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探究

2024-05-24黄茵茵

高考·下 2024年2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教学实践高中历史

黄茵茵

摘 要:深度学习指的是学生在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影响下,以活跃的思维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果。深度学习理念倡导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过程中更看重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情况和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助力学生自主发展意识得到提高。文章简述深度学习发生的条件,并从情境创设、因果探究、个性化指导、历史想象等多个维度,探索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的实践策略,旨在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深度学习;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容易受到应试教育影响,认为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学好历史,然而这种浅层学习模式,无法对知识形成深刻印象,记忆的知识点也会随着时间逐渐遗忘。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认识到深度学习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课堂中积极与学生互动,将“单向灌输”转为“双向互动”,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形成终身发展、社会发展所需的能力。

一、深度学习发生的条件

(一)需要学生主动参与

深度学习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才能推动深度学习发展。学习是学生的主动探索的有效行为,且历史具有连贯性、阶段性等特点,只有主动地吸收、内化知识,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前因后果[1]。换言之,学生只有自发对知识进行思考和构建,学生的技能和思维才能得到发展。若课堂中只有高素质的教师,却没有学生主动参与和配合,则无法大幅度提升课堂效果。

(二)需要适宜学习内容

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媒介,富有价值的学习内容,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上的灵感和思路,让学生对知识形成个性化感悟。这一过程中,是学生全面理解新知的过程,更是掌握学习方法、培养高阶思维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开展深度学习活动中,要重视学习内容的选择,保证难度适宜的同时还要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保障深度学习顺利开展的同时,也让每名学生都能在探究中学有所得。

(三)需要积极的学习氛围

研究证明,环境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人的发展,积极的学习氛围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发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条件。传统教学中,课堂更像是教师的“一言堂”,将自身的思想传递给学生,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有限,无法实现深度学习[2]。而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的积极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和討论知识,才能保证深度学习开展,实现高效、愉悦的历史学习。

二、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策略

(一)创设历史情境,发展深度学习思维

1.借助新媒体,突破时空限制

历史顾名思义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客观记录了人类历史进程,其中的人物、事件往往距离当下有着遥远的时空限制,且与当前社会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异,为学生学习历史增添了一定的困难,间接阻碍了深度学习的发生。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运用新媒体创设直观情境,借助直观、丰富的史实资料来重现历史事件,打破时空对学生思维的限制,丰富其课堂学习感受[3]。

以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了解各种学派、教义、文学等在三国、隋唐时期的发展历程,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首先,教师可以选择较为经典的影视素材创设情境,如《长安十二时辰》中反映盛唐时期,大唐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文化艺术发展等细节。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网上搜集西安的城市旅游宣传册,向学生展示“大雁塔”“古城墙”“孔庙”等景点风貌。由此,学生在丰富的图片素材和熟悉的影视素材中,能激发对盛唐时期文化、艺术、思想的探究兴趣。随后,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情境中的素材展开分析,并积极进行交流,促使学生多维度感知盛唐时期繁荣的文化状态,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对民族产生自豪感。最后,教师结合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盛唐时期文化鼎盛的原因、影响是什么?利用问题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学习教材中的知识,使其在情境中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实现对知识的深度学习。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历史学科特点分析,部分学生认为历史课程中记录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与当前生活关联不大,这种想法过于片面、狭隘。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可见历史对社会发展规律具有警示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史料中蕴含的历史现象,启发其思维由“特殊”到“一般”发展,总结其中的客观规律[4]。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学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课堂学习体会,优化对知识的认知能力。

以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文化素养等变化,教师应搜集素材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教师通过网站、书籍等途径,整理所在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提出的各项政策资料,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资料,分析从小到大生活环境的转变。由此,让学生结合回忆展开对比,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一项影响每个人生活的重要政策,也是振兴民族经济、实现民族富强的重要战略措施。随后,教师以“教育”领域变化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改革开放前后,国民接受教育的情况,从小事入手展开分析,使其认识到现有幸福的生活,离不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与落实。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教室中的多媒体设备,直观呈现教育事业的发展成果,强化学生的直观感受。由此,学生能从自身视角出发,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的好处,产生强烈的家国意识,实现深度学习。最后,教师鼓励学生从自身、社会、国家不同角度出发,对未来展开“畅想”,进一步树立学生对国家的信心,形成民族自豪感。基于此,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在总结改革开放主要成就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并在主动学习中形成人文素养。

