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2016-12-14靳静
靳静
在成为“寡姐”之前,斯嘉丽·约翰逊曾经至少两次扮演毕业后没有找工作、出门旅行的年轻女孩。一次是《迷失东京》,刚毕业的大学生随着摄影师老公到东京无所事事地闲逛;一次在《午夜巴塞罗那》里,她是个“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大学毕业生,跟着闺蜜到巴塞罗那度过夏天。
今年的毕业季流行起“慢就业”概念,指毕业后不急着找工作,可以游历,可以晃荡,也可以只思考人生,等想清楚人生方向,或者等到了合适的机会,再安定下来工作赚钱。想好了再决定,不把自己困在可能会后悔的选择里,从容不迫,听起来倒是一着很明智的棋。
不过,想想约翰逊电影中的两次“慢就业”,或许真的没那么田园牧歌。迷失东京的姑娘刚到酒店,就哭着给心理医生打电话,因为对前途感到茫然,她近乎显露出抑郁症的前兆,即便遇到了惺惺相惜的中年大叔,迷茫感还是没有消失;游历巴塞罗那的约翰逊谈了一场三人行的恋爱,但离开时仍不知自己想要什么。
很难判定现下的“慢就业”是形势所迫还是主动选择。毕竟,全球整体经济形势处于低迷阶段,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都在为找工作发愁。光靠文凭找工作愈发不现实,刷个“副本”、培养点新技能什么的也是一种选择。也有人不将就,宁缺毋滥,于是就“剩”下了。小清新点的人,既然看不清未来的方向,那宁愿去流浪。
“慢”还是“快”说白了都是个人选择。不过在笔者看来,只有当它真的是一种“选择”时,“慢就业”才健康。所谓“选择”最基本的一点,它应是一张大蓝图的一部分,在这个空当里,想要做什么,有什么目标。只有这样,每到一处,每做一件事,才有章法,才知有没有偏航,该不该止损。
所以说,“慢就业”不太可能是一场说走就走的任性旅行,它总需要一些条件的支撑。比如要有可靠的大环境,如社会成熟、福利周全,不用时刻担心机会像流沙一样抓不住,那么“慢就业”才真谈得上是从容。
图/摄图网
今天,“慢就业”这种事物之所以被视为特立独行,除了文化与传统因素,可能还源自这个时代充斥的不安全感。房价与物价飞涨,带来的不仅是巨大的生活压力,更是收窄的选择空间。仿佛只有不停地往前奔跑,才有可能抓住体面生活的机会。在一个可能性并不多的大背景下,如果选择“慢就业”的人增多,似乎不是什么令人欣喜的现象。慢着慢着,或许“慢就业”就会成为一种变相的失业。
所有的选择都需考虑发展阶段,不论是大环境层面的还是家庭与个人层面的, “慢就业”并非是一曲田园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