层面、主管部门做好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支持和物质保障,以保证和鼓励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实施落地;社会层面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新闻媒体、社会机关、教育团体等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宣传与舆论监督,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担负起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职责;高校积极创建风清气正、文明优雅的校园环境,除了重视教师的以身示范效应,还在一些关键节点上通过成人礼、入学礼、毕业礼等仪式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涵养德性;公众人物、行业领袖、父母长辈以身作则,发挥文明表率作用;各行各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升职业修养,将礼仪文化建设与职业道德建设相融合;大学生在思想层面达成文化共识,凝聚情感认同才能获得行为的内在驱动力,然后依靠个人的自觉自愿去实施践行,若缺乏自律这个载体,他律就无法真正产生作用、无法催生真正的文明。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大数据时代教科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和书写研究”(项目编号:BHA210147);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特别关注项目“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研究”(项目编号:TBGZHU2020-002)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舞蹈学院)

[责任编辑:苑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