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策略

2024-05-24任闻斌

高考·下 2024年2期
关键词:高阶思维能力思维

任闻斌

摘 要:教育信息化推动了教学资源的整合,推动了开放、探究和共享教育模式在高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高中地理教学在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需进一步注重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文章首先对高阶思维能力的概念和特点进行阐述,指出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必要性,提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策略。目的是进一步推动地理教学改革,探索地理教学的新模式,夯实学生学习基础,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高阶思维能力;策略

新课程新高考的推进,推动着地理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地理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在地理教学中要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当今全球气候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理问题、极端灾害频发等现象,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整合地理教学资源,关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引导学生能够利用地理思维发现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阶思维概述

关于高阶思维的定义,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理解:哲学领域更多是强调批判性思维,专注思维的逻辑严谨和合理,认为批判的过程就是培养高阶思维的过程。心理学提倡要在真实的环境中解决问题,倡导创造性思维。在教育领域更加强调反思性思维。总体来看,高阶思维就是发生在人类比较高层次的认知活动,表现为人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决策思维和批判、创造性思维。高阶思维超越了简单的记忆和理解,倡导学生能够利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升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促进理论由实践过渡,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能力[1]。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意义

(一)深入了解地理现象

地理现象在生产、生活中是较为普遍存在的,百姓都能对这些现象聊一聊他们的“论点”,但是,通过地理高阶思维的培养,不仅会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更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例如,台风现象,是不是台风都会影响我国东部地区?是不是台风路径不可能大规模地长时间地向低纬地区移动?对我国受台风影响的地区来说,是不是台风登陆前的影响会比登陆后影响更大?等,通过这些问题的剖析,促进学生能够将地理理论知识与地理实践相结合,产生更多更好的防灾减灾策略,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

(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可以促使学生深入剖析不同章节、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总结地理学科之间的规律,加强对地理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理解分析能力,改变传统地理学扁平化的情况,促进学生能够树立结构化、模块化的教学理念,构建完整的地理教学知识体系。例如,在“地球的表面形态”相关知识的教学中,学习了六大板块、地质构造、火山地震等知识,但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认识依然不系统;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的知识结构,建立地球表面形态受内外力作用的影响时,可以形成内外力的思维导图,把零散的知识纳入一张思维导图中,既了解了知识本身,也掌握了知识在系统中的地位。

(三)培养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

信息化时代,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可以促使学生跳出传统地理教学模式,根据地理教学逻辑、空间关系以及人地关系等提出关于地理的问题,利用辩证的眼光分析问题,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对地理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例如,房地产业的发展对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对耕地、对土地、对生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是否是积极方面的,可以带着批判的思维进行学习,分析优劣,做到扬长避短;又如,城市内涝知识学习中,案例较多,北京、郑州、广州等大城市都有过城市内涝严重的问题,一方面是城市规划时,要做到规划有长远性,另一方面是面临内涝时,城市水外泄能力不足,如何建设“海绵城市”,如何发挥“智慧城市”功能,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调动他们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維,不怕“异想天开”,让思维碰撞出火花,才会有更好的点子和想法。

(四)注重教学过程参与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地理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构建更加开放、探究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思维本身就是需要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高阶思维更需要学生注重参与。只有真正地沉浸到单元教学中来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把抽象的、隐性的概念性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显性的内容,把看似“杂乱无章”的材料内容,抽丝剥茧地抓住重点,突出要点,辩证地看待常规知识和具体地域下的特殊情况,批判性地对待某些现象的解释和认识,可以推动地理教学改革,优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参与到地理课堂讨论和分析中,促进学生在讨论中整合知识,建立思维,增强学生的心理满足感,为提升地理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纠错过程中,教师力争把问题讲清楚,把题目解释清楚,事实上,教师连学生为什么错都没有深入分析过,单纯地把问题讲清楚,其实效性是比较低下的;让学生参与进来,谈谈他最初的思考与想法,谈谈他解题的思路和过程,教师才能充分地了解到学生的问题“症结”在哪里,这样才能更好地从知识、从思维、从技巧等角度帮助学生解决困难[2]。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引导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两个重要参与主体,教师是教学任务设计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围绕主题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通过任务、设问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推动学生思维,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课堂观察和交流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如在学生碰到问题时教师直接给出答案,就丧失了推动学生思维开展、促进学生剖析问题实质的机会,学生难以在解决问题中加深对知识点本质的理解,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就应该加强教师的引导性。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设计是教学主体、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统一的过程。教学设计中除了要对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进行明确外,要重视高阶思维培养的设计,或某个设问,或某个题目,或故设陷阱,或情节反转,立足教學中的主要概念进行知识的建构,强化教学中的各个主题之间深层次联系,凸显逻辑性,让学生从一个主题的学习思考过渡到另一个主题,甚至更多的主题。这样,强化了整体知识体系教学结构的构建,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从地理现象向地理规律迈进,高质量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正确的评价方式能真正发挥以评促教的功能。有效地设置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从评价结果中发现学生参与的维度、思维的活动、学习的方法和对知识问题理解和应用等情况,最终打通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结果各环节,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功能。

