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2024-05-25倪海棠
倪海棠
摘 要: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结合译林版《英语》教材中的的案例,分析基于主题意义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从深入解读语篇、利用主题情景和挖掘文本主题等方式来探究语篇的主题意义和内涵,从而凸显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文本解读;主题情景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7-0052-05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强调,英语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英语学科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六个要素的核心素养基础。《课标》还指出,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学生对主题意义探究的深度直接影响学生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
阅读课是小学英语最为重要的课型之一,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每一个阅读语篇,尤其是教材的课文,都有其丰富的主题意义和内涵,对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其文化视野,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閱读教学中,很多教师不善于根据主题意义设计和实施教学,教学目标、主题、内容、教学活动之间不能做到协调统一。本文将结合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时的常见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途径。
二、主题意义引领下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一)问题1:过于关注语言知识点的学习,不能挖掘文本所内隐的主题意义
[案例1]
笔者曾在一次市教研活动中听到这样一节课,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为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7“Chinese festivals”中Story time。
该板块呈现了四个中国传统节日。场景一是Liu Tao一家过春节;场景二是Liu Tao,Su Hai,Su Yang,Mike四位小朋友吃粽子、看赛龙舟,一起过端午节;场景三是Yang Ling一家过中秋节;第四个场景是Su Hai一家在庆祝重阳节。节日的介绍主要围绕日期、活动和食物这三个方面展开。某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如下:
Step 1: 教师让学生观看故事动画,找出文本中的节日和文本结构。学生观看动画后概括得出一个节日会涉及的几个方面(What to do, what to eat, when ,for whom)。
Step 2: 教师带领学生逐一阅读文本,通过回答问题What do they eat/do at... Festival? When is ...Festival? 找出有关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的主要信息。
Step 3: 教师让学生跟读课文录音并在小组内尝试选择一、两个片段进行复述。
Step4: 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节日是哪个,并说明喜欢此节日的原因,引导学生运用句型:I like...Festival best, because I can.... at ...Festival.
Step5: 教师总结:Every festival is interesting and meaningful, so love the festivals, love the life. 以此呈现出本课的主题意义。
[分析与对策]
译林版《英语》教材包含着诸多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语篇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度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内涵,促进学生深度阅读,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教学中凸显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在上述环节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只是停留在浅层解读的层面上,只关注文本表层信息的提取,看似是达成了目标,但是静下心来仔细思考:本课以“中国节日”为主题,按照“活动、特色饮食、时间”等方面进行介绍,难道仅仅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和喜欢这些传统节日?这样的主题意义是否过于浅显?教材编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编者让中国学生用英语学习中国节日的目的是什么?在本节课中,教材文本需要我们向学生传递的隐含信息是什么?另外,作者整篇都在介绍“中国节日”的表层信息,并未涉及节日的历史及背后的故事。我们是否可以抓住这些留白来挖掘主题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将主题意义首先定位于“传承和弘扬中华的优秀文化”,又通过补充“Chinese festivals”背后的故事来深化主题意义。如以《驱赶年兽》《嫦娥奔月》《屈原投江》等传统故事为依托,引导学生理解节日背后的深层内涵。
[案例2]
本案例的教学内容同教学1。有位教师在延伸本节课主题意义时,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流程:
Step 1: 教师让学生观看故事动画,学生总结出一个节日会涉及到的几个方面:What to do, what to eat, when, for whom。
Step 2: 在学生略读了解文本大意和结构后,教师以“春节”为例展开教学,找出主要信息。接着,教师以思维导图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剩余的三段,找出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Festival, Double Ninth Festival的具体信息,并完成思维导图。
Step 3: 在分享完语篇承载的与主题相关的表层信息后,教师给学生补充“Chinese festivals”背后的故事,如春节——《驱赶年兽》、中秋——《嫦娥奔月》、端午——《纪念屈原》等,引导学生归纳出节日的深层内涵:如春节的寓意是祈福平安;中秋的寓意是祈求团圆等。
Step4: 在学生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知识后,教师设计了Think and share 活动,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favourite festival”。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节日的理解都加入了节日的文化元素,不仅关注其表层信息,还关注节日的深层内涵。
Step5: 教师提问学生:我们学习了中国节日的传统文化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难道仅仅是为了和家人、朋友分享吗?还有什么别的特殊意义?接着,教师播放“在外华侨庆祝中国传统节日”的视频启发学生思考。下面是此环节的师生对话片段:
T: When seeing that, How do you feel?
S1: I feel proud.
T: Why?
S1: Because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know the Chinese festivals and culture.
T: Anything else?
S2: I feel happy. Because many foreigners like our Chinese festivals.
