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的措施探析

2024-05-24翁建清

高考·下 2024年2期
关键词:水循环学科知识深度

翁建清

摘 要:高中地理教师融合深度学习理念,创建丰富多样的知识深入探索与理解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深度思考、深入探知的意识,提高其深度学习的水平,还能借此培养他们的高阶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自觉探索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课程深度学习的质量。对此,为了使地理教学真正达成上述目标,文章从深度学习视角出发,阐述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深度探知、问题深度解答、知识梳理整合等活动,提升教学效果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深度学习;地理教学

在素养教育环境下,传统的教学思路与授课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对此,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合理优化课程教学的理念,要科学运用“深度学习”理念创建授课活动,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地理知识,开拓他们的学习思路,使其能够灵活运用高阶思维对知识进行深层次分析与理解。另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系统化认知的意识,使其能够构建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提高他们整体化学习的能力。

一、深度学习概述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它更加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认识,同时,也更加注重培养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知识建构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深度学习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强调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应当以知识深度理解为主,要通过深入思考与分析,领悟到學科知识的本质内涵,同时,得到高阶思维的发展,提升深度认知的水平;第二方面,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应用,要通过提出质疑问题、思辨问题等方式,实现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提高思维运用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第三方面,强调学生应当从系统化角度出发认知学科知识,要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构建完整合理的学科知识体系,提高整体化学习的能力。对于高中地理课程而言,教师在开展深度学习教学时,需要从上述视角出发,要真正理解深度学习的含义,创建能够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提升其深度认知、知识建构水平的授课活动。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的原则

(一)关联性原则

高中地理教师若想让深度学习教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需要遵循关联性原则创建授课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探寻各地理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关系,使其构建出更富有逻辑性、更加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又要培养学生知识关联于生活的意识,要让他们探寻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加深他们对生活中知识的理解,将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的能力。

(二)启发性原则

地理教师在开展深度学习授课活动时,需要遵循启发性原则,要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思考、深入分析的机会,要引导他们运用发散思维、迁移思维、逻辑思维、质疑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入研究,使其在深刻理解概念、理论等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自主探知、质疑认知、深度学习的水平。

(三)深度性原则

在深度学习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应当遵循深度性原则指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要带领他们深入挖掘地理概念中的深层内涵,探寻地理现象中的内在规律,了解各种地理景观形成的根本原因等,使学生更加透彻地认知学科知识,改善他们课程深入学习的效果。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的措施

(一)创设多元情境

地理教师为了调动学生深度探知的积极性,提升他们课程学习的效果,可以利用各种资源创设多样化学习情境,如动态情境、生活情境等,以此为学生创造更加生动、更加丰富的学习环境,使其在沉浸式体验过程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其深度学习的能力。

1.创设动态情境

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点,教师如果采用以往的文字讲解式授课方法,则很难让学生实现学科理论的深入理解,对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地理教师需要结合深度学习理念合理优化教学手段。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创建动态情境授课活动,把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理论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相关自然现象或地理现象,产生强烈的深入探知欲望。之后,教师再结合动态画面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分析,让他们找到其中所蕴含的内在逻辑规律,了解具体现象对实际生活的作用和影响,使学生实现知识深度理解,提升其情境分析与感悟的能力[1]。

以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水循环》一课为例。此节课要求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知道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知道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了解海陆水循环对地球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对此,地理教师为了降低上述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深度认知的质量,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动态情境教学活动。首先,地理教师利用《将进酒》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古诗引出此单元的水循环知识,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错误之处,激发他们深入探究水循环特点和规律的兴趣。随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介绍各类型陆地水体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冰川水、地下水等各种水体的特点。之后,教师再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三种水循环类型的动画视频,让学生细致观察视频画面,鼓励他们自行找出各类水循环的特点、水循环现象的发生空间,总结水循环的环节和过程。比如,海陆间大循环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其循环过程是通过海水蒸发形成水汽,水汽积聚成云,云降下的雨水流入地表水体之中,而后水体再渗透到地下径流之中,最后又汇入大海。人类根据这一水循环规律实施了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等工程,由此学生可以总结出此类水循环的特点是让陆地水体得到了有效补充,其作用是使陆地水资源得以再生。学生通过深入研究海陆间水循环的相关知识,既可以加深对海洋与陆地之间关系的了解,又能认识到海陆间大循环过程中水循环的规律,同时,知道这一循环现象的实际作用,实现对此单元知识的深度认知。

2.创设真实情境

在以往的地理课程中,教师通过学科知识细致讲解,虽然能够让学生对教材知识点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但是由于缺乏实地观察、亲身体验的机会,使得他们难以认识到更深层次的学科知识,如自然现象或人文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内在规律等。对此,地理教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元素创设真实认知情境,让学生在沉浸式环境中研究地理知识,感悟生活场景或生活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体会其中的文化意义,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意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知识深度理解的效果[2]。

