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标准化建设

2024-05-26高荣吴国庆

中国标准化 2024年6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课程思政高校

高荣 吴国庆

摘 要:课程思政和第二课堂在育人方向、形式以及育人功能方面具有高度耦合性,为课程思政背景下推动第二课堂落实立 德树人任务、形成铸魂育人合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可能。当前长治学院在第二课堂标准化建设方面打造出具有专业 特色的第二课堂标准化育人品牌,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增强了育人的实效性。但也出现认知定位倾向化、育人功能低效化、活 动目标不明确、育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高校需要提高对第二课堂标准化建设的重视程度,确保正确导向;明确育人目标,形 成育人合力;建立评价机制,落实制度保障。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第二课堂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4.06.040

0 引 言

标准是一种可量化的规范,也是衡量事物发展 质量和水平的尺度。近年来,我国在推动教育标准 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 设教育强国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同时, 教育标准化工作还存在标准意识不强、标准制定不 够科学规范、组织实施不够扎实等问题。课程思政 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第一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 渠道与主阵地。第二课堂作为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 延伸,凭借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实践性以及 多样性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在课程思政理念 下,协同第二课堂标准化建设对新时代进一步提升 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标准 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课程思政是指以课程为载体,结合办学特色, 拓宽教育渠道,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 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其他课程中去[1]。 第二课堂指的是在学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活 动(即第一课堂)之外,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的各种 有意义的课外活动,比如:学术交流、学科竞赛、公 益活动等都属于第二课堂的范畴,是对第一课堂的 补充[2]。课程思政背景下推动高校第二课堂标准化 建设对于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形成铸魂育人合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首先,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教育部出台 的各项关于高校思政工作意见建议等文件多次强 调高等学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 治工作贯穿于教学育人全过程。第二课堂是高校落 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途径,第二课堂以具体的标 准化实践体验,发挥思政教育的政治导向作用,可 以有效深化学生政治思想道德理念。

其次,有利于形成铸魂育人合力。第一课堂是 知识探究的教学主场,第二课堂是价值引领的实践 主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标准化建设相统合,可 以融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理论育人和实践育人、 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为一体,形成协同育人的合 力。第二课堂为第一课堂的深化提供动力保障,第 一课堂为第二课堂的发展奠定基础,两者合力构成 了高校育人体系的有机整体。

最后,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一课堂是 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考核标准来培养学生,很难 做到因材施教,无法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知行统一是学习的重要规律,第二课堂的特性决 定了它更关注学生兴趣,以标准化方式开展形式多 样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术讲座及各种竞赛活 动,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成为了全面育人 的重要渠道,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课程思政背景下课程思政与第二课 堂标准化建设的耦合性

2.1 立德树人:育人方向同向同行为高校育人提 供目标指引

课程思政和第二课堂标准化建设在育人方向 上是一致的。课程思政和第二课堂都是以立德树 人为目标,紧紧围绕关于培养人的问题展开育人工 作。课程思政把育人要求渗透到理论传授中,是对 专业课程难以体现完整育人功能的补充,也是对思 政课育人功能的深化和再认识。第二课堂标准化建 设以实践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有效补充第一课 堂的不足,加强学生思想引领,成为高校实施素质 教育的重要抓手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育人平台。

2.2 隐性育人:育人形式潜移默化为高校育人提 供价值引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高校教育,提 出显性育人和隐性育人相结合以推动思政课创新发 展。显性教育往往是有计划地采用灌输方式进行课 堂教育,具有直接性、公开性等特点。隐性教育则具有隐蔽性的特点,没有明确的目的,通过渗透的 方式达到育人目的。课程思政和第二课堂标准化建 设都具有隐性育人的特点。思政课强调教师按计划 直接进行知识传授,是显性育人。课程思政更多的 是隐性育人,着力于将思想、价值、理念渗透式植入 所有课程,在知识传播中突出价值引领。而第二课 堂标准化建设则是在实践活动中体现价值引领,通 过参加志愿服务、红色文化论坛等具有教育意义的 实践活动,隐性育人、润物无声。

