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研究

2024-05-24叶美娟

高考·下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高考案例教学高中地理

叶美娟

摘 要:本文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以《土壤》为例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分析核心素养与高中地理教学的关系,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在具体实践中,设计了一系列针对《土壤》的案例教学活动,并进行了教学实验。实验证明,案例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新高考;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案例教学

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地理教育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核心素养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学科能力受到广泛关注。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强、跨学科性强的学科,尤其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以《土壤》为例,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来探讨在新高考背景下,如何以核心素养为指导,传授学生的地理学科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一、核心素养与高中地理教学的关系

当提及核心素养与高中地理教学的关系时,教师不得不考虑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新高考制度强调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将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科素养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这为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不仅仅是传授地理知识。

首先,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信息素养等多个方面,这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高度契合。例如,地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分析地理问题,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并通过信息素养收集和处理相关地理信息来支持研究。地理不仅仅是一门关于地球表面和自然环境的学科,还涉及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培养地理学科素养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分析、评价地理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此外,地理学科也鼓励创新思维,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解决复杂的地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素养也尤为重要,因为学生需要搜集、整理、分析各种地理信息来支持他们的研究。

其次,地理教育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地理判断、地理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地理思维包括空间思维和时间思维,它们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地理现象和过程,解释地球上的气候模式和地貌特征。地理判断涉及对地理现象的评价和分类,这需要学生具备辨别信息、进行比较和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地理问题解决需要学生应用他们的地理知識和核心素养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还包括了应用和实践的

层面。

最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他们不仅仅能够掌握地理知识,还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同时也提高了地理教育的实际价值[1]。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模式

当代教育强调对学生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将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科素养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地理教育的目标逐渐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一)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案例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选择具有挑战性的案例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可以设计以下挑战性案例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土壤污染的成因及应对策略”。这个案例问题背后涉及了多个层面的知识,包括城市化进程、土壤污染的原因、土壤保护政策等,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城市化进程对周围环境,特别是土壤的影响。学生需要探究城市化是如何导致土壤污染的,包括但不限于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化学品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学生还需要研究相关的应对策略,可能涉及政府政策、科技手段、公众参与等多个方面。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寻找相关资料,包括科学研究报告、政府政策文件、新闻报道等。这种信息获取的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研究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小组合作、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学生可能会发现不同城市化阶段,不同地区的土壤污染问题存在差异,这就需要他们进行比较和分析。同时,在讨论应对策略时,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观点,这就需要他们进行辩证思考,权衡利弊。

通过解答这个挑战性的案例问题,学生不仅仅是学习了土壤污染的具体知识,更是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案例问题设计既符合新高考改革的要求,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他们在地理学科中的全面发展。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自主获取信息、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此,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问题驱动学习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1.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不同方面的案例问题。小组内的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分享信息,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内外的合作,学生能够学会倾听他人观点、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驱动学习

问题驱动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它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研究土壤问题时,可以提出“城市化进程中土壤污染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该如何减轻土壤污染的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探讨。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相关的案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实地考察等形式,使教学内容更具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地理问题通常较为复杂,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教学模式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性强的案例活动,要求学生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问题,通过团队合作,学生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也能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

1.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问题

学生分工明确,每位成员清楚自己的任务,不会出现任务重叠或遗漏的情况。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长选择合适的任务,更好地发挥个人特长。分工后,学生间需要互相合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重沟通,促进了团队之间的协作与默契。每位成员都参与到了不同层面的工作中,促使他们综合运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能力

团队合作的关键不仅仅在于任务分工的合理性,还在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商。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引导者。

3.鼓励学生开展有效沟通与协商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团队中开展有效的沟通与协商。学生应该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虚心接受不同观点,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团队在协作中形成共识。这种能力不仅在地理学科中有用,也是学生终身受益的社交技能。

4.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观点的习惯

尊重他人观点是团队合作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观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交流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观点,更好地理解多样性。

