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五育融合”
2024-05-28顾宏伟胡卫东
顾宏伟 胡卫东
*本文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一般项目“融合育人的范式构建与区域实践变革研究”(A2021011)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4-01-23
作者简介:顾宏伟,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胡卫东,上海市金山区德育发展中心主任。
摘要:“五育融合”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金山教育发展的时代选择。通过明晰价值追求、注重科研赋能、实施协同联动、构建实践范式、探索校本特色等政策助推,为区域教育变革注入“新动能”。立足元素“集成”, 围绕“课程研发中理念、资源与可行性相集成”“教学变革中價值、策略与发展性相集成”“教师培育中素养、情怀与专业化相集成”“机制建设中战略、动能与可持续相集成”等路径,营造了区域教育变革“新生态”。以价值为向度,从战略、机制优化、可持续发展视角,形成“内部联动”“外部协同”“内外联合”区域变革新机制。
关键词:五育融合;新时代;区域教育变革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4-0008-06
迈进教育变革的新时代,基础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新时代需要教育思考如何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挑战,如何服务国家各种人才培养的需要。全国教育大会后,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一系列政策、文件。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2023年,《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强调要“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育人方式,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五育融合”已然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政策导向和现实诉求。
长期以来,金山教育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追寻在“问道”路上。我们认识到,区域教育变革必须加强整体设计。1998年撤县建区后,提出“城乡一体,走向科学”教育发展思路;2005年,把“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建设充满智慧的金山教育”作为发展主题;2010年形成“崇文通理,成就人生”的教育理念;2015年,“让课程改革更深入,让学习经历更丰富,让师生关系更和谐,让教育服务更优质”成为金山教育总要求;2018年,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政府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新时代基础教育创新发展论坛,提出了以“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以下简称“五育融合”)理念开展实践变革,重塑金山教育样态的发展战略,以此回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等时代教育命题。2020年,金山教育局与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华东师大基教所”)开展合作共建,先后出台了《金山区关于进一步深化“五育融合”的实施意见》《金山区“五育融合”发展行动纲要》,形成“金山路径”的发展愿景,确立了以“五育融合”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和行动指南。
一、政策助推,为区域教育变革注入“新动能”
区域教育实践变革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改革价值与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强有力的策略助推。
(一)明晰价值追求
教育始终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的,“五育融合”把准了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引导校长、教师建构起“融合育人”的基本认知和主动意识,是驶向教育变革“新航向”的指引。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途径:一是梳理区域教育发展历程,解剖典型案例,体会走向“五育融合”的时代必然;二是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具体问题,探索“五育融合”的实施路径;三是举行“五育融合”研讨会,凝聚智慧力量,营造“五育融合”的发展氛围;四是开展专题培训。近3年来共组织20多场专题研修,提升了教师对“五育融合”的认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研讨,逐步理解、内化“五育融合”的问题起点和价值追求,树立起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优质教育观”。
(二)注重科研赋能