S3: I feel happy too. Our country is getting stronger, because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know Chinese festivals.
T: So, we should not only...
S4:We should not only tell our friends and familie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estivals ,we should also tell the world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China.
教师升华主题:我们不仅要了解、喜欢中华的传统文化,还要弘扬中华的优秀文化。
(二)问题2:教学活动设计过于零散,不能利用文本的主题情景
[案例3]
某教师的教学内容为译林版《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4 Where is the bird? 第一课时Story time板块。
该场景为教室,一只小鸟从窗外飞进来,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小鸟一会儿飞到桌子底下,一会儿飞到门后,一会儿停在椅背上,一会儿躲进课桌里,最后它又飞出教室,落在一棵树上,由此情景引出了询问“在哪里”的表达:Wheres…? 以及介词on, in, under。某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教学环节如下:
Step 1: 上课伊始,教师用幻灯片呈现教室图片,并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 in our classroom? 学生回答:课桌和椅子,由此引出生词desk, chair的教学。
Step2: 教师用幻灯片创设房间情景,并把铅笔放在椅子上、椅子下面和椅子后面,问学生:Wheres the pencil? 引导学生说出in /behind/under the chair.
Step3: 教师用幻灯片创设文具店情景,让学生选择一到两个学习用品进行询问。学生两人一组运用句型Where is the ...? Its on/in/under...進行问答。
Step4: 教师用幻灯片呈现一张模糊的图片,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在学生猜出是bird后,教师教授生词bird。接着,教师又切换至教室场景,告诉学生小鸟飞走了,通过播放故事视频,以问题“Where is the bird?”“Where does the bird stop?”为引领,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细节信息。
Step 5: 在读后环节,教师用幻灯片创设Mike丢失钢笔的情景。让学生用教师提供的语言支架创编对话,巩固和内化语言。
[分析与对策]
教师设计教学的第一步是诵读教材,了解文本的核心情景。通常,教材蕴含的会话情景本身就非常巧妙,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文本情景,以其为主题情景来设计教学。主题情景是基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围绕一个教学主题而创设的整体情景。主题情景是教学的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在本案例中,文本主题情景是“寻找小鸟”,授课教师在故事教学前创设了多个与文本无关的情景,包括谈论教室里的桌椅、房间里的铅笔、文具店里的学习用品等,旨在扫清语篇中的单词和句型障碍,为后面的文本学习做好铺垫。但是,过多的词汇和句型学习占据了后面故事板块学习的时间,导致故事成为了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载体。而且,多个主题涣散的情景在不停地转换,文本中关于寻找小鸟的整体情境就被割裂,不利于学生感知、理解和运用语言知识,形成语言技能。因此,利用主题情景进行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整体情景中感知、理解、学习、模仿、内化直至运用语言。
[案例4]
基于以上考虑,授课教师在磨课过程中改进了教学环节的设计,围绕该单元的“寻找小鸟”主题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教学环节衔接紧凑,一气呵成。以下是本节课改进后的主要教学环节:
Step 1: 教师让学生听歌曲On, in, under.并回答:What did you hear in the song? 学生回答:on, in, under,初步感知这三个生词的读音和意义。
Step2: 教师让学生来猜一猜:Whats in my hand?(教师做出鸟飞的动作,提示学生。)待学生猜出后,教师教授单词:bird。之后教师做出焦急状态告诉学生:The bird flies away now. Lets find it.
Step3: 教师用幻灯片创设“在美术教室里寻找小鸟”的情景,在此过程中不断复现句型:Where is the bird now? Its on/in/under... 待学生猜出Its in the desk. 教师贴图并教授in the desk, 并用同样的方法教授on the chair。
Step4: 教师用幻灯片呈现教材中的情景“在教室里寻找小鸟”,问学生:Where is the bird now? 同时,借助故事视频设计了Watch and answer, Listen and stick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脉络,并展开词组:in the desk, on the chair,under the desk, behind the door的学习。
Step5: 在拓展环节,教师基于主题,创设了“在家里寻找小鸟”的情景,引导学生运用本课的核心句型进行创编对话,巩固所学语言。
(三)问题3:文本解读不够深入,不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主题意义
[案例5]
某教师的教学内容为译林版《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8 Were twins!第一课时。
本板块的场景是学校开放日。这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认识了一些新朋友。某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教学环节如下:
Step1: 上课伊始,教师以一首关于“twins”主题的英文小诗导入,并问学生What are we going to talk about? 学生回答:Twins. 接着,教师揭示课题:Were twins.