2.3 知行合一:育人功能相互補充为高校育人提 供动力支撑

课程思政侧重于在系统化知识传授中实现价 值浸润,第二课堂标准化建设则侧重在标准化的自 主实践活动中实现价值渗透,育人功能相互补充, 实现了知与行、直接与间接、灌输与浸润相统一的 育人合力。从教育主体层面看,课程思政教学中教 师居于主导地位,按照统一教学大纲、考核标准开 展大众化教育,很难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课堂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效 弥补了第一课堂的不足。在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下, 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初 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第二课堂标准化建设可以 进一步巩固第一课堂所学知识,深化道德认知。从 教育内容层面看,课程思政具有全面性、目的性、系 统性等特点,又有效弥补了第二课堂标准化建设的 不可控性。

3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高校第二课堂标 准化建设现状分析

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推进,各高校普遍 认识到第二课堂育人的重要性。本文为了更好地了 解高校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现状,以长治学院为 例,于2022年11月通过问卷和访谈方式对该校学生 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针对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共发 送问卷1135份,其中在校学生950份,毕业生185份。 综合文献研究和调查结果发现,长治学院在第二课 堂标准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 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3.1 结合专业特色,打造育人品牌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课程思政 建设全面推进,各高校将实施课程思政作为教育教 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为高校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 力。以长治学院为例,深挖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 育资源,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并肩同行,大力 推进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 育人品牌。比如:坚持把太行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 学,美术系将思政教育和专业相结合,通过艺术文 化这个载体,落实落细高校思政教育。各系部结合 自身专业特色,以太行纪念馆、文秀纪念馆等作为 育人平台,展开实践活动,传承太行精神、发扬文秀 先进事迹。比如: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黄文秀社会 实践团队,追忆文秀足迹,到黄文秀生活和工作过 的地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扬文秀事迹。历史与 旅游管理系组建考古实践队开展考古历史学习、文 物修复及现状情况了解等活动。第二课堂有效将太 行精神、文秀先进事迹等思政元素融入学生实践, 打造出具有长院特色的标准化育人格局。

3.2 坚持问题导向,增强育人实效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当学习者当前所学知识 超出原有知识水平,就会产生心理失衡,进而驱使 学习者自主调适既有的知识结构,以容纳新的知 识经验[3]。以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小组为 例,学生参与的科研小组注重在老师指导下,以当 前的热点问题为导向展开研究,具有前沿性特点, 是第一课堂知识的外延。对于接受过系统性理论 知识学习的学生来讲,前沿性理论知识超出了他们 现有的知识经验,由此会产生心理失衡,进而促使 他们自觉主动地挖掘新知识。再比如:有部分院系 将教师技能小组作为第二课堂,通过标准化模拟 试讲、日常训练、参加竞赛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 将所学学科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平台,在参加技能竞赛过程中深化理论知识。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则 显示,有87.01%的学生认为参加第二课堂对其目前 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大帮助(见表1),主要体现在社 交能力(88.31%)、应变能力(64.29%)、组织能力 (66.88%)等方面的提升(见表2)。由此可见,第二 课堂弥补了第一课堂的不足,所设立的教师技能小 组、科研小组、读书交流会以及模联等第二课堂逐 渐形成了一套标准化训练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从 问题出发,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了育 人的实效性。

3.3 认知定位倾向化,育人功能低效化

第一课堂目前在高校仍占据主要地位,对第二 课堂标准化建设的认知没有明确的定位。长期以 来受传统应试教育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影 响,导致学校教育出现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长期 以第一课堂为学生学习的主场所和传授知识的主 途径,导致第二课堂标准化育人功能低效化。通过 问卷调查显示,针对“您是如何分配参与第一课堂 和第二课堂的时间的?”这一问题,在校学生中有 61.77%人参与第一课堂的时间多于第二课堂,毕业 生中有68.18%的学生认为第一课堂相比于第二课 堂更重要(见表3)。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评价方式 不同,第一课堂以学生学习成绩为评价标准,考察 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课堂没有明确的 标准,成绩很难界定,使得第二课堂活动“流于形 式”“限于面子”,44.68%的在校生以及37.66%的 毕业生认为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而 且有46.08%的在校大学生以及53.25%的毕业生认 为第二课堂存在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见 表4)。由此可见,由于第一课堂的教学压力,高校师 生对第二课堂的重视度不够,难以真正达到育人功 效,体现深层次的育人功能。