(四)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地理学科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点,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理环境,提高他们的实地观察和数据采集能力。同时,也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活动,如土壤养分分析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1.实地考察与观察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带领他们走出教室,走进真实的地理环境。例如,在研究土壤問题时,学生可以前往田野、公园等地进行土壤样品采集,了解不同地域的土壤差异。通过实地考察,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地理环境,提高他们的实地观察和数据采集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实际操作体验。

2.利用地理信息技术

现代地理教育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变得日益重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土壤分布、土壤类型等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空间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还能够加深对土壤问题的理解。

三、以《土壤》为例的地理案例教学实践

为了深入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本研究选择了《土壤》作为案例对象。《土壤》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地表特征、自然资源、环境与可持续性等多个领域,因此非常适合用于案例教学。以下将详细介绍以《土壤》为例的地理案例教学实践的设计和执行过程:

(一)案例选择与设计

选取的是当地农村土壤的状况作为案例。这意味着选择的土壤样本是来自当地农村地区的土壤,而非其他地方的土壤。这样的选择是为了确保案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具有高度的现实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产生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将地理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种实际性和关联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案例的投入度。案例设计包括以下关键要素:

1.背景介绍:首先向学生详细介绍选定地区的地理背景。笔者选择了位于广西钦州市钦北区钦州一中实践基地附近的一个农村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该地区地理位置处于广西南部,地处亚热带气候带,典型的季风气候,夏季湿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该地区地貌属于低山丘陵地带,具有多河流、多山脉的特点。这些地理特征对该地区的土壤形成和性质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研究对象。

2.主题问题:为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欲望,笔者提出了以下引导性问题:“为什么同一地区的土壤性质会有所不同?”和“农民如何利用土壤特性选择适合的农作物?”这两个问题涉及土壤形成、农业生产等多个方面,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主探究。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将不仅仅学到土壤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实施

以广西钦州市钦北区钦州一中实践基地附近的农村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该地区地理位置处于广西南部,地处亚热带气候带,典型的季风气候,夏季湿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该地区地貌属于低山丘陵地带,具有多河流、多山脉的特点。为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欲望,笔者提出了以下引导性问题:“为什么同一地区的土壤性质会有所不同?”和“农民如何利用土壤特性选择适合的农作物?”这两个问题涉及土壤形成、农业生产等多个方面,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主探究。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将不仅仅学到土壤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在小组合作的环节

学生被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的任务是共同深入研究所处位置地理环境下的土壤问题。每个小组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探讨研究方向,如研究该地区不同地貌对土壤类型的影响,或者分析季风气候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之间积极地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实地考察结果。一些学生可能负责进行实地考察,他们走访当地农民,了解他们的种植习惯,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和湿度等特征,并采集土壤样本以备进一步分析。另一些学生可能负责查找相关文献,研究该地区的地质特征和气候情况,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小组成员负责采集来自不同地貌特征下的土壤样本,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采集后,他们精心处理样本,将其制成实验所需的标本,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小组成员使用pH试纸或专业pH测量仪器,测定土壤样本的pH值。pH值的酸碱程度对植物的生长状况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了解土壤的pH值有助于判断适合种植的植物种类。通过高温燃烧法或湿氧法,小组成员分析土壤样本中的有机质含量。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保育和植物生长至关重要。小组成员使用适当的化学试剂,通过分光光度计或其他实验室设备,测定土壤中氮、磷、钾等关键养分的含量。这些养分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了解其含量有助于确定适合在该地区种植的作物类型。

小组成员将所得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土壤的肥力状况,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地形特点,提出种植适宜作物的建议。他们可能会推荐一些对当前土壤条件适应力强、需求较低的植物,也可能会提供改良土壤的方法,如施肥、灌溉等措施,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在小组合作的氛围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是在互相合作、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也促使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小组合作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过程,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地考察