(四)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学的功能,教学氛围与教学情境、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和活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等方面具有多方面的联系。高中教学氛围浓厚,可以自觉地加强学生间的讨论,思维的碰撞。同伴的参与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创造对高阶思维形成影响的有利条件,实现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五)教学资源

地理教学资源积累十分重要。信息化时代,网络、书籍非常丰富,必要的生活阅历也十分重要。课堂知识虽然完整,但是,有时候还不够深入,不够拓展,不够贴近生活。单一地利用课本知识可能会让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比较单一,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不足,难以利用地理规律分析不同的地理现象,学生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不足。例如,在了解城市的形成条件时,学生难以通过一个国家的城市形成条件分析到另一个国家的形成条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因此,整合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让学生更贴近生活,产生学在课堂、用在生活的功效。

四、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路径

(一)创设教学情境,推开“思维窗”

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因此,应该根据地理教学的主题,创设合理化的教学情境,特别是将学生感兴趣的地理话题或者学生日常关注的地理领域内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教学中,能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推动“思维窗”的打开。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在情境中探寻,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从表层向实质过渡,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其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情境创设中的优势,通过图像、声音或者视频来加强对学生的多感官刺激,营造氛围角度更形象具体,显现角度更加完整体系,对学生从理论知识向实践知识过渡,在情境中开拓高阶思维和多元思维更加有利。例如,在学习“俄罗斯”这部分内容时,在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了解俄罗斯的地形、气候、主要的矿产资源、城市、河流、山脉等基本知识;结合当前俄乌战争的有关材料以及俄罗斯发展有关的历史知识,了解原苏联解体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分层设问、小组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的思维,在地理课堂中融入历史知识,在热点问题中引起思考,构建了结构化的地理知识和结构框架,引导学生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特点以及地理知识应用的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踏上“思维路”

培养学生高阶思维需要对地理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一是推动任务教学和大单元教学的结合,通过单元主题设定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独自或者与他人开展合作,以任务为引导,结合教材知识,查找有关的地理教学资料,推动学生“思维路”的延伸,提升学生学习深度;二推动混合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学生通过设定的单元教学目标或者单元教学计划进行线上学习,将线上学习中碰到的问题或者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或者不理解的内容反馈给教师,教师“把脉”学生在知识、思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引导,不断纠错,达到解决难点问题的目的;三在教学中推动单元教学与跨学科教育理念或者STEAM等教育理念的结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打造学生思维的“高速路”“立交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四推动地理实验和理论知识的统一,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了解,通过理论知识来进一步优化实验设计,培养学生在地理实验中严密的“思维路”,具有严谨的精神和负责的态度,真正提升教学的成果。

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不同的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都有极大的好处。例如,在《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一课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案例法,通过一定的具体案例,分析区位的影响因素及区位影响因素的变化;创新教学方法,通过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分三组,第一组是政府部门角度来考虑,第二组是企业负责人角度来考虑,第三组是农户角度来考虑,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工业布局、生态环境等要素考虑,对比三组不同角度对工业区位、对生态环境提出的要求,可以更好地理解工业区位选择的异同点,同时,对需要选择的众多因素中,如何挖掘主要影响因素等深层次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使得学生的思维不断升级,最终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教学评价,采摘“思维果”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构建发展性评价的教育理念,推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结合,对学生“思维路”的伸展、“思维果”的采摘起到重要的作用。合理的评价,肯定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效果,能激发学生的自我肯定,让学生有更强的成就感。一在评价中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对地理教学的情境创设、教师引导性、教师单元主题或者单元目标设计展开评价,通过评价来促进教师能够对单元教学设计、学生思维情况进行反思,提升单元教学的功能;二促进学生开展小组间评价。小组之间评价或者师生评价等,一方面拓展评价的主体,促进学生能够从多个方面了解知识建构中的不足或者逻辑思维培养以及地理知识应用中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评价来强化参与,通过评价来促进学生多元思维,加深学生的学习深度;三教师通过地理实验设计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测试题或者案例分析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来关注学生的思维层次、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制订差异化的大单元教学策略,促进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评价的引导下,突破最近发展区,真正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相关内容时应该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设计多梯度的目标,即初级目标、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通过目标加强引导,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易把主导地位变为主体地位,于是评价中一味地強调着教师的意见;事实上,教师突出学生的主体,增加学生评价的机会以及学生互评的能力,教师起着引导、点拨作用,着重传授学生评价的方法,形成横向与纵向的考虑角度,在评价的“扩点”和“挖深”两方面,从创新思维、逆向思维和辩证思维角度看待问题,全方位地形成评价,其实能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使得思维的主动力增强,对自己的评价产生成就感,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自我肯定,对自己的评价能力和评价结果有更强的信心。