3.4 活动目标不明确,育人机制不健全

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大多以实践活动和公 益活动居多,其中在校生所参与的第二课堂中社 会实践占79.87%、志愿活动占66.33%;毕业生所参 与的第二课堂中社会实践占85.71%、志愿活动占 57.14%(见表5)。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一道构成高 校育人的有机整体,但第二课堂活动以实践性、公 益性活动居多,缺乏理论性、目的性,忽视了与第一 课堂的相关性。第一课堂主要由教务处负责,第二 课堂主要由党委、团委、各系部、学生会等部门负 责,各路“育人纵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互动。通过 访谈发现,学生大多以个人形式参与实践活动,没有专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只有个别同学会在系部 或院团委统一组织下以团队形式参与第二课堂活 动。而且第二课堂计划的多变性、灵活性和教学场 所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第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复杂性 和片面性,缺乏标准化考评机制。因此,有效完善 两大课堂以及各部门合力育人机制并明确活动目标 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4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标准 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4.1 立全局:提高重视程度,确保正确导向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推动高校第二课堂标准化 建设需要在方向上进行统领。校团委在现有科室设 置基础上,围绕第二课堂中心工作,实施工作小组 制改革,成立第二课堂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院团 委书记任组长,院团委副书记任副组长,成员包括 各学生组织指导老师、会长、辅导员等,实行组长负 责制。完善第二课堂积分细则,推进校团委日常工 作与第二课堂实施充分融合。在成立第二课堂领导 小组基础上,构建1个服务对象、2个运行系统、6个 活动平台的“126”第二课堂体系。以学生为主体, 构建学分考核系统和网络认证系统,建立学术科 研、技能竞赛、志愿服务、就业创业、社会实践、校 园文化六大平台。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结合地方 特色传承太行精神,讲好太行故事。

4.2 重过程:明确育人目标,促进能力提升

目标是活动开展的基础,高校在开设第二课堂 时要明确目标。分阶段全过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精准对接阶段目标。第一学年主要借助校园文化平 台开展入学教育;第二学年借助志愿服务、社会实 践平台开展思想教育;第三学年借助学术科研、技 能竞赛平台开展职业教育;第四学年借助就业创业 平台开展社会教育。学校定期通过学分考核系统向 学生推送第二课堂成绩单学业预警通知,各学院每 学年必须以书面的形式向累计学分未达同期规定要 求的学生下发第二课堂成绩单学业预警,做好学生 的过程监督和过程管理。

4.3 落实效:建立评价机制,落实制度保障

良好的机制和制度保障,可以为第二课堂提 供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发挥第二课堂育人的实际作 用,需要进一步加强标准化评價机制建设以落实制 度保障。借助大数据平台对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 的情况进行采集,并开展数据分析,每位学生均生 成一份发展报告,对个人素质、组织活力、活动效能 等进行诊断和质量评估。全面记录学生在社会实 践、科学研究、公益志愿、文体活动等方面的发展 情况,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各系部 在线记录学生参与活动的学时和成绩,第二课堂活 动开展过程中考核小组负责对活动的前期设计、现 场组织、活动实效等环节进行标准化考核,对考核 成绩优秀的个人或团体进行奖励。积极推动“第二 课堂标准化建设”与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审等制 度深度融合,鼓励教师积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与实 践、校园文化等活动。

5 结 语

新时代对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教育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的有力手段,其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 程,需要多方面、多层次形成育人合力。将思政教育 从第一课堂拓展到第二课堂,对于深化第一课堂思政教育认知、拓宽课程思政实施渠道有着重要的意 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自觉站在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进一步提升第二课堂育人 实效,提升运用标准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可量化的 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标准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陈华栋.课程思政:从理念到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出版社,2020:51.

冯刚.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8:208.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 江教育出版社,1998:88-89.

作者简介

高荣,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吴国庆,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研究。

(责任编辑:高鹏)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课程思政高校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西子湖畔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