(二)厘清发展脉络,探寻历史因果关联

初中历史课堂中,学生侧重掌握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却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知之甚少。同时,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中,记载史实的语言较为简洁,学生结合已掌握知识对事件追本溯源时,脑海中很难生成完善的知识结构。由此可见,帮助学生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是深度学习开展的前提。对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素养补充必要史实,引导学生建构完善知识网络,由表面教育转为深入学习,助力高阶思维发展[5]。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提出有层次、有价值的问题,让其在互动、思考中,明晰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以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为例,从标题上来看,学生在本课学习中要着重掌握两宋政治、军事方面的相关措施,教师备课时要以时间为线索,厘清事件的发展脉络。首先,教师在备课中发现,教科书中对“五代十国”时期相关史实叙述较为简洁,仅仅依靠教材内容,学生无法完全理解这一特殊时期,更难以理解北宋所制定某些政策的初衷。对此,教师应以“弊”为线索,按照“沉疴旧弊——防弊政策——新弊分析——解弊措施”的顺序将前后知识串联起来。随后,教师“瞻前顾后”分析历史教材,发现第6课中,提及“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对消除弊政做出努力,使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但由于军事和政治上的问题,政权只维持短短数年,却为北宋政权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本课中关于“五代十国”的记录只有一句话,表述了这一时期王朝政权更迭频繁,且天子多掌握军权。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五代十国形势图》《黄袍加身》等史料。最后,当学生阅读史料后,教师提出问题“五代十国时期,国家政治状况如何?宋太祖为什么在建国后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重文治,轻军事?”学生结合史料展开分析,发现五代十国政权建立者多是唐朝末期的节度使,可以认识到唐朝后期军权分散、节度使集政权和军权于一体等弊端,认识到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来加强中央集权,是吸取前朝的教训。基于此,利用“五代十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帮助学生厘清宋代历史发展脉络,让学生认识到宋朝主要发展脉络,以提高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结合学习需求,设计个性辅导计划

素质教育主张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而个性化学习理念更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每名学生的差异,并开展个性化辅导,通过差异性辅助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常规教学中,教师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后,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导致部分学生对历史事件理解不当或不完整。对此,教师教学中要加强对历史课堂的观察,判断学生个体的历史学习水平,并制订个性化的辅导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以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为例,常规教学模式下,部分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君主专制背后隐含的危机和影响,这不利于其掌握清朝走向滅亡的原因及影响,对此,教师应针对性设计辅导计划,帮助学生思维查缺补漏。首先,教师在讲解教材内知识后,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某学生提出:“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期间,被称为康乾盛世,皇帝的权力大、管理的领土大,为什么还说这一阶段暗藏危机呢?”教师应以时间为线索,引导学生从国内、国外两个视角展开探究,如国内存在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社会方面由于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且建立皇权后满族八旗子弟较少,汉人较多,因此各地起义频发,影响多民族融合,而政治方面由于专制腐败,生活奢靡,官员存在较多贪腐现象。同时,国外此时正在大力发展科学和生产,中国由于闭关锁国,错失重要的学习机会,导致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为成为半殖民地埋下隐患。随后,教师逐一讲解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整理丰富的史料材料,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辩论,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探究清朝加强君主专制措施、做法及产生的影响,让学生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认识到背后潜藏的危机和问题。最后,考虑到课堂学习时间有限,教师除在课堂中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外,还可以利用线上学习平台将教学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随时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并及时予以解答,这样才能真正兼顾每名学生的成长,切实提高其历史学习能力。

(四)展开历史想象,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培养核心素养是高中历史教学重要目标,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德育的重要环节。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相比,历史中蕴含着更浓厚的家国情怀因素,但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分为显性、隐性两个部分。教师要重视对隐性素材的挖掘,基于此搜集更多文字、图片相关内容,并将其作为史料补充教学,让学生结合史料展开充分的历史想象,以弥补历史中的“空白”。这种教学形式更具深度,相对于“灌输式”教学更具实效性。

以部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要充分利用史料来启发学生思维,实现历史深度学习。首先,教师让学生结合教材了解岳飞抗金的重要史实,再利用多媒体直观呈现《岳母刺字》图、《满江红》等,与岳飞有着直观关系的史料,并详细介绍《满江红》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接着设问:“这首千古绝唱中表达了岳飞怎样的心情?”要求学生结合当时北宋灭亡、南宋初建,宋徽宗、宋钦宗被金俘虏,岳飞孤军深入却出师不利的背景,展开思考和交流,认识到岳飞想要表达“收复失地,一雪前耻”的决心和意志。随后,教师呈现更多与岳飞相关的史料,如《金史》《宋史·秦桧传》《宋史》等,让学生通过深入探究大金军事力量、宋朝政权更迭及政治政策,进一步了解岳飞当时的艰难处境。最后,教师以时间为线索整理岳飞的重要事迹,并创设必要的历史情境,让学生结合史料和已掌握知识展开联想,想象岳飞在面对国家、君王、手下士兵时,内心活动是怎样的,准确体会岳飞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基于此,教师围绕“岳飞”这一正向、大义的人物,搜集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思考、想象,顺理成章地渗透家国情怀,有效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避免一味说教引起学生内心反感。

结束语

总的来说,深度学习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完整性,合理运用不仅可以推动教学改革,还能让师生明确深度学习的内涵。同时,教师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历史学科特征,开展高中历史深度学习,是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深度学习活动的开展,旨在推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分析,掌握学习重点的同时突破思维难点,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保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史海燕.用“深造自得”思想浸润高中历史深度学习[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19):72-75.

[2]赵丰产.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2(29):60-62.

[3]韩梅娟.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分析[J].高考,2022(28):114-117.

[4]陈玉銮.深度学习视角下高中历史大概念单元授课策略[J].天津教育,2022(28):102-104.

[5]吕淑华.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下的高中历史深度学习[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18):109-111.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教学实践高中历史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