(四)加强教师引导,培植“思维树”

当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增强的时候,如何形成系统的、全面的“思维树”至关重要。要形成“思维树”,教师的引导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本身具备了系统知识、全面思维的框架及网络,合理的设计、科学的设问以及循循善诱的引导,加上一定的训练与积累,会帮助学生形成对地理知识应用或地理现象或社会热点的分析能力,而这种能力中包含了思维的穿插、思维的逻辑和思维的系统能力。一是教师在日常地理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等,采取有效的引导措施;二是教师紧扣新课程标准,采取科学合理的引导方式,通过巧设疑问、梳理思路、增强对知识的应用等强化思维,形成完整的“思维链”,搭建“思维链”的关系网,逐步形成“思维树”。三是通过新材料、新情景对“思维树”的形成与应用加以巩固,同时,要允许在枝繁叶茂的“思维树”上,不同的学生有着特殊的“分枝”“新叶”和“果实”,针对这些特殊的内容,进一步开展精准化或者个性化的指导,促进学生深层次思考,促使学生通过现象认知本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用叙事化的语言描述地理实践实验课中的问题,可以在教师设计得严谨的教学环节层层实施下,使学生经历“质疑提问——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探究——集体交流——释疑——解决问题”等有序的教学环节,推动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加深教师对学生思维各方面的了解,有意识地引导,通过有效的思维活动,解决的实践活动问题,形成地理解决方案,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地理知识之间的网络图和整体的“思维树”[3]。

(五)开发优质资源,描绘“思维图”

课堂教学是系统的、完整的教学过程,对学生整体思维的培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然而,限时的课堂、有限的资源,尽管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有效的教学环节,培育了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但是,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资源肯定有局限。因此,尊重学生的成长特点,在构建线下校本课程内容、优化地理校本课程知识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挖掘校本课程的内涵,激发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一是发挥音视频对学生思维的作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微课以及慕课在线上课程中的作用,通过网络中优秀的地理案例、地理教学学习,让学生反思线下教学的认知,拓展思维,创新思维,推动线下课程和线上课程的结合。二是重视地图资料的运用,除了地图册的图,还要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各类图形,如气象部门的“风切变图”“500Pb的高空流场图”等,引导学生学会读图析图,发现地图中呈现的有效信息,挖掘地图中隐藏的信息,将地理知识和地图与生活相结合,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三是在线上学习时,既要注重难点课程的讲解思路和讲解方法,辩证地看待线上教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要注重教学的普遍性成果。通过线下校本课程学习,进一步理解线上校本课程内容,通过线上校本课程学习,反思、批判性地重新认识线上校本课程知识,让思维螺旋式地上升,让思维来回地碰撞,产生新的想法,产生新的认识,把课堂学习中形成的思维框架,结合新的资源,描绘出更为广阔的“思维蓝图”。这样的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如何深层次地发现问题、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线上学习中,乡土地理课程很受学生喜爱,因为,乡土地理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将工农业生产、商业活动等地理知识生活化,为学生架起“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桥梁,进一步理解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在实践生活中的体现,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感。

结束语

新时代背景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生态理念的重要课程,在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的地理知识,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处于浅层次的思维状态,难以满足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该进一步创设合理的情境,激发学生对地理教学的兴趣,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评价,加强教学引导,真正提升学生地理学习的思维深度,增强学生知识建构能力,为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菊兰.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甘肃教育研究,2022(6):49-51.

[2]何航.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2021(11):55-56.

[3]梁惠萍,车丽金.教育信息化2.0视角下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育: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42(6):73-78.

猜你喜欢

高阶思维能力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有限图上高阶Yamabe型方程的非平凡解
高阶各向异性Cahn-Hilliard-Navier-Stokes系统的弱解
培养思维能力
滚动轴承寿命高阶计算与应用
培养思维能力
一类完整Coriolis力作用下的高阶非线性Schrödinger方程的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