“五育融合”是区域教育变革的一种创新形式,金山教育注重以科研赋能发展,在探索的各个阶段坚持以行动研究破解实践难题。第一阶段以“1+6+X”项目研究启动。“1”为综合性项目,以某一领域为抓手引领学校整体发展;“6”指领域项目,指在课程(学科)、活动、实践、文化、管理、协同育人某领域推动发展;“X”指跨领域项目,多领域协同推进学校发展。第二阶段以“龙头课题”引领攻关,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融合育人范式构建与区域实践变革”研究为抓手,着力对“一育引领,诸育融合式”“教材教学式”“实践活动式”“学习空间式”四大范式开展研究。第三阶段以“大课题、小课题”联动突破。发布《金山区“五育融合”项目研究指南》,从学校治理、课程教学、队伍建设、教育评价、劳动教育等9大领域推出40多个微项目,将研究的触角拓展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启动时期的项目推动、攻关阶段的范式研究、深化过程的环节突破,我们不断清晰了“五育融合”的内涵价值、理论逻辑,构建了“五育融合”的实践范式和教学基本特征,并勾勒出“五育融合”型教师的整体画像,创新了系列推进机制等,使学校、教师在研究中破题前行。
(三)实施协同联动
区域实践变革需要治理体系保障。我们以“协同联动”“循环迭代”为核心,推动“五育融合”区域教育实践变革。建立四“轴”联动机制,具体为:华东师大基教所专家团队“方向引领、理论指导”,行政部门“整体设计、政策保障”,业务部门“组织协调、专业支持”,学校和教师“落实措施、变革实践”。
区域实施种子计划,组建了种子基地和种子校长、种子教师、种子家长队伍,形成共学、共研、共建、共享机制。打通学校、家庭、社会边界,建立起以“家庭教育促进会、青少年体育工作办公室、学校少年宫联盟、青少年实践活动中心、劳技学校”等为代表的新型“五育”协同平台。开展“五育融合”3年总结性评估活动,总结和凝练“五育融合”变革经验,明晰学校在改革中逐渐形成的特色或独创之处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和策划学校未来达成的变革方向。
(四)构建实践范式
构建范式是推动区域“五育融合”发展的有效方式。我们通过“五育融合”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与实际育人的方式、与教育要素的关联多维度比对,逐渐形成了“特色引领型”“课程变革型”“学习空间型”等学校发展范式,并演化出“一育带全式”(指围绕德智体美劳“某育”,赋予其更多内涵和意义,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构建,推动办学特色发展的一种样式),“文化浸润式”(指基于学校文化而形成的强大的融合、融化能力,对学校教育理念、教学策略、育人氛围等实现整合与孵化的一种样式),“单学科融合式 ”(指在学科教学中,以学生的“全面性”“发展性”为价值导向,注重开发课堂教学的多元育人價值以及学生个体内在经验的持续性意义建构的一种样式),“跨学科融合式 ”(指在跨学科教学中,围绕主题、项目、任务等,以“五育融合”实践的一种样式),“实践育人式 ”(指在实践体验、实际操作等中以“五育融合”获得知识、能力增长和情感、经历的一种样式),“职业体验式”(指在社会参与和职业体验中以“五育融合”感受知识、能力、情感交织演进的一种样式)等范式,以此引领区域学校实践“五育融合”,在实践与凝练范式双向互动中实现“五育融合”的螺旋式发展。
(五)探索校本特色
区域教育实践变革要求学校结合实际,立体化、多元化、有差异地推进。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种子学校实验、示范,准种子学校操作、发展,非种子学校模拟、推广的推进方式,使区域“五育融合”的实践凸显了校本特点。如在课程建设中,不同学校先后开发出“艺术育人”“以球育人”“银杏文化育人”“中医药文化育人”“以石育人”“生态科技育人”等具有学校特色的建设路径。在课堂教学探索中,涌现出“艺术化课堂”“具身体验式”“问题导引式”等具有“五育融合”特质的校本教学特色。
二、架设“新体系”,为区域教学变革营造“新生态”
“五育融合”是一个时代的“新命题”,需要架设一个“新体系”。我们立足元素“集成”,围绕课程建设、教学变革、教师培养等方面营造区域教育新生态,推动“五育融合”的实践探索。
(一)以“融合”为核心,构建理念、资源与可行性相集成的课程型态
“五育融合”理念下的课程建设,以其对地域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对各类课程的强大整合能力,对学生需求的精准对应,而显示出强大的课程生命力。我们围绕这一理念,立足学校文化传统、教师个性特长、学生整体特质,先后开发出思维演绎型、实践体验型、技能技艺型3种型态课程。
一是思维演绎型。其特点是通过逻辑推理和演绎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并以此链接起学生的全面发展。思维演绎型课程具有讲究逻辑性、注重推理性、强调分析性、具备系统性等特征。如上海市罗星中学基于校情确立了“点亮每一颗未来之星”办学理念,彰显“信任每一位学生都拥有潜力,未来能成为某一领域的实践者”的学生观以及“关注学生学习经历”的教学观,构建了“星馨、星睿、星跃、星艺、星动”五星(STARS)校本课程体系,学校将“星”作为重要意象渗透在学校的精神文化、目标体系及课程构架中,以此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以及未来所需的关键能力。
二是实践体验型。这是一种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体验的课程型态,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综合实践、学生社团、选修课等均为其表现形式。其特征是注重实际操作、强调实践体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如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在“五育融合”实践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以“学科融合、知行合一、学践一体”为原则,探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校本化解读与实施,将“七彩童年”办学理念落实在富含色彩意义的“七彩”课程中:红色指向红色基因课程(爱国、友善、责任担当),橙色指向幸福劳动课程(责任担当、健康生活),黄色指向民族文化课程(国家认同、民族自信、审美创美),绿色指向环保安全课程(健康生活),青色指向传承创新课程(实践创新、科学精神),蓝色指向国际理解课程(人文底蕴),紫色指向梦想未来课程(有理想、有创造力)。