Step2: 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文本学习。首先,通过Watch and answer活动,让学生看动画回答课文中出现的双胞胎,引出Su Hai&Su Yang。
Step3: 教师通过Read and choose活动,回答问题:Who else are in the story? 由此引出aunt, uncle, Mike,Yang Ling,并教授生词:aunt, uncle。
Step4: 教师通过Read and underline活动,回答问题:Whose uncle is he? Whose aunt is she? 由此引出Yang Lings aunt, Mikes uncle, 同时渗透句型:Whos he/she? He/Shes my... 的学习。
Step5: 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twins”的視频启发学生思考。下面是此环节的师生对话片段:
T: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twins?
S1: Lovely.
T: What about you?
S2:The twins are very magic.
T: Why are they magic?
S2: 他们有相同的父母。
T: Do you have the twins in your family?
S3: Yes.
T: Do they look the same?
S3: Yes.
T: Do they have the same hobby?
S3:No. Brother likes running, the twin brother likes swimming.
T: So...
教师总结:尽管双胞胎在外表上很相似,但是在性格、个性、爱好等方面会存在差异。
[分析与对策]
以上教学环节看似清晰,教师以“twins”为主题统领整节课。整堂课下来,学生大体会用He/Shes my...来介绍家人和朋友。但是,教师仔细研读文本后发现,Story time 板块中介绍Su Hai 和Su Yang 这对双胞胎,只是为了引出句型:Whos he/she ? /that girl/boy? He/Shes my... 的学习和增加文本的趣味性,并未暗指文本的主题是twins。因此,上述教学内容和活动其实与本单元的主题意义毫不相关。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课堂教学就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设计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活动。教师在设计故事板块教学时,要创设与单元主题意义密切相关的语境,在主题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建立起自然真实的关联,引导学生在相对完整、真实的情景中接触、体验、理解和学习语言,从而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用法。
本单元中,Story time呈现了在家长开放日那天,家长和孩子相聚在一起认识了一些新朋友,该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询问他人的句型:Whos he/she? /that girl/boy? He/Shes my...。Fun time 通过“绘制家谱树(family tree)”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并初步掌握相关语法知识。Cartoon time通过“Sam向Bobby 介绍自己家庭成员”,帮助学生复习语言知识和技能。Checkout time以“谈论Mike的家庭成员”来开展活动,旨在检测学生对本单元主要学习内容的运用能力。各板块的内容都指向单元核心话题“家庭成员”。基于此,教师确定本单元主题为“家庭成员”,将主题意义定位于“能够用英语谈论家人,并学会关心和爱护家人。”
[案例6]
基于以上考虑,授课教师在磨课过程中改进了教学环节的设计,紧扣题眼 “家人”展开教学。以下是本节课改进后的主要教学环节:
Step1: 上课伊始,教师播放歌曲My family,并问学生:What did you hear in the song? 学生回答:father, mother, brother, sister, 教师顺势问道:Yes. Who else do you know about family members? 待学生说出:aunt, uncle,cousin等词,教师重点教授生词aunt, uncle。
Step2: 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文本学习。首先,通过Watch and tick 活动,让学生看动画圈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由此引出故事中出现的人物:Mike, Yang Ling, Su Hai, Su Yang,并再次复现生词aunt, uncle。
Step3: 教师通过Read and choose活动,让学生回答问题:Whose uncle is he? Whose aunt is she? 由此引出Yang Lings aunt, Mikes uncle. 教师追问:How do you know? 由此进行句型:Whos he/she ? Shes my... 的学习。
Step4: 教师呈现两张Su Hai和Su Yang的图片,问学生:Who is Su Hai/Su Yang? 待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追问Why?学生回答:头饰是蝴蝶结的是Su Hai,头饰是圆球的是Su Yang。教师继续追问:Why do they look the same? 由此引出twins, 此时,出示本课的标题:Were twins.
Step5: 在读后环节,教师创设“周末大家去Mike家做客,Mike 向大家介紹家人”的情境。在此环节中,让学生巩固运用句型:Whos he/she/that girl/boy? He/Shes my...
Step6: 教师提问“我们学习了Mike, Yang Ling, Su Hai有哪些家人,你爱你的家人吗?为什么会爱家人?怎样去关爱家人?”学生回答:“爱家人,因为家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照顾。”由此引出本课主题:爱家人,享受家人之间的爱与快乐。
三、结语
在实施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时,教师需深入钻研教材,解读文本,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语篇,探究语篇承载的主题意义,帮助孩子实现所学内容的内化运用和迁移创新,从而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译林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三年级下册[T].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3]译林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下册[T].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4]程晓堂.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理念与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8,(10):1~7.
[5]沈 杰.基于主题情景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9,(2):1~6.
[6]徐吟潇.小学英语会话课主题情景教学的实践和探索[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7,(3):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