学生在实地考察中首先观察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包括地貌、植被、水系等。学生仔细观察所在地区的地形特征。他们记录了地形的平坦度、坡度、高低差等信息,确定了所在地区是平原、山地还是丘陵。这些地形特征直接影响土壤的排水性、侵蚀情况和土壤层次的形成,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关键线索。学生观察周围的植被种类和茂密度。他们记录了树木、灌木、草本植物等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同时估算了植被的茂密度。这些观察不仅揭示了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还为研究土壤的肥力和植被关系提供了基础数据。学生检查周围是否有水源或水体流经。他们记录了水源的类型,是河流、湖泊还是地下水,同时也观察了水体的流速和水质情况。这些信息对土壤的湿度、盐分含量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也影响了土壤的生态环境。学生观察了当地的土地利用情况,包括农田、城市建设、森林等。他们还留意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如农田里的种植作物、城市周围的建筑活动等。这些观察为学生提供了土壤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线索,为土壤质量的评估提供了背景信息。

在实地考察中,学生认真采集了来自不同地貌特征下的土壤样本。学生首先根据实地观察的结果,在不同地貌特征的代表性区域选择了多个采样点。这些点涵盖了平原、山地、丘陵等不同地貌类型,以确保所采集的样本具有多样性和代表性。

(1)采样工具和方法:学生使用专业的土壤采集工具,有土壤钻、铁铲等,挖取地下土壤样本。他们在每个采样点选择多个深度,通常包括表层土壤和下层土壤。这样可以获得不同深度下土壤的特征,为后续分析提供更加详尽的数据。

(2)样本采集的注意事项:在采集过程中,学生严格遵守采样的标准和规范。他们避免在采样区域走动,以免影响土壤的原始状态。在挖取样本时,确保土壤样本完整,尽量避免夹杂杂质,保证采样的准确性和可比性。采集回来的土壤样本被精心保存,通常使用密封的袋子或容器,避免外界的污染。每个样本都被标记上采样点的地理信息和深度,确保后续的实验室分析能够追溯到其来源。这些标记详细记录了采样点的地理坐标、采样深度等信息,为后续的实验室分析提供了准确的参考。

实地考察和实验室分析的过程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培养他们科学研究技能的机会。学生在采样、操作仪器、记录数据等环节中锻炼了观察力、耐心和细致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效果评估

在教学结束后,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学生在讨论中提出了各种问题和疑问。他们关心不同地形下土壤的透水性,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疑惑不同土壤类型对不同作物的适应性。这种自发性的问题探讨激发了更多问题的产生,推动了整个讨论的深入。学生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和实地考察经验。有的学生谈论了他们在实地考察中发现的特殊现象,如在某种地形下土壤湿度异常高,与周边地区相比有何不同。这些分享不仅丰富了讨论的内容,也启发了其他同学的思考。学生围绕土壤、地貌和气候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他们探究了不同地形对土壤颜色和质地的影响,研究了气候对土壤湿度和养分含量的影响。这种探讨帮助学生建立起了地理知识的立体模型,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了土壤问题的多面性。在讨论中,学生还就土壤改良的方法进行了深入思考。他们提出了各种改良土壤的方法,包括添加有机物质、调整土壤酸碱度、改善排水系统等。学生就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和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形成了各自的见解。

在討论的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总结案例的关键要点。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土壤形成的原因,帮助他们理解地貌、气候等自然因素对土壤性质的塑造作用。教师还鼓励学生结合实际案例,思考土壤问题背后的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将纯粹的地理知识与现实世界相结合,形成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教师的引导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批判性思考的过程。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促使学生更加综合和深入地理解土壤问题,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引导式的学习模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2]。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新高考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并以《土壤》为例进行了详细探讨。研究发现,基于核心素养的案例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然面临着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挑战。因此,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吴世嵩,陈亚颦,李继宏,等.统筹地理流思维和循证思想下的核心素养提升:以202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Ⅱ卷地理试题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22):12-15.

[2]刘嘉怡,刘恭祥.高中地理跨学科单元复习的设计路径与实践探索:以“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为例[J].地理教学,2023(9):47-51,60.

猜你喜欢

新高考案例教学高中地理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EXCEL在《投入产出法》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运筹学》教学模式探讨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