三是技能技艺型。这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技能和特长的课程型态。它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训练,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特定的实用技能、专业技艺和情感志趣,涵盖文学、绘画、音乐、科技、体育、表演等方面的兴趣特长,具有实践性强、实用性强、系统性强的特征。如金山区钱圩小学自2006年起将象棋课程纳入课表,利用象棋中的规则,在象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棋礼、棋品培育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同时引导学生从象棋对弈中明白:开局犹如人生的起步,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中局犹如人生的过程,要走好每一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以“要素”为标志,形成价值、策略与发展性相集成的教学特征
区域推进教学变革,需要架构一个整体的思路。我们以目标为核心、以“五育”为内容、以“关联”为主线、以“融合”为要旨,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形成了“五育融合”课堂的基本特征,以此引导区域教师开展教学实践。
1.教学目标:立足整全发展,彰显价值导向
“五育融合”的教学实质就是回归“人的全面发展”,要求课堂教学从“学生整全发展”视角建构起“五育”共在共生的教学目标,统整学生的知识学习、思维培养、能力发展、德性成长与人文浸润,实现认知、情感和技能的融会贯通,明确教学实践的发展方向。如小学一年级体育《脚掌控球》确立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目标,在挑战练习中让学生养成自信、拼搏的体育精神,在对抗练习中逐步树立起正确的输赢观。
2.教学内容:破除窄化思维,创生“五育”内涵
“五育融合”的教学实践,一是要挖掘好教材中的“五育”元素,二是要运用好生情、校情、空间与地域等“资源”,并以此创设教学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重点要破除“五育”常识性窄化的问题。比如,“智育”要打破学科知识教学与智育的简单对应,要关注学习力、思考力、批判力、表达力、判断力等,启迪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思维、表达方式、逻辑思维等。如高中语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立足散文特征和思想情感,以理解冯至蕴含于山川风物中的哲思和情感为核心,建构了由“领悟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历史的珍视”(德育元素),“掌握并运用新概念以及锻炼观察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智育元素),“在对自然风物的观照中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劳育元素)等组成的教学内容,结合文本特点丰富了“五育”内涵,深化了学科的育人价值。
3.教学方式:尊重学科特性,形成“融合”特点
课堂教学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承载着“五育”的全面任务,在尊重学科特性的基础上,要通过“五育”的交汇、补充,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彰显学科育人功能。方式一是体现“诸育”互育。在教学中发挥诸育融合、互促、共生效应,更好地发挥学科的多元育人功能。方式二是创设真实情境。联系学生当下和未来的生活,结合或创设真实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知识作用、体验发现乐趣、获得精神滋养、实现能力提升、锤炼完整人格。方式三是把握学科关联。挖掘各学科有机联系和相互贯通的契合点、融通点与生长点,共同服务于“育人”这一终极目标。方式四是拓展“主题式”实践。重视以“任务”“项目”“主题”统领教学,调整和综合各学科的知识内容,在真实问题解决、学习形式合作、活动过程探究中,提升、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
4.教学评价:聚焦育人质量,促进全面发展
“五育融合”的教学评价是基于教学实践活动的价值判断和诊断、激励、调节教学的教育行为,指向学生的“整全发展”。它不是对德智体美劳各类素质的并列叠加,分门别类分析和评价,而是以“育人质量”为核心,将人的生命完善、内在生成、整体发展与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式进行深度融合,要以发现不同素质间的内在关联,发现优势、培育个性,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需要教师创设能够引发学生真实表现的具体情境,以欣赏、激励性评价挖掘不同个体的潜力,促进个体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如上海市罗星中学等学校以“融通”为标准,探索了“五育融合”的课堂评价量表。从学习目标、教学情境、学习活动、问题链等方面以融合的视角统整,创设真实情境将“五育”要素有效融合,强化学科实践,将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组合成学习活动。