以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课为例。此节课知识建立在自然地理学习的基础之上,是对城乡空间结构知识的拓展与迁移。学生需要通过课程学习了解地域文化和景观的含义,能够从区域角度出发探索不同地区文化和景观形成的原因,以及区域之间的文化差异,知道自然与人文要素对地理景观形成的作用,同时,树立正确的文化景观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观念。针对上述目标,地理教师可以利用本地环境资源创建生活情境深入探知活动。首先,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世界各地具有独特风格的民居建筑图片,如我国的客家土楼、北京四合院、湘西吊脚楼、陕北窑洞、徽派民居等,以及因纽特人的冰屋、土耳其洞穴房屋、英国乡土民居等,引导学生结合各地区的文化理念分析上述建筑景观,探索这些独特建筑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联关系。然后,教师再带领学生研究各建筑景观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气候、地形、水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教师通过知识讲授让学生对此单元内容有一个初步理解。之后,教师再利用真实情境创建课外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入现实生活之中,通过亲眼观察、亲自调查等方式,了解本地的城乡景观风格,探寻此风格形成与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总结本地民居特色或城市格局特点,形成较强的地域文化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开展互动问答认知活动

地理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升其课程深度学习的质量,可以开展多样化互动问答认知活动,如递进问题思考活动、自主提问质疑活动等,使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实现对地理知识的深度理解。

1.设计深度思考问题

高中地理知识学习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对此,教师为了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知地理知识,理解地理理论或概念的内涵,可以围绕所教内容设计逐层递进问题,开展深度思考认知活动。在活动中,地理教师需要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逐步深入的分析,使其能够从多角度、多层面出发探究学科知识的本质内涵,提高深入认知的能力[3]。

以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一课为例。教师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使其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设计如下逐步探知问题。例如,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面临着哪些严峻的问题?有哪些环境问题是人类不良生产行为造成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对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为什么要协调日渐紧张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是什么?对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提出合理改进建议。学生通过深入研究、逐步解答上述问题,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了解人类生存与地球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增强保护自然、保护地球的意识。

2.引导主动提问质疑

地理教师若想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升其理性认知、思辨认知的水平,可以开展合理质疑、深度探讨教学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地理知识提出质疑问题,引导他们结合已有经验对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互动讨论,使其在找寻正确答案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提高深度学习的质量[4]。

以人教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2《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一课为例。在深度学习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先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真实案例信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阅历提出质疑问题。比如,案例是上海祖孙三代的工作经历。对此,有的学生提出“案例中的棉纺织厂是奶奶那个年代人人羡慕的工作场所,可为什么父亲却选择了钢铁厂,是因为不适合纺织厂的工作任务吗?”这一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让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进行讨论分析,要从产业发展趋势、产业所占比重等角度出发,研究父亲选择在钢铁厂工作的原因,真正理解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意义,认识到产业变化对人们择业方向的影响。教师开展质疑讨论教学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思辨认知的意识,又能提高他们比较分析、发散探究的水平,使其形成良好的高階思维能力,提升讨论学习的质量。

(三)开展知识梳理整合活动

在深度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地理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的能力,要培养他们结构化、系统化学习的意识,启发他们的逻辑思维、整合思维,使其能够在认知过程中发现各地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关系,按照不同的类别构建出更加完整的地理知识架构体系。对此,为了达成这一深度学习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结合思维导图工具开展知识梳理与整合教学活动。在此项活动中,地理教师需要先让学生提炼教学材料中的关键知识点,指导他们梳理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对其进行科学分类,然后再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类别自行汇总知识,构建学科知识体系[5]。

以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产业区位因素》一课为例。包含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个行业的产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知识,在深度学习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本单元三节课知识点开展学科知识梳理与总结活动,指导学生绘制单元思维导图,以此来提高他们知识整合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让学生自行提炼三小节重要知识点,如农业产业特点、工业产业类型、服务业分类等,以及三个行业的区位因素、区位因素变化。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究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等属于区位因素中的自然因素;大气污染、水污染、废弃物污染属于区位选择的环境问题因素等。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将上述知识点进行合理分类,并按照类别补充相应内容,构建地理知识体系。例如,学生先分出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个大类,再对每一类进行知识细分。比如,工业产业部分可以细分为区位因素和区位因素变化两类,而区位因素又可以细化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水源、原料等,人文因素中包括交通运输、劳动力、政策法规、经济效益等。学生通过绘制单元知识思维导图,既可以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记忆,还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各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提升系统化学习的意识和水平,提升知识逻辑梳理与科学整合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师若想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的深度性与有效性,需要将深度学习理念合理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要结合单元知识创建各种各样的深入思考、深入讨论、关联认知类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深度学习能力、问题解答能力的同时,提高其知识体系建构的水平,使地理深度学习教学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甲胜,林华,张曼琳.高中地理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逻辑与导向[J].地理教学,2022(23):17-21.

[2]林燕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地理深度教学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34):50-52.

[3]王静超.高中地理教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之我见[J].高考,2022(31):42-44.

[4]张盈盈.深度学习视域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J].高考,2022(29):163-166.

[5]周代许,王民.深度学习视域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3):20-24.

猜你喜欢

水循环学科知识深度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品读
硫酸法钛白粉水洗及水循环膜处理工艺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水循环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