当然,我们也意识到,“五育融合”从概念走向实践,作为学校需要在“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进行校本优化与改造,形成“变式”,构建学校“五育融合”教学新样态,以使“五育融合”在学校日常教学中自然真实、有效且持续地发生。
(三)以“成长”为根本,培育素养、情怀与专业化相集成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促进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五育融合”实践变革推进的关键。我们通过组织理论培训、开展项目研究、举行学术交流、搭建成长平台、寻求自我发展等措施,着力培育“五育融合”型教师的新基本功与教学胜任力。
首先,明确角色定位,提出素养维度。“五育融合”型教师是一种多维度、多功能的教师角色,不仅承担传授知识的功能,还兼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全面发展的使命。在教师培养和成长过程中,我们明确了“五育融合”型教师的角色定位,即知识结构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生命教育的探索者。提出了“五育融合”型教师培育的素养维度,即高尚的育人情怀、融通的育人理念、广阔的育人视野、广博的育人知识、综合的育人能力、整体的育人思维。
其次,鼓勵多元发展,开发成长路径。“五育融合”视野下,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过程。在实践中,教师结合自己的岗位、兴趣爱好演绎出不同的精彩。一是“学科+”融合发展型,特点是坚持学科立场,践行“五育融合”理念,提升学科的综合育人价值。二是“特长+”引领发展型,特点是富有鲜明的兴趣特长,能够以“五育融合”理念,赋能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三是“项目+”协作发展型,特点是以项目为载体注重与不同学科教师合作,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寻求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综合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和实践创新。四是“资源+”助推发展型,特点是能依托地域资源、学校特色,开发促进“诸育”互融的校本资源、特色课程和教学策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五是“信息+”赋能发展型,特点是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紧密结合,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改进教育过程,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化、终身化学习。
三、以“价值”为向度,形成战略、动能与可持续相集成的变革机制
“五育融合”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从体系构建到实践变革需要“机制”推动。我们以“价值”为向度,从战略机制优化、可持续发展视角,结合区域基础创生了“内部联动”“外部协同”“内外联合”三大路径,形成了“五育融合”机制的区域样态。
(一)深化区域内部“五育融合”机制
打通系统内外边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如,成立金山区学校少年宫联盟,注重“整合资源、内涵建设、辐射带动、特色发展”,形成德育类、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实践活动类项目共300多个,构建了涵盖“五育”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学校少年宫“融合育人”金山模式。注重教育资源汇集,创新资源融合机制。如,成立金山区青少年实践活动中心,内建一核,外展“三圈”,整合区域资源(拓展至长三角),打通学校、家庭、社会的边界,促进学校内外、体制内外资源的深度融合,建立起新型的教育供给、服务平台和协同机制。
(二)构建区域外部“五育融合”机制
打破资源壁垒,构建起区域资源深度融合的支持系统。打通校内外边界,创新家校协同育人模式。如,建立上海市首家去行政化区级家委会组织——金山区家庭教育促进会,为孩子全面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保障和多元化资源平台,成为家长终身学习的课堂。在此基础上,朱泾地区成立家长学校联盟,石化地区成立家委会联盟,亭林地区成立地区家长委员会,形成了点面结合、纵横相联、校际合作的“融合育人”局面。
(三)创新区域内外联合“五育融合”机制
打通行政边界,推动体教资源深度融合。如区教育局、体育局携手成立青少年体育工作办公室,通过协同管理形成了集资源、活动、评价为一体,学体并重、“五育融合”的“体教”融合工作新机制。金山学子在国内外赛场上不断摘金夺银,学生体质水平跃居市前列,跳踢、毽球、打莲湘、舞龙、腰鼓等一批区域民间体育项目得到传承与发展。同时,区域内学校和校际“五育融合”机制也在不断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学校特色融合发展、学校课程融合发展、学校内外协同治理、校际联动融合发展等机制。
我们深感,“五育融合”的价值理念是对当下教育实践变革的回应、引领,也是对金山教育实践探索的总结、提炼。“五育融合”的实践变革是金山教育在与时代发展脉搏同频共振中生长出来的,它必将成为金山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